赵彦庄龙王庙

朱先生

大同市新荣区花园屯乡赵彦庄龙王庙,坐北朝南,现仅存戏台、正殿均为清代建筑,距今约280年,庙院东西长16.4米,南北宽34.2米,占地面积约560平方米。<br>  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椽,梁架为单步梁对五架梁通檐前后用三柱,前一间为敞廊,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均存清代壁画,面积约32平方米,现明次间装修不存。<br>  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筒板布瓦顶;前出抱厦面阔三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卷棚筒板布瓦顶;戏台梁架结构为前四架梁对后四架梁,通檐用三柱,属于一殿一卷式勾连搭式建筑,现内檐装修不存。<br>  赵彦庄龙王庙建筑为清代遗构,梁枋构件保存完好,正殿两山墙及后檐墙均存同时期壁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壁画保存较好,非常珍贵。<br>  2016年6月6日,赵彦庄龙王庙入列山西省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属省级二级文物。 龙王庙是古时人们信奉神灵所供奉四海龙王的庙宇。 龙王庙,旧时专门供奉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山有仙者名,水有龙则灵,龙王庙历史上是官府及民众遇旱祈雨的地方,香火十分鼎盛。 <div>龙王庙对联</div>上联:宅胜境而灵,川渟岳峙;<br>下联:润群生者广,云行而施。<br><br> 龙王庙对联<br>上联:云归大海龙千丈;<br>下联:雪满中空鹤一群。<br><div><br></div> <div>龙王庙对联</div>上联:用作霖雨,不崇朝而遍天下;<br>下联:及时膏泽,一举念尽属苍生。<br><br> <div>龙王庙对联</div>上联:幸逢嘉霖敷优泽;<br>下联:一洗粉尘转润姿。<br><br> 传说在三千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海里有一座小岛,岛上住着一位老道。 一天,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鸣电闪,风雨交加,波浪滔天,海潮侵上了小岛,潮退后,岛上留下一段檀香木,乃是东海龙王的化身。老道惊喜,就花了不知多少年月,亲手雕成一尊龙王塑像。老道看真龙王登岛,便在岛上建庙,起名为“龙王庙”,供奉香火。后世,每逢干旱,人们便抬出龙王老爷游乡求雨,但见龙体顿时淋出水珠,便回庙,到庙西的“良田井”接水。 <div>龙王庙对联</div>上联:惟德动天,龙之为灵昭昭也;<br>下联:其功在水,神之格思洋洋平。<br><br> <div>龙王庙对联<br></div>上联:水深鱼浅游时乐;<br>下联:春去花留过后香。<br><br> 龙王庙对联<div>上联:宗臣遗像肃清高,在地成形,在天成象;</div><div>下联:山川出云作霖雨,有仙则名,有龙则灵。</div> 龙王庙对联<div>上联:正宗德备乾符印;</div><div>下联:利济思敷解泽流。<br></div> <div>龙王庙对联</div>上联:龙从百丈潭中起;<br>下联:沈在千年月下飞。 <div>龙王庙对联</div>上联:龙从百丈潭中起;<br>下联:沈在千重岭上飞。 瓦当 瓦当   屋脊上的小兽。<div>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经过长期的发展,中国古代建筑吸收了绘画、雕刻、工艺美术等造型艺术的特点,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br>  我国古建筑的屋顶,多是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的,统称为五脊。在正脊的两端,有一个威武严肃、外形像鱼的小兽,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鸱吻。鸱吻从何处来?这要从中华民族龙文化说起。龙是我们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它表现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人们崇拜龙,希望龙能帮助避邪除灾,帮助战胜自然灾害,给人们带来吉祥,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因此,在古建筑中更不乏龙文化的缩影,尤其体现在中华传统建筑的雕塑装饰物上。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它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也喜欢吞火,所以人们将它置于房脊两端,以避火灾,同时也为古建筑增添了许多美感。<br></div> 戏台前面原来有四个石猴,“文革”开始时人为打掉了。 <p class="ql-block"> 壁画的颜料是矿物质,至今鲜艳如初,那些金子还闪闪发光。线条是突出的,大约一毫米高,立体感很强,难得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 西墙是一幅“雨毕回宫图”。</p> 龙神,是中国最为古老的神,在中国神话传说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掌控人间。《礼仪》中有“土龙致雨”的记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遇大旱用土龙招雨,为祈雨主神。佛教典籍中“龙王”概念的传入对中国民间信仰影响很大,早期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中就有龙王经,如晋太康六年(285)的《海龙王经》。“五龙王”源于中国传统的五行之说,引入五色、五方的概念,青、赤、白、黑、黄五色代表东、南、西、北、中五方。唐宋以后,“龙王”演变成身着朝服、戴冕旒冠的朝廷官员骑龙或者骑马的形象。 正面壁画,分别是四海龙王、龙王娘娘、日、月、星君、雷公、电母、风神,雨伯诸神,身着朝服、戴冕旒冠的朝廷官员的坐像。<div>  古人祈雨,一般用土龙晒太阳,加上神秘仪式和咒语。今天分析清代龙王庙壁画的内容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题材的组合,还是神仙的造型,都是如此相近。祈雨是不发达的原始农业社会中最为重要的一项仪式,人们对上天进行降雨祈祷,也就形成对天神的崇拜。所以,推测汉代画像石中的雷公、风伯、雨师、电神、龙神应是清代龙王庙诸雨神的起源。</div> 雷公,又称雷神或雷师,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司雷之神。打雷下雨,滋润万物,乃属自然现象,祈雨是古代人们生产劳动中的一件大事。所以,神话中的雷公应是祈雨之神。<div>  雨师,多与风伯在一起出现。在刘向《列仙传》中,雨师就是赤松子。传说赤松子曾经是神农氏雨师,专门负责布雨施霖。<br></div><div> 风伯,其图像必定是仙人口中吹风气。《淮南子》曰:“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 高诱注曰:“雨师,毕星也;风伯,箕星也。”远古人们对日月星辰有自然崇拜,箕星是二十八宿之东方七宿最后一宿,箕宿明亮就是起风的预兆,所以将箕宿引为风神。<br></div><div> <br></div> 电神,初由雷公一神兼司雷、电二职,后有电父一词,大约在唐宋之后,出现电母一词,与雷公配为夫妇一对。《宋史》记录政和大驾卤簿“龙旗队”中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 。“风雷雨电四者,……如今之塑者耶?……雷取象于震,震则巽之对也,故有雷公、电母之称,巽为长女,其像妇人而已。”元代有记录:“电母旗画,神人为女子形, 衣、朱裳、白袴,两手运光。”清代民间将“电母”塑成女子容貌,两手持圆镜或铜钹。 时值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í zhí,属中性词,常用于口头表达。语义为截止某时间点,常以说明当前来引出后续。与时价、物价、市价同义。出自《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榭镇妖》:"﹝吴君﹞又飞符一道,迳差时值功曹送至雨师处投下。"<div>  功曹,古代官职,官名。亦称功曹史。西汉始置,(秦代即有此官职。</div> 四值功曹指的是古时道教所供奉的的天庭中值年、值月、值日、值时的四位神仙,相当于天界的值班神仙。这四位神仙分别是值年神李丙、值月神黄承乙、值日神周登和值时神刘洪。四值功曹除了是记功官,还兼作守护神将。中国各地的城隍庙都供奉有四值功曹。 四爪龙 东墙壁画是祈雨图 <p class="ql-block">  作者就是这个村长大的,小时候很害怕这些神神,基本不敢看,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在正殿门缝看到了几尊泥塑的龙王和龙王娘娘,只看了一眼,就吓得跑开了,但印象特别深。文化大革命开始,把它们用镐劈成小块烧火了,是木质的,特别硬,当时站在那里观看的我,只是想,他们胆子真大,敢劈神神。</p><p class="ql-block"> 正殿做了小学校,把壁画用白土刷了一层,后又用泥摸了一层,后来有人把泥皮抠下去,成了现在这个样子,被破坏的地方令人可惜。</p><p class="ql-block"> 笔者60多岁,第一次近距离观看正殿的壁画,精美绝伦,十分震撼,同时产生一种深深的敬畏感。</p><p class="ql-block"> 笔者2002年于赵彦庄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孟录及村干部商议修缮龙王庙的事宜,虽然没有结果,但为后来修缮龙王庙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7年笔者又撰写了修缮赵彦庄龙王庙的报告,时任赵彦庄村党支部书记、村长南海义持报告多次与新荣区文物局联系,终于在2016年11月被省文物局列入修缮计划,投资200多万元,2018年竣工,修缮基本完毕,使文物得以保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