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撑着竹筏,花了四十多分钟,在那个黑黢黢的天然石灰溶岩水洞里划行了近一公里左右,前面的光线越来越明,终于,溶洞豁然开朗,弃筏登岸,坝美村到了。</p><p class="ql-block"> 坝美村位于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坝美镇北部的一个圆形的小盆地里,村子四面环山,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溶洞河流纵横交错,村里人进出村子,必须坐船穿过溶洞。出得洞口,就是宽阔平整的田野,风景如画的村庄,屋前小桥流水,屋后青翠修竹,村民淳朴善良,生活悠闲自得,颇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被人们称为“最后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 沿着村庄旁的小道,感受着那种田园般的慢生活。落地和半楼居的杆栏式风格房屋时不时的涌入眼中,主屋用木板架成,四周用树枝围拢,再敷上泥巴、牛粪拌合成的粘土,既通风,又保暖。上盖瓦顶,厢房居中,前置凉吧或围栏,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或堆杂物,当地人称麻栏楼,又称吊脚楼。这些老式的麻栏楼,显现着历史的风貌,是壮族传统建筑的活化石。只是,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变,加上旅游者的不断涌入,坝美村的房屋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砖混结构成了一种基本的格调,而且大多用来开客栈和饭店,那一片片的钢铁水泥世界,把麻栏楼压迫得几乎看不到身影,怎么看都有一种违和感,多多少少破坏了坝美村的那种意蕴。</p><p class="ql-block"> 村子古老而优美,高大的榕树枝繁叶茂,巨型的树根相互缠绕裸露在地面上,一层层依山而建的麻栏楼和新盖的砖混楼房里,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坝美村民大都是壮族,属于壮族里面的沙支系,他们对外称自己是沙族。进到村子里,房前的树荫下,随处可见扎着帕角、穿着黑兰色裙、脚蹬绣花鞋的女人,他们或三三两两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在绣花或做家务活。细细观看,这些身穿传统少数民族服装的大多是中老年妇女和小孩,年轻女人和男人们,平常日子里,已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只有节日才会穿上,此时的着装,与外面的汉族没什么两样。从穿衣打扮看,只有那些年纪稍长的人还在坚守着民族的传统和习惯,但怎么都挡不住外界的诱惑和冲击。我心里一直在想,时隔多年,我再去坝美,还能不能找到这些记忆。</p><p class="ql-block"> 坝美村世世代代以农耕为生,纵然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同化,但村民的生活,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至今仍然残留着自给自足的那种小农经济社会的形态。村子里,随处可见水车、水磨、水纺织机、石缸、石磙、石磨、木碓、木榨油机、独木风箱、独木舟、木梨粑、木背柴架、木灯架、木三角独轮车、竹木水桶、葫芦酒壶等生产生活工具,式样古朴粗拙,凝固了历史,传递着远古的文化信息。只是,这些遗存大多是留给游客参观拍照用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还在农家使用。</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坝美村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受到外界的冲击和影响比较明显的话,那保存着最原始最完整也富有壮族传统文化色彩的,还是村里的民俗活动。每年的过小年、三月三、祭龙、祭祖、围鱼、对歌、龙垭歪、花糯米饭节、斗鸡、泼仙波、领夜种神田、耍狮子、踢叶子球、踢毽子等活动,村里都严格依时节和传统举行。还有那吹树叶谈情说爱,送春粑粑定亲,走着出嫁等,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都和古时的做法一模一样,还在保留和传递着壮族远古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生活很诱惑,但坝美村依然在内心挣扎中坚守,那种男耕女织、鸡犬相闻、邻里和谐的壮族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在这里多多少少都能够得到一些生动的体现,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民风民俗、信仰崇拜,无一不体现着壮族古老的传统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 徜徉在壮族人的热情和坝美和熙的阳光里,感受着陶渊明描述的那种农家风光,心意相融,身心皆醉。离开时,还在想,寻一个时间,在这里住下,真正的回归到那种田园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有点乌托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