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肃南位于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上游,处在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核心地带,是全国唯一、甘肃独有的裕固族自治县。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物多样性程度高,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西北内陆干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有鸟类196种、昆虫1201种、兽类58种、两栖爬行类13种,其中有白唇鹿、雪豹、蓝马鸡、藏雪鸡等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野生动物59种。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近年来,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种群数量不断扩大,多年难觅踪影的濒危物种也时有出现。2021年2月5日,调整后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正式公布,豺、猎隼、草原雕等二级保护动物荣升为一级,至此,祁连山国家公园肃南境内陆生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增至11种以上。本篇是近几年在肃南拍摄到的以祁连山为主要栖息地的部分野生动物(排名不分先后),敬请欣赏。希望能激起人们对家乡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和对野生动物的关爱,呵护我们共同的家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草原雕(学名:Aquila nipalensis)2021年2月调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属于鹰科的一种大型猛禽。体长为71~82厘米,体重2015~2900克。由于年龄以及个体之间的差异,体色变化较大,从淡灰褐色、褐色、棕褐色、土褐色到暗褐色都有。主要栖息于开阔平原、草地、荒漠和低山丘陵地带的荒原草地。以黄鼠、跳鼠、沙土鼠、野兔、旱獭、貂类、沙蜥、草蜥、蛇和鸟类等小型脊椎动物为食,有时甚至会捕食狼的幼崽,也吃动物尸体和腐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草原雕亚成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藏野驴,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该物种为高原型动物,栖居于海拔3600米至5400米的地带、营群居生活,对寒冷、日晒和风雪均具有极强的耐受力,多半由5、6头组成小群,大的群体在10数头以上,祁连山国家公园肃南境内有上百头的超大种群,小群由一头雄驴率领,营游移生活。擅长奔跑,警惕性高。喜欢吃茅草、苔草和蒿类的一种大型草食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黑颈鹤(学名:Grus nigricollis):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型涉禽,体长110-120厘米,体重4-6千克。颈、脚甚长,通体羽毛灰白色,头部、前颈及飞羽黑色,眼先和头顶前方裸露的皮肤呈暗红色,尾羽褐黑色。栖息于海拔2500-5000米的高原的沼泽地、湖泊及河滩地带,除繁殖期常成对、单只或家族群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在越冬地,常集成数十只的大群。主要以植物叶、根茎、荆三棱、块茎、水藻、玉米、砂粒为食。繁殖于拉达克,中国西藏、青海、甘肃和四川北部一带,越冬于印度东北部,中国西藏南部、贵州、云南等地。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雪鸽,栖息于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悬岩地带,也出现于高海拔地区裸岩河谷和岩壁上。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胡兀鹫(学名:Gypaetus barbatus):以吃骨头为生的大型猛禽,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当地牧民叫骨馇鹰,它的名字因吊在嘴下的黑色胡须而得。栖息在海拔500-4000米山地裸岩地区。取食腐尸上其他食腐动物不能消化的部分,能把羊后腿骨整个囫囵吞下,或把骨头从高空抛向岩石打碎而食,可飞越超过8000米的最高峰,是唯一能飞越珠穆朗玛峰的鸟类。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在祁连山地区发现其身影已实属罕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濒临灭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马麝(学名:Moschus chrysogaster),中国一级保护🐒,祁连山濒危野生动物。是麝科、麝属的动物。马麝是麝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雌、雄均无角,头形、耳狭长,雄体具月牙状上犬齿,雌体腹部无麝香。背部沙黄褐色或灰褐色,背毛粗而脆,腹、腋下毛细长耳柔韧。马麝晨昏活动,白天休息,生性多疑,行动灵活,迅速敏捷,反刍,性情孤独,营独居生活方式,每年12月中、下旬进入交配期,每胎1-3只,栖息在海拔2500-5000m的针叶林和高山灌丛里,马麝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猞猁(学名:Lynx lynx):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祁连山珍稀动物,属于猫科,体型似猫而远大于猫,体粗壮,尾极短,通常不及头体长的1/4。四肢粗长而矫健。耳尖生有黑色耸立簇毛。两颊具下垂的长毛。上体浅棕、土黄棕、浅灰褐或麻褐色,或为灰白而间杂浅棕色调;腹面浅白、黄白或沙黄色。尾端呈黑色。为喜寒动物,栖息环境极富多样性,生活在森林灌丛地带,密林及山岩上较常见。喜独居,长于攀爬及游泳,耐饥性强,不畏严寒,以鼠类、野兔等为食,也捕食小野猪和小鹿等为食。巢穴多筑在岩缝石洞或树洞内。每胎2-4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豺(学名:Cuon alpinus):祁连山区极为罕见,2021年2月调整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小似犬而小于狼,体长85-130厘米,尾长45-50厘米,体重15-32千克。吻较狼短而头较宽,耳短而圆,身躯较狼为短。四肢较短,尾比狼略长,但不超过体长的一半,其毛长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红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较浅淡。群居性,少则2-3只,一般7-8只,甚至10只或结成更多只聚合成群,雄兽居多,性比为2︰1。集体猎食,常以围攻的方式,几乎在同域分布的大小兽类它们都能对付。寿命约10余岁。虽分布广泛,但数量稀少。广泛分布于整个北亚、南亚及东南亚的大陆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藏原羚(学名:Procapra picticaudata):又叫原羚、小羚羊、西藏黄羊和西藏原羚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形比普氏原羚瘦小,体长84~96厘米,体重11~16千克,仅雄性具角,角细而略侧扁。耳朵狭而尖小。四肢纤细,蹄窄;被毛浓而硬直,脸、颈和体背部呈土褐色或灰褐色,臀部具一嵌黄棕色边缘的白斑,其背部暗棕色,腹面、四肢内侧及尾下部白色。栖息于海拔300至5750米之间的高山草甸、亚高山草原草甸及高山荒漠地带。主要以莎草科和禾本科植物及经绒蒿等草类为食,但耐粗食的性能不如藏羚。清晨,傍晚为主要的摄食时间,同时也常到湖边,山溪饮水,在食物条件差的冬春季节,则白天大部分时间在进行觅食活动。</span></p> <h3> </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狼,二级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獾(学名:Meles meles)也叫狗獾、欧亚獾,是分布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鼬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狗獾体重约10~12公斤,体长45~55厘米。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每年冬季冬眠。背毛硬 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头部有白色纵毛三条;面颊两侧各一条,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狗獾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西藏毛腿沙鸡,主要栖息于海拔3000-5000m的荒漠、草原、半荒漠、高山草甸草原及湖边草地等地区,飞行敏捷,性大胆,不甚怕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在中国以内繁殖于青海湖、新疆西部、四川西北部石渠县,以及西藏北部、中部和南部。繁殖期为5-8月,每窝产卵3枚,主要以青草、植物果实、种子和嫩芽为食,也吃部分昆虫。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祁连山区尚属首次发现,极其罕见(拍摄于肃南高崖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蓝马鸡(学名:Crossoptilon auritum)是珍稀名贵的禽类,羽毛美丽,头侧绯红,耳羽簇白色、突出于颈部顶上,通体蓝灰色,中央尾羽特长而翘起。尾羽披散下垂如马尾,故名蓝马鸡。喜欢生活在高山寒冷地区,栖息于海拔较高的2000-3000米的丛密云杉、橡树林内,山柳、腊梅灌木丛间,秋后随着雪线下移,而迁到有水的山谷或开阔的灌丛草原。喜欢10-30只成群地生活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藏雪鸡,主要栖息在海拔2500米以上至5000米左右的高山和亚高山岩石苔原草地和裸岩地区,几乎接近雪线,冬季可下降到2000米甚至1500米左右的林线上缘灌丛和林缘地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血雉(学名:Ithaginis cruentus),别名血鸡、松花鸡,血雉的雄鸟大覆羽、尾下覆羽、尾上覆羽、脚、头侧、腊膜为红色,故称血雉。其别名甚多,各地皆异。在甘肃,因其胸侧和翅上覆羽沾绿,被称为"绿鸡";因其羽毛形似柳叶,且沾绿,又称为"柳鸡";因其主要栖于松林和云杉林,食松(杉)叶和种子,又称为"松鸡子";又因其脚红色,称"红脚鸡"者最为普遍。主要分布于中国,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祁连山地区极为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白唇鹿(Cervus albirostris)又名岩鹿、白鼻鹿、黄鹿、哈马(藏语),已列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一级,祁连山濒危野生动物加以保护,为偶蹄目、鹿科哺乳动物,也是一种典型的高寒动物。白唇鹿体形高大,体长约2米;通体被毛十分厚密,毛粗硬且无绒毛,毛色在冬夏有差别;鼻端两侧、下唇记下颌白色,在臀部尾巴周围有黄色斑块,雄性白唇鹿具角,角的主干扁平,故称为"扁角鹿"。白唇鹿栖息于地海拔在3000-5000米的高山针叶林和高山草甸,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为食;以集群方式活动,群体的规模因季节和栖息环境的差异而不同。白唇鹿仅在中国有分布。笔者于2020年9月在祁连山拍摄到近200头的特大种群,场面极其壮观,实属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白臀鹿(学名:Cervus elaphus macneilli)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马鹿的川西亚种,背纹黑色,臀部有大面积的黄白色斑,几盖整个臀部,故称“白臀鹿”。身体呈深褐色,背部及两侧有一些白色斑点。雄性有角,一般分为6叉,最多8个叉,茸角的第二叉紧靠于眉叉。它的夏毛较短,没有绒毛,一般为赤褐色,背面较深,腹面较浅。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树叶、嫩枝、树皮和果实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鹿茸产量很高,是名贵中药村。分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及西北等省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天鹅,二级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鸟中大熊猫,全球仅存2000多只,中国约有1000只,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一种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成鸟的体长为1-1.2米,体重2-3千克;嘴长而粗壮,头、颈、脚均甚长,嘴和脚红色。身上的羽毛除胸腹部为纯白色外,其余都是黑色,在不同角度的光线下,可以映出变幻多种颜色。在高树或岩石上筑大型的巢,飞时头颈伸直。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繁殖期间栖息在偏僻而无干扰的开阔森林及森林河谷与森林沼泽地带,也常出现在荒原和荒山附近的湖泊、水库、水渠、溪流、水塘及其沼泽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开阔的湖泊、河岸和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在农田和草地。在中国属迁徙鸟,祁连山区极为罕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岩羊(学名:Pseudois nayaur),当地人叫青羊,体型中等,形态介于野山羊与野绵羊之间。两性具角,雄羊角粗大似牛角,但仅微向下后上方弯曲。以青草和各种灌丛枝叶为食。冬季啃食枯草。它们还常到固定的地点饮水,但到寒冷季节也可舔食冰雪。无固定兽径和栖息场所。它们在悬崖峭壁只要有一脚之棱,便能攀登上去。一跳可达2、3米,若从高处向下更能纵身一跃10多米而不致摔伤。冬季发情交配,次年6、7月产仔,每年通常只产1仔。主要天敌是雪豹、豺、狼,以及秃鹫和金雕等大型猛禽。中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狍鹿,栖于祁连山东段和西倾山一带的荒山混交林或疏林草原附近,昏后出清晨归,食草类、嫩枝。8~9月交配,来年4~5月产仔,每胎2仔。体小如羊,重30~40公斤,体长1米以下,四肢匀称细长,后肢稍长,蹄窄尖,尾极短。雄鹿有角,仅3叉,通体棕黄色或棕褐色,臀部有白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藏狐(学名:Vulpes ferrilata)大小接近赤狐或略小,但耳短小,耳长不及后足长之半,耳背之毛色与头部及体背部近似。尾形粗短,长度不及体长之半。冬毛毛被厚而茸密,毛短而略卷曲。背中央毛色棕黄,体侧毛色银灰,尾末端近乎白色。分布于高原地带。喜独居。通常在旱獭的的洞穴居住。以野鼠、野兔、鸟类和水果为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野牦牛(拉丁学名:Bos mutus),是家牦牛的野生同类,四肢强壮,身被长毛,胸腹部的毛几乎垂到地上,可遮风挡雨,舌头上有肉齿,凶猛善战。是典型的高寒动物,性极耐寒,为青藏高原特有牛种,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的高山草甸地带,人迹罕至的高山大峰、山间盆地、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种环境中,是食草动物,分布于新疆南部、青海、西藏、甘肃西北部和四川西部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秃鹫,国家二级保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猎隼(拉丁学名:Falco cherrug),季候鸟,大型猛禽。主要以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分布广泛,中国和中欧、北非、印度北部、蒙古常见。2021年2月调整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高原山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环颈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综纹腑小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鹰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额喉羚</span></p> <p class="ql-block">大石鸡</p> <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旱獭</p> <p class="ql-block">高原雪兔</p> <p class="ql-block">暗腹雪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八一冰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陶莱南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保护野生动物,任重而道远,多年来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仍需我们逐步去改变,祁连山国家公园禁牧区遗留的草原围栏、偷猎盗猎等都是野生动物继续繁衍生息难以逾越的屏障,让我们共同努力,还它们一个自由的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本篇图片均属高清,可放大观看。由于野生动物天性机警,拍摄难度大,加之设备和拍摄水平的限制,呈现给大家的照片不尽完美,还请见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u style="font-size: 22px;">未完待续</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