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4):十里秦淮

吴定远

<div>  少时,从朱自清的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里认识了秦淮河,自然也种下了向往。</div> 秦淮河,南京的母亲河。“十里秦淮河,六朝金粉地”,六朝以来,夫子庙一带的秦淮河畔已是繁华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两岸歌楼酒肆林立,河中舟船穿梭。 明清时代,更是人烟稠密,金粉楼台,艳帜高举,笙歌人家,画舫凌波,桨声灯影构成一幅幅如梦似幻的畸形繁华的图卷。<div> 秦淮河古称龙藏浦,汉代起称淮水,因为传说秦淮河是秦始皇为了冲“王气”劈山改河道开出来的,所以唐以后改称秦淮河。然而经地质、考古学者证实,秦淮河属自然河道,非人工所开。但仍不能排斥其中某些地段为人工所凿。<div> 秦淮河河道错综复杂,流到通济门外九龙桥分流,一路从东水关进城,是为内秦淮河,从西水关出城,全长十华里,人称“十里秦淮”,是秦淮河的正流;没进城的叫外秦淮河,包括南唐开国皇帝李昪为割据金陵,兴造都城时开挖的护城河。 </div></div> 东水关是秦淮河流入南京城的入口,也是南京城墙唯一的船闸入口。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三层,每层有11个券门,共33券门,现在上层已不存。古代时上面二层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有前后三道门,中间是闸门,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前后门都是铁栅门,防止敌军从水路偷袭。东水关将水关建筑与城墙建筑融为一体,在中国建筑史上鲜见,堪称一绝。<div>  六朝时期,东水关是通向浙江、苏州方向的交通枢纽,南来北往的商贾齐集东水关,在此经商交易。</div><div> 五代十国时期,杨吴太和四年(932年),时任金陵府尹的徐知诰下令扩建金陵城,金陵府城成为“高坚甲于天下”的一座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div><div> 徐知诰即后来的南唐开国皇帝李昪(889-943),原在杨吴为官,掌握杨吴朝政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恢复本姓李。其孙子李煜即李后主,优秀词作家,然而是个亡国皇帝。</div> 东水关水闸南北向,站在东水关南岸看北岸,图左面向北去的河道是杨吴城濠的一部分,为五代十国时期杨吴政权开凿,朱自清在他的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将其误为内秦淮河道的一段。朱不是南京人,可以谅解。<div>  河口是游船码头,岸边有亭子。</div> 亭子叫“放船亭”。 走上东水关人行桥,西望内秦淮河,这一小段河道在桃叶渡弯折。这边望过去望到河尽头就是桃叶渡。图左面是河道南岸,有吴敬梓纪念馆。 走过人行桥回望东水关。可以看到水关与城墙相连,水关上层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否则起码与城墙一样高。 东水关码头是“十里秦淮”游船游览的起始处。 码头边有朱自清(左)和俞平伯的铜像。1923年8月两人结伴游秦淮河,后来各写了一篇游记,名字都叫《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章记叙的是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 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风景描写技巧中,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标志着“五四”散文创作所达到的艺术成就。文章发表后,秦淮河的名声也因此传播更广。 东水关遗址城墙。 古城墙遗砖,尽显沧桑。 城墙上东望,近处河流是外秦淮河,远处有“秦淮胜境”牌坊和“十里秦淮”宣传塔。 东来的秦淮河到东水关这里分为内秦淮和外秦淮两条河, 下城墙,沿城墙边的东关头路向南行。 天色渐暗,沿城墙边步行的人可真不少,看装束,应该是下班回家的人群。 <div>  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包括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一般所指明城墙为京城城墙,也就是从外数进来第二重城墙,长达35.3千米,现仍完整保存25.1千米。南京京城城墙形状与一般城墙不同,它不是四四方方的,它依山水而建,所以看上去弯弯曲曲的。有人说城墙围起来的形状是朱元璋的脸型,朱元璋的脸据说下巴特长且向前翘起,城墙形状到底是不是像他脸就不知道了,不过别看朱元璋的脸像个鞋拔子,奇人自有异相,他的鞋拔子脸被解释成天生帝王之相,贵不可言。</div> 步行了大约1公里,来到武定门。 武定门为民国增辟城门之一,建于1933年。因位于长乐路中段的武定桥而得名。五零年代被拆除,2010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复建武定门,为三拱券城门。门造好,断了的城墙也接上了。 此行是想去乌衣巷的,地图上看到一条马路注明“乌衣巷”即欣然前往,谁知在这条街上走了三百米,越看越不像心目中的古街,直到走到头从琵琶街拐弯,才找到作为景点的乌衣巷。估计这条街在古代确实是乌衣巷,但早就湮灭在历史的灰尘里了。现在开发出的乌衣巷景点只是其中一小段,无非是让人们有个发发思古之幽情的地方罢了。 这段作为景点的乌衣巷,长只有几十米,唯一可引起人思古之情的是前面亮灯处的“王导谢安纪念馆”。王导和谢安是东晋时的贤相,谢安的侄子谢玄指挥了淝水之战,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8万打败了80万,将前秦苻坚打得狼狈不堪,精神崩溃,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就是这么来的。<div>  乌衣巷是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王谢两家人才辈出,走出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书法家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乌衣巷见证了王谢的艺术成就,与两大家族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历史紧密相连。</div><div> 也有一说是,三国时乌衣巷曾为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所在地,当时军士都穿黑色制服,故以“乌衣”为巷名。</div>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著名诗作《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中的“王谢”就是指王导谢安。看起来,乌衣巷在唐代已经颓圮了。<div>  可惜纪念馆已关门。要不,虽然知道里面不会有什么魏晋遗物留下,进去感受一下那段历史也好。</div><div> 纪念馆门前篆书对联是“归燕几番来作客,鸣筝何处伴随云”。王海晨撰,言恭达书。<br></div> 出乌衣巷东头牌坊,泮池、文德桥就在前面不远,此处乃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核心地带。 夫子庙是南京的著名旅游景点,我预定的酒店就在中心区域的琵琶街。但不巧的是当时南京正在迎接青奥会,秦淮河北岸夫子庙商业区正在大修,到处是脚手架,所以我也没心思去拍照了。南岸不在大修范围内,所以还是灯红酒绿。 转到文源桥,看看桥下川流而过的画舫,两岸的灯笼映衬,特别是右面江南贡院,明清风格的红灯笼长廊,画面很美,不由得让人兴奋起来。 <p class="ql-block">  镜头拉近点,文德桥、贡院都在镜头里。大大小小的画舫在河里来去,彩灯装饰,水中倒影闪烁,将秦淮河装扮得分外斑斓。</p><p class="ql-block"> 朱自清文章中写道“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p><p class="ql-block"> 从前船上的灯火,应该就是蜡烛灯吧,充其量也就是汽灯了,那亮度绝不能跟现在的蓄电池供电的电灯相比的。</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没有电,没有电灯,照明就靠蜡烛灯笼、油灯以及火把,就算是京都繁华之地,到了晚上也是黑古隆冬的。现在的秦淮河,不要说跟古代比,就是跟朱自清时代相比,感觉也应该大不一样了。</p> 现在的船都是有机器动力的,船娘们只要在船尾操控船橹掌握方向就行了。 北面的桥是平江桥。 泮池边,双龙戏珠影壁被彩灯照得金碧辉煌,影壁下身着戏装的演员们跳着宫廷舞蹈。<div>  大照壁长达110米,高10米,是全国之最。建于明万历年间(1575年),距今440年,真是没想到。</div> 这边“天下文枢”牌楼下,人们隔河欣赏着歌舞。牌楼下的河边就是游船码头。 买票上船,从船上低角度看文德桥,灯光平平的文德桥映在水里的倒影忽然绚丽起来,如彩灯光幕一般。<div>  文德桥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因桥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桥影将河中明月分为两半。此时人立桥上,俯身可见桥下两个“半边月”,称“文德分月”;而在月光下自己的影子也看不见,即为“月当头”奇观。</div> <div>  我乘坐的画舫是比较大的那种,能坐二十多人,座位是两边各一长排,四面有玻璃窗。船大平稳,但是对拍摄非常不利,坐哪一边就只能拍哪一边,拍另一边就全都是人头了,只能回程时弥补。上船时如果排在后面则要为抢不到好机位烦恼,有些摄影爱好者只好在舱内来回移动找角度。有玻璃固然可遮风挡雨,但反光也很恼人。</div><div> 除此以外马达的突突声和船上喇叭的导游录音广播声也嘈杂,河上大小画舫来来去去,船只激起的不再是“漾漾的柔波”,而是阵阵的碎波,颤抖不止。还有现在已不用桨,听不到“汩—汩”的桨声了。这种情况下要想要静静地体会朱自清们的感受显然是不能的了。</div><div> 然而如果不去刻意贴近朱自清,或者根本不知道朱自清,那么就享受当下,也是能使人兴奋和满足的。</div><div> 人在船上,视野跟岸上不同,夜色和沿河岸浓密的树木遮蔽了远处的水泥高楼,眼里只见明清风格的楼阁和仿古灯笼,一座一座各不雷同的桥迎面而来,让人有了穿越的感觉。</div> 思想间,船已过了平江桥,然而并没有继续向东去东水关,而是向南一转弯走过一条河道进了白鹭洲公园。 这是公园里的浣花桥,横跨在白鹭湖的湖口上,桥上有桥亭,桥边影壁上有浮雕,看不清内容。 白鹭洲公园的主体部分是白鹭湖,向湖西望去,先看到的是玩月桥。 船向南行,又见一座桥,叫印月桥,一座五孔大石桥。 玩月桥和印月桥分别从湖的北岸和南岸连接了湖心岛。 湖中的荷花灯,漂亮。 沿着狭长的湖面再向南行,看到了二水桥,二水桥取名于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白鹭湖南岸边的灯牌上有“金陵帝王州,江南佳丽地”对联,还有“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的标语。 船过二水桥后掉头向北,从旁边一条小河“水街”北行。 水街两岸都是仿古建筑,青砖、马头墙、小桥、流水。明清江南风格建筑分布在两岸。 这些楼阁都是供餐饮酒店所用。不过不知为什么,生意可能不好,人影也没见着几个,船行其间,如入空城,令人悚然。 水街尽头水榭边,有演员表演越剧《梁祝》唱段。 近看演员年纪都不轻了,晚上出来表演的工作很辛苦,一有船来就要唱起来,风雨寒暑露天表演,几个小时下来也够受的,也许白天还有其他工作,年轻人是不会出来干的。 又过浣花桥,这是要回到秦淮河主干河道去了。 西面玩月桥下正好有其他画舫经过。 过前面的大石坝街桥就是秦淮河主河道。 桥边有灯笼店招“夜泊秦淮”,这是借用了杜牧的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到了秦淮河右转,沿秦淮河继续向东行。 桃叶渡口。从六朝到明清,桃叶渡口周边均为繁华地段,河舫竞立,灯船萧鼓。相传桃叶是晋代王献之的小妾的名字,古时桃叶渡处河面开阔,渡船来往比较危险,王献之不放心桃叶独自坐渡船过河,每次都亲自到渡口迎送,并作诗《桃叶歌》,其中有一段是“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渡名称就来自桃叶。 继续向东水关行进。 跨越两岸的彩灯如鲜花扎成的拱门,很美。 前面望得见东水关了。 东水关到了。 掉头,沿来时路返航,不过白鹭洲公园不去了,直接过泮池、文德桥,向中华门方向而去。 过泮池、文德桥,前面是来燕桥,桥畔有李香君故居媚香楼。有诗描写来燕桥:“微云淡月惹清狂,沿岸桂华浮暗香。转过桥头人忽见,玉兰灯火照罗裳。” 继续向西,前面是武定桥,武定门就在旁边。 桥栏上干脆用“桨声灯影秦淮河”霓虹灯来做装饰了。 再往西,灯光逐渐阑珊,船掉头向东回码头了。 从开船到下船总共50分钟左右时间。归来时对面双龙照壁下歌舞仍在进行。 码头边人声鼎沸,餐桌一字儿排开,一面来点儿什么,一面看歌舞赏河景,会享受。 售票处还是排着长队,等着上船游秦淮的队伍始终不断。 走上文德桥看过去,这是比较经典的画面。秦淮河在这一段突然开阔,叫泮池。众所周知泮池是学宫的标配,一般是半圆形池子,相传为洗笔用。学宫与孔庙又是分不开的,一个是信仰中心,一个是办学之处。南京的孔庙叫夫子庙,南京的泮池是全国唯一拿流动的活水当池子的。不过现在没人来洗笔,当码头用了。 视角往右移点,远处的桥是先前去过的文源桥。文源桥以前叫叫黄公桥,是以纪念为建文帝殉难的黄观而建的。民国二十年重建,解放后更名白鹭桥,因桥可通达白鹭洲。1997年改名为文源桥,桥名与文德桥相配。<div>  古时候河左面是夫子庙、学宫,贡院,文人奋斗之处;河右面是金粉荟萃的繁华之地。学子赶考有的往往一住数月,苦读之余免不了去对岸消遣一番;更有纨绔子弟借赶考之名日日花天酒地,家里人还以为他在用功呢。当然,也有意志坚定,专心攻读不去对岸的风月场所的,所以民间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一说。</div> 贡院就是考场,封建时代各省都有,南京的江南贡院是全国最大的,可以容纳两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江南贡院旧址现为中国科举博物馆。<div>  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经历代修缮扩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从建成至晚清废除科举制度这么多年间,江南贡院为国家输送了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上百万名举人。天下官员半数从江南贡院走出,明清两代名人唐伯虎、郑板桥、吴敬梓、施耐庵、 翁同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謇、陈独秀等皆出自于此,金陵文化之昌盛可以想见。</div> 鉴于此,贡院旁敢于立“天下文枢”的牌坊就可以理解了。枢是中枢,文枢就是文化中枢。敢称天下文化中枢的自信,来源于天下官员半数从南京走出;来源于和南京有关的《红楼梦》、《儒林外史》、《文心雕龙》、《千字文》、《世说新语》;来源于南京成为中国唯一的“世界文学之都”;来源于历代无数文人名士在南京创作的传世名篇。 “天下文枢”牌坊是夫子庙的第一道大门,重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在看到的是1984年重建的。 离开贡院,离开秦淮河,沿贡院街西行,打道回府。 前面就是街口的“古秦淮”牌坊。两边楹联“十代名都融古今文化,三吴胜地聚南北俊才”为蒋文良撰,徐利明书,道出了南京“天下文枢”的不凡。 另一面“古秦淮”坊额为赵朴初先生所题。两边楹联“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水,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为晚清学者薛时雨撰,当代著名书法家尉天池书,现在看起来颇有点广告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