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ed2308">《在海那边》第四辑 加拿大东部游记 16</font> 到达多伦多市,这一群和我们同游的老年人就算平安回到了家,我和儿子还要和三个陌生人,组成一个小团,第二天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 导游在返程的路上,站在大巴车前面,面对着我们,说到这一路旅行,感慨的几次哽咽,说不下去。他说自己原本是个药剂师,在不忙的时候,偶尔出来客串导游。这次带团出来一周,老年朋友给了他很多的建议,让他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受益匪浅。有很多照顾不周的地方,这些老年人都不在意,宽容和体谅了他,让他非常感动。说到激动时,他不得不停下来,坐回到座位上,让自己克制一下。这个34岁的小伙子稍稍平静了一下情绪,又站起来,面向我们,说了很多感谢的话。看到这里,我们对他一路上不介绍景点的事也就释然了。他最后说,刚才司机师傅假装咳嗽,其实他的眼泪也在飞。不错,这一路上,最辛苦的是司机,我们7天走了5000公里,跨越5个省,平安到家,司机师傅功不可没。在加拿大,司机每天只能开800公里,多了就是违规。有一次快到宾馆时,车熄火了,车上的人正纳闷时,导游说:“不好了,到800公里了,车自动停了。”车上的老年人一定很为难,那么多的行李可怎么搬啊。很快,车又走了,原来导游在开玩笑。 第二天一早,还是这个导游,自己开车来接我们,今天他身兼两职:司机加导游。把我们放在麦当劳快餐店,趁我们吃早餐的时候,他去接另外三个人。这三个人有两个是华裔母子,一个是美国人。尽管不认识,能在一个团共同旅游,也是缘分。我们很友好地打招呼、握手。 大约一个多小时,我们来到尼亚加拉大瀑布附近,这里有个很大的宽幅电影院,也是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展览馆。在这个电影院,可以全方位地观看大瀑布,了解瀑布的历史。虽然票价不菲,但我们既然来了,还是要看。 进到影院,果然是宽幅,长约十多米的屏幕挂在影院,看起来像一面很低的墙,没放映之前,坐在那里没感到特别。等电影开始以后,就不一样了。水面浩瀚,波光粼粼,仿佛置身水上。更有意思的是,等到船来了以后,随着船身的移动,自己的座位也跟着移动起来。我不自觉地抓住了坐椅的扶手,企图保持身体的平衡。音响更不用说了,瀑布流水的声音逼真得如同雷鸣,震慑人心。 影片介绍尼亚加拉历史的同时,讲了发生在瀑布的三个故事。 <br> 第一个故事是传说,很难证实真实性,但是几百年来,人们都相信是真的。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一个印地安人的部落,人们正在忙着筹办婚礼。画面缓慢移动,定格在新娘的脸上。这是个少女,集中了所有东方女性的美。此刻她面无表情,等待周围的人为她着装、梳理她垂至腰际的黑发。 镜头再次移动,定格在新郎的身上:这是个脓肿的老汉,满身满脸的缀肉,褐色的皮肤,皮毛上衣不经意露出胸口的黑毛,脖子后面还有两根高大纤长的羽毛,表明他的地位显赫。他满脸堆笑,等待入洞房的时刻。不知为什么,当新娘来到新郎身边的时候,新娘掉头就跑。她穿过一层层的人群,来到郊外的一条河边。那里有一条小船,也许是早已准备好的,这是我的猜测。新娘跳上船,狠命地划起桨来。这么黑的夜晚,她要划到哪里?很快就有了谜底。这就是尼亚加拉河,她义无返顾划来的方向,就是大瀑布了。大概是传说的缘故,故事并没有交代追赶她的人,可能这不是主要的情节。 致命的情节像真的一样摄人心扉:屏幕上的小船很快就到了瀑布的边缘。这时候,映入眼帘的是瀑布,迎面而来的滔天大浪,让我们这些坐着的人喘不过气来。那是高几十米的水墙,从上面看,是湍急的河面,看不出有什么危险。但是,很快的,这个宽阔的河面一下子跌下悬崖,水流顷刻间坠落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发出巨大的轰鸣。 <br> 现在,这个小船就到了悬崖的边上,电影院里的人禁不住惊叫起来。 这是个远镜头,小船从瀑布的上面像一片树叶一样,沿着水流落了下来。刚开始还能依稀看到小船的影子,很快,小船就被巨浪吞噬了。 激流,浪花,一片汪洋,哪里还有小船和少女的影子?过了一会儿,在瀑布的水帘下,出现了少女湿淋淋的头发和身影。她站在水帘的后面,张开双臂,像是庆贺自己的重生。她到底是活着?还是得到了永生?这只是一个传说,无可考证。人们都说,她是第一个从瀑布上跳下来活着的人。 第二个故事:一位退休的老太太,大约有70多岁吧,这一天突发奇想,执意要从瀑布上跳下来。大概家人的劝阻毫无意义,这些电影里都没有交代。直接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人高的大木桶,旁边放着双人床垫和一个枕头。两个男人把木桶打开,正要把枕头放进去的时候,老太太跑过来,她大声制止了先放枕头的做法。指示这两个男人先放床垫。在她的指导下,两个男人把床垫竖着卷起来,放进木桶里。然后把枕头放进去。老太太吃力地爬进木桶,一个男人拿起锤子,正要把木桶的盖子钉上的时候,一只花猫跑了过来。等一等!老太太闻声露出了头。那只花猫敏捷地跳进了木桶。老太太抱着花猫,两个头贴在一起,一起缩进了桶里。男人吃力地用锤子敲打着木桶的盖子,等他们确认盖子牢固以后,两个人把木桶推进了河流。 一切都是未知的。老太太命悬一线。其实,我挺佩服这样的人生!反正已经70多岁了,生命已经走到尽头,在最后的时刻,能让生命闪光的事件少之又少。用这种方法证明一种假设,有什么不可以呢?即使不成功,哪又怎么样?活了70多岁,证明一项试验,值了。假如生还,无疑是壮举,是英雄。 木桶开始在宽阔的河面上缓缓漂流,很快,进入了急流。 <br> 木桶来到了瀑布的上面。从画面上看,那只是一个小小的黑点。 <br> 木桶跌下了瀑布,消失在浪花里。 岸边站着一群人,有些焦急的人不自觉地走进水里,拿着绳子和工具。他们是寻找木桶的。突然,有人指着水面大声叫喊:看见了!在那边! 木桶离人们很近了,人们急忙把它推到岸边,几个力气大的人吃力地把木桶抬到岸上。人们迫不急待地用工具打开木桶。 奇迹出现了!老太太的头从木桶里露了出来。电影给了她一个特写:头发凌乱,脸上青一块紫一块的,额头上一个鸡蛋大的肿包清晰可见。人们搀扶着这个老英雄,让她慢慢地从木桶里爬出来。这时候,那只花猫也探出了头,很响亮地叫了几声。人们轰然大笑。看来,猫咪一点也没受伤。这是第二个从瀑布上跳下来生还的人,不,还有一只猫! 第三个故事: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坐着皮滑艇在河面上漂流。突然,马达失灵了。爸爸急忙跳到马达的旁边修理。可是,已经晚了,皮滑艇已经冲向激流,眨眼间就冲到了瀑布的边缘。爸爸急忙把救生衣扔给孩子。孩子刚穿上,皮滑艇就冲下了瀑布。 又是汹涌的激流,一点也看不见人和皮滑艇。人的生命,在巨大的自然面前显的这样渺小和无能为力。 岸边也是一群人,最先漂过来的是孩子,他们把他捞上来的时候,孩子只是受了点惊吓和轻伤。 妈妈没有跌下瀑布,她在一瞬间跳下了皮滑艇,眼看就要被水冲下瀑布时,被岸边的人抓住了衣裳。 爸爸始终不见,过了很久很久,人们发现了他的尸体。大概他在最后的时刻,还在幻想能把皮滑艇修好,可是,他的幻想破灭了。这是第三批生还的人。 自此以后,也曾有人以身试水,是否生还,就不得而知了。世界上敢于冒险的人不少,肯定还会有人再次冒险,只是电影到此就结束了。 电影太逼真了,据说人们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同样耗费巨资,也冒着生命危险。当我们走出电影院的大门,仿佛刚刚经历了一次生命的冒险,胸口咚咚地跳个不停。门口是个小小的展览,陈列着跌下瀑布的木桶、皮滑艇,简易的铁船,这些冲下瀑布的遗迹,让我们确信这三个故事的真实性。 随后,我们乘电梯上到西恩塔顶。这个塔高553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无支架建筑之一。塔顶是空中楼阁,从外面看,像一个放在圆柱上的汽车轮胎。内有旋转餐厅,每隔一小时旋转一周。 餐厅的外围,是观景台,可以清晰地俯瞰尼亚加拉大瀑布、100多公里以外的美国。从这里眺望瀑布,清晰地看见两支水流,从不同的方向,向悬崖流来,从高处往下跌落。平直且稍窄的瀑布,在美国境内;马蹄形的这个大瀑布,在加拿大境内。等一会儿,我们将下到瀑布跌落的尼亚加拉河,近距离观看美国和加拿大两个大瀑布。 随后我们下到塔底,来到河边。近看大瀑布,必须乘船。上船之前每人发一件雨衣,防止瀑布的水溅到衣服上。我和儿子穿上防水衣的时候,都大笑起来。跑了7000多公里来看大瀑布,原来是这副模样啊。 轮船上很多人,一律穿着蓝色的防水衣,很整齐,也很滑稽。轮船正在接近美国境内的瀑布,明显地感到湿气加重,带着水草的咸味。我带着相机,但是无法拍摄,镜头很快被打湿。在近处看大瀑布和远处看完全是两码事。在远处,他像一幅画,很抽象,也没有水淋在身上的真切感受。当你在巨大的水流面前,被细小的水珠淋着,水雾让你无法正常的呼吸时,你才能真切地感到频临的危险。虽然是在船上,保险措施万无一失,但是危险就在身边,是那么的近,人如果不小心掉到水里,生命随时都可能消失。 在人们的惊叫声中,轮船又向另一个瀑布驶去,两个瀑布离有百米,更大更壮观的就在前面不远。轮船逆流而上,直朝瀑布冲去。大瀑布像个拉满了的弓,水从高处流下来,溅起的水雾冲上天空,百米开外的岸边,像是下着淋漓小雨。这是回到岸上,从另一个角度看瀑布的体验。此时,轮船就停在马蹄形瀑布的中间,水雾像一阵阵急风暴雨,刷刷地落在船上、人们的身上,船上的人惊叫着,拍打着身上的水珠。巨大的水流声响彻天宇,完全覆盖了轮船马达的响声。大约10多分钟,人们也叫累了,衣服也湿的差不多了,轮船才离开。 尼亚加拉大瀑布是宝贵的水资源,也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约有3000万人来这里旅游观光,给当地的经济带来不菲的收入。 <h3> <font color="#167efb"> 家有孝子</font><font color="#ed2308">(代后序)</font></h3> 23岁那年,上苍把一颗生命的种子放在我的身体里。没有寻常女子的欢喜,心头的阴云更加浓重:我被卷进一场政治风暴,前途黯淡,一切都像是走进了死胡同。人生就是这样,风雨雷电,坎坎坷坷,只有经历过,才知道磨难使人成熟,经历即财富。可当时年轻,凡事都觉得排山倒海,欲活不能。“要死你死自己,不能拖累一个无辜的生命”一位阿姨级的同事洞悉我的心事,这样力劝我。我腹中的那个小生命,就是我现在引以为自豪的儿子。 儿子的心跳,挽救和丰富了一位年轻的母亲,是他让我懂得母爱是无私无怨的给予,母爱是铺天盖地的馈赠。隐忍和等待,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它和永不放弃一样份量相等。也懂得了困顿时的相依为命、平凡生活中的相夫教子,同样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所有男孩子一样,儿子小时候聪明、调皮,喜欢恶作剧,但我丝毫不怀疑他是个好孩子。不管个别老师怎样贬低他,我总是鼓励他,坚信自己是个好人。我说,你在下雨的时候给同学送伞;把没有赶上班车的同学接到家里;中午不休息帮助老师干家务;心疼爸爸妈妈,孝顺爷爷奶奶……这些都是一个人最基本的优秀品质。还有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成全别人的义气等等,也是不可多得的品德。他知道爸爸妈妈都是重事业的人,为了不影响我们的工作,从小学到高中毕业,事情无论大小,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连出国签证也是自己到北京办理。 1998年,我身患重病,动了大手术,他一夜间由孩子变成了大人,承担着一个男子汉的责任和义务,跑前跑后的招呼家人,照顾安慰他的爸爸,半夜棼香祈祷。我在《午后的玫瑰》一书中写到:很多天后我看到儿子房间的香火/灰烬中弥漫着一缕缕的忧伤/我想象不出一个19岁的青年/该怎样向上苍祈祷。他说一位老人告诉他/深夜子时天地交合阴阳转换/此时焚香祈祷会给人带来好运/从此每天深夜/他会准时醒来/在幽暗中悄悄点燃企盼/在静默中瞌目倾听。他希望母亲从天上走下来/回到他的身边/他希望那些风是洁净的/雨都带着神谕/推开母亲生命的大门……我国著名诗人塞风看到这些诗句,来信写道:“你们母子的亲情,感天地,泣鬼神!” 2007年我第二次到加拿大,他已大学毕业,有了收入。他把最好的房间腾出来,摆好写字台和电脑。床上所有铺盖,一律是新的,洗漱用品,全部准备齐全,连泡脚的盆和读书时盖腿的毛毯,都放的整整齐齐。加拿大春季干燥,他买来了加湿器,又怕加的时间长了,空气湿度太高给人的关节带来不便,他做成定时加湿,每天都来换水,加湿器在夜里每隔10分钟喷一次雾,这样,我就可以放心在房间写作了。他是个男孩子,难为他想的这么细。他的同学来看我,我总想亲手为他们做顿好吃的。除了包饺子,儿子一概不让我下厨房,每次他们做好饭,再请我出来。他的同学都说:“杨波是个孝子,我们都知道,他是我们的榜样。”这本书很多地方写到儿子,是因为朝夕相处四个月,经常深夜长谈,了解了很多以前我不知道的事。虽然留学吃了不少苦,但他热爱祖国、助人为乐、宽容克制、上进勤勉,是个有为青年。如果不是他给为娘我提供这么好的条件,怎能在短短的时间,写下如许文字!因此上,我首先感谢上苍:赐给我这样好的儿子! 这本书第一、二辑,是2003年5月到加拿大写的所见所闻。第三、四辑,是2007年5月第二次到加拿大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写成的。其中第一辑里“阶梯”一文也是这个时候写的,因为是莱桥大学发生的事,为了保持事件的连贯性,放在了第一辑里。这两次去加拿大,一次住在莱桥,一次住在卡尔加里,我对这两个城市都很有感情,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的描写,其中写的比较顺手和有感觉的是“我在辽阔的卡尔加里”、“班夫——6亿年的雪山”。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诗神常常光顾思绪,忍不住也写了对她的感觉。当然,也有写的不如意的地方,回到国内,我立即投入工作,每天的事物扑面而来,再也没有闲暇仔细地打捞心底的“黄金”。今年年底,儿子即将举办婚礼,我们家也将迎来如花似玉、温良贤淑的新娘,我更没有心思认真地修改以前写成的文字,留些遗憾吧!不妥之处,倘蒙各位看官见教,拨亢批陈,不胜感激! 最后,我还有很多感谢:感谢报社给我这样长的假期!感谢出版社给我出版的机会!感谢我的丈夫杨锋先生给予精神与物质上的支持以及他为培养孝子所付出的艰辛劳动!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br> 2009年3月于郑州<br> 2021年2月11日除夕,今天终于将多年前写的《在海那边》一书分16辑上传到美篇。文字部分是原来的书稿,基本未动。增加了在加拿大期间拍摄的近400张图片,全部是用相机拍摄,虽然技术不高,却是真实记录。<div> 此书曾在2009年儿子的婚礼上,作为献给他们的礼物,由儿子儿媳首发。作者在婚礼现场签名赠书给亲朋好友。</div><div> 感谢美篇!让我以这种方式让时光倒流,在世界疫情尚未得到控制,就地居家过年期间重温美好时光。</div><div> 祝各位美篇的朋友牛年顺遂! 幸福安康! 万事大吉!<br><div><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