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竹盛的核潜艇情怀

z m y s 99

在研制弯头的日日夜夜里<br><div> </div><div> 哈军工61-381学员 </div><div> 中船渤船集团总工程师 </div><div> 09工程副总设计师 </div><div> 纪竹盛<br></div><br>1978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孙嘉良总工程师将我找去,同时到他办公室的还 有钢料车间徐秀才老师傅。孙总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然后开门见山、郑重地对 我们说:“把你们俩找来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原来加工的核潜艇一回路冷却剂管 道弯头有问题,军代表一直不满意,请你们考虑一下改进工艺方法,拿出一个满 足设计要求的好弯头.这个任务交给你们俩,完成得越快越好,尽量能在导弹核 潜艇上安装使用”,我一边听着一边回想冷却剂管道弯头加工的过程。鱼雷核潜 艇首制艇一回路冷却剂系统弯头全部是由富拉尔基第一重型机器厂加工生产的, 他们采用的热压冲球方法有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达到技术指标,在核潜艇后续艇中 转到我厂自己加工生产,当时采用灌铅冷弯方法,在技术指标上也有一定问题。 有的专家认为这种方法由于在中间加工过程中为保证椭圆度而采用径向校形易 使弯头产生微裂纹,尽管对这种观点有不同的意见,但处于确保产品安全可靠的 思想,孙总今天提出弯头改进加工工艺方法是有技术背最和现实意义的。当时我 理解作为工厂技术总负责人给我们的任务的重要和紧迫性。在短时间的交谈中我 和徐师傅接受了这个任务,并确定由我牵头负责。我们带着责任与重托默默地离开了孙总办公室.<br> 我开头几天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在家里,甚至有时在走路、吃饭中都在琢磨着 这项工作怎么开展。我深感对这项业务的生疏,虽然我对一回路的系统技术状态 和使用要求比较熟悉,但对弯头的加工缺乏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而徐师傅虽然 他不熟悉一回路的工作条件和特性,但他对金属的变形加工却很有经验。他的长 处正是我的短处,要把这项工作在短时间内尽善尽美的完成,除了我尽快熟悉这 方面的业务知识外,还必须虚心向徐师傅学习。<br>徐师傅在接受这项任务后也抱有很浓的兴趣,并有很高的热情,共同的目标 使我们的思想联到一起了,在加快研制的思想指导下,成立了以我俩人为核心的 研制小组。<br>为了争取时间,白天我与小组的同志一起进行各种技术、工具准备,晚上常翻阅书籍到深夜,师傅们看到我与他们真心实意的干,在各观上不由自主地成了试验工作的指挥员了。<br> 开始,我们预想出几种方案,長预变形方法,灌松香冷弯方法,灌钢砂冷弯 方法,冲球热弯制方法。在确定方案之后,紧忙地赶制胎具、准备材料,随后对 每种方案都进行了试验、比较,然而以上每个方案都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试验小组人员开始出现了争议,大家的热情很快冷下来了。我看到眼前试验用过的一根根不锈钢管材(当时一米不锈钢管材约需一万元左右,做一次试验约需1.2米管材),实感心疼,不得不将试验暂停。试验没有成功,思想压力最大的莫过于我和徐师傅两人,眼看着时间在过去,导弹核潜艇一回路系统安装就要开始, 弯头还无影无踪,真的还要用被认为不合格的弯头装艇吗?我的心情如火燎一 般。<br>管路弯头在生活中举目可见,为什么冷却剂弯头加工这么困难呢?主要原因是这种弯头管壁厚,口径较大,曲率半径有较小,弯制过程中承受的变形力较大,加工过程易产生椭圆,是不是设计要求格外苛刻呢?主要是由于回路系统决定,因为在狭小的舱室内要把有关设备管路连接起来,并保证合理的应力分配,必须采取这种规格弯头,对设计指标我们不能幻想折中,否则研制就失去意义。 <br> 在一个严寒的腊月天气里,我与试验组老师傅们在钢料车间外面一个小铁房 里围着炉子闲谈,因为快到中午了,大家边在炉子上热饭边取暖,有的师傅在来回翻着烘烤的地瓜,有的在敲打着炉钩,大家心情彼此理解,话语都不是很多。 <br>徐师傅不吭声,靠在一边眼盯着天花板发呆,有时拿着石笔在地上画,突然他跟我讲:“你看这样行不行,干脆管子里什么填料都不放,装几个活动铁芯,在压 制过程中随着管子变形胎芯跟着活动,保证管子在弯成弯头前始终不压扁,这样椭圆度就保证了……”这是一个突破性的想法,我愕然了一会,脑子里在想:以钢对钢,以硬碰硬,几个胎芯能否在管内卡住呢?受力能否均匀? 一系列的疑冋 产生了,思考了好一会说了句:“关键在胎芯的形状,如能不受控制地在管内自如地随动,这个方案是可行的。”<br>他把自己的想法用纸壳画了下来,我很快理解他的意思,要把这纸面的东西变成现实不是轻而易举的,碰到的问题首先是胎具的选择,太硬了不行,太软了也不行,要使几块芯铁既能组合在一起又能分解,釆用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每块芯铁的形状尺寸如何确定等。面对一系列问题,首先抓住结构形状这一主要矛盾, 为了争取时间先用废旧材料做成简易的胎芯弯制一个看看,验证一下方案的可行性。试弯以后,弯头的样子看起来能笑破肚子,芯块不但卡住了,两头弯得弯弯曲曲,管内压痕很深。经过切割总算把破损的芯块拿出来了。面对这奇形怪状的弯头,我们发现它的椭圆度挺好,这一点与预想的一样,剩下的问题就要在胎芯上下功夫了。<br> 1979年春节刚过,我们试验组几个人不约而同地又聚在一起了,可能我们 都有同样心情的缘故。这年春节我就感到过得特别慢,弯头试制的事情总是压在心头使心情不能舒展,我与徐师傅碰到一起也没有别的话题,所以上班的第一天就到了试验场地。<br>大家围在破旧的胎芯前议论,提出各种各样的想法和意见,我静静地听取并思索着……。要想找出规律非下决心制出正规的胎芯来,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修改。徐师傅也同意我的意见。<br> 胎具的设计工作开始了,我眼前所掌握的依据就是七块纸壳片和试验中的印象,其它就是一些常用的工具书。经过三天时间,加工草图画出来了。这些奇形 怪状的胎芯加工又有不少困难,经过机械加工车间工艺室主任袁学刚的努力,加工方案终于确定下来。又经过20多天时间,一付正规的胎芯产生了。 用这付胎芯并在这付胎芯的基础上经过九次试验和多次修改,在6月份终于 压制出完全符合设计技术要求的弯头。用这新工艺方法压制的弯头终于安装在导弹核潜艇上,在后续艇上不但全部用这种方法制造弯头,而且还外协给其它兄弟单位加工制做,这项技术成果后来曾获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br><br> 文章取自《中国首艘核潜艇下水纪念活动专刊50》<br><br> 哈军工61-381的学友们参与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参与了建设海军核潜艇部队的工作,参与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参与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秦山核电站的研制工作,参与了地方的经济建设工作。哈军工61-381学友们取得如此巨大的辉煌成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哈军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