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除夕,和大家一起回忆旧时成都过年的一些习俗,恭祝朋友们牛年吉祥。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不尽相同。 1.忌犯太岁<br>大年初一,忌与当年同姓太岁打招呼,否则会冲犯太岁,犯之则凶。一大早,家里长辈会告诫子弟:“今年太岁姓张,今天千万别和姓张的搭白(说话)。”<br>按,道教认为,太岁乃一岁之主宰,诸神之领袖。太岁当头有灾祸,故有“太岁当头坐,无喜恐有祸。”如恐吓他人,可说:“你竟敢在太岁头上动土!” 太岁神有60位,按甲子每年轮值。他们是:<br>甲子金辩,乙丑陈材,丙寅耿章,丁卯沈兴,戊辰赵达,已巳郭灿,庚午王济,辛未李素,壬申刘旺,癸酉康志,甲戌施广,乙亥任保,丙子郭嘉,丁丑汪文,戊寅鲁先,已卯龙仲,庚辰董德,辛巳郑但,壬午陆明,癸未魏仁,甲申方杰,乙酉蒋崇,丙戌白敏,丁亥封济,<br>戊子邹铛,已丑傅佑,庚寅邬桓,辛卯范宁,壬辰彭泰,癸巳徐单,甲午章词,乙未杨仙,<br>丙申管仲,丁酉唐杰,戊戌姜武,已亥谢太,庚子卢秘,辛丑杨信,壬寅贺谔,癸卯皮时,<br>甲辰李诚,乙巳吴遂,丙午文哲,丁未缪丙,戊申徐浩,已酉程宝,庚戌倪秘,辛亥叶坚,<br>壬子丘德,癸丑朱得,甲寅张朝,已卯万清,丙辰辛亚,丁巳杨彦,戊午黎卿,已未傅党,<br>庚申毛梓,辛酉石政,壬戌洪充,癸亥虞程。<br>今年是农历辛丑年,依道教,太岁姓杨。 2.大年初一忌扫地<br>老人们深信,大年初一扫地,会把财运扫出门。于是,初一不扫地。实在脏了,也要由外向里扫,意思是,把财运扫进门。所以,一般都在头天晚上把地扫得干干净净。<br>同样,大年初一不吃药。初一摸了药罐子,一年到头不昌盛。 3.吃年饭,先祭祖<br>吃年饭,又叫团年。腊月三十团年的较少,腊月二十八,或者其他时候团年的居多。不管家境如何,团年时都要先祭祖。有神龛的,自然把香蜡插在香炉钵钵里。神龛里供奉的牌位上写着:“天地君亲师位”。没有神龛,或者没有设灵位的,也要在街沿边边上插三根香,一对蜡,烧一堆钱纸,垫一个蒲团,大人、娃娃依次在上面叩头。开饭时,要多放几付碗筷、酒杯,口中念念有词,把逝去的先人“请来”,一家人喜气洋洋,不觉阴阳有隔。 4.团年饭要腊月吃到正月初五、初十<br>过去的年饭一般在10个菜以内,很少像现在席桌,多至一、二十个菜以上。这与经济水平、消费观念、居家条件有关。过去菜肴品种少,但量大。民间有“肉八碗”、“九大碗”之称,因为盛菜用盆、用碗,很少用盘的。所以每样菜都够吃好几顿,一桌年饭,不吃它七、八天,算不得年饭。煮腊肉,是家家户户的规定动作。腊肉有烟熏、酱腌、风干之别;肉分猪、牛、禽;部位有头、耳、嘴、蹄、内脏。加上自家灌制的香肠,一起洗净煮熟。其汤便用来煮红白萝卜。成都冬季萝卜硕大、细嫩,入口化渣。白萝卜品种较多:红皮白萝卜、青头萝卜、园根萝卜。红萝卜细心红肉,质嫩味甜。童谣曰:“红萝卜,蜜蜜甜,看着看着要过年。”一大砂锅腊肉汤煮萝卜,不知要吃到啥时候。除了用腊肉、香肠摆个拼盘,剩下的主要是凉菜、蒸菜和烧菜。凉菜多见凉拌鸡,因为煮熟的公鸡,要先作贡品,祭祀先人。凉拌鸡常见做法有:红油鸡块、椒麻鸡、姜汁鸡(胃冷者可做姜汁热窝鸡)。蒸菜习见咸烧白、夹沙肉(甜烧白)、粉蒸肉。烧菜多是红烧肉、大杂烩(烧什锦)。讲究一点的,偶见红烧狮子头。值得一提的是,成都人偏爱的熬锅肉(回锅肉),却上不了年饭桌。作为寓意“年年有余”的家常鱼,最大众的做法就是豆瓣鱼。年饭后,正月里,小孩子身边少不了各种腊肉,作为香香嘴。 5.家家户户推汤圆<br>大年初一早餐,成都人吃汤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都吃自己做的汤圆。腊月二十几就要用水浸泡酒米,天天换水。几天后,用磨推浆,再用大米口袋接浆。之后,将口袋扎口,吊起来脱水。两三天后,将口袋内湿润的米粉掰成小块晾晒。米粉晒干后备用。吃汤圆前,需先把块状的汤圆粉子捏成粉状,和水,调成糊状,以便包汤圆。汤圆心子糖果店有售。但成都人多自作汤圆心子。常见的有红糖、附油(猪油或鸡油加白糖)、芝麻(黑或白芝麻、花生、核桃、附油)。成都冬季天阴,推粉、滴浆、晒粉往往用时太长,尤其是保管米粉缺乏干燥条件,致米粉变红、变酸,煮出来的汤圆色泽、口感均大煞风景。 6.守岁<br>年三十夜围炉守岁,对成都人而言,那是书中的事情。烤火盆烧木炭,很多家庭都做不到。倒是烤烘笼居多。大人娃娃烤一个烘笼,用围腰帕把烘笼盖住,齐齐地将手伸进围腰罩住的空间。似乎手暖和了,全身也就暖和了。但是,小孩子天生好动,不肯呆在家里守岁,纷纷邀约到街上放火炮儿(爆竹)。也有喜欢戴戏脸壳(面具)的、耍灯笼的。正儿八经的纸扎红灯笼、兔儿灯,街上有卖的。但家长、孩子们一起自制的橘子灯、龙灯一样大受欢迎。个大、皮红的金堂红橘,将皮完整剥离,用三根线系住橘壳,拴在竹棍的一端。橘壳内盛菜油,用铜钱压住一根灯芯草,点燃灯草,橘子灯便大放光彩。所谓龙灯,只是一个柚子(儿时统称气柑),将两颗洗衣用的油换子米米嵌进柚子壳作为龙眼,然后在后面插几杆纸旗,算是龙尾。下面插一根竹棍,将“龙灯”高高举过头顶,伴着吆喝声,还真有点威风劲儿。 7.出游<br>成都游乐风气自古十分盛行。据《岁华纪丽谱》,“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凡太守岁时宴集,骑从杂沓,车服鲜华,倡优鼓吹,出入拥导”。足见官民均乐于嬉游。宋时,正月初一这天,人们手持彩色小旗,游城西安福寺塔和石笋街。初二出东门,在移忠寺设宴并祭祀东君(司春之神)。初三游东郊碑楼院。初五开蚕市。宋代成都蚕市每年从正月到三月要在城东大慈寺、城南五门、城西南圣寿寺和大西门举行多次,交易花、果、蚕、器。宋人张仲殊的《鬻蚕器》记载了成都蚕市之盛:“成都好,蚕市趁遨游。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邀灯火上红楼,车马溢瀛洲。 人散后,蚕馆喜绸缪,柳叶已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立马看风流。” 五十年代,过年出游的热门是西门青羊宫一带。过南门大桥(旧称万里桥),经柳荫街,沿城墙根步行至百花潭动物园。青羊宫和文化公园当时尚未分开,白天摸青羊,晚上看花灯,好不快哉。旧时上元节(正月十五)才开的灯市,解放后改在除夕至元宵节放灯。成都灯会有过骄傲的历史,带给成都市民无尽的欢乐。灯会一过,花团锦簇的青羊宫花会又登场了。<br>杜甫草堂正月初七人日游自古有之,但作为成都的一张名片,却是近年来的事。 <p class="ql-block">8.娱乐</p><p class="ql-block">过年看演出,似乎人人都能接受。川剧、京剧、评剧、杂技魔术、皮影、木偶、曲艺、话剧、舞剧、音乐会、电影,成都都有专业团队及专门演出场地,春节期间加上外地巡演的越剧、豫剧、秦腔,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有的演出,春节期间还加演早场和午场。所有演出活动在报纸的广告栏都可以看到。</p><p class="ql-block">成都人民南路广场(今天府广场)的烟火燃放使城区人头攒动。挤不进广场的,就在附近街区,或空旷地带、高楼,甚至爬到城墙上远观。</p><p class="ql-block">街上随处可见用松柏搭建的牌坊,挂彩灯,贴标语“欢度春节”。由基层单位组织的龙灯狮舞队,在主要街道巡游,使人感到浓浓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9.拜年</p><p class="ql-block">过了初一,成都人开始“走人户”(拜年)。成都人拜年,一般都是至亲之间。大人娃娃,一个不少,少了一个,似乎不敬,亲戚要怄气。除了穿新衣服、新鞋子,还要带随手礼。一般有鸡蛋、挂面、白酒,老一辈吃叶子烟的,还要带上两把焦干的叶子烟。如果要带肉,需割一刀新鲜肉。主人家不可能把吃剩的年饭端出来,往往要炒几样小炒待客。而拜年,一定要拜。小辈给老辈一定要作揖、磕头。口中还得明声朗气:“舅舅,给你拜年!”拜过年,娃娃家不会老老实实呆着等吃饭,自然和主人家孩子一起,在外面放火炮、扯响簧、拍洋画、划甘蔗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