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2007年在苏州</i><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今天是2021年的农历大年三十。2020年的今天,父亲离开了我们,他一生的第97个春节没能和我们一起度过,安祥的离我们而去!整整一年了!晚上时常遇见父亲伏案写作的身影,梦中醒来情不自禁,哽咽良久,他那慈祥的面容历历在目,久久难以忘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父亲在书房</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是慈父,是我一生最最敬重和爱戴的人,我无法找到更好的词汇来表达父亲的慈祥和善良,我无法从儿时的经历中找到父亲丝毫动怒的记忆,他面对我们的永远是笑容。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他给予我们的永远是鼓励与鞭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亲具有坚毅的性格,无论青年时期求学所遇到的艰辛与挫折;还是文革期间遭受的抄家、批斗对身心的摧残;或是家庭遇到的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都没有能够击垮他的信念与追求。为了心中的理想与信念忍辱负重并为之奋斗一生,将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他最最热爱的民间文艺学事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将父亲生前一部分学习、工作中的照片及河南大学报记者史周宾的文章:《张振犁:中原神话学田野上的如歌行者》合并一起发在自己的朋友圈,以这种方式寄托对父亲的怀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张振犁:中原神话学田野上的如歌行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校张振犁教授便是这样的一位大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民俗学研究生,他师从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在近七十年为学、执教生涯中,他始终坚持躬身在学术园里辛勤耕耘,为中国的民俗学研究、特别是中原神话学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时的父亲</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和钟敬文先生在一起的时光 </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躬身入学海 成就如星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张振犁,1924年生,河南新密人,我校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以及中国神话的研究,开拓出中原神话流派,被誉为“中原神话的拓荒者”,曾任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河南分会副主席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上世纪80年代进行的中原神话调查</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水有源,树有根。”这是张振犁在学术研究中所坚持的观点,而他与中原神话的结缘,也可追根溯源。1949年,25岁的张振犁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经过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的点拨,他逐渐对民间神话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化大革命”后,中国民俗学学科得以重建。当时,学术界普遍缺乏文化自信,而“中国神话不如希腊神话”的观点也充斥其中。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张振犁为国内神话研究在国际上没有一席之地而深感不安,结合前期的积累和发现,他躬身走入神话学研究的殿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上世纪80年代,张振犁在讲授民间文学课时,从学生收集的民间故事中发现大量依然流传在民众口头的古典神话故事。鉴于此,张振犁带领学生在1982年至2000年近20年的时间里,先后10多次到全省神话蕴藏的重点地区的23个县、市进行了科学考察,发现了活态的“中原神话群”。他在《情系中原神话》一文中回忆道:“北上太行、王屋,南下桐柏、伏牛;西登秦岭夸父之山,东去商丘火星之台。”于是,中原神话宝藏像一串串奇珍异宝一样被挖掘出来:盘古、女娲、伏羲、神农、燧人氏的故事得以一一重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进行中原神话调查中的父亲</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2006年父亲又加入了考察的行列 时年已经83岁高龄</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对此,钟敬文等学者认为,“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若干古典神话的延续,推翻了过去中国神话贫乏、仅有断简残章的片面结论,大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神话学。”张振犁的学生、著名作家孟宪明认为,“先生发现了中原神话的意义和价值,并且从理论的高度对它进行阐述,这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2007年,鉴于张振犁几十年从事中原神话的深入发掘和研究以及在国内外产生的重要影响,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组委会将“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山花奖”为中国民间文艺的最高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中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当年,“山花奖·终身成就奖”全国只有四名获奖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在第八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上</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父亲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终身成就奖</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的视频片段</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2007年难得的和父亲的一次合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十年之后的2017年,在他93岁高龄之时,张振犁数十年的心血倾注而成的《中原神话通鉴》一书出版。《中原神话通鉴》(全四册)计174万字,393幅图片,800多篇民间神话故事。书中内容以一故事一评论的独特形式,集中展现了数千年来中原神话的丰富性。《中原神话通鉴》为中原神话学的奠基之作,填补了中原神话领域出版的空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乃至世界神话学,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巨大价值与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中原神话通鉴》一书仅资料搜集就长达30年。在正式编写的十余年间,张振犁及他的几名弟子耗费大量心血,数度易稿,不断完善, 终成这部中原神话故事集大成的煌煌巨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2017年《中原神话通鉴》出版 时年父亲已93岁高龄</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道理贯心肝 忠厚填骨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除了学术成就,张振犁更以其品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着身边的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张振犁曾表示,以恩师钟敬文先生作为自己为人处事的典范。而张振犁教授的为人业已成为他的弟子们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作为张振犁教授的研究生,文学院吴效群教授深情回忆起与导师相识的三十年。比起外人眼中“文人斗士”、“学术偶像”、“中原神话研究的拓荒人”这些光彩夺目的称号,吴效群眼中的“先生”更多的是一个满身烟火味的血肉之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张先生的忠厚,在学界是出了名的。”在吴效群看来,无论外界为老师冠以多少名号,老师始终是那个心地明净无渣滓的人,全无当下的飘忽与浮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巧诈不如拙诚。”张振犁的“拙诚”让他在学术传薪中备受垂青。在羽毛未丰、渴盼翱翔之时,太多人落入了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窠臼,而张振犁却行远自迩、务于点滴。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大学生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对于誊抄资料这样的繁枝细节,很多人弃之如履。张振犁非但没有避之不及,还一笔一划地躬身誊抄。落笔如云烟,其势雄如峰。朴茂工稳的字体背后,是张振犁一丝不苟的向学态度,这让他在众人之中崭露头角,获得钟敬文先生的青眼相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张振犁学术思想研讨会</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85岁华诞弟子们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寿桃</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视频片段</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民间文学队伍大会师的一天也是父亲最高兴的一天</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对于现在社会上部分学者在教学中“不把金针度于人”的做法,吴效群不以为然:“我们师门中从来没有过这种情况,张先生总是毫无保留地教授我们知识。”张振犁在教学过程中的以己渡人深深影响了他的弟子们的教学观念,良好的师风学风也因此而薪火相传。“可以说,民俗学专业至今依旧保持的纯朴学风与张先生的带领密不可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张振犁心无旁骛,生活质朴,不求世俗功利。了解他的学生都表示,“他从不把学术当做获得功名利禄的垫脚石,淡泊得仿佛看破一切得失荣辱。”他在漏雨深巷中坚守古礼,寒泉淡食甘之如饴,不慕荣利,寒素如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从父亲亲手书写的座右铭中能窥视出父亲的心灵</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耕耘象牙塔 桃李满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从1980年张振犁在河南大学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程起,先后培养了一大批热爱民俗学研究的专业人才,其中孟宪明、程健君、陈江风、高有鹏、吴效群等人如今都成为活跃在民俗学领域的知名学者。除了他们之外,还有不少张先生的再传弟子,分布在全国各地,传播着中原神话研究的种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培养的研究生吴效群和父亲在一起</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本世纪初,钟敬文先生驾鹤西游。作为钟敬文的得意弟子,张振犁承其衣钵,成为了民俗学界的大师,在“后钟敬文”时代起到了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张先生是河南大学民俗学科的开创者,没有张先生,就没有我校的民俗学专业。”民俗学者、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礼谈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孟宪明对此也深表认同,“如果没有先生就没有河大的民间文学课,没有民间文学课,就不可能有一群人去做民间文学,以至于后来变成了民俗学、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等等。”上大学之前就对民间故事兴趣浓厚的孟宪明认为,张先生对学生的成长与引导居功至伟,“跟着老师学习我们才知道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原来是一门学问、一种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多年来,张振犁教授和他的弟子们笔耕不辍,出版了《中国古典神话流变论考》、《中原神话研究》、《东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话论》等多部有关神话研究的著作,推动中国神话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由于研究成果丰厚,不仅令神话学已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学科,而且逐渐形成了中原神话学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有关中原神话的研究论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有学者指出,中原神话学派“采用将古代文献与田野作业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突破了传统的考据、义理、辞章这种狭隘的治学方式,将整个社会活生生的生活事项作为一部大书,从民间文化、民间生活、民间社会的角度来研究神话”。中原神话学派对于推动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和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提升都具有积极意义。</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中原神话学派强化了中国神话研究的薄弱环节、填补了其中的空白,对世界神话学也有所突破和贡献。在以张振犁教授为首的中原神话学派的努力下,大量丰富的、不断采录公布的民间活态神话令全世界学者惊叹和羡慕。原苏联鲍·李福清院士这样认为,中原神话“注意到神话传说在口头流传的情况,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神话研究的一个新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所谓大学者……系道德高尚、学问渊深之谓也。”张振犁教授身体力行地证明着这句话。跨越时代,我们无法摄录他落地生长的故乡,无法摄录他赶路匆匆的行迹,却可管中窥豹,识得他为学为人的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亲和程建军调查中原神话时的情景</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