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小记

先生,一得

<p class="ql-block"><b>  昏黄的路灯次第亮起,淡黄色的光晕仅能照出一圈光亮,余外的大部分还是被夜幕投出黑黑的阴影。然而,即便如此,一进腊月,我们还是天天盼着它们亮起来。虽然它们亮或不亮,对人们的生活无关紧要,但是,每当它们忽地亮起,我们这些孩子仍是兴奋得不得了,纷纷奔走相告,呼朋引伴,似乎新年就在这昏黄的路灯召唤下来临了……</b></p><p class="ql-block"><b> 当采买、打扫等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大年三十儿的上午,家</b><b style="font-size: 18px;">里的男主人就</b><b>要开始忙活着贴春联了,这项工作一般要在中午十二点前完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大红的春联在门旁耀起,也就真正预示着新的一年开始了。村里做生意讨债的人更是注意这个,进门前总要先看看,若是人家家门口贴上了春联,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能再去要账了。</b></p><p class="ql-block"><b> 中午过后,便要去祭祖。尤其是同宗多的大户人家,总是邀起几乎家族所有的男丁浩浩荡荡地来到祖坟,燃起香,点起炮,磕头跪拜毕,还要拿起其中的三根香返回家去。等回到家,在大门口横上了一根“拦门棍”,再把香插入堂屋里早就备好的小香炉里,还要摆上“三代宗亲”的牌位,这个仪式才算告一段落。</b></p><p class="ql-block"><b> 傍晚不到,商铺就一个个关门歇业了。一盏盏路灯如常亮起,但街上的行人渐渐稀少,归家的步履格外匆匆。对于大人们来说,春晚是看不完整的,因为大约晚上十点钟,他们就要忙活着摆供品,做年夜饭了。午夜十二点左右,鞭炮声不断响起,真算得上此起彼伏。这时候,一家人也开始忙碌起来。从庭院到堂屋再到各个房间,有供品的地方,都要烧香,烧元宝,磕头跪拜。等到所有人都围坐在餐桌前,这时候孩子们还要给长辈磕头,自然也要有压岁钱。除夕的饺子端上桌来照例还是要先供奉祖先、神明,大门口也要倒上几个饺子,一点汤,老人们说这是给那些无家无靠的“孤魂野鬼”吃的……</b></p><p class="ql-block"><b> 早些年,吃完这顿年夜饭就有人登门拜年、磕头了。现在这风俗几乎没人坚持了。真正的拜年大戏如今要在初一的早上上演。这一天几乎所有的生意都是停业的。大街上来来往往的都是拜年的大军,大多是本家的男人一群,女人一群,而老人们往往是在家等着,既是招待拜年人,也是享受晚辈的祝福。“爷爷、奶奶,我给您老人家磕一个!”年轻人说着就往下拜,老人们一边拉住,一边嘟囔着:“不磕了,不磕了,年远了,年远了!”却也劝不住那些磕头的人,只得笑吟吟的看着他们磕了一个又一个……</b></p><p class="ql-block"><b> 初一过后,就是走亲访友的日子。于是乎,人们又开始在迎来送往中忙碌起来……</b></p><p class="ql-block"><b> 那一盏盏昏黄的路灯,仍旧每天晚上如约亮起,次日早上如期关闭。春节就在一开一关中,隆隆而来,又匆匆而去。我们也在这一点点光晕里,将自己的身影渐渐缩短又慢慢拉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