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怎么样,听着这熟悉的旋律是否有一种冲动的感觉,跟我走吧,一块去旅游,哪怕走遍天涯海角。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金秋十月,贵州我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过去的贵州,人称为“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兜无三分银“。而今天的贵州,不仅山美、水美、人更美。</p><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是国家四A级旅游景区。地处清水江上游,位于凯里市西偏南部,距凯里市中心17公里,乃是凯里市之门户。古镇距今己有600多年的历史,因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治所,又因地处平定下游故得名下司,素称:“人文下司,天造山水“的美誉。有“清水江上的明珠“之美称。</p><p class="ql-block"> 嘉庆13年(公元1808年),下司被辟为商埠,到民国时发展为闹市,有水路码头,是黔东南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当时镇上商贾云集,马帮成群结队。商号、货栈、会馆、餐馆 ,遍布街巷,彻夜营业,所以被誉为“小上海“。</p><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主要景点有: 清代牌坊、芦笙广场、介绍下司古镇历史的禹王宫、阳明书院、大小码头、各种会馆。还有特色建筑,如: 苗家吊脚楼、汉族的徽派建筑、西洋建筑、江南院落等等。而且,由于下司古镇位于清水江畔,自然风景非常优美。每年农历7月中旬,这里的人们沿袭传统举行龙舟大赛、斗牛大赛。车流人流,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可惜我去的时间不对,无法体验这种热闹的场面,非常遗憾。</p><p class="ql-block"> 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百花齐放。来自五湖四海的商人举家迁徙,定居下司,留下了众多的徽派建筑、闽南大宅、西洋建筑与下司少数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古建筑。造就了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下司古镇。</p><p class="ql-block"> 来吧,跟我一块去看看神奇的下司古镇。</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的入口牌坊。购买门票后需从此进入下司古镇。</p> <p class="ql-block"> 廊桥</p><p class="ql-block"> 进入下司古镇大门牌坊后,需穿过一座廊桥才能进入古镇。</p><p class="ql-block"> 廊桥在西南各地非常普遍,这种桥梁设计非常人性化,桥上盖有顶廊,桥上既可过人通行,又可遮风挡雨。在西南地区这些廊桥还融入了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有许多廊桥本身就是非常精美的建筑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站在廊桥上左顾右盼,两边的景色都很美。</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廊桥右侧观看到的江景,对面则是新建的下司公路桥。</p> <p class="ql-block"> 廊桥左侧既是下司古镇江边景观,我们过了江之后,马上就要在这座古老的古镇上漫步、游览观光了。</p> <p class="ql-block"> 牌坊(也叫牌楼)</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牌坊是汉族特色建筑之一,是古代用于表彰、纪念、装饰、标识和导向的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多建于宫苑、寺观、陵寝、祠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 过了廊桥左手即是下司牌坊。该牌坊是清代八柱三开间立体式建筑,正反两面的抬梁穿枋上都有精美的雕刻,有人文故事,有寓意长寿、幸福美满的动植物纹饰。下司古镇的牌坊上,雕龙画凤,栩栩如生。所用材料皆采用苗、侗地区取之不尽的杉木。下司牌坊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进入下司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旅游缩略图。</p><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面积并不大,主要的旅游景点有: 名胜古迹、芦笙广场、江边景区、以及广东会馆前的小河、龙潭风景带。</p><p class="ql-block"> 除了图中所标景点外,我还填加了三处景点: </p><p class="ql-block">1.下司古镇入口牌坊。 </p><p class="ql-block">2.下司工坊。 </p><p class="ql-block">3. 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u>芦笙广场</u></b></p> <p class="ql-block"> 芦笙广场(也有的称之为铜鼓广场)</p><p class="ql-block"> 广场周边的建筑有寨门、鼓楼、戏台和徽派建筑等,是下司融合汉、苗等民族文化元素最集中之地。寨门是苗族、侗族等村落入口处常见的标志性建筑,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鼓楼是侗寨核心的标志性建筑,是侗寨最重要的聚会议事场所。</p><p class="ql-block"> 广场则是当地各少数民族在此进行议事、聚会和进行各种娱乐活动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因为广场是古镇的文化娱乐中心,周围的建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旅游公司赠送游客们一个旅游项目,即 可以免费在此换装,换上当地少数民族的服饰,结合当地的建筑景点,进行拍照、留念活动。我对此不感兴趣,加之时间是宝贵的,于是我趁着大家换装、拍摄留念之际,在周围的各景点多走了走。可以说,我比他们看到了更多的下司古镇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 寨门</p><p class="ql-block"> 广场的寨门修的非常雄伟华丽,穿过寨门既可进入广场。</p><p class="ql-block"> 寨门的右侧修有侗族文化特色的建筑一一鼓楼。鼓楼因是存放铜鼓之地而得名,是侗族文化中心必不可少的元素,是侗族人在面临重大事情需要做出决策时的议事场所。</p> <p class="ql-block"> 穿过寨门既进入芦笙广场。广场是各族人民进行聚会、娱乐活动的场所。整个广场呈成四方形。周边环绕着苗、侗及徽派建筑物。广场的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周围则是用石块呈多层环状向四周辐射铺成。在寨门和鼓楼附近有几个载歌载舞的少数民族铜像。</p> <p class="ql-block"> 铜鼓是侗族特有的打击乐器,鼓的表面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击打时声音低沉浑厚,非常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铜鼓在过去曾是号令、召集和娱乐的工具,每当铜鼓奏响时,随着鼓声的节奏,侗族儿女们翩翩起舞。今天铜鼓则只剩下娱乐的作用了。</p> <p class="ql-block"> 古戏台</p><p class="ql-block"> 下司的古戏台则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戏台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舞台前额雕刻有《郭子仪拜寿图》,此图寓意为国立功,受民爱戴和德行德能、子孝父荣的祥和景象。戏台顶部藻井天花、梁枋、横板等处都绘有山水图画、各种纹饰等汉文化装饰。柱子上雕饰精美的图案。整个戏台装饰得非常华贵,是难得的建筑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站在古戏台上,整个芦笙广场一览无余。古戏台正对着寨门和鼓楼,广场两侧主要是徽派风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穿过古戏台下面的大门,就出了芦笙广场。回头望去,只见古戏台的整个一面后墙,装饰精美华丽,是典型的汉族庙宇风格建筑,非常震撼人心。</p> <p class="ql-block"> 广东会馆</p><p class="ql-block"> 该馆因地势而修建在坡顶上,会馆门前顺地势修建成二层平台,平台之间由数十级台阶相连。整个建筑的外墙呈白色,在正面馆门处建有篮色的雕塑、纹饰,非常醒目。整个建筑融入龙潭景区之中。</p><p class="ql-block"> 此图是从左侧观测到的广东会馆。</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右侧观看到的广东会馆。</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书院</p><p class="ql-block"> 该书院位于古镇北部,据说这是当年王阳明在此讲学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王阳明,浙江余姚县人,原名王守仁,汉族,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曾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他是心学之集大成者。本人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还能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p><p class="ql-block"> 书院的前厅,还有很多名人和领袖对王阳明的评价,其中就有习近平主席的评语:“王阳明一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又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龙场讲学时向学生提了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点基本要求,首要的就是立志。对今天的大学生来说,要成才必先立志……”</p><p class="ql-block"> 书院共分七个展厅,深入简出地讲述了阳明文化由初级到高级、由表面到深刻、由量变到质变的复合过程,以及阳明心学在下司和后代的传承理路。</p> <p class="ql-block"> 惜字塔</p><p class="ql-block"> 在王阳明书院的右侧面,靠近河边有一座雕刻精美的石塔一一惜字塔。惜字塔在其它地方也有叫“字库“,或“惜字宫“、“敬字亭“、“字库塔“、“焚字炉“等名称的,是古人专门用来焚烧字纸、废书稿的建筑。字库塔塔身高8米,分三层,塔底面积有5㎡,整个塔身呈六角柱体。据史料记载,字库塔始建于宋代,元明清时普及,并逐渐′成为文字和文化的载体,文人们因而对其顶礼膜拜,祈求金榜题名。</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文人最看重的两件东西: 一是头发,因为受之父母;二是文字。古人有“敬天惜字“的习俗,他们把废弃的手稿等废纸不能随便丢弃,要放到惜字塔里进行焚烧,这是对文字和先贤的一种尊重。因字纸烧得多了,塔中所“存“”的字也就多了,故称为字库。</p> <p class="ql-block"> 禹王宫(又称为两湖会馆)</p><p class="ql-block"> 禹王宫′为清代填川的湖广(今湖南、湖北)人联络据点,亦即同乡信馆。该馆是由湖南、湖北两省的富商、乡绅们出资兴建的。它建于清代中晚期。曾成见证了下司繁华和当时湘籍客商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禹王宫内场景。院内呈方形天井布局,宫门左侧有一古戏台,其余三面均建有厢房。</p><p class="ql-block"> 如今,禹王宫改造成为下司“忆象活态历史展示馆“,以“源生态“为主题,下司历史沿革为脉络,将下司因水而起、因商而兴、因人而彰、因旅而旺的下司风云600年的全过程展示于人们眼前。禹王宫是商业文化和建筑文化的重要标志,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文化价值、历史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p> <p class="ql-block"> 桔园</p><p class="ql-block"> 在禹王宫对面有一小巧别致的小院门,门额上书桔园,因院门紧锁无法入内参观游玩。</p> <p class="ql-block"> 女子书院</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商人们为答谢下司人对他们的关心和保护,捐款为下司修建了“女子书院“,使得本地的女子能得以接受文化教育。曾经女子书院的学生刘启义,得知红军要过贵州时,她爬山涉水,历尽艰辛终于加入了贺龙的红军队伍,一起北上参加革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u>街景</u></b></p> <p class="ql-block"> 漫步下司,街道两旁的建筑融古老与现代、民族与地域等各种元素于一身。大小街道、阳明书院、古店铺与古民居、古巷道和古会馆等旧容新貌并存,形成了下司古镇饶有趣味的历史文化景观。此外,下司大小街道青石铺路,两旁店铺林立,依稀可见当年盛景。禹王宫、广东会馆的飞檐翘角等都是在重现商业繁盛,印证着下司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下司沿街的古建筑基本是一楼一底的木结构建筑,重檐青瓦。有的住户带一铺面,大门侧带腰门。而门窗,吊瓜等处都雕刻有十分精美的纹饰。</p><p class="ql-block"> 图中是清江街上一处别致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这是清江街上一段街景。西洋建筑与中式建筑及民族建筑风格完美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了下司古镇的整体风貌。</p> <p class="ql-block"> 此图乃芦笙广场对面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邮局是一座典形的西洋风格建筑,但是在这古镇之中并没有什么另类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由于古镇是因地势而建,所以就有了许多的石阶小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石阶小巷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石阶小巷之二。</p> <p class="ql-block"> 石阶小巷之三。</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民居多为院落式布局,一般是一堂两进式住房,由正厅和厢房构建得体。有的庭院中建有花台。</p><p class="ql-block"> 此图乃一处院落的外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u>下司工坊及龙潭景区</u></b></p> <p class="ql-block"> 下司工坊</p><p class="ql-block"> 穿过芦笙广场古戏台下的大门,前行不远既到了莲心桥旁的下司工坊,这里出售各种当地的手工艺旅游产品。在这里我们将体验一下纯手工制作的香包的整个工艺流程。其实就是将布块缝成四棱(棕子)状布兜,里面填充上香料,然后缝上吊带、流苏。对于我这个手工艺高手来说看看本地的特色景点则更有滋味。</p><p class="ql-block"> 下司工坊的正门古香古色,所有的门窗完全是由木板镂空制作而成。站在工坊二楼后面的吊脚楼台上向四周观望,风景迷人,仿佛置身于画中游。</p> <p class="ql-block"> 这是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一一制成的香包,每人一个,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此图乃是在工坊二楼吊脚楼台上向左侧观看到的画面。远外既是接官亭。</p> <p class="ql-block"> 这是站在工坊后街河边向右看到的画面,其中包晗了下司工坊、莲心桥及远处的鼓楼等景物。</p> <p class="ql-block"> 再走近点,透过莲心桥的桥洞向前看去,则又是另一番滋味。</p> <p class="ql-block"> 站在龙潭岸边所看到的莲心桥及周边的景色画面,美吗?</p> <p class="ql-block"> 站在良心桥上观看龙潭美景。</p> <p class="ql-block"> 站在莲心桥上向西取景,古舫、良心桥、鼓楼、湖边石阶尽收眼底,画面真美。</p><p class="ql-block"> 在良心桥的右侧桥头下,石阶旁,有一长脚、身子象鱼的怪兽人称趴蝮,此乃龙生九子之一的镇水兽。当清水江的水位到达趴蝮脚爪之下时表示古镇处于安全水位。当水位超过趴蝮脚瓜时,我们就要做好防洪的措施。</p> <p class="ql-block"> 下司古镇门票上的景点画面原来也是在这取的景,真是英雄所见略同。</p> <p class="ql-block"> 从良心桥后面取景,鼓楼则在桥的左侧。</p> <p class="ql-block"> 名人堂</p><p class="ql-block"> 从良心桥沿岸边向西南不远处,有一座建在坡顶上的建筑一一名人堂(涡居精品酒店′),因为是顺坡而建,所以外观比较别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u>江边景区</u></b></p> <p class="ql-block"> 顺着码头街向东漫步,远处有一酒店挑着杏黄旗“下司味道”。</p> <p class="ql-block"> 这家酒店的旁边就是通往江边的栈道阶梯。</p> <p class="ql-block"> 大码头</p><p class="ql-block"> 大码头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从江边到上边共设99级呈扇形石阶,(台阶层数在风水上应天地之道、合阴阳之理,天之数是1、3、7、9,地之数是2、4、6、8。天之数的楼梯意味着步步高升的意思)。大码头台阶下方建有古香古色的大牌坊,牌坊横额上有一从古传承下来的金边蓝底额扁,上书篆字“下司“。人们常说:“大码头上走一走,包你活到九十九“。大码头也见证了当时古镇商贾云集、人声鼎沸的繁华场景,可以概括为12个字: 河小船多、街小马多、路小轿多。</p> <p class="ql-block"> 状元桥</p><p class="ql-block"> 状元桥位于接官亭的的下方,据说是当年中了状元后要从接官亭下来过桥进入古镇。后来来此游玩的年青学子们都要到桥上走一走,沾沾状元的喜气,预示着自己也能高中。</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从旁边客栈楼上俯视的状元桥。</p> <p class="ql-block"> 接官亭</p><p class="ql-block"> 接官亭位于小码头的上面,建于清朝末年。那时候,官员离船上岸或离开古镇都要到接官亭上接受礼拜问候,安话别,成为专门迎接往来官员的固定地点,以表忠心、诚心。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所承载的历史积淀很却很多,如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官场迎来送往的礼仪,江南建筑的物化象征等。如今,它成了一个观赏江景,缅怀古人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小码头</p><p class="ql-block"> 小码头为客运码头,又称为接官码头,位于清水江西侧龙潭口旁。该码头修建于明末清初。据说清末状元夏同龢就是通过小码头乘坐客船去京城赶考高中的,中状元后也是从这里登岸荣登故里的。</p> <p class="ql-block"> 望江楼</p><p class="ql-block"> 从小码头继继续往西就可以看到一片以餐饮服务为主的仿古楼群,游客除了可以在此享受美食、住宿之外,还可以登上顶楼一揽美丽的江景。望江楼游船码头也设在此处江边。</p> <p class="ql-block"> 从江对岸观望下司古镇江景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 位于下司古镇旁的清水江,在流经此段时水流平缓、江面宽阔,形成一片平湖,是进行水上运动、水上娱乐的好去处。所以这里成了世界优秀、亚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同时,也造就了中国龙舟冠军之乡的美誉。每年7月中旬,这里的人们沿袭传统举行龙舟大赛。平时则可以看到江面上各色游船点点,非常好看。</p><p class="ql-block"> 至此,因时间关系,下司古镇的走马观花式旅游就告一段落,自我感觉这是一座值得一看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2px;"><u>谢谢欣赏</u></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