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日,在浏览被网易关闭的《松树沟插友的博客》(博主本人能够阅看),发现博客中除3000篇博文外,约有近99%以上的照片和图片均不复存在,只有极少数的照片和图片成了“漏网之鱼”。令人惊喜的是,不知何因,曾经转发过、反映黑龙江知青生活的漫画集《我的知青生活》居然还在!这是一组曾在黑龙江务农的知青很喜欢的精彩作品,当时有不少知青博客曾经转发过这一漫画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细细重新再阅这一漫画集后,萌生了将其转换为美篇的想法。为弄清漫画集中一些不甚清楚的地方,特地百度了一下,竟然找到了作者夏云的博客,更欣喜的是看到了更多之前未曾见过的那些漫画,数量之多和质量之优令人折服。虽然,我们插队的与他们农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因为同是曾在黑龙江务农的知青,自然有着更多的共通之处,夏云的作品同样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为此,特将夏云的作品拿来,以美篇的形式介绍给愿意回忆那段岁月的知青兄妹,以及希望了解那段知青生活的朋友们。在此,也要深深感谢漫画集的作者夏云,感谢他用绘画留存了那段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的内容,在原来松树沟插友博客转发的基础上,作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因美篇的篇幅和新浪博客的关系,夏云的一部分作品还是无法在此展现,对此深表遗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手机画面较小,阅看时可点击图片,用手指滑动放大画面,这样观看效果会好许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知青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 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岁月不居,光阴如梭,转眼离下乡已40年了。回想当年,无数知青离别亲人,离别城市,来到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接受了10年的下乡磨炼。10年的下乡生活刻骨铭心,其中的甘苦只有过来人才能够深深体会,但是很多人至今不悔。是的,下乡的的10年生活就像一首回味无穷的诗,其中填满了幻想、欢乐、悲哀和痛苦,多少年过去了,那段经历始终不会忘记,因为它已经深深地刻印在许许多多知青的生命中去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0年前,我跟着一大批认识或不认识的人坐了3天3夜的火车来到黑龙江嫩江一个农场务农,在这批人中,既有满怀豪情的热血青年,也有怀着一肚子委屈抱着抵制心理的城市学生。我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种,只是我对这个陌生的地方充满了好奇,第一感觉:黑龙江真冷!</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刚下乡时候,在冬天最痛苦的事要数上厕所了。那时没有正经的厕所,在那用土墙垒起来、几块木板搭起来的的厕所里“方便”,四面透风、寒风刺骨,用不了一会儿就让你冻的半死。尤其在晚上,伸手不见五指,深一脚浅一脚上厕所还要带个手电,外来人不知道这是厕所,看到前面蹲着一个黑影,灯光一闪一闪的,还以为碰到狼了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大荒零下30多度的日子里,人们都将自己裹的严严实实的。头上戴着皮帽子,身上穿着下乡时统一发放的绿棉衣,手上是皮手套,为了挡寒,大家脸上还戴着大口罩,只露出两只眼睛来。这样的装束,外来人一时半会儿还真难分辨出性别,为此经常闹出男女不分的笑话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的时候,农场没有自来水,相当部分是靠一桶一桶从井里打上来的,从井里打水,夏天还好办,到冬天就麻烦了。北大荒气温零下几十度,从井里打上来的水,不到一会儿就冻成冰坨了。打上来的井水如果一不小心打翻了,就很快变成积冰。由于冰越积越厚,井口越来越小,在这时候打水,先要凿冰,让自己站稳了,否则井水没有打上来,自己滑溜一下钻到井里去那就不好玩了!当然,这种危险活、累人活男的干得最多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时候许多人都有一只铝制镀黄高腰面盆,别看这只普通面盆,它的作用可大了。首先,它是铝制的,经得起摔打,凹出来一处、瘪进去一块根本不影响使用。不像那些高级的搪瓷面盆,看起来漂亮,但一碰就掉瓷,再一碰就漏水,要补要修麻烦得很。最重要的那镀黄铝制面盆有多种用处。除了洗脸、洗脚、擦身、洗衣服之外,它还可以用在揉面、做菜上,每到节假日,面盆的作用充分发挥。一些人用几块砖搭起简单的炉灶,把面盆就当作炒锅,一些人则用这种面盆到食堂里集体打菜,然后几个死党围在一起苦中有乐吃喝一顿。在下乡的年代里,面盆的多功能用处体现得最淋漓尽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年代,各种豪迈的口号满天飞,什么“早上三点半,晚上看不见,地里两顿饭”,什么“弯腰九十度,爬行数十里”,什么“革命加拼命,拼命不要命”,尽管现在看来这些口号显得有些可笑,但是在当年这就是现实。没有一个知青可以逃避这个现实。在这“拼命不要命”的年代,一切皆有可能,可以告诉儿辈们,你们的老爸老妈当年是如何经历了现代年轻人难以想像的磨炼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物质贫乏的时代,知青生活的艰苦是可想而知的。为了改善伙食,不少知青纷纷到附近的老乡那里购买鸡鸭。山河农场场部附近有一个科洛村,每到节假日,这里经常会有一批穿着绿棉袄、戴着狗皮帽的知青走街串巷采购商品,整个村子到处回荡着“老乡,你家有鸡吗”的叫唤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知青的到来,穷乡僻壤的科洛村也开始有了市场意识,原来1元一只鸡开始涨价到1元5,木耳、榛子等山珍也水涨船高,呵呵。知青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当地市场经济,活跃了当地的商品交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尽管北大荒的冬天寒风凛冽,但是夏天仍然是酷暑当头。在这样的酷暑天气里到大田干活,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东北温差大,早晨起来还要穿外衣,到中午则酷热难耐。当时市场上还没有防晒霜之类的化妆品,一些爱美的姑娘就自己想办法抵御紫外线对皮肤对伤害,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典型时尚装束:将草帽两边尽量拉下来,用绳子扣住,毛巾则从头上披下来,最大限度地遮住脸庞。防止短袖下面的手臂被晒黑的高招,就是在短袖下面连接袖套,然后戴上薄薄的白手套。这样的装束,防晒是起作用了,但是不是有防热作用,这只有使用者自己明白了。对男的来说,就比较简单了,一条宽大的裤子,一件汗衫或背心,一顶草帽,一条毛巾或裹在头上,或围在脖子上,这就是夏天装束的全部内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大荒野外劳动,最可恨的是小咬,这种小咬特别多,整天嗡嗡地围着你转,赶也赶不走,一天下来浑身被小咬咬得痒痒的。有人不久发明了一种专门抵御小咬进攻多塑料袋盔甲,就是用塑料袋钻三个洞,然后把塑料袋套在头上即可。但是此发明仅限傻小咬的首次进攻,如果小咬够聪明的话,采用迂回战术,钻进洞里,此发明作废。但是在东北毕竟笨小咬多,聪明的小咬少。于是这项专利纷纷被仿效,一到野外,尤其是晚上,大家纷纷戴上这种简易的塑料袋头盔,不知内情的外来人看到这架势,还以为碰到三K党了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农场每个连队都有一个机耕队,北大荒地大物博,离开机器,单靠人力,根本没办法进行生产。机耕队是一个技术活,在这里工作的人整天跟机器打交道,比大田班干活有意思多了!每到春播秋收,你轰隆隆地驾驶着拖拉机、播种机、康拜因到田头,好不威风!农忙结束了,一些小型拖拉机也不能闲着,运砖、装土豆、送货……全都要靠它。尽管开拖拉机威风,但是也有遭罪的时候,尤其是冬天,坐在小型拖拉机上,凛冽的寒风迎面吹来,如果没有保护好,自己的脸颊、鼻子、耳朵就会被冻坏,这时候就不好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东北大家睡的是火炕,几十人住一大间里,外面有专人烧炕,往往外面冰天雪地,屋内却是温暖如春。但是也会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由于外面烧得过猛,屋内的温度直线上升,睡在前排的就像洗桑那浴,还经常发生火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锄大会战是最累人的。一清早,大队人马赶到地头。连长根据人头分配任务。“一个脑袋一条垄”,人们依次排开,在各自的垄上锄草。望着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没有动手,心里就发怵:“这什么时候到头啊?” 当然,也有鬼精灵的,等连长一不注意,倒拿锄把,管它是草还是禾苗,拖着就走。到了前面没有人的地方,人躲了起来。但是这一招数,往往很难骗过连长的火眼金睛,被连长臭骂一顿后,还要回到原地返工重新再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下乡的时代,生活无疑是艰苦的,每天吃的是馒头和汤,所谓汤,无非是白菜汤、萝卜汤,有时候还要吃粗粮,大馇子饭、大馇子粥。尽管生活艰苦,但是也有甜蜜的时候。一些来自上海成双结队的男女朋友们自有改善伙食口味的办法。这就是自己从上海带来麻油、味精、鲜辣粉之类的调味品。原则上这些瓶瓶罐罐由女方保管,以防止男的乱倒一气。每当看到女的往锅里清汤添加“爱情味之素”,男的在一旁咂嘴品尝时的亲密镜头,我真感到羡慕不已!真心期盼有一天也有人会在我的汤里添加“爱情味之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期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多余的业余文化活动。如果放映队来基层放一场电影,那就是一件大事了。当初看电影,一般都是露天,两根杠子撑起一块幕布,再加上扩音机喇叭就能看电影了。当年放映的影片 翻来覆去就是《南征北战》、《地道战》、《小兵张嘎》以及阿尔巴尼亚的几部影片,尽管有的情节和对白许多人已经能倒背如流了,但是一有放映队来,不管影片看过没看过,大家还是兴高采烈地拿着小板凳到空地等着看电影。许多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已经把看电影当作男女约会的最佳场地了。夏天看电影还好,但是在冬天看电影却是要全副武装,要戴皮帽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东北洗衣服是件麻烦事。在冬天,你的衣服刚洗完挂出去,转身回来,咦,衣服冻住了,摸着那冻得像铁块似的的衣服,你还真的对它没办法,解也解不开,硬拉又怕将衣服弄断了,百般无奈,只得将晾衣绳一起解开,像撑着旗帜似的拿回屋里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期间穷极无聊,一些人就开始做无聊的游戏,其中一项就是赌吃包子,一个壮汉声称自己半个小时内能吃15个包子,大家不信,于是该壮汉用一条烟的代价跟大家赌上了。结果他果然了得,15个包子在规定时间内被他全部吃到肚子里,赢得大家心服口服。当然也有不行的。五分场二连某上海知青,平时貌不惊人(据说此人曾经获得过虹口区少年象棋比赛冠军),一次豪赌,他声称能一次吃上三大面盆疙瘩汤,结果吃到两盆半的时候,因实在吃不下去而告输了,但是此人从此名声大振,不敢小视,能一口气吃上两盆半疙瘩汤的人毕竟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农场干农活,“早上三点半,晚上看不见”,每天清晨,几声长哨把人在睡梦中催醒。不少人迷迷糊糊起床,黑灯瞎火穿错衣服的现象屡见不鲜。且看此君好不容易把衣服套上了,脑袋却从袖口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生活是艰苦的,但是生活再艰苦也有温馨的一刻。每当收工回来,梳洗后吃完饭,在宿舍旁边,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女的坐着短凳上忙不迭地洗衣服,男的则在一旁挑水打杂,为女朋友挥扇赶蚊子……在夕阳的斜照下,勾勒出一幅温馨幸福的画面,实际上,许多男女知青中正是通过这样的画面最后结为伉俪,成为了终身伴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年头年轻人谈恋爱,各种场所有的是。但是在当年下乡期间,男女青年要找个地方约会可要费些脑筋,尤其是那些刚刚相恋又不想被他人发觉的年轻人,约会的地方更是五花八门。且看此君草帽被大风刮走,一路追来,没有想到在草垛旁看到让他脸红的一幕,于是赶快抽身走开,草帽也作为礼物送給那对恋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下乡第一次面对各种农活,要做到熟练掌握,还需要一段时间的锻炼。且看此君修桌子,桌子没有修好,自己的手却被砸伤了。这种现象在知青下乡初期可以说是屡见不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期间,每天吃的是馒头、萝卜汤,馋瘾难忍,一些人就开始动脑筋:他们在鸡鸭经常出没的地方,弄了一条小虫,然后栓上绳子,自己则躲在暗处。鸡上钩后,拉动绳子,呆头呆脑的鸡哪知是陷阱,一步一步地走进,很快被抓住,又很快地成了大家的盘中餐。如此伎俩。屡试不爽,只苦了老乡的鸡莫名其妙地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北人喝酒厉害,喝起酒来喜欢用碗,满满的一碗白酒,一仰脖咕噜咕噜就下了肚,让旁人看得目瞪口呆。在东北待长了,久而久之许多知青也学会了喝酒。几个烤土豆,一把炒黄豆就当是下酒菜,每当节假日,不少知青在炕上用箱子摆起了酒桌,几个知己,围在一起,喝个一醉方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下乡期间,许多知青都有逃票的经历。尽管逃票惊心动魄,但是很多人还是甘冒风险,与列车员、查票员斗智斗勇。逃票的办法有种种,最通常的办法就是: 一、查票来了,钻到椅子底下,上面的同伙用棉大衣一盖,天衣无缝,无人会察觉。 二、两人或多人搭档,一张车票几经转手,这种办法成功率很高;三是无奈之举,被列车员抓住了,到站后被赶了下来,此时你的头脑要灵活,等列车未开动之前,要跑到另外一个车厢上去,幸运的话,可以逃过一劫; 四是最笨的办法,就是看到查票员来了,立即钻进厕所,任外面把门敲得震天响,死活就是不开门,有时候这个伎俩也会得逞,有时候则不行,行与不行取决于一个条件,这就是查票员的脑袋是不是比你笨,如果是的话,那么你的逃票就成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的时候,干的是体力活,身上的衣服难免有刮坏的。衣服破了一个口子,掉了一个纽扣,这对善于缝缝补补的女同胞们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却难为了那些从来不会针线活的男知青,你看此君缝衣的姿势不错,但是最后却将自己的裤子缝在一起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地大物博,野味众多,冬天白雪皑皑,正是打猎的好时候。马号的大老黄有一把登记过的猎枪,也是一个好猎手。相处熟了,他也经常带我一起去打野鸡野鸭。打野鸡不但要有好枪法,而且要掌握野鸡出没的习惯。一般野鸡喜欢在野草堆旁觅食,此时你不能轻易惊动它们,而是要慢慢地走进,准备好枪支,然后拣起一块石头,朝前扔去,此时野鸡就会受惊飞起。这时你举枪射击,可以说百发百准,没有什么奇怪的,因为打野鸡野鸭用的是散弹,呵呵,运气好的话还可以一枪击中三四个猎物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东北人人都会烧火,不会烧火的就要被冻死饿死。但是真的要学会烧火,一点就着,这就要有本事了。 烧火的柴禾有湿柴干柴之分,会烧火的都会事先将木柴劈好、码好,放在雨淋不着的地方。这样湿柴也就变成干柴了。点火前,先在炉膛内或火炕内放上细细的引火柴,堆好,(注意木柴不能全部塞满,木柴间要留有空间。)拿一张纸点着引柴,然后小心翼翼第放上一根两根木柴,待两根木柴着了之后,再将木柴一根根添上去,这样大功告成,火炕就算点着了。不懂窍门的人去烧火,越急越烧不着。弄得不好,火点着了,自己也伤着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的冬天天寒地冻,什么东西似乎都冻了起来,在这冰封的季节想要吃水果,那水果也是冰冻的,冻梨、冻苹果、冻柿子。在这些水果中,我最喜欢吃冻柿子。初次吃冻柿子,不知从何着手,一个大柿子,拿到手里咬不动,砸不碎,就像一块大石头。不懂的人就用火烤,用开水烫,方法都不对。正确的办法是将冻柿子浸放在冷水里,用不了多久,冻柿子会逐渐软化,颜色也逐渐变鲜艳,然后拿出来,剥去盖,掀开皮,然后用勺子舀着吃,那沙沙的、甜甜的、冷冷的滋味可谓一绝,可惜离开北大荒以后,本人已经几十年没有尝到这种北大荒独有的滋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农场务农期间,男女之间互相帮助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也有帮错对象的。你看此君割大豆时是如此拼命,目的是为了省下时间帮女友割豆,以此向她献殷勤。但是此君眼神不好,再加上女友穿的衣服跟他人没有区别,以致最后割完大豆才发觉自己帮错了对象。结果白白花了许多力气,还被女友臭骂一顿,实在倒霉。不好意思,帮错了人 女朋友大怒:你这算什么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期间人难免会生病,虽然人病了不是件好事,但生病也有它的好处,一是你不用下田干活,二是食堂会专门给你做病假饭:面条。吃惯了硬硬的大馇子饭,能吃上一碗热乎乎的菜汤面,这无疑是一个享受。于是一些知青开始千方百计到医院混病假。混病假最简易有效的办法就是,去医院前冲瓶热水藏掖在口袋里,然后趁医生不注意将温度计插到热水瓶里,这门技术要求很高,掌握温度要恰到好处:39度左右。一些生手贸然去试,往往会弄巧成拙,医生一看温度计,体温达43度,会惊得医生差点跌坏了眼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带了城市和农村商品大交换。每年探亲回家,知青们大包小包带的大多是当地的土特产,如黄豆、榛子、香瓜子、金针菜、木耳等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知青探亲回来带来的物品则是五花八样,比较流行吃香的有大前门、凤凰牌香烟、大白兔奶糖、麦乳精、话梅糖等,有不少家庭还特地自制一些晾干的酱油肉、香肠等让下乡的子女带去。皮蛋在当时是很稀奇的东西,许多知青带了皮蛋回去着实让当地人羡慕不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然回城探亲,也有一些当地老乡委托捎买的,比较流行的有的卡中山装、的确凉衬衫等,而比较会当家的那些女知青则会带些麻油、鲜辣粉、味精等调味品,每当从食堂打来一锅汤,在上面浇上一些麻油,洒上一些味精、鲜辣粉等,往往增色不少,因此东西虽小,但却是许多细心的知青探亲回农场时所带的必备物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东北天冷家家户户要取暖,但是没有煤,要取暖就必须就地取材,麦收过后遍地的麦秆成了人们取暖做饭的好东西。当年的大车排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家家户户送柴禾,车老板也成了吃香的工作。柴禾装得多一点、少一点都在车老板手中,一些技术精的车老板,在车上堆麦秆可以堆的很高,相反,技术不好的,则堆到一半就“塌方”了,然后不得不重新再装。送柴禾实际上最累的是跟车的,跟车的要不停地用叉子将麦秆叉到车上,而车老板则是将麦秆一点一点码起来。忙的时候一天要到地里拉麦秆五六趟,跟车的叫苦不迭,一天下来,手臂酸疼,往往酸疼得抬也抬不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农场我曾经在奶牛房工作过,别看奶牛样子很温顺,但是十分娇贵。饲料中精料少了,气温变化了,都会影响奶牛产奶,你对它和气点,挤奶前给它梳梳毛,摸摸头,他就会很自然第配合你。挤奶是个技术活,两只手在挤奶时要由上而下有节奏地挤,不能生硬地捏奶牛的乳头,否则弄疼了奶牛,说不定它一抬脚就会把你踢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农场洗衣服是件麻烦事情,为了洗几件衣服,要到井里打水。一般洗完一件衣服要过三遍水,但是一些人为了减少用水,洗衣服时尽量减少程序,上了肥皂之后,过了一遍水,就去晾上了。平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旁人毫不在意。但是有一次大田里锄草,突然下去大雨来,突如其来的大雨把大家浇得浑身湿透。此时戏剧性的情况发生了,某人的衣服被雨水一浇,滑溜溜的,奇怪的是衣服上还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原来这是此君平时洗衣不过水,突如其来的大雨让他的衣服再过了一遍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农场养了很多牛马,一般的的牛马可以放出去让它们自由吃草,但是对于那些每天要出去套车干活的牛马来说,这就需要为它们准备好草料了。好在北大荒有广袤的草场,每到夏秋季节,许多知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打草。打草的工具是大芟刀,这种刀格外长,比人还高,舞这种刀要通过腰部的力量,左右晃动手臂,打起草来姿势十分好看,但是不懂窍门,你即使用了吃奶的劲,草也打不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之前总以为放牛牧牛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是亲身体验了,才发觉养牛放牛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你掌握不了牛的脾性,你也许根本没有办法养牛。你看此君牵牛回牛舍,一向温顺的老牛突然狂奔起来,原来老牛碰到了自己的相好,在发情期间,老牛你很难拉住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东北吃鱼是件困难的事,尤其是冬天,冰天雪地的,河水都被冰冻了,怎么能吃到鱼?但是当地老乡却有一种独特的抓鱼的窍门。那就是用铁镐、铁锥在冰冻的河床上凿洞,由于整条河的上面被冻住了,鱼儿在水里缺少氧气,一旦被打个洞,就像漆黑的屋子开个一个天窗,那些在黑暗中游来游去的鱼就会自动地跳到洞口,这时你就可以轻松地去抓鱼了。当然在至于在什么地方凿洞,什么地方有鱼,这完全要靠经验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北盛产苞米,一到秋收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苞米,看到这么多金灿灿的玉米,不少知青心花怒放,在城市里吃煮玉米价格可不便宜,现在到处都是,于是就顺手拿了一些玉米,回去自己用水煮,用炭火烤,但是吃起来却硬得很,一点也不好吃。后来才知道,此苞米非彼苞米,城市里吃的苞米是甜苞米,是糯性的,而农场生产的玉米不是此类品种,口味自然大打折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播期间,气候易变,刚刚还是晴空万里,突然乌云密布,下起大雨来。在大田操作,毫无避雨之处,许多人只能被浇得浑身湿透。而在机耕队工作的人来说则幸运多了。尽管一台小小的东方红拖拉机,下雨时一下子能挤进去7个跟班的姑娘,最多竟然挤进9个人,有这么多姑娘挤在周围,艳福不浅,美得开拖拉机师傅张大嘴。他真希望每次出工后都能下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期间做过“弼马温”,知道饲养马是个学问。马有骑马、散马、驾车的马,为了繁衍后代,还有种马,在这些马匹中,种马的待遇是最好的,马舍分开,每天配的是特殊精料,由专人饲养,种马不拉车,不干活,每天要由专人进行遛马。种马都是烈马,牵马的时候一不注意它会一下子甩脱缰绳跑得老远。所以有经验的饲养员在牵这种马的时候,总是在它旁边系上一匹瘦弱的老马,两匹马栓在一起,烈马受旁边马的拖累性子再爆也无法发作,此时你就可以安心把烈马牵出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期间,分场连队没有理发室。头发长了怎么办?女同志好办,男的则成了问题。一些有理发手艺的于是成了香饽饽。但是在这些香饽饽中间也有滥竽充数的,好好的一个头,被他一剃,东一刀,西一刀,就像被狗啃过似的,越修越修不好,后来干脆剃个大光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插队落户相比,下乡到农场是有工资的,尽管工资水平微薄,每天1.25元,扣除休息天,满出勤一个月也有32元左右。在全国职工工资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每月32元的工资应该说还是不错的。但是有些人一拿到工资,立刻眉飞色舞,花钱如流水,不到半个月,一个月的工资就花没了。像这种前吃后空的人不在少数,让连队领导头痛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农场期间连队经常要开会,开会的场所就在宿舍。好在宿舍够大,两溜大炕,前后都可以坐人,实在不行,前面在加一排小凳子,这样装百把人没有问题。但是当时的宿舍条件差,宿舍里两排大炕上面挂满了湿漉漉的毛巾、换洗的袜子、裤衩、内衣,这样条件下开会可谓别有一景。有的人说,还真需要带把雨伞去开会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马号牛舍工作除了要饲养好牛马之外,还有一项非常累人的工作要做,这就是接生。母牛分娩过程很长,大概要2到8小时。有经验的饲养员能一眼看出母牛什么时候要生.分娩之前,你要把待产的母牛牵到小间,烧热房间,在地上铺上干草,这时只能干等母牛分娩的那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要命的是母牛分娩没有准头,有时候一等就要等它一晚上。分娩的时候尽管有兽医在一旁,但是饲养员是必须在场的。有时候兽医忙不过来,还需要你亲自为母牛接生。母牛生产正常的话过程不长,不需要人工助产。但是如果不顺利的话,这就需要你动手了。一般是要你托住胎牛的下颌和前肢往外拉,这要一定的胆量和技术,既不能太用力,又要跟住母牛的节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牛犊出来之后,要迅速将牛犊口鼻内的羊水擦干,把包在牛犊前后蹄的一层东西剥去,这样小牛犊就可以摇摇晃晃下地了。一般刚出生的小牛犊还站不稳,这时候你要扶住它,让它站到母牛身边,出于本能,小牛犊会主动把嘴凑到母牛乳房旁吃奶,而母牛则会低下头不断舔牛犊身上的羊水,直至舔干。待一两小时过后,母牛会将胎衣排出。做到这一步,那么谢天谢地,一切就顺利结束了。从此以后,牛舍里又多出了一头活蹦乱跳的小牛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戴眼镜的人在东北有诸多麻烦,尤其在冬天,屋里屋外温差大,从冰天雪地的外面进到屋内,眼镜上立刻被蒙上厚厚的雾气,就像被蒙上眼罩一样,因此戴眼镜的人冬天进屋的第一件事情擦眼镜。此君干了一天的重活,一肚子火没处发,进屋后一边擦眼镜上的雾气,一边骂骂咧咧的骂连长,戴上眼镜一看,呵呵,竟然连长就在眼前,让他尴尬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冰天雪地干活,每天下工回宿舍,脱下鞋子一看,里面湿漉漉的,有时候还能倒出雪来。冬天外出,最关键的要保持鞋子暖和,于是许多人睡觉前都将自己的鞋子放在火墙上烤,当时宿舍里中间都砌着火墙,睡觉前火墙上堆满了鞋子,鞋垫,散发着臭气。好事之徒,为了保持市内温度,猛往炉膛里塞柴火,结果暖了房子,烤糊了鞋子,屋内充满了烤焦都橡胶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期间,农场年轻人居多,谈朋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在北大荒要找个合适的约会地方可不容易。冬天在外约会,冰天雪地的,天太冷,受不了;夏天约会的地方到有,但是禁不住蚊子和小咬太多;不少连队没有什么风景点,有几棵遮荫树,一到晚上人满为患,后来者自然就找不到位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想想当年,每当收工后,洗漱完毕,一些热恋的男女就不约而同地走上林荫道,抬头不见低头见,结果大家都变成老熟人,如果有一天在这队伍中突然新增加了一对新人,结果肯定会在男女宿舍里热议一阵。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些面子薄的或者还不到公开程度的男女,他们约会的地点一般是没有人打扰的地方,看菜的窝棚、养牛的牛舍自然了热恋男女约会的好去处,但是此时此刻,一个不解风情的看菜郎偏偏以为来了偷菜的,大呼小叫,结果饱受一顿老拳,落荒而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乡期间正是中苏交恶时期,据说大批知识青年到黑龙江去,其目的就是为了屯垦戍边,让知青一面种庄稼一面保卫边疆。为了演练知识青年的作战水平,那年头上面经常会弄出一个半夜紧急起床抓特务等动作来。刚开始,大家劲头很足,一听抓特务,就半夜拿起锄头、镰刀在冰天雪地的野地里到处找敌人,结果特务没有抓到,那些偷粮食的盲流倒抓了好几个。时间一长,大家都疲了,知道半夜紧急集合多半是为了练练知青的筋骨,以后一听“抓特务”就不当一回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的冬天气候寒冷,家家户户要烧炕取暖,烧屋的东西除了麦秸、豆秸之外,最受欢迎的就是山上的树木条子。由于家家户户都需要,因此知青冬天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到山上砍树木、拉条子。到山上,一般是先砍树,再把树杈子砍下,然后把砍下来到树木户条子从山上拉下来,码好堆起来,用拖拉机或马车装好拉回来。拉条子最费衣服,往往用不了多少时间,一件好端端的棉袄就破绽百出,回去之后补不胜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东北,人们不怕严寒,不怕地冻,最可怕的是小小的虫子。这就是跳蚤、小咬和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跳蚤之可恶,是因为它来无踪去无影,咬你一口,跳将去也;小咬的厉害知青们都见识过,到了地里,傍晚时分,那成群到小咬直往你身上钻,逃也逃不掉;至于虱子,那更是可恨,它们密密麻麻地钻在你贴身衣服的缝隙里、皱褶里,平时安安静静,但是当你穿上衣服,它们就开始复活、蠕动,并时不时咬你,它紧紧贴在衣服的缝隙里,杀不死,甩不掉,让你无计可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水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此每次回上海,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洗澡之后将替换的衣服放到锅里煮,至于那些不能用水煮到化纤衣服,那就没有办法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进入夏云的博客,得知其与共和国同年生,是卢湾区出去的老知青,也是新立一些朋友的学长。夏云曾在上海某报社任职,其的新浪博客开设已有十多年,博客内容丰富,涉及摄影、绘画、书法、评论等多方面,共有博文2000多篇,访问量已达 60多万人次。读者若有兴趣的话,可通过百度直接进入夏云的博客,在那里可以欣赏到更多更精彩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对夏云用画笔记录和展现黑龙江知青生活,给曾经的北大荒人留下了一份念想,表示深深的感谢!</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2月13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