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日至7日,我有幸跟随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的脚步,来到<font color="#333333">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团建,</font>在这里见识了海南其中一个天然热带雨林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区域,也沐浴了独特的鹦哥岭风情。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br data-filtered="filtered"> <h5>热带丛林 卢刚摄</h5>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鹦哥岭分局位于海南省中南部,跨越白沙、琼中、五指山、乐东、昌江5市县,是海南岛第一大河流南渡江和第二大河流昌化江的主要发源地。保护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属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典型的热带气候孕育了典型的热带丛林。 <b>一、鹦哥嘴的三天两夜</b><div><b><br></b></div> <h5>鹦哥嘴</h5> 作为土生土长的海南人,我其实并不是很理解热带丛林的概念,我的故乡澄迈县一马平川,丘陵都很少见,更别说绿水青山了。当我踏足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我不由得产生期许,不知道BBC纪录片里的热带雨林景象会不会在这里上演。<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很显然,我是在二月初来的,纪录片里让人震撼的场景是往往是选在夏季雨水充沛时期拍摄。与我所见的和典型热带丛林依然有所区别。山里的树木似乎比山下的更迭更快,冬天还没来得及将橡胶林的最后一片落叶带走,枫香树就开始抽出了嫩芽,如今已经郁郁葱葱,点缀连绵起伏的小山丘。 <h5>枫香树已经郁郁葱葱</h5> 木荷开出黄白色的花朵,阳光下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这是它们最美的时光。坡上的桃金娘也已经长出了小小的花苞,当春风的信鸽丛内地吹来,那将会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然而总有些着急的花苞已经迫不及待先偷偷露出了羞涩的脸庞,又给沉闷的原野新添了一抹粉色。 <h5>美丽的木荷</h5> 沿着栈道走,经过“传说”中的小瀑布,听着雀形目鸟儿的欢声笑语,感受热带丛林的“绞杀行动”,确实震撼。藤蔓将根系深深扎进大地,尽情吮吸水分和无机盐,妖娆曼妙的身姿带着花儿和叶片,将树干层层包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勒出了岁月的痕迹。<br data-filtered="filtered"> 鸟巢蕨在古老或新生的枝干上利用透过树顶投射到大地星星点点的阳光自由生长,岁月圈出了一层又一层,神圣得像是每当夜幕降临,就会有古老的大鸟飞回来安寝,次日太阳上山前它又要飞向遥远的横垣断壁…… <h5>鸟巢蕨 卢刚摄</h5> <h5>认真观察 卢刚摄</h5> <h5>苍天绕过谁,藤蔓依附大树向上生长,鸟巢蕨又附生在藤蔓上</h5> 我们沿着小道来到金矿瀑布,这个季节雨水相对少,瀑布流量小,倒是有种细水长流的感觉了。<div> 流水从山谷倾泻,在重力的作用下笔直的奔向断壁底端,流水所到之处,尽是磨平棱角的山石和丛生的苔藓蕨类。抬头仰望,瀑布的尽头是一颗海南五针松,它常年伫立水边,在瀑布上方伸出来一块枝干,远远看上去,像极了“迎客松”,又像是一位昂首挺胸的哨兵,为年轻的山水保驾护航。 </div> <h5>瀑布底下寻找宝贝</h5> 来到瀑布底下,散落的水珠敷在每一个人的脸上,似乎是为我们准备了纯天然补水面膜。大家有的光着脚踩在水里,有的坐在石头上拿出相机摆拍,有的倚靠着山石寻找宝贝,新鲜劲过了后,突然所有人都安静了,只留下水与水,水与石相互碰撞的声音。 <h5>流水潺潺</h5> <h5>饱览矿山瀑布后的我们</h5> <b>二、难忘道银之旅</b> 原本计划的大部队最后只有我、蔡老师和dima三人前往道银,也就是鹦哥岭的核心区。<br> 离开鹦勾嘴站点之前,卢老师问我,这两天加新(鸟种)了多少。我说,五六种这样。随后他很自信地摆起手来,“好,那你去道银还能再加新五六种!”<br> <h5>走过南渡江的源头之一</h5> <h5>认真找林鸟的建灵大哥</h5> <h5>仔细过河的dima和政军大哥</h5> 带着大家的祝福,我开始期待核心区的林鸟盛宴。遗憾的是,在道银的走样线的一天里,我们并没有发现鸟浪,也没能赶上最佳观鸟时间,再加上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当场亲眼见到并明显区分出与其他鸟类特征的记录才算加新,折合下来,我在道银加新仅仅只有两种,分别是白喉冠鹎和灰眶雀鹛。但是这并不减我在道银探索的热情。<br> <h5>白喉冠鹎 符建灵摄</h5> <h5>灰眶雀鹛 符建灵摄</h5> <h5>白带锯蛱蝶 矶矶鹬摄</h5> <h5>远远看上去像什么?</h5> 在道银站点的日子里,手机没有一点信号,仅有的太阳能发电机也宣告放假。我们所有人都过着“最原始”的生活。在距离站点一百米内,还有两户未搬迁的人家,依靠水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点亮每个寂静的夜晚。一到下午,我就会跑去借相机电,顺便给居民家的小孩当小老师。 <h5>我和小朋友一起读书</h5> <h5>认真学习的小朋友,祖孙二人的温馨画面</h5> 习惯了手机网络交织下的快餐生活,走进没有信号的道银,我开始思考自己该何去何从,在这与世隔绝的深山里,除了白天探索自然,人际交流就成了唯一的解闷方式。<div> 与大家短暂的交谈让我开始了解鹦哥岭的前生今世,愈发感慨野外工作的艰辛与磨难,当年下乡鹦哥岭的27名大学生,在艰苦的条件下,把青春献给了大山,勇气可嘉,精神可敬。<div> 正是这样一群有文化、有干劲、敢于冒险、积极探索的年轻人,给鹦哥岭带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他们在这里开展科研、研究保护。也正是在这一群有志青年的影响下,鹦哥岭带动一批又一批当年砍树、捕猎为生的原住民成为专业化护林员队伍,培养出了一个个优秀的“土专家”,为鹦哥岭物种监测与生境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div></div><div> 如今,当年的大学生们已经奔赴四方,鹦哥岭精神却永远刻在了大山里,影响着每一个后来人……</div> <h5>年轻大学生投身鹦哥岭的青春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h5> <b>三、鹦哥岭之歌</b><div> </div><div> “鹦哥岭啊南渡江,啊一头连着海 一头连着山。<br> 你把山的柔情带给海,把海的激情带回了山。<br> 那千百年淙淙的清流,啊散发出绿色的芳香。<br> 那是鹦哥岭的甘泉滋养着五谷,椰子与槟榔……”</div> 赶上清山大部队,喝的兴奋,一首《鹦哥岭之歌》在黑夜中响起,在手电筒和LED灯的照射下,每一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信与骄傲,这是鹦哥岭带给他们的底气,是见过最蓝的天、淌过最清的水后融在血液里的骨气和刻在生命里的坚强。<br> 晚风中,红歌响彻原野,《木棉花之恋》等一首首民歌民谣时而悠悠扬,时而激情澎湃,我们沉浸其中,如痴如醉,感到被一股强大的凝聚力笼罩着,这是这一带人的记忆,更是这一群默默守候大山的人留下来的青春故事…… <h5>集体合唱《鹦哥岭之歌》</h5> <h5>由于画质和大小限制,只能剪辑保存部分瞬间,难忘今宵</h5> <h5>(此行鹦哥岭之旅,感慨良多,借此篇日志以记之,期待下一次相遇!)</h5><h5> </h5><h5> 陈少莲2021.02.10</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