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的味道》之腊月集

影像传真

<br> 眼看春节快到,浓浓的乡情弥漫在空气中,儿时的记忆浸润大脑里每个细胞里,回家过年已是每个异乡游子时刻惦记的议事日程。<br> 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大部分人口都在生产队的账本上,春种、夏管、秋收、冬藏,但秋后算账、年终分红是大家所期盼的,好像忙了一年的人们,在一个腊月把所有收入花光,然后再在一个正月消费殆尽。<br> 腊月集、因为赶集、上店都是为了购置年货,所以也称年集,是一年中最热闹,物资最丰富,买卖最兴隆的时期,因为每个家庭不但要准备平时的柴米油盐酱醋,给一家大人小孩添置新衣(那年月估计只能在过年时才可能添置新衣,也不是所有家庭成员)而且还需必备祭祀用的香蜡烛炮和待客必须的荤素菜肴以及拜年用的果子礼品,所以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确是真实写照,男人们一趟一趟不停的买,主妇们天天在家洗涮调理,蒸馍、炸馓子、麻叶了、丸子、果子(一种粘高梁面做的油炸甜食)一直忙到年三十,所以腊月里左右邻居、亲朋好友见面会问候话千篇一律是“年办齐了吗?”回答也是统一的“到那天(年三十)就齐了。<br> 每逢进入腊月集,住在街上的小伙伴可高兴啦,原因是可以有一笔可观的收入(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很穷,好一点的生产队能够分到可供温饱的粮食、大都是粗粮,管理不好的连粗粮都不能保证,平时只有靠卖点粮食或鸡、鸭蛋换个油、盐钱,所以孩子们是很难摸到一个毛壳的)腊月集的摆摊是他们一年中绝无仅有的一项收入。<br> 我家住在大新集西大街,当时是最热闹的地方,做生意的都想凑个人气,香、腊、纸、炮大都是祭祀之物而且怕潮,只能放在我们临时摆出的摊位上售卖,记得每年进入腊月临街的小伙伴们天不明就起来,在自家门口搬板凳、卸门板、抬桌子,有的甚至把做饭的案板也摆出来,等待商家利用,罢集后,一个摊位因大小不同会有五分到一角的收入,记得有一年腊月集特别热闹、生意好,我的摆摊费除了缴学费,还剩块把零花钱……<br>  转眼几十年过去,年还是年年过,但味道各不同,每到进入腊月,在心里、在脑海里便出现儿时的情景,时时刻刻都想让自己静下来,好好把小时候那迷漫炮竹香烟中浓浓的、包裹着亲情、没有任何修饰的年味重放一下,记录一下,慢慢回味…… 每天很早,商家就早早的来到街上,占据有利地势,等待买主到来。 售卖灶爷牌、纸猪的位两位老人。 肉架上一眼望不到头的挂上白条肉。 肉架上一眼望不到头的挂上白条肉。 娶媳妇的赶上这拥挤不透的集市,只能给新娘子享受一下人背的快乐! 年年有余!年年有鱼! 赶集的人群。 品种繁多、琳琅满目的水果摊。 冰糖葫芦、氢气球是孩子们的最爱。 烟花爆竹是不能或缺的年货。 购置衣服鞋帽,新年添新。 这家超市,从天明开门,到天黑关门,忙得不亦乐乎。 两位卖黄花菜(我们那里叫金金菜)老人家。 鞭炮摊小狗狗注视过外行人。 这位小朋友在售卖纸猪、表符。 赶集的人流把宽阔的街道水泄不通。 2007些年在濉溪县供电局门前拍摄的年货市场。 2007些年在濉溪县淮海路边拍摄的年货市场。 集市卖的高香。 满载而归 满载而归 集市上售卖土法粘制的蜡烛。 满载而归 太和县文庙前的腊月市场。 敬神必备,满斗焚香。 祭祀做老天爷斗的竹子,(在竹子上用红纸条写上寄语,手巧的还在上面用棉花做小鸟,剪纸画等) 祭祀做老天爷斗的竹子,(在竹子上用红纸条写上寄语,手巧的还在上面用棉花做小鸟,剪纸画等) 备齐年货,满载而归。 卖老灶爷牌位的。 前几天我带小孙子赶集,他非缠着我要买炮(也可能是老古语:女孩爱花,男孩爱炮的缘故吧),只可惜市里禁放,只得给他买了一些在当地过把瘾。 选购大红灯笼的祖孙俩。 售卖对联、福字的路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