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年为节之首,年为节之最。 按正规、高大上的说法,叫春节;按通俗、老百姓的说法,叫过年。说起过年,总是与春联、爆竹,春晚、饺子,这四大主题有关</h3> <h3> 春联:内容无非是喜庆、吉祥、欢乐、祝愿。 <br> 爆竹:过年的交响曲,增加节日气氛,渲染过年声势,记不清哪一年禁放了,说是污染环境,污染空气。今年临近春节,风传有的地方解禁了,说是鞭炮的硫磺硝烟味可杀灭新冠病毒,不知是真是假。此一时彼一时,神一阵鬼一阵,闹不清了。</h3> <h3> 春晚:始于1983年。去年因为疫情,CCTV的春晚现场,只有演员没有观众,没有双方互动,减少了很多色彩。伴随春晚的还有另一怪象,每次春晚过后,总有人说三道四,横挑鼻子竖挑眼,不知是喝酒喝多了,还是脑袋被驴踢了,春晚演员告别亲人参加春晚,舍弃和家人大年三十的团聚,舍小家为大家,你除不感恩,还反过来还骂人家,有没有良心?太不厚道了吧?</h3> <h3> 饺子:那只是美食的代称,过年了,不上个七大碗八大碟,太寒酸小气了,那像过年吗? 除了与过年有关的四大主题内容,过年堪称为节日大聚会:</h3> <h3> 一,讲究卫生节:打扫房屋,清擦玻璃,洗涮衣服,拆洗被褥,不把家庭女主人累个半死,那不算过年。</h3> <h3> 二,全民洗澡节:中央没有下文件,电视也没发号召,临近过年,都自觉自愿洗去污垢,迎接新年。</h3> <h3> 三,疯狂购物节: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喝的、吸的,恨不得把整个超市搬回家。</h3> <h3> 四,访贫问寒节:每年春节前夕,领导带着随从,拎着大包小包去访贫问寒。领导代表政府代表党问暖问寒,小民则受宠若惊千恩万谢。当然,随行记者是少不了的,那要摄镜头,上电视。</h3> <h3> 五,全家团圆节,远在异地他乡的儿女们回来了,祖孙三代,天伦之乐。不能常回家看看,过年回家看看也不错。过年的大团圆比八月十五的中秋团圆节隆重多了,喜庆多了。</h3> <h3> 六,走亲访友节:为了养家糊口,平时各奔东西。辛苦一年了,利用过年假期走亲访友,拉拉家常,问问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唠唠在外打工的经济收入,关心老辈人的身体健康,顺便再骂几句特朗普,蔡英文。</h3> <h3> 七,探望领导节:希望升迁的,有求于人的,趁着过年去领导家笼络感情,再意思意思,领导心领神会,日后自会考虑。</h3> <h3> 八,孩子暴富节:按照惯例,每逢过年大人给孩子们发压岁钱。记得我小时候大人们发的压岁钱是一毛两毛,能挣到五毛,天上掉馅饼了;能挣到一块,那就是天文数字。现在给孩子们的压岁钱,成百上千是小意思。至于下属给上级领导的儿子发的压岁钱,那只有天知道,不趁此机会表示一下,要想提拔,门都没有。 另外我对“压岁钱”这个名称总是大惑不解,孩子们过了大年,又长了一岁,大人们发钱应该叫“长岁钱”才对,怎么能叫“压岁钱”?压住孩子不让长大?我晕了,弄不清了。</h3> <h3> 九,结婚旺季节:年轻人结婚大都选择在五一,十一,元旦,但以春节前后为最。我结婚就在1975年春节除夕。</h3> <h3> 十,爆竹炸伤节:没禁鞭炮时,爆竹伤人事件屡见不鲜。禁放鞭炮后,这类事故少了。</h3> <h3> 十一,酒精中毒节:亲友相聚,难免举杯。什么 “感情浅,舔一舔;感情铁,喝出血。” 饮酒致伤、致残、甚至致死事件并不罕见。我在酒场上倡导“三不主义”,即:不劝酒,不将酒,不逼酒,以免悲剧产生,又可洁身自保,可为酒友一鉴。</h3> <h3> 十二,伤脾伤胃节:早年常有,如今罕见。贫穷年代,物质生活极度贫乏,饮食缺油少肉,脾胃弱不禁风,过年吃点好的脾胃就消受不起,吃坏了肚子。现在可好了,大鱼大肉,天天过年,可伴随的富贵病也越来越多,“三高”人员与日俱增,福兮?祸兮?</h3> <h3> 十三,旅游节:利用春节放假外出旅游,是近年一大景观。有小车的更方便了,不受旅游团线路所限,想去哪就去哪。</h3> <h3> 除了以上所述,春节还是美食节、火锅节、嗑瓜子节、手机问候节、相亲节、同学节、战友节、工友节,知青节……</h3> <h3> 过年是节日大聚会,欢乐大爆炸。到处是喜气洋洋的人,人们像中了500万大奖;到处是幸福快乐的事,人们像刚娶了新媳妇。平时的烦恼、不幸、忧愁、倒霉,全都抛在了九霄之外。过年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明,应排在四大发明之后一一不!应排在之前,五大发明之首!</h3> <h3>一一2021.2.10,农历腊月二十九于阳城县玉珑湾小区成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