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七期</p> <p class="ql-block">编号032</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雉鸡</p><p class="ql-block">别 名:环颈雉、野鸡、山鸡、七彩山鸡</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鸡形目-雉科-雉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81.1%</p><p class="ql-block">野鸡名字的由来:野鸡其实是雉鸡类动物的别称。相传汉代吕后名雉,为了避讳,汉高祖下令将雉鸡改为野鸡称呼。而且因为雄性的野鸡颈部有一圈白色的羽毛,所以还被称为“环颈雉”。</p><p class="ql-block">雉鸡:是鸟纲雉科的一种走禽,共有30个亚种。体形较家鸡略小,但尾巴却长得多。雄鸟和雌鸟羽色不同,雄鸟羽色华丽,多具金属反光,头顶两侧各具有一束能耸立起而羽端呈方形的耳羽簇,下背和腰的羽毛边缘披散如发状;翅稍短圆;尾羽18枚,尾长而逐渐变尖,中央尾羽比外侧尾羽长得多,雄鸟尾羽羽缘分离如发状;雄鸟跗跖上有短而锐利的距,为格斗攻击的武器,近年来还发现距的长度与其所拥有的配偶数量明显相关,是雌鸟选择配偶的一个重要标准。</p><p class="ql-block">分布在中国东部的几个亚种,颈部都有白色颈圈,与金属绿色的颈部,形成显著的对比;尾羽长而有横斑。雌鸟的羽色暗淡,大都为褐和棕黄色,而杂以黑斑;尾羽也较短。</p><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山丘陵、农田、地边、沼泽草地,以及林缘灌丛和公路两边的灌丛与草地中,分布高度多在海拔1200米以下,但在秦岭和中国四川,有时亦见上到海拔2000-3000米的高度。</p><p class="ql-block">雉鸡脚强健,善于奔跑,特别是在灌丛中奔走极快,也善于藏匿。见人后一般在地上疾速奔跑,很快进入附近丛林或灌丛,有时奔跑一阵还停下来看看再走。在迫不得已时才起飞,边飞边发出“咯咯咯”的叫声和两翅“扑扑扑……”的鼓动声。飞行速度较快,也很有力,但一般飞行不持久,飞行距离不大,常成抛物线式的飞行,落地前滑翔。落地后又急速在灌丛和草丛中奔跑窜行和藏匿,轻易不再起飞,有时人走至眼前才又突然飞起。秋季常集成几只至10多只的小群进到农田、林缘和村庄附近活动和觅食。</p><p class="ql-block">杂食性。所吃食物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秋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果实、种子、植物叶、芽、草籽和部分昆虫为食,冬季主要以各种植物的嫩芽、嫩枝、草茎、果实、种子和谷物为食,夏季主要以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以及部分植物的嫩芽、浆果和草子为食,春季则啄食刚发芽的嫩草茎和草叶,也常到耕地扒食种下的谷籽与禾苗。</p><p class="ql-block">中国亚种全部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编号:c033</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凤头鸊鹈(piti四声二声)</p><p class="ql-block">别 称:浪花儿、浪里、水老呱、水驴子</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鸊鹈目-鸊鹈科-鸊鹈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93.0%</p><p class="ql-block">凤头䴙䴘亦称冠䴙䴘、浪裏白,是䴙䴘科䴙䴘属下的一种鸟类。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凤头䴙䴘或其亚种分布。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p><p class="ql-block">全长约56cm。颈修长,有显著的黑色羽冠。下体近乎白色而具光泽,上体灰褐色。上颈有一圈带黑端的棕色羽,形成皱领。后颈暗褐色,两翅暗褐,杂以白斑。眼先、颊白色。胸侧和两胁淡棕。冬季黑色羽冠不明显,颈上饰羽消失。</p><p class="ql-block">为体形最大的䴙䴘,成年个体体长50厘米以上,雄雌差别不大。下体近白色,上体灰褐色。翅短,尾羽退化或消失。足位于身体后部,有蹼,爪钝而宽阔。</p><p class="ql-block">体大(50厘米)而外形优雅的䴙䴘。颈修长,具显著的深色羽冠,下体近白,上体纯灰褐。繁殖期成鸟颈背栗色,颈具鬃毛状饰羽。与赤颈䴙䴘的区别在脸侧白色延伸过眼,嘴形长。</p><p class="ql-block">虹膜-近红;嘴-黄色,下颚基部带红色,嘴峰近黑;脚-近黑。</p><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带的江河、湖泊、池塘等水域,潜水能力强,以软体动物、鱼、甲壳类和水生植物等为食。繁殖期5~7月,在隐蔽条件好的芦苇或蒲草中营巢,以芦苇、水草为巢材,每窝产卵4~5枚,卵长圆形,灰白色。</p><p class="ql-block">繁殖期成对作精湛的求偶炫耀,两相对视,身体高高挺起并同时点头,有时嘴上还衔着植物。</p><p class="ql-block">为冬季候鸟。栖息于沿海地区、湖泊、水库、江河等水域。其食物鱼、虾、水生昆虫、部分水生植物。常成对或小群活动。善游泳、潜水,不善飞行。其巢多位于浅水处的水草间。</p><p class="ql-block">成鸟发出深沉而洪亮的叫声。雏鸟乞食时发出笛声ping-ping。</p><p class="ql-block">生境:栖息于低山和平原地带的江河、湖泊、池塘等各种水域中, 特别在有浓密的芦苇和水草的湖沼中, 数量较多。</p><p class="ql-block">为东北至青藏高原的夏侯鸟,在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越冬。</p> <p class="ql-block">编号c034</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黄苇鳽(jian一声)</p><p class="ql-block">别 称:黄斑苇鳽、小黄鹭、黄秧鸡、黄尾鹣(jian一声)</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鹳形目-鹭科-苇鳽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49.0%</p><p class="ql-block">黄苇鳽是鹭科苇鳽属的鸟类,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p><p class="ql-block">黄苇鳽是一种中型涉禽。雄鸟额、头顶、枕部和冠羽铅黑色,微杂以灰白色纵纹,头侧、后颈和颈侧棕黄白色;背、肩和三级飞羽淡黄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褐灰色;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和尾羽黑色;翅上覆羽淡黄褐色;下体自颏和喉淡黄白色。喉至胸淡黄褐色,胸侧羽缘棕红色。下颈基部和上胸具黑褐色块斑。羽缘黄褐色,腹和尾下覆羽淡黄白色。两肋、腋羽和翼下覆羽皮黄白色。</p><p class="ql-block">雌鸟似雄鸟,但头顶为栗褐色,具黑色纵纹,上体淡棕褐色,具暗褐色纵纹,下体颏、喉部中央具黄白色纵纹,颈至胸有淡褐色纵斑。</p><p class="ql-block">幼鸟上体缀有黑褐色纵纹,下体黄白色,具黑褐色或黄褐色纵纹。</p><p class="ql-block">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露呈黄绿色;嘴峰黑褐,两侧和下嘴黄褐色;跗蹠和趾黄绿色爪角褐色。</p><p class="ql-block">大小量度:体重雄性52-100克,雌性96-103克,体长雄性295-365毫米,雌性295-375毫米;嘴峰雄性48-54毫米,雌性55毫米;翅雄性122-139毫米,雌性120-133毫米;尾雄性40-55毫米,雌性38-52毫米;跗蹠雄性41-53毫米,雌性39-45毫米。</p><p class="ql-block">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富有水边植物的开阔水域中。尤其喜欢栖息在既有开阔明水面又有大片芦苇和蒲草等挺水植物的中小型湖泊、水库、水塘和沼泽中。有时也栖息和活动在灌木丛或小树丛边的水田、沼泽及其附近的草丛与灌木丛中。</p><p class="ql-block">黄苇鳽在中国除台湾、广东、海南岛为留鸟外,其他全部为夏候鸟。迁徙时间春季多在 4-5月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多在9月末10月初迁离繁殖地。</p><p class="ql-block">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活动多在清晨和傍晚,也在晚间和白天活动。常沿沼泽地芦苇塘飞翔或在水边浅水处慢步涉水觅食。性甚机警,遇有干扰,立刻伫立不动,向上伸长头颈观望。主要以小鱼、虾、蛙、水生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无声。飞行时发出略微刺耳的断续轻声kakak kakak。</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 <p class="ql-block">编号c035</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白头卖鸡</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鸻形目-鸻科-卖鸡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29.6%</p><p class="ql-block">头麦鸡属于中型涉禽,与鸻类相比,体型较大,腿较长。</p><p class="ql-block">白头麦鸡体形中等,头以灰色为主,前额至顶白色;背棕色;下体至腹部白色;飞羽黑色,具大型白色翼斑。尾上覆羽及尾羽基部白色,翼角具黑色的距。尾端黑色。颏、喉黑色;颊灰白色,下腹部两微侧各有一缕黑羽。无后趾。翅膀和尾巴由黑色和白色组成醒目的图案,腿部黄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水塘、沼泽、溪流和农田地带。常成群活动,特别是冬季,常集成数十至数百只的大群。善飞行,常在空中上下翻飞,飞行速度较慢,两翅迟缓地扇动,飞行高度亦不高。有时亦栖息于水边或草地上,当人接近时,伸颈注视,发现有危险则立即起飞。</p><p class="ql-block">主要吃甲虫、鞘翅目、鳞翅目昆虫、金花虫、天牛幼虫、蚂蚁、石蛾、蝼蛄、水生昆虫、蝗虫、蚱蜢。也吃虾、蜗牛、螺、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大量杂草种子及植物嫩叶。</p><p class="ql-block">繁殖期5-7月。一雌一雄制,通常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在一起营巢。多营巢草地及河流附近的暴露着砂卵石的地上,巢甚简陋,系利用地上凹坑或将地上泥土扒成一圆形凹坑即成,内无铺垫或仅垫少许苔草草茎和草叶。积极维护巢穴并勇敢地驱逐所有入侵者,甚至包括河马。</p><p class="ql-block">每窝产卵 2-3枚。卵呈梨形或尖卵圆形,灰绿色或米灰色、被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雌雄鸟轮流承担,以雌鸟为主,孵化期25-28天。雏鸟早成性,出壳后的第二天即能离巢行走,奔跑迅速,遇人后先急速奔跑,然后隐藏在杂草根部不动,亲鸟则在空中来回飞行鸣叫。</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ver 3.1 2009年鸟纲——低危(LC)。</p> <p class="ql-block">编号c036</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黑水鸡</p><p class="ql-block">别 称:鷭(fan二声)、江鸡、红骨顶</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鹤形目-秧鸡科-黑水鸡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38.1%</p><p class="ql-block">黑水鸡:是鹤形目、秧鸡科的鸟类,共有12个亚种。中型涉禽,体长24-35厘米。嘴长度适中,鼻孔狭长;头具额甲,后缘圆钝;嘴和额甲色彩鲜艳。翅圆形,第2枚初级飞羽最长,或第2枚和第3枚初级飞羽等长,第1枚约与第5枚或第6枚等长。尾下覆羽白色。趾很长,中趾不连爪约与跗蹠等长。趾具狭窄的直缘膜或蹼。通体黑褐色,嘴黄色,嘴基与额甲红色,两胁具宽阔的白色纵纹,尾下覆羽两侧亦为白色,中间黑色,黑白分明,甚为醒目。脚黄绿色,脚上部有一鲜红色环带,亦甚醒目。游泳时身体露出水面较高,尾向上翘,露出尾后两团白斑很远即能看见。</p><p class="ql-block">栖息于灌木丛、蒲草和苇丛,善潜水,多成对活动,以水草、小鱼虾和水生昆虫等为食。广布于除大洋洲以外的世界各地。</p><p class="ql-block">部分夏候鸟,部分留鸟。长江以北主要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多为留鸟。春季于4月中下旬迁到北方繁殖地,秋季于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一直到10月末。</p><p class="ql-block">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善游泳和潜水,频频游泳和潜水于临近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深水面上,遇人立刻游进苇丛或草丛,或潜入水中到远处再浮出水面,能潜入水中较长时间和潜行达10米以上,能仅将鼻孔露出水面进行呼吸而将整个身体潜藏于水下。游泳时身体浮出水面很高,尾常常垂直竖起,并频频摆动。除非在危急情况下一般不起飞,特别是不做远距离飞行,飞行速度缓慢,也飞得不高,常常紧贴水面飞行,飞不多远又落入水面或水草丛中。</p><p class="ql-block">主要吃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根茎以及水生昆虫、蠕虫、蜘蛛、软体动物、蜗牛和昆虫幼虫等食物,其中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白天活动和觅食,主要沿水生植物边上游泳,仔细搜查和啄食叶、茎上的昆虫或落入水中的昆虫,有时也在水边浅水处涉水取食。</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号:c037</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白骨顶</p><p class="ql-block">别 名:白冠鸡、骨顶鸡</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鹤形目-秧鸡科-骨顶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83.7%</p><p class="ql-block">白骨顶是秧鸡科、骨顶属鸟类。嘴长度适中,高而侧扁。头具额甲,白色,端部钝圆。翅短圆,第1枚初级飞羽较第2枚为短。跗蹠短,短于中趾不连爪,趾均具宽而分离的瓣蹼。体羽全黑或暗灰黑色,多数尾下覆羽有白色,两性相似。</p><p class="ql-block">中国北部为夏候鸟,长江以南为冬候鸟。每年3月下旬即开始迁来东北繁殖地。常成群活动于部分融化的冰面上,秋季于10月中下旬迁离繁殖地。</p><p class="ql-block">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特别是迁徙季节,常成数十只、甚至上百只的大群,偶尔亦见单只和小群活动,有时亦和其他鸭类混群栖息和活动。善游泳和潜水,一天的大部时间都游弋在水中。游泳时喜欢穿梭在稀疏的芦苇丛间或在紧靠芦苇和水草边的开阔水面上,并不时地晃动着身子和不住地点头,尾下垂到水面。遇人时或是潜入水中,或是进入旁边的芦苇丛和水草丛中躲避,但不久即又出来,危急时则迅速起飞,起飞时需在水面助跑后才能飞起,两翅扇动迅速,并发出呼呼声响。通常飞不多远又落下,而且多贴着水面或苇丛低空飞行。鸣声短促而单调,似‘咔咔咔’,甚为嘈杂。</p><p class="ql-block">杂食性,主要吃小鱼、虾、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嫩叶、幼芽、果实、蔷薇果和其他各种灌木浆果与种子,也吃眼子菜、看麦娘、水棉、轮藻、黑藻、丝藻、茨藻和小茨藻等藻类。在软土中或枯叶中探食,主要寻找无脊椎动物;粗喙的种类能扯下植物,吃种子、核果、嫩枝、叶等;能频繁潜水寻食。也吃各种昆虫及其幼虫、蜘蛛、马陆、蠕虫、软体动物、甲壳类、小鱼以及小鸟及其卵和雏鸟。</p><p class="ql-block">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草地、甚至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各类水域中,其中尤以富有芦苇、三棱草等水边挺水植物的湖泊、水库、水塘、苇塘、水渠、河湾和深水沼泽地带最为常见。常在稻田里的秧丛中和谷茬上筑巢栖息。主要栖息地是沼泽,在距水面不高的密草丛中筑巢。繁殖生活于北方,迁南方过冬。对栖息地的选择较广,有湿地、草地、森林和灌丛等生活型,在非繁殖季节通常单个栖息,繁殖季节为季节性配对或家庭栖息,但在结群物种中为群居,在秋、冬季最明显。</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 ver 3.1——近危(NT)。</p> <p class="ql-block">编号:c038</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印度斑嘴鸭</p><p class="ql-block">别 称:印缅斑嘴鸭</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雁形目-鸭科-鸭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64.7%</p><p class="ql-block">斑嘴鸭:是鸟纲、鸭科的大型鸭类。体型大小和绿头鸭相似,体长50-64厘米,体重1千克左右。雌雄羽色相似。上嘴黑色,先端黄色,脚橙黄色,脸至上颈侧、眼先、眉纹、颏和喉均为淡黄白色,远处看起来呈白色,与深的体色呈明显反差。翼镜绿色具金属光泽。虹膜黑褐色,外围橙黄色;嘴蓝黑色,具橙黄色端斑;嘴甲尖端微具黑色,跗蹠和趾橙黄色,爪黑色。鸭脚趾间有蹼,但很少潜水,游泳时尾露出水面。</p><p class="ql-block">通常栖息于淡水湖畔,亦成群活动于江河、湖泊、水库、海湾和沿海滩涂盐场等水域。喜开阔。觅食于浅水区域和农田等生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休息时常成对或集群漂浮在水面。善于在水中觅食、戏水和求偶交配。喜欢干净,常在水中和陆地上梳理羽毛精心打扮,睡觉或休息时互相照看。以植物为主食,也吃无脊椎动物和甲壳动物。分布于孟加拉国、中国、柬埔寨、印度、老挝、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和越南。</p><p class="ql-block">留鸟。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也和其他鸭类混群。善游泳,亦善于行走,但很少潜水,常常将头顶没入水下,翘起尾巴觅食。活动时常成对或分散成小群游泳于水面,休息时多集中在岸边沙滩或水中小岛上。有时将头反于背上,将嘴插于翅下,漂浮于水面休息。清晨和黄昏则成群飞往附近农,田、沟渠、水塘和沼泽地上寻食。鸣声宏亮而清脆,很远即可听见。</p><p class="ql-block">主要吃植物性食物,常见的主要为水生植物的叶、嫩芽、茎、根和松藻、浮藻等水生藻类、草子和谷物种子。也吃昆虫、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一路有你</p><p class="ql-block">文字: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