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年 说 牛

言和意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鼠年已去,牛年翩然而至,岁月的年轮不经意间又多了一个圈圈。过去的一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接二连三的新冠疫情,给我们送来一次次大考,也让我们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好在我们都很争气,每一次都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冬天的脚步渐行渐远,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金牛贺岁,牛气冲天,祝福新年吉祥,也寓意着坚韧不拔、拼搏进取。于是人们有了新的企盼,有了信心和勇气,抛却心中的雾霾,战胜各种困难,大展身手立壮志,牛年再创新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牛年到来,人们自然而然就会想到牛、说说牛。牛为六畜之首,自古以来被看作是勤劳、奉献、力量的象征。它,多贡献,少索取,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默默无闻,温和驯良,任劳任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正因为如此,牛一直是最受人们敬重的自然生灵,一直是最受人们喜爱的忠诚伙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孩提时就和牛打交道,拾过牛粪,也常与发小们骑牛玩耍。海岛虽然耕地不多,但每到春天播种季节,仍可见到牛的伟岸。它在松软的垅沟里,沉沉稳稳地拉犁前行,没有牛鞭尖厉的呼哨,也用不着更多的呵斥,只有扶犁人手里的一根绳子、一声声吆喝,与它交流和沟通,彼此传递着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脚下的大地裂出泥土的芬芳,一个季节的美丽和丰盈,由此展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农村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牛的一生是忙碌的,它要帮人犁田、拉车,在海岛,有时还让牛帮助往岸上拉船。我曾在生产队干过两年农活儿,亲身感受到农民对牛的依赖,也亲眼看到牛的坚毅和威猛。当时队里有一头强壮的公牛,力大无比,浑身毛色黄白相间,我们都称它“花老虎”,听这名字就知不是一般的牛。有一个晚上饲养员没把它拴好,结果跑出去陷进湿地的淤泥之中。等到被我们发现时,它已在险境中挣扎了整整一个晚上。十几个社员用绳索加扁担,好不容易把它拉了出来。我以为它会瘫在那里动弹不得,谁知用水冲掉身上的泥巴后,它四蹄一用力,忽地一下站起来。这还不说,当天又被套在牛车上,啥活儿也没耽误,像没事人一样(错了,应该是“像没事牛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牛通人性,听说在那些贫困家里,牛早已是家庭的一员了。我在阅读中还看到一个《牛博虎》的故事,说的是明朝天长县一戴姓人家的村妇,早上牵着牛带着犬去野外放牧。不一会儿却发现犬钻入草莽不出,村妇便牵牛去找,可没走百步,竟看见一只虎将犬吞食。虎见人来便弃犬扑人。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牛忽地愤然发威,冲上前去,与虎展开了一场激烈的生死大搏斗。虎啸牛吼,惊天动地。仅三五回合,虎犀利的齿牙就抵不住牛头顶上那一双尖端武器。结果是“虎负牛胜,人难消矣。”嗣后,被感动的朝廷还特“赐一牛以代前牛力耕”,让其终老天年。从而给历史上留下这一段“义牛救主”的佳话。牛亦可抵虎,信矣。也难怪民间流传一句“高高山上虎斗牛,牛不怕虎虎也愁”谣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把牛当作“功臣”,视“虐牛”为一种罪过,这应该是普遍的共识。在我们海岛,老一代渔民虽然整日“使唤船”而非“使唤牛”,但也懂得爱牛敬牛的道理。在海上遇到大风大浪的恶劣天气,为祈求上苍的庇护,有时会仰天祷告:“老天爷呀,我们家祖祖辈辈没杀过老牛,您就保佑我们平安吧!”此话是爷爷活着的时候告诉我的,应当不是虚妄之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北方的冬天是寒冷的,也是农闲时刻,这时候的牛才能在牛栏里得到一点休闲。在生产队务农的那段时间,我常帮着饲养员去牛栏添草,而后就长时间呆在那里看牛吃草。牛吃着大把的干草,然后卧在地上静静地反刍。它的牙齿像石磨一样磨着那些艰涩的食物,耳朵轻轻摆动,眸子里闪着明亮的光芒,一副很享受的样子。看不出任何痛苦,更没有忧伤。只有用心才能体会到,这安详的神态,恰是牛的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不计回报品质的最好表达。而且牛的这一纯朴秉性,经过文人墨客和思想者的提炼,已然被升华为一种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南宋宰相李纲就有《病牛》一诗:“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赢病卧残阳。”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曾自喻为“牛”,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朽诗句,作为自己一生的座右铭。毛主席更是号召:“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者都要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年前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用了三种牛的精神,为中国今年的奋斗状态奠定了基调,即“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我想正是中华民族的这种牛的精神,才在上下五千年,耕耘出灿烂的中华文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人们歌颂牛、赞美牛,不仅因为牛造福于人类,还源自它的形象早已成为人的精神图腾。古往今来,有多少仁人志士咏牛言志,互相勉励。无论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牛的精神,始终是我们取得各项成绩的中坚力量。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果,也离不开无数个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默默无闻、倾力付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人在网上撰文说:牛,在中国人的心里,是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的实干家的化身,是忠于职守、任劳任怨的劳动者的典型,是耿直倔强、顽强拼搏的开拓者的旗帜。牛的精神,彰显正义和善良,提倡无私奉献,崇尚开拓创新,弘扬忠诚和实干,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很赞同这位作者对牛的精神的归纳和阐释。我还想补充说,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交汇的重要历史时刻,无论是此前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是今后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都没有过时,而且更需要发扬光大。有了这“三牛精神”,奋进新征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一定更加崇高和圣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来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