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军工十八英雄颂

峰高云海

<p class="ql-block">编辑:杨少峰 王志刚</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这里记述的18位英雄,是在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群体中的代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 style="color: rgb(1, 1, 1);"> 他们默默无闻,坚韧不拔,淡泊名利,他们为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无私地奉献了青春,他们是共和国诞生的奠基者,他们是革命信念的传承人。</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7年七七事件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战前线,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人民游击战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蒋介石一贯把共产党视为心腹大患,虽然在1937年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但他一直拖延克扣八路军军饷,更别提武器装备了,到1940年百团大战时更是停止了对八路军的一切供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著名音乐家贺绿汀曾在1937年作词作曲谱写了《游击队之歌》,极大地鼓舞着人们的必胜信念,深刻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反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歌词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但历史的真实情况则是:由于敌我双方武器装备所存在的巨大差距,据统计在战场上我们的战士从敌人手中每缴获一支三八大盖枪,就要以三位八路军战士的牺牲为代价,十分惨烈。这才是当时敌后艰苦环境的真实描绘和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基于我军在抗战前线所面对的恶劣条件,毛泽东主席在1937年10月22日致电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要求在一年内要增加步枪一万支。</p><p class="ql-block"> 1938年11月,毛泽东又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nbsp;</p><p class="ql-block"> 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把提高军事技术,建立必要的军火工厂,准备反攻实力”,列为“全中华民族的当前紧急任务。</p><p class="ql-block"> 经过八路军总部副总参谋长左权和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亲自勘察选址,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实地视察后一致决定将军工部厂址选在太行腹心区黎城县(仅有的抗日完整县)西北部一座叫水窖山(俗称黄崖洞)的大山里。1939年6月中旬,八路军军工部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 从1939年6月到1941年11月,经过两年半的发展,军工部在晋冀地区逐步整合为10个生产单位,职工总数达到3000多人,初步形成了八路军太行军工基地。</p><p class="ql-block"> 其中黄崖洞兵工厂是军工部建厂时间最早、厂区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强、质量最好、生产种类和数量最多,也是整个华北敌后规模最大的军工生产基地。可生产七九式步枪、八一式步枪、掷弹筒等近10种武器,年产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被朱德称为“法宝”和“掌上明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整个抗日战争历史过程中,八路军军工部肩负起历史重任,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战胜了敌人的封锁扫荡,克服了难以想象艰难困苦,不断创新,勇于拼搏,涌现出无数的英雄模范和光荣事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八路军军工部自1939年6月创立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历时6年多的时间,已发展成有矿山、铁厂、机械厂、化学厂、枪厂、枪弹厂、炮弹厂以及工业学校等10多个单位,3000多职工的军工队伍,能够成批制造八一式马步枪、掷弹筒、迫击炮、枪弹、掷弹筒弹、迫击炮弹、山炮弹、发射药、炸药及军工生产装备等20多种产品。&nbsp;</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随着解放战争的发展,到1948年已拥有26个工厂,14000余名职工,支援了我军华北战场的急需,仅淮海战役就提供炮弹400多万发。以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为基础的军事工业的发展,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同时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也产生了众多的英雄模范群体和无数的无名英雄,他们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历史功绩将永载史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太行山脉中段有个黄崖洞,因八路军太行军工厂所在地而闻名遐迩。</p> <p class="ql-block">黄崖洞附近水窖山兵工厂。在一定意义上讲,此处是人民军工诞生地,是中国国防工业的摇篮。</p> <p class="ql-block">山西平顺县西安村兵工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今天让我们掀开这段沉寂的历史,回首这尘封于80年前的往事,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些英雄,以告慰先辈,激励后来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3年7月下旬,在抗战即将进入大反攻阶段,军工部全面恢复了生产,并在多年来实行的劳动竞赛活动基础上,开展了“新英雄主义运动”,军工部评选出:<b style="color: rgb(1, 1, 1);">甄荣典、杨鸿章、柴栋良、教逢春、石成玉、陈兆祥、刘贵福、邵希明、李银成、郭栋才、王孝堂、尚文元、孙永福、安蓬莱、张浩、王民钦、高文喜、关丁旺</b>等共十八位劳动英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些劳动英雄来自军工部所属的不同部门和岗位上,既有领导干部,也有工程技术人员,更有大量的一线生产人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4年11月20日至12月7日,八路军军工部由工会主席李鑫德带队,十八名英雄代表军工部参加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和太行区党委召开的群英大会(简称:太行群英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群英大会在黎城县南委泉村召开,群英会规模巨大、盛况空前。太行区杀敌英雄、劳动英雄济济一堂,会上各路英雄交流了经验,大会一致选举了“炮弹大王”军工部代表甄荣典为边区劳动英雄旗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滕代远(时任八路军参谋长)、邓小平(时任八路军129师政委)、张际春(时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副主任)、李雪峰(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李达(太行军区司令员)、戎伍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副主席)等领导出席了群英会。会议一共开了17天,邓小平以及李雪峰、李达、戎伍胜等领导同志在会上发表了讲话。大会还通过了给党中央、毛主席的致敬电,给在延安的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等领导的慰问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44年12月1日新华日报头版刊登了太行群英大会盛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太行群英大会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太行群英大会场景</p> <p class="ql-block">群英大会主席台</p> <p class="ql-block">太行群英会会场</p> <p class="ql-block">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战绩馆</p> <p class="ql-block">  太行军工十八劳动英雄后代在山西黎城县南委泉村当年召开群英会战绩馆处留影。(左1、3王民钦之子、女:王志刚、王丽莎,左4杨鸿章之子杨少峰,左5-7郭栋才之子女郭烨、郭焰、郭定通,左8刘贵福之子刘建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太行军工英雄——炮弹大王甄荣典</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甄荣典1916年出生于河北唐县,家境贫困,16岁给地主当雇工,17岁离家到铁路做苦工。1940年入党,同年参加八路军,接受党组织安排到军工部黄崖洞兵工厂当学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工作面前,他有一股使不完的劲,样样走在前头。很快他就掌握了生产技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车炮弹外圆是又累又难的活,不少人顶不住了,甄荣典一直坚守在岗位上:“如果换人,就得从头学习生产技术,那要误多少工。能少误工,就能多生产一发炮弹,前方就能多消灭几个敌人,我们的战士就会少流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为了多造炮弹,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厚得连筷子也拿不稳。他人累瘦了,但精力仍十分旺盛,生产纪录从日产炮弹40余发,上升到480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光荣地被赞誉为“炮弹大王”,成为边区政府号召全边区人民学习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不仅是劳动模范,还具有组织才能,他鼓励年轻人:“比技术你们虽比不过师傅,但比力气年轻人就应该走在师傅的前头。自古只听说出状元徒弟,没听说出状元师傅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善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并身先士卒带领大家将生产搞得突飞猛进,产量节节上升,有力地支援了前方。<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80);">&nbsp;&nbsp;</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被授予“新劳动者旗手”“一等劳动英雄”,荣获“英雄本色”锦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05年甄荣典以其杰出的贡献入选《永远的丰碑》。2000年3月5日辞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首届全国劳动模范甄荣典</p> <p class="ql-block">新劳动运动旗手甄荣典</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p> <p class="ql-block">刘刚毅所绘炮弹大王甄荣典画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太行军工英雄杨鸿章</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杨鸿章1917年2月出生于河北省容城县,父亲给地主当长工,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和姐姐靠纺线织布养活他们弟兄四人,全家只供他一个人读了几年私塾。十几岁时跟大哥到保定、徐水、天津一带当学徒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在村里参加了抗日游击小组,负责联络、通讯工作。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1939年入党。同年党组织选派他途经新疆去苏联学飞机驾驶,是八路军筹建空军先期人员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于红军西路军的失败,去往苏联的通道受阻,他被改派到山西黎城,成为八路军太行山军工部先期人员,学习车工,很快成为军工生产的骨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0年10月下旬,日本鬼子大举进攻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总部命令兵工厂要马上转移撤退,工人们有秩序地埋藏机器做到“坚壁清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路上杨鸿章肩扛着一个沉重的包裹,里面包着机器的主要零件、工具和一小包锋钢刀具。一天夜间队伍过漳河,波浪翻滚,河水咆哮,却没有船只摆渡。上级命令涉水过河,除了粮食外所有的行李全部扔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杨鸿章毫不犹豫地扔掉自己的行李,但那个沉重的包裹说啥也舍不得扔:“我们返回工厂还要用,没有这些东西,怎么造枪炮打鬼子?这是我们的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敌占区搞来的,工厂是不能背,如能背,我把工厂也要背走。”这番话说得一位工友把扔掉的工具包又捡了回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们几渡漳河,碾转在太行山区。既要行军,还要和日军战斗,整整转战了一个月,才又重返黄崖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恢复生产的工作开始了,上山背石头,别人一天背3趟,他背5趟。别人背60多斤,他背100多斤。上山抬木料,别人两人抬一根,他一人扛一根。衣服磨破,顾不上补,鞋子踢飞了,来不及釘,肩膀压肿了,他一声不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8天他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没有吃过一顿安生饭。工房一天比一天高,杨鸿章却一天比一天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第19天,工厂复工了,俱乐部演起工友们自编自演的秧歌、落子、京戏、魔术,而喜好戏曲的杨鸿章却钻进工房,干起活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生产炮弹最吃力的工种是水车动力(有时人绞)车工,他一干就是多年。他吃苦耐劳,刻苦钻研技术,自制和改进刀具,每次搞生产竞赛他都是数一数二的。他生产的数量增加了,工具和材料消耗却大幅度降低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的这些先进事迹,曾多次写进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写的太行军工部的英雄传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杨鸿章和甄荣典两人合干一部车床,两班轮着干。吃饭轮换着,睡觉互相推让,为的是机器不停地转动。他们不断革新工艺,不断改进操作,不断提高产量,不断刷新记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2年春天边区召开劳动英雄大会,他俩都被推选上了。杨鸿章让甄荣典去、甄荣典让杨鸿章去,大家说,你俩都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杨鸿章说:“都去,我们的机床就停转了,我们为的是抗日打鬼子,不能为戴光荣花而误了生产。还是让老甄去吧,我保证把他的工作承担下来,一个人顶两个人干!”领导同意了杨鸿章的意见,由甄荣典出席了边区召开的英模大会。</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又经历三年解放战争,期间杨鸿章担任工长、指导员、党总支委员。1948年天津解放前夕上级组织选派杨鸿章以军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接收天津工商界的工作,离开了奋战了8年的八路军太行山军工部。</p><p class="ql-block"> 1952年组织上调杨鸿章到北京钢铁研究院前身重工业部钢铁研究院工作。1981病逝于北京,享年65岁。</p> <p class="ql-block">1946年合影照。后排右2杨鸿章,后排左2甄荣典。前排左2刘贵福。</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太行群英》书中刊登了“甄荣典的好兄弟杨鸿章”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刘刚毅所绘太行军工英雄杨鸿章画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太行军工英雄“火工品的外科医生”——教逢春</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教逢春生于1906年。他家是爆竹生产的火药世家,祖輩以做鞭炮焰火为生,他从小就学会了黑火药制造的传统技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8年跟随叔父全家参加县抗日游击队制作手榴弹,次年调往柳沟铁厂任制药技术员,后又调往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任火工技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抗战初期全家参加修械所生产手榴弹使用的黑色炸药。之后专门从事发火药的研制与批量生产,在火工品的试验中,他的两位叔叔和他的妻子先后牺牲于爆炸事故,他唯一的儿子也被废弹炸死,他自己在试验中也多次受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但为了摸索火药生产的规律,他毫不退缩,冒着生命危险,苦心钻研,收集拆卸国内外各种炮弹进行研究,掌握了各种弹类的结构与性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他勇于钻研,成为军工部制造雷管、底火、引信等火工品的技术能手,被誉为“火工品的外科医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9年底,柳沟铁厂已能大批生产手榴弹,但这一时期生产的手榴弹瞎火多,爆炸力弱,有时只能炸成两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0年5月,开始研究改进,经改进后的手榴弹质量大大提高,深受部队的欢迎。从1940年6月开始,除10月因敌人“扫荡”停产外,下半年生产了71985颗手榴弹。柳沟铁厂由此取得手榴弹和地雷大批量生产的经验,为开展群众性的爆破运动奠定了技术和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1年11月,根据军工部的指示,柳沟铁厂派出部分干部和技术工人到太行各军分区组建炸弹厂,使每个军分区都能按统一的规格和质量要求生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与此同时,军工部还在根据地给太行各县武委会主任、民兵队长讲述地雷制造和爆破知识,开展“人人会造雷,家家有地雷”的爆破运动,柳沟铁厂制造雷管供应群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了探索火药生产的规律,教逢春在历次战斗中搜集了国内外各种炮弹,冒着生命危险,拆卸、解剖,留作样品,并放入自己特制的小箱内随身携带,形影不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哪里有技术难关,他就到哪里去,总是出色地完成任务,经过多年的苦心钻研,他终于掌握了各种弹类的结构与性能。1943年教逢春被授予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劳动英雄称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大多为配有美国汽车的快速纵队,我军则多为步兵和少数骑兵,形势严峻。军工部以教逢春为主研究出在82迫击炮弹翅上加药包的办法,增大射程。加一个药包可使射程提高50米。这个办法在歼灭敌人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教逢春是一位黑火药权威,在手榴弹、雷管、子弹底火、炮弹引信等火工技术方面有极深的造诣,在建设发展兵工事业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还与同事集体编著了《炮弹》一书,系统总结了炮弹制造经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教逢春在长期而艰苦的工作中日夜操劳,积劳成疾,患职业肺病,医治无效,于1948年不幸病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前排右侧教逢春</p> <p class="ql-block">刘刚毅所绘太行军工英雄教逢春画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太行军工英雄——石成玉(火工技师)</b></p> <p class="ql-block"> 石成玉1904年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兼做铁匠,由于家乡闹水灾,在他15岁那年全家逃荒到了邢台县申家庄落户。8岁时他就跟父亲打铁,早早便掌握了一手打铁的本领。</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七七”事変之后,日本鬼子侵占了他的家乡,他亲眼看到了强盗奸淫烧杀、无恶不作的罪行,心里埋下了复仇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他想到城南七里河有国民党军队撤退时丢在河里的手榴弹,就捞了上来。他发挥小炉匠的特长,把失效的手榴弹拆开弄清了结构,又跟兄弟们凑了3块钱,买丝线、黑火药等,琢磨着修理手榴弹。</p><p class="ql-block"> 他打鬼子心切,在一个傍晚,就带了几颗手榴弹冒雨跑到五里铺,对开来的日本鬼子兵车扔了出去,当下死伤不少鬼子。之后,他一有时间就“修旧利废”,鼓捣手榴弹。</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他正式干起了修理手榴弹的生意。一天,有人领来八路军买手榴弹,从此石成玉就专门为八路军修理运送手榴弹。</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用上了他的手榴弹,他的任务就繁重了。于是他避开敌人耳目,搭起一间土屋,白天不能干,晚上掌灯遮窗修手榴弹,一夜可装修十几颗。为了满足需要,他就动员妻子马玉金和四弟都来参加,一夜能装修50来颗。</p><p class="ql-block"> 不久,“皇协军”暗地向日本鬼子告密,日本鬼子抄了他的家(他刚好不在家),打伤了他妻子,抓走了他四弟,并扬言:“抓住石成玉就地正法!”接着鬼子又“扫荡”了申家庄村,惨无人道地杀害无辜村民55人。石成玉毅然投奔了八路军。</p><p class="ql-block"> 1938年4月,他到了辽县(今左权县)的129师修械所,不久他将家里另外6人也接来。当时的129师修械所还没有正式成立,他在下庄先遣支队供给处报到时,接受了领导要筹建手榴弹厂的委托。</p><p class="ql-block"> 他召集了有特长的16个人,办起了手榴弹厂,造出了杀伤力能满足战术要求的手榴弹。</p><p class="ql-block">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发展,部队对武器也有了新的要求。石成玉做成了地雷、滚雷、拉雷、电雷、挖开也能炸的地雷和车过才炸的地雷。1939年底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八路军柳沟兵工厂任技师。</p><p class="ql-block"> 1941年以后,日本鬼子的“扫荡”更加疯狂,战场大部分是在山地,山高坡陡,手榴弹扔出去不等落地在空中就爆炸了,杀伤不了敌人。左权副参谋长非常焦急,要求能有一种新式武器来完成山地作战任务,于是他亲自找到石成玉,指示他研究一种用麻绳代替木柄的手榴弹,故称“麻尾弹”,为的是扔得远,落地炸。</p><p class="ql-block"> 任务十分紧迫,石成玉马上找工友们共同研究,设计草图,讨论构造和装置。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遇到了极大的难题:白生铁套不动丝扣。石成玉反复试验,着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每天就是研究如何在白口铁上套丝扣,最后用了7天7夜的工夫,终于找到了在白口铁里灌铜的办法,成功地制造出了“麻尾弹”。</p><p class="ql-block"> 首长一听说麻尾弹做了出来,非常高兴,当即提出这个月就要500个。后来,在1941年11月爆发的震惊中外的“黄崖洞保卫战”中,麻尾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1943年,他的妻子在一次爆炸事故中遇难,不久跟他一起投奔革命的二弟也在一次拆卸伪军手榴弹时牺牲,石成玉自己则被炮弹震得终生耳聋,左手也在拆卸敌人炸弹时被炸残,身上多处受伤,这样的经历并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反而使他斗志更高、干劲更足。石成玉一家三代人都投身于兵工事业,他就是太行山上的“吴运铎”。</p><p class="ql-block"> 1944年10月,他调到武乡手榴弹厂。这时我军正以百倍的信心开始大反攻,争取两年之内消灭日本侵略者。战场上急需一种烟幕弹和指南针。</p><p class="ql-block"> 石成玉又用雄黄和臭油制成了烟幕弹,用磁铁制成了指南针。这些武器和仪器都及时地用在我军反攻的战场上,他又立了功。</p><p class="ql-block"> 石成玉于1962年离休,1982年辞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成玉研制出的麻尾弹</p> <p class="ql-block"><b>太行军工英雄——刘贵福(四所副所长)</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刘贵福1907年生于山东省宁津县,自幼家贫,1924年冬进入冯玉祥在西北边防督办公署修械所做学徒,学习枪械修理、制造,很快就出师成为工匠。 </p><p class="ql-block"> 当时军阀割据混战不断,他辗转多个兵工厂,虽有一身好手艺,仍在旧军阀部队中受尽把头的排挤、欺压。</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他和16名工友受中共的感召投奔了八路军,一路上刘贵福和工友们受到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主任彭雪枫和供给部长兼兵站站长杨立三的接见,并有幸见到了朱德总司令。他们于1937年12月到达延安柳树店兵工厂。</p><p class="ql-block"> 由于经历了漫漫长征路和无数次生死攸关的战役,此时的八路军兵工厂设备更加简陋,大量的工作以手工操作为主,主要原材料则是铁路道轨和废旧钢铁。</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和工友们没有被困难吓倒,钻研出很多土方法,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修好轻、重机枪100多挺。1938年3月任枪械修造部负责人。</p><p class="ql-block"> 面对日寇轰炸延安、军民的人身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严峻形势,刘贵福带领工友们在无图纸、缺材料、无专用设备的情况下,将马克沁机枪改造成了连发性能好、枪架稳定、转动灵活的高射机枪,为保卫延安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38年底,他和工友们凭着他们多年造枪的经验,对比着各式步枪的优劣,设计出步、马枪结合,加折叠式三棱刺刀的新型步枪——“无名氏马步枪”。该枪轻便、灵活机动、性能精良,非常适合八路军深入敌后对日寇开展游击战、运动战的特点。</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主席高兴地称赞:“使上我们自己造的枪啦!枪造得很好嘛,也很漂亮啊!要创造条件多生产,狠狠打击日寇!”刘贵福作为主要设计者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毛主席为其题词:“刘贵福同志,你是生产战线上的英雄”。从此我国有了“劳动英雄”的称号,刘贵福也成了第一批“劳动英雄”代表。他于1939年4月在延安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此后刘贵福等又在原马步枪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改造。1940年7月,新研制的枪送到八路军总部汇报,受到彭德怀、左权等首长的肯定和赞扬。因为正好赶上8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八一式马步枪”。军工部各厂统一成批生产,从此我军有了最早的制式步枪。</p><p class="ql-block"> 在战争年代他还曾担任过军工部四所副所长,军工部三厂厂长,华北兵工局第二工具厂厂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第二兵工厂厂长、一二一厂厂长、第五机械工业部第七局主任工程师。主持了我国第一代火炮等制式兵器的定型和地方兵工厂的创建等工作。1966年9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刚毅所绘太行军工英雄刘贵福画像</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主席为刘贵福所提“生产战线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刘贵福之子,王民钦之子手握八一式马步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太行军工劳动英雄——郭栋才(机械专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郭栋才出生于1909年河南省浚县,1925年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1927年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赴日本留学,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机械系读本科及研究生。1936年春回国,先后在在西安东北工学院和天津河北工学院任教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为了抗日救国,毅然放弃优越的教学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38年11月加入了八路军组织的豫北第二游击支队,同年12月又调到115师344旅688团,1939年7月调到八路军总部军工部,先在二所任技师,1940年2月随二所合并到三所,先后任工务科副科长、科长,主要负责技术开发、生产调度及劳动管理等,1942年6月到四所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他虚心向老工人学习,共同研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抗战初期,日寇凭借其武器装备优势常对我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他们在作战中经常使用一种叫掷弹筒的小型火炮,向我军阵地轰击。这种武器既便于携带,又有一定的爆炸威力很适合山地作战,给我军造成一定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当时,八路军作战使用的主要武器是步枪、手榴弹,一旦距离稍远,就没有日军掷弹筒那种威力的武器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面对这样一种局面,彭德怀副总司令对军工部的同志们说,日军的掷弹筒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射击准确,运转灵活,杀伤力大,很适应于山地作战,我们要赶紧研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0年秋冬之际,军工部领导同志布置进行五○小炮(掷弹筒)的研制工作。郭栋才是五○小炮的设计者和生产组织者之一,并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和改进了不少机械设备,设计成功无烟火药切片机,使无烟火药得以大量生产,多次受到上级的奖励,被誉为“机械专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3年春天,军工部决定小炮的生产由一所和三所集中到四所。郭栋才在生产过程中,又作了一些改进,使火炮的结构更趋向合理,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经过一系列改进后的小炮筒,靠炮弹尾管的装药量来确定射程,每增加一个药包射程提高150米至200米很适合一千米距离内作战的要求。经过这样的改进,更加适应了实战要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4年6月,前方部队根据实战需要,希望火炮的威力再大些,射程再远些。郭栋才和技术人员把小炮的口径从50毫米扩大到60毫米,把其他零部件的尺寸也相应加大,增加了强度。炮弹也改成流线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5年春,绘制出定型的60毫米小炮图纸,从此就按这套图纸正式投入生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当时,抗日战争已由相持阶段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敌人常常龟缩在碉堡内,使我们用轻武器奈何他不得。我军急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平射炮去摧毁敌人的据点和碉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郭栋才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共同设计,搞出一套内部结构类似掷弹筒的发火机构,而外部尺寸与迫击炮发火机构可以通用互换的发火机构,装在迫击炮上,变曲射为平射,迫击炮改为平射炮以后,摧毁敌人的碉堡就容易多了,投入前线后在战斗中大大地震撼了敌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五○小炮的试制与改进过程中,郭栋才和战友们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过多次试验,很多同志为此负伤甚至牺牲了生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流血牺牲,火炮的试制才取得成功,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步改进、完善,成为我军抗日战争中的一种有力武器。战士们称它为“小臼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从1940年下半年开始到1945年8月,共生产了2500门,当时主力部队一个战斗班配备一门,共装备了近30个团,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立了战功。由此郭栋才被军工部评为军工部劳动英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47年4月至1950年1月,为迎接全国解放,郭栋才调任晋冀鲁豫工业机械研究所负责人,天津军管会工业接管处机械组军代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4, 254, 254);">解放后,郭栋才先后在重工业部机械工业局任副局长,一机部一局、六局任副局长,科技司司长,农业机械化研究院任院长兼党委书记。1980年至1990年担任国家学位委员会委员。1999年3月辞世。终年90岁。</span></p> <p class="ql-block">建国后,郭栋才陪同周恩来总理参观。</p> <p class="ql-block">郭栋才向刘少奇国家主席介绍农业产品</p> <p class="ql-block">郭栋才陪同华国锋主席参观</p> <p class="ql-block">郭栋才陪同华国锋主席参观</p> <p class="ql-block">郭栋才陪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 1953年两位太行军工的战友郭栋才(左)张方(右),作为中国科技代表成员访问东德。</p> <p class="ql-block">1946年太行军工部工程技术研究室成员合影。后排左1郭栋才,第二排左2张方。</p> <p class="ql-block">1956年郭栋才作为中华全总一机分团团长访问日本,以流利的日语与之交流,受到热烈欢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郭栋才退休后看望当年太行老区的房东。</span></p> <p class="ql-block">  2019年郭栋才后代郭定通、郭焰向太行军工部兵工厂所在地山西平顺县西安村捐款。</p> <p class="ql-block">郭焰在父辈们研制的50小炮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与父辈们研制的50小炮、掷弹筒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太行军工英雄后代在太原相聚合影:左起甄荣典之子甄建民,杨鸿章之子杨少峰,郭栋才之女郭焰、郭烨,王民钦之女王莉莎、之子王志刚,刘贵福之子刘建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太行军工英雄——张浩(太行军工部源泉村化学厂副厂长兼化工技师)</b></p><p class="ql-block">  太行军工英雄——张浩(太行军工部源泉村化学厂副厂长兼化工技师)</p><p class="ql-block"> 1910年出生于河北晋县。1935年曾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1937年在天津河北工业学院化工系毕业,七七事变后即回到原籍并参加了革命,在冀南一军分区任宣教干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0年8月在八路军总部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任化学技师,因成功试制玻璃等,受到卫生部钱信忠部长的奖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1年调八路军军工部任化学技师,他运用所掌握的化学专业知识用土法成功试制出硫酸,对军工部火炸药的生产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副总司令彭德怀、后勤部长杨立三的奖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制造火炸药离不开硫酸,而晋鲁豫根据地当时没有生产硫酸,由于敌伪勾结对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封锁,这些制造火炸药的原材料买不到,运不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浩和同志们一起,土法上马,终于在当年11月得到浓度为80%的硫酸40公斤,为在太行根据地建立化学厂进行硫酸工业化生产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2年2月,张浩参与了在黎城县百宝峧云崖寺化学厂的筹建工作,并担任技师。当时制造酸的设备很简陋,用手摇风车鼓风,用耐火砖砌成燃烧室、除尘室并以耐酸材料匀缝密封,用铸铁制成硝石锅,用两缸或四缸对成一组制成塔,用石棉粉、石英粉,水玻璃等混合物粘结密封,同时用陶瓷管连通,组成生产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日夜三班不停地制造硫酸,并由开始时日产浓硫酸45公斤逐渐提高到60公斤。有了浓硫酸以后,就有条件很快制成硝酸、酒精、乙醚、脱脂棉、硝化棉等产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此后又建成一套生产硫酸的流程裝置,投入生产。从此,以火炸药为主的化学工业,在晋冀鲁豫根据地逐步建立、发展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1944年6月,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胜利,军工部在黎城县源泉村扩建化学厂,代号为“太行青年学校”,张浩被任命为副厂长兼化学技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带领员工经过短期的突击,完成了两套生产硫酸的流程装置,四套生产硝酸的流程装置,一套生产硝化棉的流程装置,并创造性地设计制造出生产火药的胶化机、碾片机、切药机、光泽机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开始了从硫酸到火药的批量生产,初步解决了根据地兵工厂枪弹、炮弹发射药的自给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硝化甘油是一种液态的烈性炸药,危险性很高,生产它要有严密的安全措施。张浩带领大家因陋就简,以不拍牺牲的精神克服了技术、设备不足的困难,保证了生产安全,成功地创造了制造硝化甘油的“盆式硝化法”工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硝化甘油的问世,为根据地生产烈性炸药奠定了基础。张浩还带领大家将从敌占区大量购进日本倾销的肥田粉(硫酸铵),与火硝反应制成硝酸铵,再把硝酸铵、硝化甘油、谷糠粉按比例混合制成了硝铵炸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此,在总部军事工业中结東了只能生产黑火药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张浩历任军工部化学厂技师兼副厂长、军工部工程技术研究室成员、军工部工程处化学工程师。他作为军工部选出的劳动英雄,出席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召开的劳模大会,还被聘为边区特邀参议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张浩先后在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技术组任化学工程师,弹药研究所任筹备主任,二机部三局质量检查处副处长,475厂(火药厂)总工程师,五局化工技术处长,五机部火炸药局主任工程师,技安局主任工程师,中国兵工学会理事等职务。</p><p class="ql-block"> 1982年离休,1997年辞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太行军工英雄——张浩(太行军工部源泉村化学厂副厂长兼化工技师)建国后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太行军工英雄——王民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18, 146, 60);">军工英雄王民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24年出生于山西壶关县四家池村,6岁丧父,10岁丧母。一直跟随伯父(县高小校长)求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只有13岁的王民钦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牺盟会,走上了革命道路。1938年参加了少年先锋队,1939年在决死三纵队参加了民青组织,这期间跟随部队转移山区,整训、练兵、到敌占区打游击、袭击敌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0年4月参加了共产党,在保安九团、决死三纵队七团担任连队文化教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nbsp;1941年4月底王民钦被调到后方军工部工业学校学习,从此与党的军工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学习的同时,还要背粮反扫荡,开荒种菜搞副业,虽然供应少,生活差,但他从不叫苦、更无怨言,因成绩和表现突出,被评为支部的模范党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2年5月敌人大扫荡的前夕,工校举行了毕业典礼,王民钦和另一同志被分配到化学厂。</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到化学厂的路上,被敌人的扫荡冲散了,在山里转了半个多月才找到工厂的所在地——黎城百宝峧云崖寺(八路军军工部炸药之母硝酸、硫酸诞生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王民钦在药工部担任领工,带领30个左右工人分作三个班,每天日夜不停连续工作,在工厂技师的指导下,生产出硫酸、脱脂棉、硝化棉、酒精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不久敌人占据了蟠龙镇,因工厂距该镇很近,生产受到威胁,因此抽调一部分同志到太南仙居建厂,王民钦跟随张浩技师一同前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迅速完成建厂任务,他带着自卫的手榴弹奔跑在接敌区,选购材料……无论在严寒的冬季和暑热的夏天,也不分风霜、雨雪,渡河翻岭地紧张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2-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在艰苦的敌后进行化学性的军火生产。自然条件极差,设备简陋,所需的物资、材料需靠自己翻山越岭搬运,王民钦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精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4年工厂迁移至源泉,他在最复杂、最困难、危险性最高的硝化班担任班长。他以身作则,哪里有困难有危险就冲向哪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每天在气温最低的拂晓时分,高高的卷起裤腿,站在从山底流出的冰冷彻骨的河水中端着盛有炸药的瓷盆借流水从盆底通过降温进行搅拌,如若操作不当引发爆炸那就是粉身碎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由于长时间浸泡在冰冷的河水中,落下了严重的关节炎和腰疼病,这些病痛伴随了他一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这一年,王民钦被选为军工部劳动英雄,出席了边区政府召开的群英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5年,日寇投降了,由于和国民党的和平谈判失败,局势骤然紧张,生产任务更加繁重。此时王民钦担任完成股副股长,每天组织生产无烟火药500-700斤。年终在军工部各厂开展的红旗运动中,被评为全厂劳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6-1947年,刘邓大军南下,将原厂分为七、八两个化学厂。王民钦在七厂一分厂担任生产股长负责完成、硝化、修理等生产作业,每月组织约近10000公斤左右的火药生产任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7年工厂又从源泉搬迁至长治内王村,王民钦被派往做建厂前站,经过紧张的工作,顺利完成了建厂和搬迁工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8-1949年,由于供应前方的需要,王民钦克服一切困难,日夜紧张工作,长达六、七十个小时不休息,当时他所负责的股有300多人,包括硝化、完成、动力、修理等作业环节,月完成炸药10-15万公斤,有力地支援了前方战场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9年初,王民钦参加了在阳泉召开的兵工代表大会,当选为执常委员。继而赴天津参加华北职工代表大会,又和代表们一同来到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1949年6月,王民钦调长治南天贡酒精厂任副厂长,主要负责党的工作和技术工作。除做酒精外,又做丙酮,供试制榴弹炮的发射药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0年7月,他被调到太原华北兵工局任生产工资部副部长。1951年5月,由太原调北京兵工全国委员会工作,任生产部科长,后在劳保部任副部长、部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57年至1963年长达6年的时间里,由组织选调,王民钦先后在石家庄干部特别班、北京机械学院干训部、北京工业学院进修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他以极大的热情克服困难投入到学习中,准备更好地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新时期的军工事业大展身手,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63年4月毕业后,被任命为四机部机动技安司任技安处处长。1972年辞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民钦在1946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太行军工英雄——安蓬莱(械弹所副厂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安蓬莱西沁县人,生于1917年9月,1937年10月参加决死一纵队,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先后在决死纵队三专署械弹所、太岳一分区、二分区械弹所任组长、工务检查员、副厂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军工部开展的新劳动者竞赛中被八路军军工部评为劳动英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8年2月,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工业厅炸弹总厂(兵工十一厂)晋城大阳炸弹三场副厂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48年10月任华北人民政府公营企业部第六兵工厂三分厂副厂长兼工会主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4, 254, 254); 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太行军工英雄邵希明和他的女儿</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邵希明出生于1905年,在1937年10月带领河北峰峰煤矿的一批机修工人到太行山军工厂参加了革命,邵希明先后在杨家庄炸弹厂和梁沟兵工厂工作,在厂里担任工段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时的工作环境十分恶劣,条件十分艰苦,武器的加工制造几乎是靠手工完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日本鬼子扫荡时,为了保护工厂,邵希明带领大家将设备掩埋于地下,带领工人及家属躲藏于山洞之中……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为了抗战的胜利,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付出全部力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 1, 1);">关丁旺(源泉化学厂工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1946年1月源泉化学厂发生的爆炸事故中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太行军工十八英雄中 <span style="color: rgb(255, 76, 0);">柴栋良、陈兆祥、邵希明、李银成、王孝堂、尚文元、孙永福、高文喜(源泉化学厂工人)、关丁旺(源泉化学厂工人)</span> 等英雄的相关资料缺失,未能编辑成册是一大遗憾。</p> <p class="ql-block">1946年军工部部分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八路军太行军工首任部长刘鹏将军之子刘刚毅手绘太行军工英烈图</p> <p class="ql-block">太行军工部首任部长刘鹏将军之子刘刚毅</p> <p class="ql-block">  2019年12月太行军工后代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51, 51, 51);">以十八英雄为代表的老兵工战士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了人民兵工自主研发制造武器装备的先河。他们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创建了光辉的业绩,铸就了人民兵工不朽的精神丰碑。</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太行军工是在中国革命历史长河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但由于在历史上所扮演的幕后角色,以及这个领域高度保密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只能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群体,而这个群体中的每一个人都称得上是无名英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在每一个军工战士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艰苦创业的故事,十八英雄也仅仅是那个时代军工战线千千万万英雄群体中的缩影和代表,今天他们虽已逝去,但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以十八英雄为代表的老兵工战士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创了人民兵工自主研发制造武器装备的先河。他们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创建了光辉的业绩,铸就了人民兵工不朽的精神丰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军工英雄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176, 240);"> ——王志刚</span></p><p class="ql-block"> 烽火硝烟聚太行,</p><p class="ql-block"> 深山铸剑为国殇。</p><p class="ql-block"> 敌顽弃甲丢盔去,</p><p class="ql-block"> 先辈造枪创炜煌。</p><p class="ql-block"> 八十经年过往事,</p><p class="ql-block"> 十八英雄灿星光。</p><p class="ql-block"> 军工魂魄今尤在,</p><p class="ql-block"> 后者扬帆再起航。</p> <p class="ql-block">谢谢阅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