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雄奇壮美的象脑山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云南画院油画家李志旺写生创作《象脑山》。曹歌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散文:神奇壮美的象脑山 曹先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我自山中来,绵绵群山,司空见惯。唯有一山梦萦魂绕,久久难忘,它就是故乡雄奇壮美的象脑山。象脑山,阿昌语叫“腊鹫崩”,大义是说有豹子出没的山峦。象脑山,地处梁河县境内最东端,海拔一千八百余米,巍峨,雄壮。其绵延横亘缓坡蜿蜒逶迤,伸至梁河坝尾,因其状酷似雄居山巅巨象之脑,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毗邻腾冲县西南隅,作为梁河坝子东北方向一道巨大天然屏障,在梁河境内,低头不见抬头见。人们敬仰它的雄奇,倾慕它的壮美,无不从心底萌生了解它,登临它的夙愿和以获得登顶为快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登游象脑山,需驱车从梁河县城东行十余公里到古镇曩宋关,从曩宋乡政府门前石板路,向东拾级而上至营盘田。沿旧时南甸通腾越古城古驿道登程,路经马茂傣寨,关璋阿昌寨,阳关哨汉族寨。阳关哨,是古代关隘,又叫杨广哨,现讹叫杨管哨。沿途风光奇异,风物繁茂。象脑山一带各族人民,有着淳厚民风、纯真故俗。那傣家狂放的泼水节象脚鼓舞,那阿昌人粗犷的窝罗节蹬窝罗,那汉族寨古朴厚重的规俗,那山区乡村浓烈的酿酒,朴素的风俗,无不似深情的象脑山,在亲切地呼唤四方宾客,呼唤你去登临他们心中的宝山圣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明朝崇祯十二年(1639)四月,距今375年前,明代旅行家文学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从保山翻越高黎贡山来到腾冲,曾经在去马鹿塘途中,到达腾冲西南一隅的杨广哨。驻足登临该哨,在象脑山附近,遥看南甸罗卜丝庄,指点南甸曩宋关坝子。《徐霞客游腾越记》(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中,《觅马鹿塘道》记录了这一段旅途生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徐霞客游记到“西坞甚豁,远见重山外亘,巨壑中盘,意即南甸所托也。时雾黑,莫辨方隅,而村人不通汉语,不能分晰微奥。即征其地名,据云为凤田总府庄,南至罗卜思庄一日余,东北至马鹿塘在二十里外,然无确据也。”这些象脑山下“村人不通汉语”的人,是明代聚族而居此地的阿昌族先辈峨昌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徐霞客在山梁上,眺望观察山野。“望南坡上有数龛,乃下涉深坑,攀峻而上,共一里而入其龛,则架竹为巢,下畜牛豕,而上托爨卧,俨然与粤西无异。”这里记载象脑山南坡稀疏村落,“架竹为巢,下畜牛豕,而上托爨卧”的居民,则是阿昌族乡村关璋和弄坵村落。这座象脑山可能是梁河县境内徐霞客到过的唯一的一座山!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峰值得关注,象脑山下那条古道,是南方丝绸之路,腾八古道,是腾冲古城连通南甸的一条比较直的古驿道。也是梁河人上腾冲大街,徒步所走古驿道路之捷径。民国年间,笔者外公是南甸永和村人赵启文,赵氏生前曾是南甸宣抚司署土司衙门邮差,经常受命步行送信到腾越厅腾冲府,一天往返,信使一趟脚夫费国币为二十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多少年来,生于斯,养于斯的山里人,以勤劳智慧的汗水将其描绘。你看,象脑山下,梯田层层,山地片片,肥美的甘蔗,葱笼的芭蕉,满园的瓜果,满山的牛羊,还有山里人满山的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在这如画的风光里,春天,山花烂漫,鸟儿欢唱,人们纵情欢悦,辛劳耕耘;夏天,满山翠绿,生机勃勃,满园的瓜果藤蔓合着人们的希冀爬满棚架;秋天,稻香果熟,遍地流金。那火红的金椒串灿黄的玉米挂,装点着人们喜获丰收的笑容。山里人狂舞欢歌,醉倒在象脑山厚实的怀抱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来到象脑山,穿行于繁茂清幽的山林间,草场上处处有放牧的牛群,水牛黄牛,膘肥体壮。山道中赶马走脚的马帮,三五成群,来来往往,不时能听到马帮如歌的响铃,飘荡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中,山间铃响马帮来。蓝天白云下,耕耘劳作的山民,清贫勤苦,乐观豁达,密林里飞来山民悠扬清亮的歌声,清晰润耳,爽心惬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穿行在山间幽静的路径,举目仰望,青松翠绿,桦桃高大,红木挺拔,香果满枝;低头细寻,林间珍贵药草,奇花异果,遍地点缀。盛夏季节,是蘑菇风长的时节,各种各样的蘑菇,大大小小,清清秀秀,花花绿绿,轰轰烈烈,美不胜收。此时,你拎竹花蓝,你背篾背箩,兴奋异常。蘑菇泥蛋,奇珍异彩。你采,你摘,扎花编篮,追蜂逐蝶,趣乐无穷,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富饶神奇,美丽迷人的象脑山,是一座天然富矿。地下,埋藏着丰富的煤、铁、锡、铅等多种矿藏;林中,拥存着成群的山鸡、竹鼠、野兔、豪猪、麂子、黄狸,还有山豹、野鹿子、穿山甲、野猪等珍奇动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高昂挺拔的象脑山,虽然在世人眼里,高耸入云,但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登临象脑山,连路水塘,似明镜镶嵌在象脑山万亩白花油茶基地绒绒绿毡里。山里人,在清漪涟涟的水潭中,或放鸭或养鱼。鸭壮鱼肥,水鸟飞翔。通往山顶的山道上,山涧飞瀑不时飞流直下,淙淙山泉,甘醇清冽。当地人都说,常饮象脑山清泉,可延年益寿,疾患不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壮美天然丰富厚实的象脑山,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多少年来,人们向往它,敬仰它,赋于它许多人格化,神格化的色彩。人们认定彩虹游弋的水塘为“龙塘”;传说山腰云遮雾盖形如脚印的巨大山状为“仙人脚迹”;指点山脚飞瀑叠帘的深涧为神仙的“马鹿棺材”。这些传说故事,已将象脑山喻为神灵之山,仙境之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是啊,象脑山高昂,它在千山万壑中,如鹤立鸡群。因为它高,一览众山小。当地国家地理水文地质勘探测绘部门,在象脑山顶上,专门设置有永久性国家地理气象观测标志塔,三角形水泥基座钢筋铁架,顶上红旗凛冽,漫卷西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脉把梁河和腾冲两个县域联系起来,也形成天然分界线。二零零七年间两边两县乡政府曾欲联合上报公路两乡互通规划项目,以修筑象脑山公路。从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接通腾冲县清水乡大寨村,到达腾冲驼峰机场,初测路长九公里,大热心了一阵。因跨县区域,因申请级别起步低,因正遇刚上马梁河九(保)小(厂)公路,因还另有更大投资规模腾(冲)陇(川)高速在附近已规划批准不久即开工建设。虽此举惊动了一些州县乡领导前来勘察,最终没能实现互通项目。乡村只有自己打通象脑山区域机耕简易便道。多年来当地政府一直动员村民种植百花油茶,种甘蔗,种青木树西南桦,绿化荒山。积极恢复西南丝绸之路马帮古驿道,从徐霞客所到羊管哨口,打通梁河县北大门,如今开高底盘车,一锅烟工夫就到象脑山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博大,它在千年万年的沧桑更迭中,孕育了万物葱郁的生机。山前山后,乡村盘山公路,蜿蜒着正向象脑山麓,蹒跚攀升,风光无限的林区公路与蔗区道路,带着现代触角,正在伸向群峰中心的象脑山主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它正张开多情的双臂,欢迎所有钟情于生活而又不畏险途的跋涉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原载1990年11月27日云南德宏《团结报》副刋《德宏之窗》第476期,曾获美丽德宏旅游杯征文比赛三等奖。收入文学作品集《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第一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画家李志旺创作作品《象脑山》。 曹歌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画家李志旺写生创作作品《象脑山》。曹歌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油画家李志旺写生创作作品《象脑山》。曹歌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雄奇壮美的象脑山》1990年7月10日获得美丽德宏旅游杯征文比赛三等奖。1990年11月27日云南德宏《团结报》副刋《德宏之窗》第476期发表。作品收入文学作品集《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散文作品收入《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作品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被国家图书馆收藏入库。曹歌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远跳象脑山。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2002年2月10日春节初一登顶象脑山 山顶海拔1886米。当时山顶有三角形铁架子,为国家地理气象观测点,现已搬到海拔1450米杨管哨村民小组里。 曹艺 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散文:登喇鹫崩记 曹先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举国迎春,普天同庆的春节,寻古访幽,独处山头,风景这边独好。为因在九十年代,曾写过散文《神奇壮美的象脑山》,歌颂祖国西南边疆阿昌族家乡美丽山川。有识之士,慕名以久。大年初二,一行人组成临时驴友,相约野外徒步旅行象脑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阿昌语叫“喇鹫崩”,大义是说有以喇为姓氏之古老民族的山梁,也有人解释说是豹子出没的高山深箐。象脑山,地处梁河县境内最东北端,海拔一千八百八十六公尺许,巍峨,雄壮。文化艺术工作者称誉其阿昌族母亲山,并由作曲家与专业歌手创作歌曲《喇鹫崩》《母亲山》,广为传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其绵延横亘的缓坡,与高黎贡山之山脉遥相呼应,蜿蜒逶迤,伸至梁河坝尾,因其山状,酷似雄居山巅巨象之脑,故而得名。其间,阳关哨古道是南甸(梁河)连通腾越古城(腾冲)大街的北大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毗邻腾冲县最西南隅,作为梁河坝子东北一道巨大的天然屏障,在境内,低头不见抬头见。人们敬仰它的雄奇,倾慕它的壮美,无不从心底萌生出了解它,登临它的夙愿和登顶它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春节,关璋村乡村旅游节,在象脑山脚,喇鹫(jiu)崩下,双节携手相汇。原设想要组织腾冲梁河两县市户外运动爱好者去爬涉象脑山寻幽度假,开创乡村旅游玩乐新项目。可惜,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越来越严重,原计划安排打算都为了防控疫情要求取消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天有不测风云,我们要坚决支持国家防控疫情措施,配合有关规定,打赢抗疫歼灭战。大年初二,为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斗争中,加强身体素质锻炼,提高健康免疫力抵抗力,新春登高迎过年,我和本地人阿昌族学者冯其茂,文学青年杨兴龙,文学青年石祖清,户外运动爱好者大学生赵健林,远离人群,结伴上山,徒步旅行。下午二点半,从关璋村委会老地方起步,沿着古道西风瘦马之路登高上山来。一路风景,下午五点十分顺利登顶,共用时间3小时30分钟,往返里程长9.94公里,成功登顶喇鹫崩象脑山主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沿途山花烂漫,林木翠绿,橄榄树残果掛枝头,盐霜果树立路边。驴友你追我赶,穿越百亩甘蔗地,千亩白花油茶林,西南桦林,杉木林,红心栗树林,山高林深,丛林深处,山歌好比春江水,遮天敝日乱云飞,鸟语幽暗花自香。山顶古道边,还有一眼幽幽山泉古井,汨汨涌泉,给途径马帮牛帮山间猎人放牧人,干渴遇凉水,甘洌清凉,沁人心脾,古道西风,风景如画,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这座雄奇壮美之象脑山脉,由五个山峰紧密相连,在二十年之间,我先后三次登上去过,最近二次登山都带着野外徒步户外运动手表,勘测海拔高度,多次校正过海拔高度读数,上下不超50米误差。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五个脑脑兄弟姊妹峰,海拔弟次为:第一峰1886米,第二峰1877米,第三峰1860米,第四峰1811米,第五峰1700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最高主峰,排列在自东向西在第二个脑子上,海拔最高处为1886米。许多人上到山顶上,分不清楚哪个是主峰,有人误认为最东边的山峰为最高峰,其实那个山峰高度排位高度仅是第二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阳关哨海拔则只有1540米。百年古哨口,关卡隘口形成村落,现有人家居住六十多户,村民有三姓人分别为李姓氏和杨姓氏,寸姓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喇鹫崩象脑山,雄居腾冲市与梁河县交界。风景优美,适合爬山登高极目远望。当日,晴空万里,站在山顶举目四望,一览众山小,东北方向腾冲山乡山村一个连一个,人口稠密,腾冲驼峰机场跑道上滑行起飞降落之飞机,一目了然。转身东南方,林海波涛,起伏汹涌,是梁河县平山乡范围之内外国有林,集体林,自有林,交错连片形成绿色浩瀚海洋,波澜壮阔,山水林木,浓郁葱青。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西南方向,从近至远,南坡下关璋新村闯入眼帘。放眼西边,一马平川,南甸坝子江河田园,阡陌纵横,腾陇高速新公路,南箐河大桥清晰可见,长路犹如巨龙穿越梁河西山坝边,大盈江一路奔波流向西南,整个南甸坝子银光闪耀,富饶丰腴,扑面而来。转身朝向东北方,遥见山岳间,有千户大寨曩铺寨,青砖白瓦盖在山头,气势磅礴,颇具腾冲古寨霸气荣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象脑山古道,因明朝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经爬涉留下仙踪圣迹,距今375年余,留下“徐霞客古道”之美名。著名的中国旅游巨著《徐霞客游记》中,详细记录了阳关哨,今讹叫杨管哨,至野鸭塘有二十里许,徐霞客当时步行到此,遥望古道南坡,有村落稀疏,他明确记录了南坡村落“村人不通汉语”的阿昌族人文历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半山腰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地名叫营盘。有大量滇西抗日战争时期抗战遗址,战壕战坑清晰可见,中国远征军沿古道,顺山梁,挖战壕,修战坑,在此设防“腾南防线”堵截打击从腾越与南甸而来的帝国主义军国主义侵略者日本鬼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山顶主峰上,原设有国家地理水文气象观测点,专业建有稳固铁三角架一座。二00二年春节,大年初一,笔者一行人登顶时亲见此铁塔,并用日产便携式小型录像机拍摄了视频与照片。此次登顶却已不见三角形铁塔踪迹。原来便于管理,已迁移至半山腰杨管哨农民家院子里,围篱而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阳关哨,是连通腾越古城与缅北重镇八莫驿道腾八古道哨卡,西距关璋3公里,东距弄坵3公里,西南距梁河县曩宋关约8公里,北距腾冲市清水乡朱星街大寨约6公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古往今来,都有古代驿道军事哨口堵卡站点等重要军事管控措施<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此布控,留下许多关卡</span>历史文化遗迹。沧桑岁月流年更迭,古道哨口遗址千秋依旧,这一边疆古道如今仍然是民间联通梁河县曩宋阿昌族乡关璋村至腾冲市清水乡阳关哨至腾冲内地的北大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喇鹫崩象脑山古道热肠,丰厚之人文历史,丰富之自然物产,生物多样性之特色资源,天文物象地理位置,正适合驴友野外徒步运动需求,值得乡村文化旅游开发。希望有专业户外运动俱乐部,与当地文旅管理部门联系,早日勘察规划开通喇鹫崩山区乡村旅游中的这条古道户外运动路线。感谢同行冯其茂,石祖清,杨兴龙,赵健林拍摄驴友徒步途中照片。(曹歌 撰文)</p> <p class="ql-block">象脑山半路上春节家长为小孩搭桥找亲爹。 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山顶三角形铁架子为国家地理气象观测点,现已搬到海拔1450米杨管哨村民小组里。 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家地理气象观测点,现已搬到海拔1450米杨管哨村民小组里。曹歌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0年1月26日春节初二登象脑山。 石祖清 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关哨口 登象脑山。 石祖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腰龙泉水井 登象脑山。石祖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龙泉水井 登象脑山。石祖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双龙塘 登象脑山归来在半山腰。石祖清拍摄</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作者】曹先强,阿昌族,作家、学者、电视导演,高级编辑。61后,云南梁河县籍人,现居昆明。1985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获得文学学士。2001年至2003年云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民俗与民族文化专业学习。2015年4月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视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视协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创作与电视频道传媒管理。长期从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长期从事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曾八次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古道,探究滇西历史文化与田野考察。已有六部著作出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97年荣获云南省作协第一届“边疆文学奖”,1998年荣获云南省作协第二届“边疆文学奖”。199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1年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颁发“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及证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12年12月,在广播电视局选区被选民选举成为五华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作为区县级基层人大代表,认真尽职,关注民生,积极参政,努力献言,撰写提交质量与数量不低的代表建议与建设性意见。被五华区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表彰,获得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15年获得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纪念章与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九八O年开启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有作品二百万字。文学创作,形式多样,体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等,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有文学作品集《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31万字)民族出版社(北京),2012年10月出版,收入国家图书馆基础库。有主编《阿昌族文化大观》(25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云南民族大观系列丛书获得国家图书奖。主编《阿昌族文化论集》(90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被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档案馆收藏,被德宏州农村农家书屋396家书屋收藏。作为第一主编《阿昌族春灯实用手册》(40万),云南民族出版社2020年10月出版。作为第一作者《神秘阿昌风俗志•阿昌族》(28万),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年5月出版。被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云南民族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九九一年始,先后受邀担任国家文化部《百部史诗工程》《节日志影像志》阿昌族评审专家。担任云大、中央民大等高校阿昌族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组学术顾问、学术专员,完成学术课题。受邀审读《阿昌族文学简史》《阿昌族文化史》《当代阿昌族简史》《云南省志•阿昌族》《云南省民族志•阿昌族》《跨境民族•阿昌族》《阿昌族史话》《梁河阿昌族今昔》等二十余部出版前阿昌族著作书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