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东山之五(终篇):深沟石洞藏好汉---探访东木红色遗址遗迹及中共东木地方党组织史略述<div><br> 在人们的印象中,麻城作为革命老区,红色苏区主要是乘马、顺河地区,其余地区是白区,特别是东木地区,包括麻(城)商(河南商城)边、麻(城)罗(田)边、麻(城)冈(黄冈)边地区(包括罗田、张家畈和熊家铺一部分地区),本地产生了国民党军阀夏斗寅(晚年配合共产党解放武汉)及多名伪县长,在当地影响很大,同时既有国民党正规军长期驻扎,又有地主武装民团、小保队,且与商城反动势力勾连,更兼封建宗法势力强大,几乎是革命活动的空白地带。刘邓大军南下麻城时,麻城大部尚未解放,木子店爆发了震惊全国的反革命暴乱,故此,我一直以为东木的革命活动可以忽略不计。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加之实地探访,才彻底颠覆了老印象:东木也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流淌着许多革命先烈的鲜血!<div> 早在1920年3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董必武在武昌创办私立武汉中学,播撒革命火种,就有一批麻城青年受到革命思想熏陶。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王幼安入党,1924年后,又有一批进步青年入党,1925年冬,麻城县第一个党组织——麻城特支在县城无河一道桥成立(王幼安、蔡济黄先后任书记),次年5月,李济棠(李梯云)在罗麻两县交界的滕家堡(今罗田县胜利镇)成立共青团罗麻特支,其麻城主要活动的区域在东木。1926年10月,陈济棠在滕家堡主持成立中共商(城)、罗(田)麻(城)特别支部委员会,其中阎云鹏、方瑟兮负责麻东工作,先后建立了8个党支部,其中6个现属罗田,两个属麻城,分别是孤灯坳(属丁家坳殷郊园)党支部,书记为李芳原;余家冲党支部,书记为胡立中(后脱党),余家冲现属张家畈。孤灯坳党支部是现今木子店区域最早的基层党组织。与此同时成立的还有乘马岗支部(书记徐子清),可见大革命时期,麻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麻东、麻西是同步的。</div><div>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麻城的党组织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div><div>一是“黄麻起义”后恢复重建,二是创建、保卫、发展苏区,三是苏区丧失后转入地下活动。期间,先后有商罗麻特别区委(商城南、罗田北、麻城东)、黄(冈)罗(田)麻(城)特别支部,活动于麻东地区,但因敌人破坏,活动时间均不长。据区志记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木子店地区曾是红25军和红28军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正规军、地方保安团、土豪地痞进行激烈斗争的战区。1935年6月,红28军与国民党独立五旅614团激战于断水山,打败国民党军。1936年,高敬亭、陈少敏领导的游击队、便衣队、手枪团在木子店地区坚持游击战争三年。</div><div> 抗日战争时期,麻城的党组织经历了恢复重建、在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中发展和在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中坚持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在麻城罗田交界的边区恢复了党组织,1942年3月,鄂东地委派丁兆一、来新淼等地方干部带武装到麻东执行牵敌任务,建立了麻东工委,书记丁兆一。1943年5月在麻罗边界地区又建立起罗麻工委(又称中心大区委),书记廖鹏。</div><div> 解放战争时期,麻城党组织经历了收缩转移、中原突围后坚持地下斗争和夺取最后胜利发展壮大的三个历史阶段。1946至1947年,张体学、姜一、廉希圣、游书成等同志,曾隐蔽在长岭关东侧吊桥沟一石洞里,指挥鄂东北地区的游击战争。 1947年10月,麻东麻西北率先解放,麻东、麻西县委成立,同时成立两县爱国民主政府。麻东县委县政府驻地木子店台子塆;1949年麻东麻西两县委合并成立麻城县委。1948年3月刘邓大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后,先后成立罗麻工委、罗麻县委,统一领导麻东、罗北两县工作,1949年2月撤销罗麻县委,两县分开。</div><div> 麻城全境解放后,于1949年成立麻城县委、麻城人民民主县政府,管辖全县10个区,其中梅庄、东木为第七区。1951年改东木为麻城县第九区,划出梅庄部分为第十七区(木栖河区)。1952年10月,东木区划入新成立的胜利县,1955年8月,胜利县撤销,东木区回归麻城。1958年9月撤东木区委,建立东风人民公社党委,1959年2月东风人民公社党委改称东木人民公社党委,1961年恢复东木区委。“文革”期间,一度撤销东木区党委,成立丁家坳人民公社党委,1981年7月又改为木子店人民公社党委,1984年改为木子店区党委,1986年麻城撤县设市,1987年9月全市撤区建乡(镇),成立木子店镇党委至今。</div><div> 东木地区从中国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到解放,同全国一道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仅解放战争时期,就有216位同志血洒这里,全镇各类烈士墓据统计共有53处。在抵御外敌,以及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还有许多无辜群众裹挟、牵连其中,失去生命的不在少数。<br></div><div> 曾经莅临木子店领导斗争、及本土坚持斗争的部分领导人有:</div><div> 高敬亭(1907——1939):河南省新县人,原名高志原,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鄂豫皖苏区三年游击战争中的红军主要领导人。1931年7月,他当选为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兼任光山县委书记。1935年1月,高敬亭主持第三次重建红二十八军,任军政治委员。他领导红二十八军和苏区人民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游击战争,1938年2月,红二十八军和豫南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高敬亭任支队司令员,率部开赴抗日前线,1939年6月,高敬亭被错杀于安徽省肥东县青龙场。1977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为其平反,并追认为革命烈士;<br> 王树声(1905——1974):湖北麻城人,共和国军事家、开国大将,时任鄂豫军区司令员,解放后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br> 段君毅(1910——2004),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人。时任六纵政委、中共鄂豫区委书记,解放后担任过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北京卫戍区第一政委、中顾委常委;<br> 刘子厚(1909——2001),河北省邢台市任泽区人,原名刘文忠,化名马致远,早年参加组织并领导冀南暴动,在北方从事地下革命活动并担任政治、军事领导人,时任中共鄂豫区委副书记兼鄂豫行署主席,解放后历任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大二次会议增选)、委员(扩大的八届十二中全会增补),第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br> 廉希圣(1916——2015),山西省昔阳县人,老红军,抗战胜利后与张体学等一起在麻东坚持斗争,解放后曾任湖北省农办、农委副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委员,享受正省级待遇。<br> 张体学(1915—1973),原名张体照,河南省光山县 (今属新县)人。早年参加鄂豫皖苏区红军,先后担任“鄂东抗日游击挺进队”队长(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一集团军独立游击第五大队”)、中共鄂豫边区党委领导下的鄂东抗日挺进独立团政委、新四军五师十四旅政委、鄂豫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辖麻城、黄冈、罗田和浠水),鄂豫军区独立师师长。解放后历任大冶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省委副书记、湖北省省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及常务书记、代理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党委副书记,省军区党委书记兼政委,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届中央委员,全国第一、二、三次人大代表。</div><div> 游书臣(1909——1982),麻城县木子店区游家冲人,自幼家贫,1947年7月任游家冲村农会主席,在解放军主力部队转出大别山后,坚持在东木地区打游击,历任东木区副区长、区长,麻城县农会副主席、白果区区长,白果区、阎河区区委书记,麻城县委委员、副县长,1958年兼国营龟山茶场党委书记,1973年离休。<br>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打工经济的兴起,中共麻城市委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江浙一带成立了专门面向麻城务工人员(主要来自木子店和张家畈)的党组织,派驻专职干部,协助当地进行管理和服务,无疑是地方组织建设的创举。而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行,乡镇机构改革拉开帷幕,一些设在乡镇的事业单位,面临机构撤并、职能转换、人员分流,部分干部甚至丢掉了铁饭碗;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征程中,又有一大批来自城市机关事业单位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活跃在乡村;庚子之年,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肆虐之时,那些没有编制、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的村、社区工作者、志愿者无不冲在最前线,演绎出伟大的抗疫之歌!尤其木子店镇成为全市唯一零疫情的乡镇!期间,虽无战争年代的血雨腥风,但也充满血与火的考验,正是东山铁血精神在新时代的再现!在接下来的探索中国之治、基层善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铁血东山人依然会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div></div> 丁家坳村孤灯坳,位于公路边,对面是原丁家坳粮店,侧边是现丁家坳中心小学。孤灯坳的得名,一说是过去这里荒无人烟,只有一户人家在此做生意,一到晚上,就只有孤零零一盏灯。另有一说与朱元璋有关。不管怎样,现在这里一片杂乱,作为曾经的麻东第一个地下党支部所在地,至少应该立个标志才行。隔壁罗田县就做得不错。 这是罗田县胜利老街(古名滕兵堡、滕家堡)的金凤楼,麻罗最初的八个地下党支部之一,现属罗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5年,我们几位摄影人应长岭关村熊德平书记之邀,拍摄吊桥沟风光。他把我们带到沟底一个石头撑起的小洞,石洞非常隐秘,仅可容数人,外人很难发现。还介绍说这是张体学当年打游击时养伤的所在。我以为此说牵强附会,随便拍拍就离开了。直到驻村以后,深入探究,才知道张体学与东木大有渊源。张体学是新县八里畈人,1931年就参加红军,所部红25军活动于皖西北,距长岭关很近。1933年红军两个师合并成立红28军,张体学任军首长(应该是徐海东)贴身交通员、警卫员,在一次突围中,张体学身负沉重的银元袋与部队失去联系,直到四天以后才归队,银元分文不少。这四天应该是在吊桥沟养伤。有人考证救护张体学并送水送饭的当地大嫂叫漆乘英。后来,张体学随部队长征到达陕北,国共合作以后,受中央派遣,张体学又回到鄂豫皖,任红28军政治部参谋。抗战时期率领新四军五大队一直在鄂东坚持游击战。1946年张体学带领鄂东军分区掩护中原突围,敌强我弱之下,在大别山区坚持游击战数月,才转辗到达延安。1947年春,根据党中央战略部署,张体学又回到大别山区。10月中旬,任鄂豫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辖麻城、黄冈、罗田和浠水。此时张体学是野战部队首长,再也不会钻山洞了。在此洞隐蔽并指挥打游击的是廉希圣、游书臣等人。游是本地人,熟悉路况,作战勇敢,多次立功,逐步成长为区、县领导人。 1947年8月,刘邓大军6纵队解放木子店,10月,建立麻东县、区、乡三级爱国民主政府,麻东县委、县民主政府在台子塆成立,张剑石、丁连山先后任县长。1948年10月并入麻罗县委,1949年3月,与麻西县委县政府合并,成立麻城县委、麻城人民民主县政府。这是位于细石岭村台子塆的 麻东县政府旧址。并列的朱毛画像超有时代感,四周墙壁写有列宁语录。附近还有大片老房子,可惜倒塌的差不多了。这所房子有幸被作为传统教育基地,得以保存。这里应该还是当年国军171师师部所在地。 县政府的马灯。县政府成立后,立即开展土改,在东木激起巨浪,也引发反动势力的疯狂反扑。在我的想象中,这些马灯,曾经照亮过第五战区张淦将军的作战地图,也曾照亮土改队员访贫问苦的田间小道,见证了麻东剿匪拉锯的血腥残酷,更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安定繁荣。 麻东县政府的外景。 县政府内景。老房整修后,安置了两位五保老人。大厅与时俱进,改名“初心厅”。 解放麻城的功勋部队——二野六纵,首任司令为麻城人王宏坤。挺进大别山时,司令部设在滕家堡,离木子店不过十多里路。 解放战争时期,在东木牺牲的最大干部余清,本名石辟澜,广东潮州人,1940年至1942年担任广东粤南省委宣传部长,1943年入延安入中央党校学习。抗战胜利后调任河南省南乐县委工作,1947年秋加入刘邓大军南下干部大队,准备派回广东工作。9月间作为南下干部临时派到麻东县做群众工作。不幸遭遇郑家贤为首的反革命暴乱,因保护无辜群众而牺牲。在东古城建有纪念碑和烈士墓。此图拍摄于2007年,系为麻城烈士陵园改造所拍,墓地今整修一新。 位于丁家坳的十九烈士墓,也是纪念牺牲的解放军战士。 位于长岭关吊桥沟入口附近的张体学纪念广场,现在成了镇、村举行大型户外活动的场所。雕塑立意不错,可惜建得小气了些,可能是资金不够的原因吧。不管怎样,吊桥沟现在是全市党员教育基地,配合乡村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 “文革”时期,丁家坳人民公社赫赫有名,一度取代了东木区。这是当年建设的“新农村”,还保存有大片房屋,高大的拱形门楼,气势不减,那时的移河改道、山坡造田,也是一段不能忘却的流金岁月。 “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标语,是七十年代的口号,只有六十年代及以前出生的人,才能理解其含义。 孤灯坳对面的粮店,曾经是计划经济时期最重要的公家部门,粮仓修得十分坚固,媲美军事工事,防火水池、油料仓库一应俱全。面向马路开了一个门市部,当年交公粮、买粮食的人可谓络绎不绝。粮店虽然废弃多时,但还有两间仓库仍在使用,看样子还是做粮食生意。原来粮管所的职工,现在自谋职业,多半还是搞本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