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洼

张惠娟

<p class="ql-block"> 图/文/编辑 张惠娟</p> <p class="ql-block">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诗经赋予芦苇的浪漫情怀;争春吐绿,夏如翡翠,秋色醉人,冬傲风雪,这是芦苇给予湿地的精心装扮。</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冰封十万亩南大港湿地(当地人称之“大洼”)。为了来年草绿水清,此时大洼的人们正在割、捆、拉、装、运,进行着一场轰轰轰烈烈的拾洼运动——收割芦苇。</p> <p class="ql-block">  割苇子一般开始在日出之前。因为早上气温低,苇子脆,更容易收割。但是清晨割苇是很遭罪的:气温零下一二十度,苇子上的霜,灌到脖子或脚踝里,刀割一样的疼。因此拾洼人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苇子把霜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割苇子的工具是剒(音同“错”),一种梯形的刀具。割苇人在冰面上推动着剒来回行走,随着剒有节奏地“唰唰”声,一排排芦苇匍匐倒下,远看那优美的曲线如同流动的江河。 </span></p> <p class="ql-block"> 淳朴善良的大洼汉子们,把亲情乡情融入劳动中,苦累活儿抢着做,互帮互助时有发生。时至中午,一排排,一列列的苇捆已经躺了一地,如排兵布阵,沙场点兵,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他们擦擦脸上的汗,拍拍身上的芦花,端出自家女人七包八裹带来的饭菜,找个苇捆坐上,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苍茫辽阔的大洼,此时充满了欢声笑语,也充满了温情。</p> <p class="ql-block">(1台自动割捆机,一天平均收苇12亩。大大提高了拾洼效率。)</p> <p class="ql-block"> 迟永志小组的午餐时刻就没那么轻松了。虽然表面看上去湿地已经冰封一片,但是各片冰的薄厚不一,他们小组的割苇机器不慎落入冰窟窿。还没吃午饭的他们正焦急地想办法。</p> <p class="ql-block"> 大家穿上叉,找来铁杠,大锤,钢丝绳工具。他们先把一根铁棍楔到厚实的冰层中当固定的铁桩,然后把钢丝绳的两端分别拴到铁桩和割苇机器上,再把铁杠插到钢丝绳和桩连着的结扣里当转动杆。岸上的两个人负责转动铁杆,通过钢丝绳的拉力把机器“绞”上来;冰水中的6个人则在机器两边一字排开,极力把机器“抬”上来。“一 -—二-—三-—”“一-—二-—三-—”他们齐心协力的号子声,如同一首粗旷豪放的交响曲响彻在寂静的大洼。</p> <p class="ql-block">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艰苦协作,割苇机器终于被抬上来。13:40他们才吃上中午饭。那天大洼正遭遇20年来的最低温(零下20来度),人们呵气成雾,滴水成冰。这样的天气跳进冰水中,其寒冷程度可想而知。南大港农发公司的黄清港说,拴钢丝扣时,他的手碰到冰冷的钢丝绳有种被粘住的感觉,等机器抬上来时双手已经冻得麻木。拾洼已经40多年的迟永志说,机器落水的情景每年都会出现,短则一两个小时,长则两天才能打捞上来。人不慎落水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落水者上岸时,寒风刺骨,冻得几乎失去知觉。</p> <p class="ql-block"> 南大港邓庄子村66岁的李泽云,已经拾洼46年。他今年承包了2万亩湿地的芦苇收割任务。他从车上拽下一把芦苇,跟我介绍了新旧苇子的区别:"新苇子颜色白,有韧性,撅不折,陈苇子正好相反...."</p><p class="ql-block"> 关于苇子的用途,他说:"芦苇不仅可以打苇板、编炕席,还可以造纸、做饲料,品质好的还可以做芦苇画。芦根还可以入药,可以说芦苇全身是宝……"</p><p class="ql-block"> 说起几十年前的拾洼场景,他感慨万千:"‘人进苇塘,驴进磨坊’,说的就是割苇人的辛酸和苦累。四十多年前,拾洼的人们需要住进大洼的苇棚里。一盆水放到里边,早起都冻成大冰疙瘩。那时,拾洼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事活动,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如今,机械作业代替了人工拾洼,只有那些收割机无法到达的角落,才需要人工剒苇。现在拾洼主要是为了发展湿地旅游,实现生态效益....”说起大洼四十多年的变迁,他满满地自豪。</p> <p class="ql-block">  (夕阳下,大洼汉子们收工准备回家)</p> <p class="ql-block"> (回家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  大洼留落的苇叶渐渐化作沃泥,温暖着芦根。待到明年,春风吹又生,又一个生命轮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坚韧不拔,艰苦奋斗,团结友爱,无私奉献,这就是拾洼人诠释的芦苇精神。大洼的人们也如这聚众而生的苇子般生生不息,芦苇精神必将代代相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