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要过年了。记得儿时,天天盼过年,尤其临近年关,总是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盼望着年三十儿快快到来。</p> <p class="ql-block">在那个年代,过年是一年中最热闹最欢快的时候,有得吃有得穿,有压岁钱拿,还可以尽情地玩。</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虽然家里比较贫,但办闹过年是精心而隆重的。进入腊月,母亲就开始张罗着要为全家每人做一双新嚡(hai)。母亲翻箱倒柜搜集旧衣裤破被单,清洗干净,拆下缝线,用自己打的浆子一片片一层层地粘在升子上,拿到暖阳下晾成“布板”。然后按每个人的嚡形底样剪裁“布板”,垫上几层,纳嚡底,缝嚡帮。</p> <p class="ql-block">母亲会做嚡,但不会裁缝。所以,每年腊月都要请三娘这个裁缝师傅上门为我们量体裁衣,母亲每次都准备点好吃的来招待,而我自然也能沾光吃点,那种感觉想来是多么美妙。三娘做好的衣服,母亲只让我们试穿一下,然后藏在躺柜里,等到大年初一才拿出来让我们穿。</p> <p class="ql-block">当年三娘用的就是这台上海牌的缝纫机</p> <p class="ql-block">生活条件好点的人家过年还拍个全家福,对我们来说这就是一种奢望。</p> <p class="ql-block">临近过年,除了蒸馒头、压粉条、做豆腐、生豆芽、蒸糕、做黄酒等办闹吃的,去供销社买年货,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糊窗子、刷房子,还要铡草、担水、贴对子、贴窗花、贴墙画、扎灯楼……一大堆的活儿,人们累并快乐着,盼望着。</p> <p class="ql-block">最开心的当然是吃年夜饭了。这一天,大人们也都不用干活,好好准备晚上过年。尽管家境贫苦,平日里吃得简单,但这一顿饭是要想着法子做得丰盛些,以犒劳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付出。母亲总是在上午就开始忙这忙那,把晚上要吃的肉和菜准备好。</p> <p class="ql-block">吃年夜饭前,按习俗要先上香磕头祭祖拜灶,要把家里从炕上到地下洒扫干净(因为大年初一不能扫地,否则就会扫走了财气、财运),还要把牲口喂好,让它们也享受过年的待遇。一切停当之后,一家人才围在炕上开开心心地吃一年来最丰盛的晚饭,而此时家庭气氛是相当的温馨祥和。</p> <p class="ql-block">吃了这么多年年夜饭,最好吃的还数母亲炖的猪骨石,也唯独这一次全家人可以放开肚子吃,父母更不会再像平时那样训斥的。</p> <p class="ql-block">吃完年夜饭就开始放炮了。一般的人家买鞭炮,也就两三挂,每挂100响、200响的,再买上几十个麻雷,生活宽裕点的再买一两个花炮,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孩子们拿到鞭炮心里美滋滋的,那个高兴劲就是在过年。为了节省,将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地放,有的把小鞭炮插进葵花杆里,有的插在雪地里,有的插在砖缝上,还有的点着后尽量往高扔,看炸开后的火花。</p> <p class="ql-block">那时候农村还没有春晚一说,但是要熬年,一晚上不睡觉。孩子们按年龄段分开两三拨挨家挨户串村村,一个队里所有的人家都要去,进了大门就喊:叔叔婶婶好过年,看你家糕圐圙甜不甜!主人一听高兴的迎出来招呼(其实早就等着呢),赶紧滚黄酒、拿糕圐圙油炸炸让孩子们品尝。</p> <p class="ql-block">听说城里电视上有春晚,当时比较出名的两位歌手、两首歌唱响了大江南北: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可谁家才能看上电视啊!</p> <p class="ql-block">临明(天亮)的时候,家里要放一个开门炮才能开门。一大早孩子们就分头捡炮仗子。有的家里孩子大了,放麻雷没响的不去管,有的把鞭炮一下子点了,放完也不管那些没有响的,这就给我们这些小孩子留下了捡拾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捡完聚在一起把自己捡到的炮仗子放在一块比,看谁捡得多,看谁能捡到麻雷、花炮。当谁捡到没响过或响过一声的麻雷时,那个炫耀、得意的劲头,让其他伙伴羡慕不已,争先恐后地要过来欣赏。接下来就是比赛放炮仗子,没响的麻雷插上鞭炮捻子放,小鞭炮掰断对在一起出火花,“呲呲”一声完事了。正月里边捡边放,年就这样地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美好的回忆,孩童的记忆。60、70后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有类似的经历、感同身受?欢迎下方留言互动。</p><p class="ql-block">谢谢点击观看!</p><p class="ql-block">谢谢点赞转发!</p><p class="ql-block">谢谢点评互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