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坐、冥想的盲区

Susukha

<b><font color="#ed2308">打坐、冥想的核心是什么?觉察。</font></b>而原有的习惯是<b>目力所及皆要掌控</b>,这种习惯潜移默化,融入到思想、行为,浸入骨髓,<u>不时时加以留心反省,就会从觉察状态陷入参与状态,而不自知。</u><br><br>比如,觉察身体,开始打坐、冥想,专注感觉身体肌肉的时候,此时是放松肌肉呢?还是感知肌肉?不留心的话,我现在注意对象是身体的肩膀肌肉,这句话大脑会理解成现在放松肩膀的肌肉,它成了对身体的命令。我感知肩膀的肌肉状态,只是注意对象换成了它,并没有打扰它。大脑的放松肌肉,显然这是参与,而且是一个命令。于是,打坐、冥想的觉察被不知不觉的换成了参与。<br> <br><b><font color="#ed2308">放松身体是结果,因为不干预的结果。</font></b>每一块肌肉是怎么放松的?放松的过程是什么?方法就是觉察,注意对象是它,专注于感知它,感受越来越清楚。肌肉的紧张也是接到指令的结果,当我可以清楚感知到它,说明我的所有注意力都在觉察上,没人下命令肌肉就放松了。<br><br>如果直接下命令放松不行?也是可以的,但是这种需要维持的命令,一旦注意对象不在这时,固有的习惯又会让肌肉重新紧张。注意到这,那边就照顾不到,像打田鼠一样,能把人忙死,效果又如何呢?难度越来越大。先是比较明显的紧张解除了,更深一步的紧张就很难解决。比如感觉鼻孔位置的状态,此时的感觉会若有若无,如果是不参与的心态,注意力集中到这里就算好了,有什么感觉都无所谓。而参与的心态,一定是把感觉鼻孔位置当成一个命令,此时呼吸变细了,变得刻意小心,有时是极力感知,有时是想像这里的感觉应该会是什么。生出许多心理的变化。再回顾这一过程,此时已经不再是感知,而是带着许多要求和想像,希望达成达到什么样的状态。从而失去了对现在,此时此刻存在着的感觉的感知。<br><br><u>正常的,也是很简单的,注意力在这里,然后感觉它,是什么就是什么,感觉不到本身也是一种感觉,心里不用去攀援,也不用生出许多事来。</u>此时就会处于清醒而轻闲的状态。正因为这份轻闲,专注力就会深入,此时往往能够感觉到鼻子处微细血管的跳动,这并不稀奇,专注了而已。能够做到专注不是刻意的小心,用心用力的结果。恰恰是从不要求得到什么,只是感觉到什么是什么,然后得到了轻闲,因为轻闲进一步的变化成清醒,假以时间,注意力就被训练的专来专一了。<br><br><b><font color="#ed2308">打坐、冥想的练习,就是养成不参与,只觉察的习惯,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font></b>打坐、冥想不应该是正在做一件事情,比如做菜,多大的火,什么时候放什么菜,放多少盐,什么时候盛菜,都是尽在掌握中的。打坐不是,不应该以做事的心态来对待它。注意力对准一块肌肉,不是去放松它,感知它的现在的状态,是紧张是放松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感觉它的现在。至于这块肌肉下一步会有什么变化,也不重要,和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只是注意到了它而已,注意到了也只是感觉它,并没有其它的。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9b9b9b">https://kknews.cc/health/zkppbp3.html</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