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是伪命题

20学前15班 郝语

<p class="ql-block">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关系之深度调整激起一些迷雾在所难免。当前,透过中美经贸摩擦,很多人在思考大国相处之道,谈论“修昔底德陷阱”的声音也随之多起来。</p><p class="ql-block"> 这个概念出自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几年前他使用该名词用于指代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之间的关系,即守成大国和新兴大国身陷结构性矛盾,冲突极易发生。这一观点的核心源自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就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出的“诊断”——“使战争变得不可避免的是雅典的崛起,以及由此给斯巴达带来的恐惧”,反映出的是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p><p class="ql-block">  当前的中美关系,是否真如一些人所说,难以摆脱零和博弈的困境?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事关中美两国乃至世界未来。</p> <p class="ql-block">  大国之间能力的再分配会导致国际局势不稳定,甚至引发大国之间的战争。战争大致会在以下三种情形下爆发:一是权力转移时原来的主导国会对挑战国发动预防性战争;二是当挑战国崛起到一定程度,原有国际体系已不能再为其崛起提供新的环境支持和制度收益时,它们将动用武力打破原有的国际体系,来获得更大的收益;三是在权力转移临界点上,原有的主导国和挑战国都想成为新的力量格局中的主导者而爆发争夺霸权的战争。艾利森所说的“修昔底德陷阱”大致是在这三种情况之内。</p><p class="ql-block"> 然而,中国的情况根本就不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第一,中国不是作为挑战者的崛起国,而是主动融入美国主导下的国际体系中的崛起国。</p><p class="ql-block"> 第二,对于国际体系,中国不仅仅是参与者,而且还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虽然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存在严重的问题,但中国如果不融入其中,就很难推进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因此,为了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中国先是逐渐融入现有国际体系之中,然后在自我能力范围之内推进国际体系的改革。中国的崛起从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中获得了巨大收益,但也由于中国不断推进国际体系的改革,从而使得中国不断从这个国际体系中获得制度性收益。也正因为如此,中国一直主张要维护既有的国际体系,从来没有主张要推翻既有的国际体系。此外,不仅中国在既有国际体系中持久收益,其他新兴国家也在既有国际体系中获得可持续性的收益。中国与所有新兴国家一道,在维护既有国际体系的前提下,推进全球治理的改革。</p><p class="ql-block"> 第三,中国崛起是事实,美国相对衰落也是事实,但双方并没有发展到权力转移的临界点。虽然中国已经在经济规模上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的经济质量依然不高。特别是与美国相比,中国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与美国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包括国家创新力、科技实力等。此外,即便中国与美国已经处于权力转移的临界点,中国也不会去做世界霸主,相反,中国愿意以国家能力为基础,为世界承担更多责任。实际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反哺”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倡议。</p><p class="ql-block"> 将中美关系与雅斯关系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两者关系差异巨大:第一,中国不称霸,不推行霸权主义,不是雅典这样的崛起国,崛起是为了构筑自己的霸权地位。第二,中美关系已经是相互依存度非常高的双边关系,不仅在利益上而且在战略上,美国依然是主导国,但美国解决大部分全球性问题都需要中国的配合和帮助。第三,中美关系是对世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双边关系,没有第三种力量能够改变中美关系的实质,这同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有着根本性区别。鉴于此,绝不能把雅典与斯巴达的关系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比较,更不能将“修昔底德陷阱”附在中国身上。</p> <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不能用过去制造问题的那个思维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修昔底德陷阱”本就是人类自身给战争的定义罢了,但如果一些人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挖个“修昔底德陷阱”。因此,美方一些人需要走出危险的战略迷误,恢复清醒和理性。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傅立民最近撰文强调“敌对式共存”对中美两国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国和美国都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以利解决各自国内的发展问题。</p><p class="ql-block">  客观看待中国发展与美国发展关系,才有可能走出战略迷误。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发展,用全球的视野去看待发展,才能实现更大的发展。可悲的是,美国一些人还在陈旧思维作用下,以“阴谋论”的阴暗心理揣度中国,生怕美国地位被取代。他们的“国强必霸”逻辑,不仅同中国的历史传统相去甚远,更同今日中国的国际担当和作为完全背离。</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曾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崇尚“和而不同”“天下大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今日之中国也从不想当什么全球老大,而是真诚致力于全球发展事业,愿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创繁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理性看待中美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才有可能走出战略迷误。竞争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原生动力,不可避免,更不可怕,关键是如何界定竞争的边界,如何选择竞争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中美关系究竟处于怎样的状态,到底给美国带来了什么?事实是最有力的回答。2018年中美双边货物贸易额达6335亿美元,较两国建交之初增长了252倍。如果没有中美经济的高度互补,没有双方企业的共同获利,美国又怎会甘心忍受连续吃亏40年?需要强调的是,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一年多来的事实已经充分表明,美国所热衷的极限施压,并不会使中国退缩,也不可能让美国“再次伟大”。即使在美国国内,也有许多有识之士强调,单纯污名化中国、对中国遏制封锁,根本谈不上战略,因为这不可能奏效,也不可能赢得世界的支持。</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越来越多国家对美国一些人的任性表达不安与反对,不正是反映了历史演进的辩证逻辑?以历史眼光看,中美的长远利益都在于维护整个国际体系的有序稳定。21世纪的今天,国际上的事应该各国商量着办,而不是谁的胳膊粗、气力大谁就说了算,世界并不需要所谓的“权力转移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美两国今天应有的战略境界,自然不是上演第十三次“迎头相撞”,也不是追求第五次“和平过渡”,而是要真正摆脱以“霸权兴替观”看自己、看世界。</p><p class="ql-block">   “历史告诉我们,如果走上对抗的道路,无论是冷战、热战还是贸易战,都不会有真正的赢家。国与国只要平等相待、互谅互让,就没有通过协商解决不了的问题。”习近平主席这一深刻论述,对于人们廓清谬误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可以肯定的是,唯有以合作化解冲突,以理性管控分歧,在尊重彼此核心关切、懂得维护共同利益的前提下施展“战略想象力”,方能走出战略迷误,享受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来的和平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故,我认为,“修昔底德陷阱”对中国来说是伪命题,中美关系更加构不成“修昔底德陷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