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徽文化摄影之旅(三) 榨油坊+歙砚制作+泥模古法铁锅等

羊羊得意

<p class="ql-block">2020年9月15日早7:00,我们从住的豪都假日酒店出发,先去歙县富堨镇的木榨油坊参观拍摄。路途还不到10公里,我们7:10就到了富堨镇。进入榨油车间,正面是一台炒锅,油菜籽在经过筛选去除杂质后,要放入这台炒锅之中炒干,炒的时候要做到香而不焦,灶台火候大小非常关键,这关系到能否榨出香而纯的菜籽油</p> <p class="ql-block">炒干的油菜籽再投到碾槽中碾成粉后,放入这些筐里</p> <p class="ql-block">下一步是蒸粉。油菜籽粉末要上炉子蒸熟。师傅在铁篦子上铺一块麻布,用簸箕盛满筐里的菜籽粉,倒在麻布上,再用稻草当铲子来回翻动菜籽粉,直至蒸熟。整个过程全凭师傅的经验,水分和温度的控制要恰到好处。要蒸熟蒸均匀,不能糊或夹生,没几年时间很难把握好火候</p> 将炒熟的油菜籽粉用麻布包起来 在炉子旁边放着很多个铁圈。师傅将五个铁圈叠放在一个比铁圈稍大的圆托盘上,再将大致裁剪好的稻草铺在铁圈底部。然后,师傅把麻布里的油菜籽粉倒在稻草上 将干稻草弯曲覆盖在油菜籽粉上,用脚在铁圈中踩压,先是一只脚 <p class="ql-block">再上另一只脚,边踩边转动身体,以便踩均匀。然后,去掉上面的两个铁圈,继续踩实油饼。最后,再去掉两个铁圈,将只有一个铁圈的油饼放在四轮小平板车上,把十多个油饼叠放在一起 </p> <p class="ql-block">踩饼看似简单,但是,要保证10多个油饼的厚度基本一致,固定粉的稻草也要疏密得当,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充分快速榨出油来</p> 车间里的两位师傅-做油饼的和操作石锤榨油的,将载着油饼的小车拉到旁边的木榨机旁边。做油饼的师傅将油饼斜着塞入圆木制成的榨膛,再立起油饼 另一个师傅在榨膛的另一侧协助 油饼全部装入后,塞入一块圆木片,再插入几根短木桩和两根长楔子。两根长楔子一头被削成扁平状,另一头捆有铁箍 之后,榨油的师傅开始用石锤撞击法榨油。他双手将挂在房梁下重达100多公斤的石锤举过头顶 再利用惯性,推着石锤击向木楔子。只见石锤在空中画出一个完美的抛物线,随着师傅“嘿呦”一声号子,石锤“怦”地狠狠砸向插在榨膛上的木楔子,木楔子对榨膛中的油饼施加巨大的压力。就这样,石锤反复被举高,抛砸,榨膛里琥珀色的菜籽油一滴滴落入油缸里 制作油饼和榨油过程 我们从榨油车间出来,走到旁边的营业室。营业室里有很多装满菜籽油的大缸,还有一台手动加油机。此时刚好来了一位买油的老人,店里的师傅正在摇动曲柄,给老人带的油桶装油 营业室的角落里,有几位等待结算的顾客正在闲聊 正在算账的会计是位中年男子。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他还在使用算盘算账和手工账本记账,旁边的柜子里整整齐齐摆放着账本 有意思的是,在他前面还放着计算器。我猜他不会在用算盘的同时还要使计算器再核对一遍,那一定是为顾客核对金额准备的 我再次回到榨油车间,两位师傅在忙完一阵后休息。榨油的师傅说他和蒸粉的师傅是轮换着,休息一会儿后他要去蒸粉。他们从早5点干到下午4点,一批油饼要榨3个多小时,然后就换上一批新油饼,一天要榨出300多斤菜籽油。他说他俩都50多岁了,这石锤敲击法人工榨油特别辛苦,出油率也低,他们收入微薄。现在大部分都是机器榨油,人工榨油很少了。等他们这几个人干不动了,这油坊也就关门了。<div>我双手握着石锤上的握把,试了一下。我感觉石锤确实很重,但可以推动。师傅说,推动不难,但要举到位,然后准确击打在木楔子上并不容易。如果每天要击打数百次,就更需要体力了</div> 9:40,我们离开富堨镇油坊前往旸村,去做歙砚的徐先生家参观。10:00刚过,我们到达旸村最南边的一栋居民楼下,楼旁的山坡上种植着茂密的毛竹 徐先生家的院子是他制作歙砚的工坊。靠墙的地方整齐地堆放着上百块砚台原石。歙砚作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驰名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歙砚之所以有名气,与其原料密不可分。歙石的产地以婺源与歙县交界处的龙尾山(罗纹山)下溪涧为最优,所以歙砚又称龙尾砚,而龙尾山则是大部分存世歙砚珍品的石料出产地。在原石堆旁的工作台上,摆着10多把各式刻刀,还有几个砂轮 我们和徐先生简单寒暄后,他走到院外,穿好防护服戴上防尘口罩。他拿起砂轮,在原石上喷上水,然后开始对原石进行切割和简单加工,这个过程叫做整坯,是制作砚台的第一步 整坯 徐先生进入院子,他坐在工作台边,用铅笔在整坯后的原石上绘制图案,这一步骤是制作歙砚的关键,叫做设计。就是要根据砚石的石质形态,认真考虑题材、立意、构图、造型以及雕刻的刀法刀路。不同的石品采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因为歙砚石本身具备了自然的美,取其美之特点,合理地加以运用,要用得恰当,用得协调才能突出美的艺术效果 在铅笔描绘出精美的图案后,徐先生再用细小的刻刀沿着笔迹将铅笔图案勾勒固定下来,然后开始雕刻 雕刻用的工具是一把电钻,雕刻时要讲究技巧,钻头进入的角度、力量要精准把握,要细心还要有耐心,稍有不慎造成失误,有可能给砚台造成难以弥补的瑕疵,甚至使品质一落千丈。他说过去都是用刻刀和凿子雕刻,效率低,另外石头是脆的,很容易破损,现在雕刻砚台都是用电钻 看过徐先生的歙砚制作演示,我们跟随他走到离他家不远的徐记歙砚店里参观。平时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创作,他爱人在店里负责销售 他这家店是“印象徽州”10号楼的底商。因在街角,店的位置不错。我观察一下,这条街边分布着很多歙砚店。徐记歙砚有里外两间,摆在店里的歙砚超过100块。既有机制的也有手工制作的,机制便宜的不到百元,手工的鲜有千元以下的 徐先生拿出一块机制的砚台,他解释说,这机制砚有针孔,图案圆润,看不到明显缺陷,而手工制砚有刀刻的痕迹,刀痕是斜的。虽说手工雕刻的砚台也讲究阴阳明显,层次分明,线条流畅,起伏舒展,但在横平竖直,线条拐弯以及有规矩的回纹、万纹、花瓣之中,总会有那么一点点缺陷,手工活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这其实也正是手工制砚的魅力所在 徐先生在手工制的砚台上给我们演示研墨,他说好的歙砚可以做到发墨益毫、滑不拒笔、涩不滞笔的效果 离开徐记歙砚,我们去吃午饭。下午将近2:30时,我们到达徽州大宅院拍摄徽州女人。徽商大宅院又名“西园”,是将散落在全县范围内濒临坍塌的26座明末、清代及民国时期具有徽<br>派特色的建筑进行拆迁和修缮,按照“复原”的原则,整体搬进了西园。大宅院内的古徽州“三雕”(石雕、木雕、砖雕)多达14000多处,其中有不少是近20年来从民间征集、收购来的散件 行走在大宅院里,感觉自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从大门口进去,大宅院似迷宫一般,天井挨天井,房柱牵房柱,一门连一门,一屋接一屋,园中有园,屋中有屋,一进比一进深,真可谓“庭园深深”。。 亭、台、楼、阁、廊交错通幽,相映成趣。家祠、戏台、牌坊、廊桥及古树点缀其中,步移景异。加之古朴典雅的装饰,与建筑风格相得益彰,将徽商人家的物质生活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小小大宅院, 徽州 大舞台” 这是我见过的造型最为复杂精美的门楼,与通常见到的门楼不同,这座门楼砖雕没有鲤鱼、马和鹿图案,反倒是雕刻有众多人物。门楼大致分为三层,最上面是浅浮雕雕刻的13道门,每道门或微闭,或开启,开的幅度也不同,门上还刻有花纹。下面两层雕刻有数十个人物,有官吏、有武将、有挑夫,还有佣人等,不仅有人物,还有各种建筑,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和花草树木等,雕工十分细腻、精致,不愧是门楼中的精品 多座梅花形的院门遥相呼应 戏台 戏台边的石柱造型别致,上面的石雕做工精美,层次分明,人物栩栩如生 被木雕纹饰装点精美的四扇屋门 美女来了,我们开始用心拍摄徽派女人,这才是下午的正题 在拍摄徽州女人后,我们上车去参观大学士牌坊和徽州古城。安徽歙县,古徽州,被誉为牌坊之乡,歙县境内现在保存下来的牌坊有一百一十八座,这个数量在全国仅此一县,牌坊是徽州文化的代表,更是徽派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徽州的牌坊都是仿木结构的石雕精品。大学士牌坊非常特别,最独特的是这座牌坊有八个立柱,俗称“八脚牌楼”,其它的牌坊一般都是四根柱子四只脚的。这座“八只脚”的牌坊属于一位叫许国的古人,因此牌坊的官方名称叫“许国石坊”。牌坊在徽州古城的阳和门内,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距今四百多年历史。许国石坊不是常见的四柱而是八柱,形成四面围合,专业说法是“四柱三楼冲天柱式石坊”,全国仅此一例,是最能诠释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古迹,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许国是徽州人,为明代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曾为两朝皇帝讲授学文。许国石坊与一字形四角牌坊相比,不仅造型丰满雄伟,而且结构稳定。建造牌坊选用的石料质地坚固,将重十几吨的石料筑成这样一座高达十一米五的石坊,可以想象当时的建筑技术有多先进,八根柱子各为五十厘米见方、七米多高,梁枋、栏板、斗拱、雀替也都采用大块石料,这些大石料每块重达四、五吨 牌坊的独到之处还在于靠背石的巧妙设计,以八只倒爬石狮子为靠背石,用来支撑石柱,如此设计不仅增加狮子与柱子的接触面积,使石坊更加稳固,同时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柱基外侧的台基上,雕置蹲驻与奔赴等各种动作的大狮子十二只,有的大狮还抱弄小狮,形态生动活泼 直柱中部为散点团花式锦纹,上段为云纹,缀以姿态各异的翔鹤。许国石坊不仅建筑结构合理,雕刻也非常精美,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雕有寓意吉祥的图案。南面雕“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廷的忠诚;东面雕“三报(豹)喜(喜鹊)”喻指许国在万历年间的三次升迁;西面雕“威凤祥麟”,喻指许国是位难得的贤才;北面雕“瑞鹤翔云”,象征许国的品格高尚脱俗。许国石坊历经明清近五百年风雨,岿然屹立,承载着的厚重的历史文化,最精美的石雕艺术,是徽州石牌坊中最杰出的代表,彰显了徽派石坊建造技艺的最高水平,已成为徽州古城的象征之一 2020年9月16日凌晨4:30,我们离开歙县豪都假日酒店前往绩溪县伏岭镇石川村参观石“九佳(读kuan)”传统古法铁锅作坊。淩老师身体有恙,今天由她的爱人也是中摄协会员的杨老师带队。石kuan铁锅技艺,源于清末,当时由徽州老商人胡润堂先生在绩溪县“石九佳(kuan)村”(现在的石川村)创办了“石九佳”(kuan)锅厂,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后来,随着徽菜的兴盛,徽菜馆的遍地开花,对铁锅的需求越来越大。在当时,徽州三大炉师中,有两个为绩溪“石九佳(kuan)”人,分别是洪志根和洪天田,其磨具模胚制作、铁锅铸造等技艺为徽州之祖。<div>我们到达时间是5:40,虽说天还没亮,但车间里工人师傅已经开始做化铁水准备。我们站在熔铁炉对面,几位老师支起三脚架,调整参数。熔铁炉前摆着10多个泥胚锅模。泥胚锅模由粘土制成,再用柴火炭烤干</div> 在使用碳木风吹使熔铁炉升温后,左边这位戴红帽师傅(不知是不是这门制锅技艺的传人洪慧敏的丈夫张正敢)在将炉火拨旺后,右边的师傅开始往炉内倒入一簸箕铁粉 再加入四五个长铁块 戴红帽的师傅不时搅动铁粉,以使铁水融化均匀。此时铁花飞溅,我们纷纷按下快门,连拍数张,现场传出一阵“咔咔”的响声 大约半小时后,铁块和铁粉彻底熔化,两位工人师傅抬着坩埚来到熔铁炉前,此时,熔铁炉倾斜,将铁水倒入坩埚 两位师傅抬着坩埚,将铁水倒入一个泥胚锅模中。锅模分为内外两层,用“捆杠法”以四个螺栓将两层模具夹紧。浇铸铁水时戴红帽师傅用铁勺不停拨动铁水,以使其均匀浇在两层泥模之间,同时,他要控制好流入铁水的量,责任重大,这需要丰富的经验 浇铸后,几乎没有停留片刻,师傅们就打开铁锅四周的螺栓,四人合力将外模掀开,这叫做“起模”,一只通红的铁锅呈现在众人面前 穿红T恤的师傅立即用铁夹子将铁锅掀翻在地,再拖走,拉到库房。在库房,冷却后的铁锅要用手工嵌磨法,精心打磨 刚才这只铁锅直径超过一米,是农村杀猪后烫猪用的。后面几只锅是百姓家平时炒菜做饭用的,直径要小很多。一个师傅担着小号坩埚即可完成浇铸工作 在完成几只铁锅的浇铸、起模等工作后,师傅们再次向坩埚内注入铁水。左边的女师傅是徽州大炉师洪志根、洪天田的后代洪慧敏,也是古法制作铁锅的传人。2014年,石川古法铁锅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11月8日,中央财经《回家吃饭》邀请洪慧敏带着自家铁锅上节目献艺。在节目上,她用自己的锅,做了一道绩溪经典菜炒粉丝 几位师傅担着坩埚到另一间厂房浇铸铸件。铸件的模具都埋在地下,只留着浇铸铁水的小孔 地上众多小孔排列整齐,码成几排。我们在铸件中穿梭拍摄,小心翼翼地躲着一只只移动着的上千度坩埚,我感觉自己被一阵阵热浪包围,很是危险 铸件模具被一种黑色的沙土覆盖,师傅要不时培土以保持温度 铸锅的厂房恢复了我们刚来时的平静。一位师傅正把墨汁刷在内层锅模上,这是为防止铸锅时泥模粘锅 厂门外的一间不大的平房,是工人师傅的餐厅。餐厅里的铁质货架上摆着几层成品铁锅,锅底上标有锅的直径。餐厅兼职零售本厂铁锅产品。与其余的传统技艺一样问题,老板娘洪慧敏也面临着师傅难找、学徒难招的难题,传统技艺难传下去的问题。但我衷心希望这门流传百年的古法制锅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8:20,我们离开石kuan传统古法铁锅作坊,大约1小时后,我们到达尚村。尚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东北的家朋乡。全村土地瘠薄,山多田少,多山坡梯田,土壤主要以砂壤土为主,主要种植山核桃,搞旅游和养殖业。我们来这儿主要拍摄村落,手工编筐和弹棉花等 我们按着杨老师的指引来到竹匠师傅家。他正在编竹篮。编篮的材料叫做蔑,就是竹子劈成的薄片。他用的蔑很长,从屋里伸到屋外,目测有三四米长 老师傅说他从事编制竹制品有50多年了,难怪看他那么熟练。他说他编的竹制品有几十种,包括背篓、菜篮、鞋盒、竹席、竹椅、嫁妆蓝等。以菜篮为例,要经过取料、被蔑、编蓝和上漆等步骤 离开竹匠师傅家,微信群里传来弹棉花师傅暂不在家的消息。于是我们就先在尚村内参观。近期雨水很多,村内不宽的小石板路闪着一层亮光 一只狗狗威风地站在高台上,一副“要打此路过 留下买路财“”的架势 两位邮储员工抱着装宣传材料的纸箱,她们有说有笑地跟着村干部从村委会走出来 听说弹棉花的老人已经回家,我们就直奔他家而来。还未进屋,我就听见“嘭 嘭 嘭”的响声,寻声过去,偌大的厅堂里一张四方木板架在两只凳子上。一位老人背上插着细长约1.5米的竹竿,腰扎宽布带。他左手紧抓弓背,右手拿着檀木锤,时而弯腰时而站直身体,有节奏地敲打着弓弦。经过横竖斜地反复弹嘣,棉花将变得蓬松。随着敲击弓弦发出有节奏地嘭嘭声,我面前的作板上下“雪花”飞扬 弹棉花 这座有四五百年历史的老宅主人姓张,我们来此参观张家的老厨房 我们穿过院门,右边是张家的厅堂。厅堂有些年久失修,地上堆放着几排晒干的黄豆秸秆,前面就是厨房 厨房左手边是炉灶,右边的天井下有一个蓄水池。安徽这里的老民居窗户少,主要靠天井采光。雨水穿过天井落入蓄水池,水为财,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 在灶台背后是炉膛。我们见到偌大的房子里的唯一主人张老太,开始将点燃后的水稻秸秆塞进炉膛,火很快燃烧起来 杨老师配合她在炉灶那儿,准备烧水做饭 我们从尚村出来,去吃午饭,然后驱车去100公里外的呈坎镇灵山村参观。这是杨老师特意安排的“景点”,他说这里历史悠久,旅游基本还没开发,游客不多,便于我们创作。灵山村位于呈坎镇东南,依山傍水而建,后唐时建村,元代隶属徽州府歙县22都1图,明代隶属徽州府歙县滚秀乡灵山大社仁风里,今属黄山市徽州区呈坎镇灵山行政村,辖17个村民组,人口1700余人,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山,以其灵秀之气和人们眼中的佛祖禅佛圣地而为世人尊崇 进村不久,在路边看到一座住宅。这家房门上方没有豪华的带飞檐的屋顶,也没有考究的砖雕,算不上是门楼只能说有门罩。门罩上有屋檐挡雨,还绘制有简单实用的装饰画 堂屋里坐着两位老人,一位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剧《解放海南岛》,另一位则坐在竹椅上打盹。小猫咪蹲在长凳上,警惕地看着我 我们再往前走,看到一条不宽的灵金河。跨过河上的小桥,再左转,走不远就到了村子的水口,水口上建有木质的天尊阁。天尊阁平面四方形,两重檐歇山顶,八角飞翘。外檐周立12根木柱,中间砖砌方形内室,室有梯可登二层。二层四面开格扇窗。屋顶九脊,正脊饰两层万字,四垂脊和四戗脊均饰兽形,脊头饰龙吻。清代重修,近年再次修葺。天尊阁气势宏伟,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阁内天花板彩绘,颜色鲜艳,图案精致。 天尊阁系洪武年间,方圣安、方圣平、方圣功三兄弟合建。天尊为道教所奉天神之尊称,因方氏迁歙始祖方紘之孙方储“博通经史,善星文,知未来,通神仙之术”,故以天尊称名。阁上有明代开国功臣、韩国公李善长书“天尊阁”匾。又因方姓远始祖为轩辕皇帝左相方山侯方雷,阁中供有雷祖像,又称“雷祖庙”,因位于灵山水口,故又称“水口庙” 在天尊阁对面,有一座叫做翰苑坊的牌坊。牌坊是中华特色建筑文化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每座古牌坊都有一段辉煌的历史和故事 翰苑坊于明代正德六年(1511年)建,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资料载,杰兴十二世孙方祯字仁翁,后裔徙居北京,世袭锦衣卫小旗,竖坊本里曰翰苑。柱梁为花岗石料,雕刻花板采用红岩石和白麻石料。坊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柱脚饰抱鼓石金刚腿,额袱浮雕精美,枋上双栌斗琢成束莲。枋板题“翰苑”两字,下款“歙县知县李彦、方英立”,“正德六年孟科月吉旦,万历十三年六月吉旦”。牌坊历经修缮,现保存完好。龙凤榜刻“恩荣”两字。中国古代牌坊分三等,分别为御赐、恩荣、圣旨。御赐是指皇帝下诏,国库出银建造。恩荣是指皇帝下诏,地方出银建造。圣旨是指地方申请,皇帝批准然后由家族自己出钱建造 拍完天尊阁和翰苑坊,我们沿着灵金河逆流而上参观灵山村 灵金河右岸的一家,堂屋内一位大哥正在编制竹篮。他说竹蔑原料就来自他家山后的毛竹,浅绿色部分是竹子皮本色。灵山村四周竹林环绕,竹海茫茫,横无际涯。灵山人对竹子有着深厚的情愫,户户皆会竹编,编织出竹篮、斗笠、簸箕、筐子等精美竹器。大哥拿出他家的竹器和干竹笋等本地特产,让我选购 他家对岸有家小商店,两位老兄坐在店外的遮雨棚下,边抽烟闲聊,很是惬意 沿着灵金河的街道叫凤凰街,是村里的主街。整条街道就地取材,用一色的粗麻花岗岩石条铺就。沿街逆水而上,左边较狭窄,进深只有一屋之地。右边地势稍为开阔,进深不过十丈 村里一幢幢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紧紧相连,面灵金河而建,房屋之间有很窄的小巷内通。当地人为了拓宽街道,减少占地,沿河石条突出一、二尺,悬空在水面上,增加了街道的宽度。灵山街大约有二、三里长,河上架有十几座桥 红底白字的防疫标语很是扎眼 可能因为连日阴雨,又不是周末,这家农家乐已闭门谢客 即使没有营业,走廊仍被打扫的干干净净,木柴堆放整齐。灵山村民风淳朴,即使家里没有人,但屋门不锁,外人可以自由进出 这家农家乐旁边的小街,出口建有遮雨棚,下雨天可供行人避雨,很人性化的设计 灵金河右岸这家的白墙上书写着毛主席语录:“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颇有时代特色 村子里很安静,除了我们这个团里的16人,路上鲜有游客和村民,见到的村民几乎都成为我们的拍摄对象。这位老人戴着斗笠,左手端着菜盆,从前面缓步走来 小朋友放下手里的玩具,靠着门柱,怯生生地看着我 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灵山村里大部分居民都是老人和孩子。这对老夫妇很热情地向我介绍村子的情况。据他们讲,灵山村以方姓为主,自后唐方杰兴迁居灵山,距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方姓来此定居后,宗族兴盛,尚文重教,历代为仕为儒为商,出了不少名人。村里四五百年的民居比比皆是。灵金河西边依林靠壁,筑房造屋。灵金河左边房子坐北向南,右边房子坐南向北,遥遥相对。左岸是村落的主体,老房子多些。右岸建的很多是厨房,房子较新。因为靠山,厨房烧柴取材方便 这是他们夫妻身后的老宅,看上去年久失修,但收拾的很干净,布置简单实用 后院是留给外出打工孩子们住的,楼上是卧室,楼下是堂屋。房子看着比较新,应该是翻修过的 近18:00,我们离开灵山村回歙县,我们参观歙县古建窑,然后去江西景德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