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故乡是什么?故乡是儿时过年窗外的爆竹声,是小伙伴们饭后嘻笑的打闹声,是清明的那柱香,中秋的那轮月,更是小时天天想离开,大时日日想回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每逢佳节倍思亲,辛丑牛年春节到了,举头望星空时,低头就更加思念我的故乡了。那山,那水,那人,往事如画,幅幅珍藏,故乡的情愫,让我魂牵梦绕,夜不能寐,念念不忘。</p> <p class="ql-block"> (王国成摄影)</p><p class="ql-block"> 在辽上京遗址北二十多公里的塞外草原上,乌尔吉沐伦河西岸,有一个洞山旅游区,远近闻名的花果山水帘洞就坐落在那里。与水帘洞隔河相望,河东岸约三公里处,有一座碧水连山的小村庄,四季分明,春夏鸟语花香,绿树成荫,秋季田野金黄,五谷飘香,冬天银装素裹,她就是我的故乡――丰水山屯基号村。</p><p class="ql-block"> 村后面紧靠着一座不大不小的山,村里人都把它称为“后山”,后山长得很像一个大桃子,顶端还有一个豁口,不知是被哪个贪吃的神怪给咬了去。站在山顶远眺,蓝天白云,高山大川,尽收眼底。弯延的公路绕山而过,沐沦河水像一条白色的哈达飘向远方。自丰水山中学后面缓缓爬向村子的“大乌龟”,被村民叫做“金龟探海山”。四孔大石桥横跨乌尔吉沐沦河,雄伟壮观。鸟瞰村庄,东西两条水渠环抱着屯基号村,呈“二龙戏珠”之象。袅袅炊烟萦绕在村子的上空,与朝霞相映,如梦如纱,我家的这个小山村美丽极了!家乡的红石砬山铸就了我沉稳宽厚的性情,沐沦河水和黑土地滋养了我的心田,父老乡亲的纯朴、勤劳、坚韧的品质给予我受益不尽的营养。“飞星赶月梦中游,白沙鸥,黑耕牛,秋雨春风,花落满山丘。少小欢声追蝶路,乡关万里载乡愁”。</p> <p class="ql-block"> (李 泉 摄 影)</p><p class="ql-block"> 儿时往事多多,最使我难忘的就是那浓浓的年味。小时物资严重匮乏,大米白面肉类少之又少,只有年节时才能饱撮一顿。加之过年时趣事多多,所以天天扳着手指,盼着大年三十马上到来。</p><p class="ql-block"> 一进腊月,村子里就充满了年味。田家屯的供销社里人头攒动,柜台前里三层外三层的,买点东西一时半会挤不上去,几个售货员手忙脚乱应接不暇。人们买冻梨,糖块,带鱼,水果等吃的喝的,还有过年用的挂历,香,各种彩纸,年画等年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过了腊月十几,家家户户开始蒸豆包,撒年糕,杀年猪,做豆腐,扫屋子,贴年画。“姑娘爱花,小子爱炮”,女孩子买上一朵小花或买一件花衣裳,就足够兴奋的了。男孩子用平时捡破烂攒的零钱去供销社买上一挂小鞭,两角钱100响。到家后小心翼翼地拆开,装在火柴盒里,晚上和小伙伴们玩耍时拿出来放上几个,噼啪作响,听到这声音,心情别提有多高兴了,这意味着盼望已久的新年就要到了。</span></p> <p class="ql-block"> “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小年就过大年”。这是那个年代老人们安慰小孩儿常说的古老歌谣,说的就是小时候最盼望的过年时刻。</p><p class="ql-block"> 到了腊月二十七、八时,母亲就开始张罗着准备丰盛的年饭了,白白胖胖的大馒头蒸了一锅又一锅,屋里整日蒸汽腾腾,香气弥漫,这可是让我整晚上都幸福地睡不着的味道。她想方设法把过年备的肉面菜用到极致。把擀好的白面夹荞麦面饼铺在篦子上,再把灌好的肉肠和肉丸子放到荞麦面饼上一起蒸熟。蒸的过程中,肉肠和肉丸子流出的油落在面饼上,香喷喷的可好吃了。母亲还把猪皮剥下来,煮熟剁碎再熬制,冷却凝固后就成了透明的,颤巍巍的猪皮冻,倒上酱油和蒜泥,吃一口凉爽清香还有筋道,在当时也算得上是一道名菜,至今为止吃过的猪皮冻再也没有母亲做过的那种味道了。</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九(过年的前一天)中午,煮猪骨头,满满一大锅,整个房间飘着肉味,老远的在院子里就能闻到那股特殊的香味,大骨头里再放点豆角丝,任你吃个够。那肥猪都是自己家两年才喂胖的粮食猪,不加任何饲料,全是用自家的泔水和玉米面喂养大的,瘦肉柔软而细腻,特别香。肥肉几片就能把你香住,想吃你都吃不下去。母亲精心制作的肉丸子,肉肠,猪皮冻更是好吃,吃过老半天嘴里还留有香味。</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过了这一天,盼望已久的年终于到了。大年三十一大早就被村里的鞭炮声吵醒,听到别人家的鞭炮声,自己心里已经痒痒了,不用大人再一遍遍地催促起床,自己就赶忙穿好衣服,点上一根香,把昨晚就准备好的鞭炮拿出来,噼噼啪啪的放上一阵儿。“二踢脚”在空中震天响,心里一下子就满足了,年味也一下子就被炸的满天都是。</p><p class="ql-block"> 吃过年早饭,老早就把院子也收拾得干干净净了,太阳出来后,跟随哥哥去贴春联和挂钱儿。把各个门口、窗口、仓房、鸡窝、猪圈、牛棚都贴上喜庆的颜色。什么“金鸡满架,肥猪满圈,槽头兴旺,五谷丰登,抬头见喜”,“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等对联都贴在相应的门上。贴完对联后,满院顿时生辉。接近中午时,家家户户的院子都花红柳绿的,红红的对联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五颜六色的挂钱随风飘摆,小山村顿时焕然一新,到处是浓浓的年味。远处时不时的还有鞭炮声响起,整个小山村洋溢在过年欢乐喜庆的氛围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中午年饭的时间到了,母亲把几天来起早贪黑准备丰盛的年午餐都端了上来。四小碗,四大碗,再加四个碟子。肉肠肉丸猪皮冻自然是少不了的了,还有专用肥肉做的三尖,有红烧肉的味道,鸡肉,鱼肉,排骨,猪肉炖粉条,瘦肉炖豆腐等,每道菜吃完你慢慢回味,余味悠长。</p><p class="ql-block"> 冬天的小山村里每天都是吃两顿饭,吃完年午饭,收拾好碗筷和屋子,喂完牛羊,母亲和姐姐们可就准备包年夜的饺子了,而我们这些小小子们则三五成群,提着自家的灯笼,揣着小鞭炮,炫耀着出去了,前街后街乱跑乱串,玩得不亦乐乎,在大街上不时地点上一个小鞭,往上一扔,一溜火星,接着“啪”的一声,一团火花在空中炸响,你放一个,我放一个,啪啪声响交替着,高兴极了。</p> <p class="ql-block"> 年三十晚上大约11点左右,是老人们说的天上“三星”打横的时候,就该煮饺子放鞭炮了。父亲在窗下老早就点上一盆大干柴棒子火,照的满院通红,寓意红红火火,也是为了照明。爆竹声中一岁除,随后,家家户户都开始燃放鞭炮,有一百、二百、五百、一千响的小鞭,有双响、单响地雷子、钻天溜,整个山村烟花四起,流光溢彩,爆竹声彼此起伏,响彻云霄,燃爆的火花点缀着年夜的星空,整个夜空被映照的火红。</p><p class="ql-block"> 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在中国人的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要赶着回家和家人团聚。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大年三十既是旧年的结束,又是新年的开始。吃完年夜饺子,每人就又长了一岁。包饺子时都习惯在饺子里面放一枚一分或五分的硬币,老人说谁吃到谁有福,意味着来年万事如意。小孩子吃饱了还想再吃一个,看看还能吃到不。吃完饺子,我和姐姐一起到碾道去摸石头碾子,老人说摸后明年一年做活时手都不出汗。摸完碾子一起到邻居家去打扑克,一直玩儿到天亮,一夜不睡觉,据说这样管下一年都精神。</p><p class="ql-block"> 这个盼望已久的年在吃喝玩耍的喜悦喧哗氛围中就这样恋恋不舍地结束了。那时虽然穷,但多少年过去了,儿时过年的那种特殊心情至今还历历在目,恍如昨日。现在已年过花甲,生活条件也好了,天天都可以吃到美味佳肴,平日生活和过年一样。现在过年,不缺年货,缺的却是年味,再怎么寻找,也找不回儿时过年那种天真烂漫、欢快喜气的感觉和味道了! </p> <p class="ql-block"> 人的味觉是有记忆的,在老家养成的口味,年岁增长也难以忘掉。这些年味的记忆与亲情、故园情相伴相随,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成为乡愁,怎样也挥之不去。往事如烟,记忆犹在。我时常独自想起家乡的人和事,回忆起同家乡人朝夕相处的日子,在我生活过的那片土地上,那时的村庄那时的人,早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回想起儿时的往事和过年时的情境,这种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从未淡化,象陈年老酒,浓烈醇厚,回味悠长,历久弥香。自2010年离乡搬到辽宁营口后,逢年过节,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叶落归根,月是故乡的明,人是故乡的亲,情是故乡的浓,酒是故乡的淳。每当心情愉悦时,就着小菜,自斟自饮两杯,酒兴酣时,便想起了杜甫的诗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是啊,趁着还能行动,待闲时回归故里,与亲朋好友和老少爷们再聚上一聚,喝点小酒,畅叙家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 王 文</p><p class="ql-block"> 2021.2.11( 庚子)年大年三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