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在宣化等您</p><p class="ql-block">春回大地</p><p class="ql-block">绿色奥运崛起</p><p class="ql-block">在<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宣化</span>等您</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位长者</p><p class="ql-block">六里十三步是古城的记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清远楼</span>镇朔楼拱极楼欢迎您</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藏满了千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下八里辽墓让您赞叹不已</p><p class="ql-block">炎炎夏日</p><p class="ql-block">消暑纳凉走起</p><p class="ql-block">在宣化等您</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位歌者</p><p class="ql-block">洋河两岸上谷盆地跳动着音律</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人工湖上群鸭戏水</p><p class="ql-block">万柳公园绿树成荫自由呼吸</p><p class="ql-block">新开假日绿岛别出心裁讨好您</p><p class="ql-block">秋高气爽</p><p class="ql-block">葡萄园欢声笑语</p><p class="ql-block">在宣化等您</p><p class="ql-block">我是一位食客</p><p class="ql-block">漏斗架栽培技术已世界申遗</p><p class="ql-block">宣化牛奶葡萄美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不如亲临葡萄园逛一逛</p><p class="ql-block">皮薄汁儿鲜心里透着美</p><p class="ql-block">在那冬天里</p><p class="ql-block">徜徉在南大街里</p><p class="ql-block">在宣化等您</p><p class="ql-block">我不是旁观者</p><p class="ql-block">我和您其实就在人群里</p><p class="ql-block">我和您一起欣赏城市美</p><p class="ql-block">祝福宣化人民幸福无比</p><p class="ql-block">美丽的宣化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宣化拱极楼</p> <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宣化先后更改过十几个名称,如秦名“上谷”、汉名“下洛”、晋、魏名“燕州、广宁”、隋名“涿郡”、唐名“武州、文德、雄武”、辽名“归北”、金名“宣化、宣德”、元名“宣宁、顺宁”、明曰“宣府”、清初定名“宣化”,一直沿袭至今。</p><p class="ql-block">据《金史》记载:大定七年(1167年),将归北洲改名为宣化州。至大定八年五月,宣化一带发生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雷雨雹灾,方圆六十里内,庄稼尽毁,人畜伤亡,朝廷赈灾后,为安抚民众,将宣化州改名为宣德州。直至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直隶巡抚郭世隆为改革地方赋政,上疏朝廷,废除宣府镇,设置宣化府,统领三州八县。</p><p class="ql-block">宣化这两个字寓意,据台湾《察哈尔文献》记载为:“宣扬朝廷德政,感化黎民百姓”,与清朝“内外统一,民族共荣”的理念相辅相成。</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一、明代宣化为军事重镇,屯兵很多,防御异族侵略,所以有校场、老营盘、演武厅等地名。</p><p class="ql-block">二、明嘉靖30年,宣化开设马市,与蒙古族发展互市贸易,随之商业经济发达,城内出现米市街、东草市、西草市、炸子市、豆腐市、胶房巷、纸坊巷、糖房巷、香巷、花巷、饸饹巷、劈柴巷、狗皮巷、石头巷、砖头巷、柏油巷等以行业命名的街道。</p><p class="ql-block">三、以寺庙命名的街道有:玉皇庙、吕祖庙、九天庙、灵官庙、马王庙、马神庙、关帝庙、武庙、相国庙、财神庙、孔庙、天泰寺、崇善寺、大洪寺、华严寺、姑姑寺、义圣宫、海潮庵、积善庵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四、以桥命名的街道有:马营桥、古胜桥、支家桥、观桥东、南、西、北,皇城桥东、南、西、北,南关桥东、南、西、北,黄家桥等。</p><p class="ql-block">五、以方向命名的街道有:大东街、大西街、南大街、大北街等。</p><p class="ql-block">六、以古建筑命名的街道有:现在朝阳商场门口俗称:“牌楼底”,过去这里有四座牌楼,民国十三年(1924年)被谭**部队兵变给烧毁了,所以只留下牌楼东、牌楼西、牌楼南、牌楼北这几条街名了。同样大西街东头也有一个阁,解放后被拆了,也只留下阁东、阁西、阁南、阁北的街名了。</p><p class="ql-block">以钟楼命名的钟楼东、钟楼西、钟楼南、钟楼北;以鼓楼命名的鼓楼南、鼓楼北等街道,人们都能理解。</p><p class="ql-block">以城墙命名的街道有:南城壕、北城壕、东城墙根、南豁子等。</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七、以古衙门、名人姓氏命名的街道有:郝都司街、郝进士街,杨台祠、按院街、小衙门巷、李政府街等。</p><p class="ql-block">还有东马道,东草寺,西草寺,阁西,阁西,东二道巷,西二道巷,好多都是对称的。</p> <p class="ql-block">宣化城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相传,明太祖朱洪武登基称帝,封他的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让谷王镇守宣化,护卫京城。谷王到任后,便贴出榜文:招募天下能工巧匠,扩建宣化城。</p><p class="ql-block">一天,来了个白鬓白发的老头儿,背着个钱褡,走上银安殿,向谷王献出一卷画册。谷王展开一看,喜得眉飞色舞,连声点头称好。</p><p class="ql-block">原来这图上画的是一座悬在空中的“太平悬猴城”。如果按图修成后,宣化便会永无刀兵之祸,不怕水火之灾,百姓再不用担忧匪盗的祸害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谷王看后,把图交给老头儿,叫他亲去选大工小匠,择个黄道吉日破土动工。老头儿带着人整整修了三年,修成一座长宽各为六里十三步的方城。比唐李晋王的旧城往西展宽了一里。这座城共有四楼,分别是著耕楼、镇朔楼、清远楼、威远楼,七门,分别是定安门、泰新门、昌平门、宣德门、承安门、广灵门、高远门。他还在南城墙中间修了俩掌管雨时的石猴。一个头顶石盘接雨露,一个站在盘上溺向石盘。</p><p class="ql-block">城门、城楼都修好后,老头儿又亲自铸了一口万斤重的铜钟,吊在钟楼大梁上,当做压妖钟心;绷了一面八尺大鼓,放置鼓楼正殿上,做为镇邪鼓胆。一切都弄妥后,老头儿走下城楼对谷王说:“太平悬猴城已经修好。一有敌兵犯境,全城就会自动悬在半空;遇到天旱,你可派人观察石顶盘的水珠,有几滴水就下几成雨;起了火灾,你就叫人敲鼓,南三下,北四下,东五下,西六下,按这个鼓点打鼓,叫全城百姓都去救火,保你永远太平无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谷王要赠送老头儿千锭金银,老头儿分文不取,告辞离去。临走,一再嘱咐谷王,“我走后,你先不要叫人敲钟,等我走到京城,你再敲钟,有了紧急军情钟一响,京城就会听见,派兵前来援助。”老头儿说完,背起钱褡走了。</p><p class="ql-block">老头儿刚走出四十里,谷王就沉不住气了,暗想老头是不是哄我,急急忙忙叫人敲钟。“当当”钟声一响,修城的神仙老头在半路听到了,急得直跺脚,说:“唉!完了,完了!谷王气量太窄,成不了大气候,害得全城百姓可要跟着受苦遭害啦!”他叹息了几声扬长而去。</p><p class="ql-block">从此,宣化的“钟心”再也不灵了。敲钟最多也传不出四十里。“悬猴城”也悬不起来了。日久天长,人们便把“悬猴城”叫成“宣化城”。</p> <p class="ql-block">空中拍的宣化夜景很美</p> <p class="ql-block">宣化清远楼</p> <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的钟楼</p> <p class="ql-block">提起柳川河,<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宣化</span>有人可能会说,不就在万柳公园西侧吗?其实,这只是柳川河最后一小截儿。如果您对柳川河的认识停留在这一小截儿上,那是很不全面的。</p><p class="ql-block">(柳川河——河子西桥夜景)</p><p class="ql-block">这一小截儿,北起<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京张高速</span>柳川河桥,南至宣化九孔铁路桥。这一段前些年已经改造,成为人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九孔铁路桥以南还有大概六七百米,柳川河归入<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洋河</span>,尚待改造完善。</p><p class="ql-block">(柳川河——九孔铁路桥)</p><p class="ql-block">那么,柳川河的源头在哪里?河流到底有多长?这需要溯源。</p><p class="ql-block">让我们把目光先瞄向宣化的西北方向。站立河子西桥头,会看到西北方向山外有座山,上面有信号塔,这就是人头山。人头山以东依次有马儿山、西高山、东高山、葛岭等,山梁上建有明外长城、烽火台、敌楼。人头山对面,有座<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老虎山</span>,老虎山以东依次有火石窑山、草帽山、烟筒山等。在两道山梁之间,自然形成一个月牙形平川,即:榆林川。两侧山山沟沟的水汇在一起形成一条河,古称柳川河。</p><p class="ql-block">(远眺人头山)</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老虎山西北端与人头山南端之间形成一个缺口,于张家口十三里从这个缺口往北拐再往东走就进入柳川河,这里便是柳川河的源头。它流经小仓盖、大仓盖南侧,而后逐渐向南拐,进入宣化城北再折向西,至下八里东端又向南拐,汇入洋河,全长大概30余公里。过去,张宣8路公交车走柳川河一线,不知现在还跑着没了?</p><p class="ql-block">柳川河的另一个源头在<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崇礼</span>四台嘴乡,就是从常峪口水库进去这道沟,一直到喜鹊梁南麓和大尖山马驹沟村沟掌。它出常峪口山口后向南而去,与人头山与老虎山之间流下的河流汇合。如果从这个源头算起,柳川河全长大约50公里。</p><p class="ql-block">这条水流并不小,只是1977年动工修建常峪口水库后,上游的水被截流用于灌溉,下游的水几乎没有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明朝</span>初期,大将常遇春率部追击元顺帝之后,返回到常峪口村这个地方驻守,不幸得卸甲风暴病而亡,所以这个地方就以他的名字结合山口,叫成了常峪口。史书上一般都笼统地说常遇春暴毙柳川河,可历史学者不一定知道具体的位置和柳川河主要由两条河流汇聚而成的实际情况。</p><p class="ql-block">人们说,大河水向东流,可这里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常峪口到葛峪堡的峪口的地势东高西低,所以葛峪堡的水并没有流入赵川方向,而是一条小河的河水缓缓向西流去,也汇入柳川河。</p><p class="ql-block">水往低处流。柳川河也是如此,从它的发源地流入洋河,是它自己找到的出路与归宿。柳川河流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是塞外一个米粮之仓。因此,明朝为解决宣府镇大量驻军的吃饭问题,在此建起不少粮仓,为防雨淋,顶部设计有仓盖,粮仓多的地方叫作大仓盖,相对少的地方叫小仓盖。我猜测,明朝军队很有可能在这一带搞过农垦。</p><p class="ql-block">古时候柳川河河道比较深,这可以从<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宣化古城</span>的地下排水系统去判断。宣化北城墙外侧有一个水门,低于地面六七米,城内雨水和污水从这里排向柳川河,说明过去河道较深,起码低于这个水门,经过几百年的淤积,目前柳川河的河道已经高出这个排水口六七米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柳川河也几乎断流。</p><p class="ql-block">柳川河是宣化的名河之一。作为宣化人,我们了解它的历史和现状,恐怕不无裨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柳川大桥</p> <p class="ql-block">宣化九孔铁路桥</p> <p class="ql-block">常峪口水库</p> <p class="ql-block">宣化北门进水口</p> <p class="ql-block">万柳公园西侧</p> <p class="ql-block">▲古时的宣府城,位于今百货大楼十字路口处建了四座牌楼。北名宣武、南为承恩、东称同泰、西谓永安。因每条大街的街口都建有牌楼,俗称四牌楼大街。即牌楼东,牌楼南,牌楼西,牌楼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曾经这里,从早到晚,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非常。历史上,每到正月,牌楼上高挂各式灯笼和彩灯结账,给古城带来浓厚的节日气氛。如今在宣府大街朝阳购物中心门前立有四牌楼文保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化的四牌楼,始建于明代,时称大市坊。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第一次直奉战争icon爆发,驻宣军阀谭庆霖率部东开,援直战奉,留守士兵因上峰不发军饷,纠集一起索饷闹事。这些变兵点火烧了东、西、北三座牌楼,一时间火光映红了宣化城icon。仅存的一座牌楼,在1952年修南大街道路时被拆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四牌楼踪影全无,以它命名的四条街道名称消失不见。“牌楼”这两个字眼,也只有在犄角旮旯的角落里还能找寻出一丝迹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四牌楼遗址所在地,即宣府大街和南大街处,却一直都是宣化城最繁华热闹的地方。留有的一块文保碑,依然在那里诉说着历史,传承着文化。</p> <p class="ql-block">宣化镇朔楼</p> <p class="ql-block">在宣化的城墙与城门那期视频中,我们讲了明清时期的宣化城 的主要城防系统,但对于这个最复杂的南门楼,我觉得还不够详细,而且展示的大多都是平面的图片,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极强的方位感,所以这期视频,就配合3D模型详细的说一下南门楼和它所附属的城防系统,并且最后会把每张图片的具体时间具体拍摄位置和来源告诉大家。</p><p class="ql-block">之所以要单出一期视频来讲昌平门,有几点原因,第一,相比于其他的城门,南门楼最重要,古人尤其是官府或者王府通常坐北朝南,所以通常来讲,南大门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城门,比如天安门就是北京皇城的正门,是皇城唯一一个开有五个门洞的城门,又比如大同永泰门,西安永宁门,南京中华门,看看这些城防系统,多么的夸张,同样的宣化的昌平门也是所有七个城门中最重要的城门,在城门外如果算上东土关有四层的城墙。第二,相比于其他的城门,昌平门留有的资料最多,更重要的一点是,即便如今的昌平门和拱极楼与民国时的,明代的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贵在这座城门还在。</p><p class="ql-block">先说城楼,现存的拱极楼是清代的产物,建筑学上通常笼统地把明清时期的建筑放在一起讨论,但其实区别还是不小的,就目前的拱极楼来说,是一个长而扁的建筑,建筑非常不舒展,虽说中国传统建筑从不主动设计立面,但作为一个面阔五间的二层楼阁式建筑,拱极楼显得太低了,如果你有幸在疫情之前上过拱极楼的二层副阶,你会发现身体站直的话,视线会被阑额挡住,个子高一些的人,头顶甚至会够到普拍枋,想要看清下面就只能弯腰,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复建的大新门,一个三开间的建筑几乎和拱极楼一样高,这只能说,清代的拱极楼颇像一个赶工出来建筑。</p><p class="ql-block">拱极楼最初的版本叫做著耕楼,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著耕体现的是明代宣府镇驻兵寓农于兵的思想,颇有一种建国初建设兵团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呢,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复原,大概是明朝早期的样子,复原不是完全真实的还原,而我的这个模型也只是大体做了个架子,里面还缺很多结构,这里只做一个大概参考,我复原的明代著耕楼,参考了西安,大同的南门,以及北京的正阳门,做成了一个面阔五间,进深一间,重檐歇山顶的二层楼阁式建筑,一层二层分别有副阶周匝,二层副阶下,有斗拱承托,整个建筑层数,明二暗三,大体如此。</p><p class="ql-block">这里要说,这视频文稿写完后的半个月后,通过与相关方面的老师进行交流,可以得知,现在的拱极楼,有可能是在斗笠破损之后,维修时将斗栱撤下,屋顶就直接落在了柱身上,所以历史上真正的著耕楼很可能就是一个和现如今拱极楼差不多的建筑,只是要加上两层斗栱。</p><p class="ql-block">拱极楼建在一个巨大的墩台之上,这个墩台,就是今天南门楼的城台,在建国之后,两侧城墙断开,原来的两条登城马道也不复存在,所以又在城台的西侧重砌了一条上城的踏步,因为失去了防御的作用,所以门开在内外就无所谓了。</p><p class="ql-block">城楼城台的外面,是一个接近于正方形的巨大,且厚重的瓮城,从图上看,瓮城的厚度已经超过了城墙,瓮城的门开在东侧偏北的位置,至于瓮城开门的地方上面是否有一座闸楼或者箭楼,目前找不到可以证明的资料,所以暂且认为没有,瓮城的外面是月城,月城的形状大概是一个圆角矩形,除了大新门的月城不太规则外,其余的两个和南门一样很规整,之前我说,月城的高度是城墙的三分之二,这是不对的,根据实际的照片来看,月城的高度大概是城墙的二分之一,月城的侧面开有一个极小的门,用途不详,用于走人的大门是开在月城的正门,城门比月城稍高,台上建有闸楼一座,大家应该可以理解闸门和平开门区别吧。</p><p class="ql-block">月城再向外边,理论上讲应该是护城河,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在昌平门外建了一个四里长的南关,所以护城河在这里就形成了两个湖,东边的湖就是现在体育场的位置,西边的湖在修建人民公园时成了公园人工湖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再向外,就是南关城了,总共有三座城门,东,南,西各一座,南关内部有六条道路,分别是以南关十字桥为中心的南关桥东西南北街,以及稍微靠北的姑姑寺街和观音后街,南关的三座城门上有一个小房子,应该是控制闸门的房子,在南关东门外,还有一座东土关,东土关也有一座小门,东土关的墙体与南关不同,是土城并未包砖,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问什么会形成东土关这样不规则不规律的小城关,在此,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先后顺序,宣化城的南门很重要,所以南门外就会有一定的聚落,商业,慢慢的也就有了寺院和人家,官府为了保护这些正常经商,生活的人们免受蒙古铁骑的侵扰,于是筑起一道土城,这就是南关和东土关的成因,而具体到为什么会有东土关,而不是什么西土关,南土关,这就要说到宣化的地理位置了,整个宣化处在一个大体自西向东流的洋河的河谷里,向西是万全怀安,向东是保安怀来最后到顺天府,也就是京师,所以,途径宣化的客商,大部分是自西向东或者自东向西,时间长了,就在进城最方便的南关东门外聚集了起来。</p><p class="ql-block">最后说一个虽然不属于南关系统但同样很重要的城防的细节,就是角楼和护城台,今天,宣化已经修复了东北和西北的角楼,护城台只有东南角还有一个残存的夯土墩,通过照片,我们大概可以看出,角楼对外每侧有六个射击孔,每层各三个,所以除了复原整个南关以外,我还尝试复原了东南角楼,平面为一个“L”形,可以理解为两个歇山顶相交,拐角处的山面推出,比较类似北京城角楼的做法,当然了,规模上差的还是很远的,角楼外离开城墙的护城台,结构比较简单,类似于长城上的烽火台,其最大的作用也就是通过释放信号,快速通知城内有敌军来犯。</p><p class="ql-block">视频的主要内容呢,到这里也就结束了,最后我再说一下视频里用到的重要的图片的具体情况,也算是纯纯的干货:总共有六张图片,其中三张虽说不属于我,但是应该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所以,如果大家想要这六张图的话,关注我并转发视频,我会私信把原图发给大家。</p><p class="ql-block">先说第一张,这张图片很早就流传在网上,名字就叫宣化城门,网传的各种来源都有,但实际上这张照片拍摄于1909年5月,原名叫做:just outside gate of Hsuen Hwa,翻译过来就是正在宣化的门外,是《张伯林的中国摄影集》第595页的图片,图片里的内容就是,昌平门月城的城门,左边月城城墙上挂着的是图中左侧商户的广告,写的是,宣化工艺分局,是做皮毛买卖的,注意图片的后面,可以看到高出月城的瓮城,还有就是月城门楼上的木质栅格,这个请大家记住,后面要考。</p><p class="ql-block">第二张图片在19年开始流传于网上,印着非常恶心的红色水印,其实这个是日本侵华时期的华北交通图片社的解密数据,这批数据有一个官网,现在算一个研究项目吧,大家看到的彩色的这些图片,其实就是人家官网上自带的一个功能,我会把网址扔在评论区里,大家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找找看,说回图片本身,原有的图片说明写着昌平门外,日期是14年10月,那么我们把昭和14年换算成公历就是1939年,这张图片是站在瓮城上拍摄月城的小门,可以看门楼上的木质栅格,是不是就对上了,更难能可贵的是,我们看图片的远处,拍摄到了南关的南门。</p><p class="ql-block">第三张和第二张来源相同,但没有具体日期,拍摄地点就是今天体育场大门的位置,前面的这片水是护城河形成的小湖,然后紧接着就是清晰可见的三层防御系统。</p><p class="ql-block">从第四张开始就算是独家内容了,这张图片是南关南门,来源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中国历史图片库,拍摄日期大概是在1936年,图中可以看到南关外的护城河,远处有大家熟悉的南门楼,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看不见月城的小楼呢,其实,是被这棵树给挡住了,另外图片的右边远处是奶奶怀山,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园区的后面,通过山形判断图片也是一种很常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第五张图片的来源比较奇怪,是一份民国的刊物,具体就是上海的《文学》杂志1934年第三卷第四期第一页的图片,内容也是昌平门月城的门楼,注意楼上的木制栅格,这是第三次出现了,经过调查我发现,这张图片其实来源于郑振铎先生的《西行书简》,是郑先生当年拍摄下的照片,后来又被杂志引用了。</p><p class="ql-block">最后一张照片,比较有趣,清晰度相比之前的要高上不少,这张照片来自京张铁路摄影集下,原本的主题是柳川河上的九孔桥,但无意拍摄下了宣化城西南角楼和护城台,右边的远处是黄羊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化城北靠泰顶山,南临洋河水,是镶嵌在阴山山脉东段山间盆地之中的一颗璀璨明珠,199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享有“京西第一府”的美誉。宣化地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夏商时,宣化先后归属冀州、幽州,春秋时为燕国北境。由于地处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居沟通南北之要冲,故宣化历来是汉族和东胡等少数民族聚集地。战国时燕国大将秦开率兵击破东胡,拓地千余里,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宣化属上谷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宣化仍为上谷郡。明代朱元璋的第十九子朱橞被封宣化,也以封地为名叫做谷王。清道光年间,宣化府在天泰寺街东口建了一座木制单孔布瓦歇山顶的“古上谷郡”牌坊,以昭示宣化历史的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2、清远楼 推荐2 清远楼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古城宣化正中,又名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明朱元璋第十九子曾在清远楼西侧建上谷王府,屯兵以御外夷。1744年,乾隆皇帝北巡路过宣化府,投白银10万两重修清远楼。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宣化,义和团首领大阿吾曾在清远楼鸣钟聚义,率众设伏于城北烟筒山处,痛击联军,杀死德军指挥官约克上校。“文革”期间清远楼遭受严重破坏。1986年,文化部主持对清远楼进了全面修复。1988年,清远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清远楼正上方向下看,由7.5米高的青瓦堆积的底座上,高17米的楼身很像十字形的建筑物。楼台底座开有东西南北四个左右对称的拱形城门。南与昌平、北与广灵、东与安定、西与大新四门通衡。内实2层,通高25米,楼阁高17米,为3开间,6塔椽,前后明间出抱厦,四周有游廊,支立24根粗大廊柱。</p><p class="ql-block">推荐3 镇朔楼得名于明永乐七年镇守宣化府总兵官被封为“镇朔将军”,它是一座重檐九脊歇山顶式建筑。整个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严,为宣化古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古代建筑。镇朔楼,又名鼓楼。坐落在古城宣化区的中轴线上,南与拱极楼、北与清远楼遥相呼应,构成了古城宣化独特的靓丽景观。镇朔楼修建干明代早期,至今己有558年历史,与当时大规模的城工同时兴建。明正统初期,宣化。张家口、大同一线时常遭受北方蒙古部落的侵扰。年久失修的士城墙已经抵挡不住蒙古铁骑的冲击,边城军民苦不堪言。正统五年(1440年),都察院右副都御使罗亨信在宣府大举城工,将l日城墙加宽加高,又在城外包砌砖石,整个工程历时6年。同时,在城内建起镇朔楼,《宣府新城之记》碑文中写道:“即城东偏之中筑崇台,建高楼,崇七间四丈七尺余五寸,深四丈五尺,广则加深之二丈五尺,其檐二级。</p><p class="ql-block">4、宣化护福寺 推荐4 护福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县塔村乡王家窑西南1.5公里的连家寨山,占地约0.5平方公里,据传该寺始建于明朝,清嘉庆年间重修,顺山势沿林荫古道曲径蜿蜒而上,行至山腰处,半崖底有一水帘洞,一股清水从洞口石狮子嘴中喷出现经鉴定为“锶”型矿泉水,可直接饮用,洞口上的二坡山,建有水母宫大殿,门匾上 书“淋陶洞”三个大字,殿内供奉水母奶奶神像,故俗称奶奶庙,两位龙王陪伴左右水母宫上建有西画廊,三间是观音大寺,内塑送子观音神像,在水母宫北侧沿来道穿过正面的走廊攀阶而上到寺院,进入山门内,园中南北各建一小巧楼阁,南边为鼓楼,北边为钟楼,上挂有500公斤鉄钟一口。院内共有大殿禅房十九间,北正房三间为佛堂,内塑大肚米勒佛铜像和释迦牟尼佛像。</p><p class="ql-block">5、下八里墓群 推荐5 下八里墓群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郊,古城宣化西北4公里的河子乡下八里村东北,是一处辽代晚期至金代中期以辽代监察御史张世卿墓葬(建于1116年,辽天庆六年)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墓群(西区为韩姓墓地),该墓群最早发现于1972年,1973年起先后四次发掘了12座辽金时期的古墓葬,跨越时间长达100年。墓室建在地下4~5米处,均坐北朝南。墓葬形制有双室墓、单室墓,有方形、圆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墓葬由墓道、墓门、墓室组成,大部分为砖雕仿木结构。张世卿墓为前、后方形,有墓室,由墓道、墓门、前室、甬道和后室五部分组成,造型独特,结构复杂,做工精美,是研究辽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6、时恩寺 推荐6 时恩寺位寺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北街40号,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寺院其它建筑已毁,现仅存大殿,建筑面积309.6平方米。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通高10.3米,单檐庑殿布戊顶,殿前有卷棚抱厦五间,为清代增进。康熙年的《宣化县志》祠祀志记载:时恩寺在今府署东。清代的府署即民国的县。据调查所知时恩寺原建筑布局南至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和禅房等。大殿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多为我国早期建筑所采用,因此文物价值较高。时恩寺大殿面阔五间19.2米,进深三间12米,通高1O.3米。斗拱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瓦顶为绿琉璃瓦顶。大殿前出单檐六檩卷棚歇山式抱厦,与大殿以勾连搭的形式连结在一起,无斗拱,系清代后加,面阔五间13米,进深三间5米。大殿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1993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时恩寺进行了测绘</p><p class="ql-block">.7、宣化万柳公园推荐7 宣化区城区西城墙西侧,柳川河河岸东侧,曾是一片以柳树居多的林地,公园用地40公顷,总体规划为“一湖十景”,十景有:花港观鱼、海棠春坞、柳川夕照、枫峦叠嶂、曲池风荷、古道还悠等景观带。万柳公园的设计浓缩江南园林之经典,营造湖光山色之美景,以游览、观赏、憩息为主,并且在园内又重现了当年“柳川万柳”的胜景。柳川河位于宣化古城西门外,元末明初,每年开春立秋后,西北风肆虐,漫天的黄沙使得河滩成了一片沙海,百姓深受其害。清乾隆九年,为了阻挡风沙之害,百姓们在柳川河附近筑堤植树,仅植柳树就有数万株,因柳树成行十分壮观,形成“柳川万柳”的胜景。2006年宣化区政府投资8000万元开始建设万柳公园,公园按照“花港观鱼、柳川夕照、枫峦叠翠、古道还悠”等“一湖一街十景”设计,占地面积40.1公顷,水面面积2.1万平方米,围绕辽阔的万柳湖水面,配以洲屿、岗阜、长堤,形成以山水见长、带有水乡泽国特色的自然山水园林</p><p class="ql-block">8、宣化博物馆推荐8 宣化博物馆位于宣化牌楼西街天主教堂东侧,其前身是若瑟总修院。宣化博物馆于2011年2月11日正式对外开放,展出古、近代及建国以来出土文物1000余件、图片1300余张,并辅以模拟场景、沙盘、雕塑等。展览由《千年古城铸辉煌——宣化历史文化陈列展》和《红色察哈尔——察哈尔省民主政府专题展》两个部分组成。《千年古城铸辉煌——宣化历史文化陈列展》包括远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五代、辽金元、明清、民国时期及建国以来的历史发展。《红色察哈尔——察哈尔省民主政府专题展》由宣化第一次解放、建立察哈尔省民主政府、宣化第二次解放走向胜利三部分组成。展览突出过去与未来、历史与现代、艺术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参观,丰富和活跃广大观众的文化生活,使之直观的了解宣化历史,增长社会知识。9、宣化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 推荐9 清初,天主教已传入宣化,到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当时北京教区决定,将原设在孟家坟的本堂迁入宣化城内,并于1869年募集捐款,修建了大教堂。1900年,大教堂被义和团烧毁,后于1904年用“庚子赔款”重建了现存的大教堂。1930年在大教堂东侧修建了主教府,建筑群为三进四合院式建筑,屋柱檐廊为砖木结构,除中院二层楼为哥特式屋顶,其余均为硬方建筑风格,整组建筑占地6353平方米,建筑面积2881平方米,有房屋111间。其整个建筑与大教堂连在一起,规模宏伟、壮观</p><p class="ql-block">10、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 推荐10 在宣化众多文物古迹中,有一处近代文物以其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而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察哈尔省民主政府旧址,该建筑始建于1930年,属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该旧址是一座中国传统的三进四合院式建筑,中院二层楼为哥特式屋顶,其余均为硬山顶式建筑,门窗、檐廊均带有鲜明的西方建筑风格,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化有个古寺叫时恩寺,你知道她的来历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历史文化名城宣化,有一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时恩寺,1992年6月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时恩寺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时恩寺的大殿,是宣化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大殿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斗拱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瓦顶为绿琉璃瓦顶。大殿前出单檐六檩卷棚歇山式抱厦,与大殿以勾连搭形式连接在一起,大殿外观古朴庄重,气势雄宏。</p><p class="ql-block">关于时恩寺的由来,在宣化流传着这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土木之变后,明朝廷更加意识到宣府镇的重要性,来年二月就开始加强宣府镇建设,进行“堵漏”工作。</p><p class="ql-block">明成化年间,时任升都知监太监的镇守宣府内臣为弓胜。弓胜在宣府任职近二十年,对当地防务民情甚是了解。在这样一个北方边陲重镇,他感觉到弘扬佛法对整顿边防,抚慰民心是非常的重要。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在宣府镇敕建皇家庙宇。</p><p class="ql-block">成化皇帝本身就是一个心地宽厚仁良,深知人间冷暖的皇帝。一日,在他午休酣睡之时,朦胧间一位世外高僧乘祥云飘然而至,和他讲到在京师的西北重镇,有祥瑞而至,应该在那里建寺立庙,利国利民。成化皇帝猛然而醒,却琢磨不通其中玄机。</p><p class="ql-block">不过数日,宣府内臣弓胜就派人上奏敕建之事。成化皇帝遂下旨准奏,在宣府镇敕建寺院,以顺天意民情。</p><p class="ql-block">圣旨已下,马上就要开工,选址却是成了争论的焦点。总兵张进认为应该选址在城北山阳坡,是修佛赋心的绝佳之地。巡抚颜彪则以为应该建在洋河之畔。一时争论不下,难有定论,都心生郁闷。</p><p class="ql-block">没过几日,三人因军需要求,登镇朔楼(鼓楼)瞭望敌情。却在无意间下观鼓楼的西北方向,近在咫尺处却是莲花朵朵盛开(成片的莲花状葡萄藤架),碧绿清新,非凡脱俗。众所周知莲花是佛教八宝之一,象征吉祥纯洁,出淤泥而不染。三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喊了出来,“这不就是最好的敕建庙堂之地吗!”</p><p class="ql-block">寺庙于成化六年(1470年)七月建成,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禅堂、东西寮房、藏经阁等寺庙建筑,寺中广植莲花葡萄藤架。寺庙建成之际,成化皇帝感念“广度方便及时布恩于众生”,赐匾目为“时恩”二字。</p><p class="ql-block">时恩寺建寺至今已五百余年,如今修葺一新的时恩寺为古城一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化大西门</p> <p class="ql-block">长途汽车站对面</p> <p class="ql-block">宣化化肥厂的回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企业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曾有无数次的梦境都在企业,有时梦到在参加企业的改产扩建,有时梦到和师傅们一起攻克技术难关,还有时梦到和企业的领导和师傅们在一起畅谈人生的履历和感慨..... 建厂初期进厂的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都是在宣化化肥厂度过的,无论走到哪里,我的心、我的魂都和这个企业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宣化化肥厂是国有国家二级企业,工厂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企业最兴旺的时候,拥有固定资产2.2亿元,职工270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近600人,为国家上缴利税数千万.....</p><p class="ql-block">宣化化肥厂曾是一个藏龙卧虎的地方,宣化化肥厂曾是我们播种理想的沃土,宣化化肥厂也曾是我们温暖的家。在企业忙忙碌碌走过了大半生,当就要离开这个从稚嫩走到成熟,亲历过建厂投产每一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时,真的是万分不舍,一草一木都诉说着别情......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已经步入了智能互联的新时代,在这个后浪颠覆前浪日新月异的社会背景下,想起曾经起工作过的企业,仍觉得心里暖暖的。 </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12日,破土动工的第一锹伸进了这块沉睡的土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会忘记,建厂初期,宣化化肥厂这块远离市区的黄土丘陵地带是满目荒凉,1966年,来自十二化建、省直机关、唐山、天津、湖南、龙烟钢铁公司和太原化肥厂、吉林化学工业公司等地的创业者们怀着振兴我国化肥工业的理想,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了这块不毛之地,当时从外地抽调来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边参加企业开工筹建,还一边担负着对新招入职工的技术培训.....</p><p class="ql-block">1966年6月12日,建厂的第一锤在一片荒野废墟中奏响,破土动工的第一锹伸进了这块沉睡的土地,一个工厂宣告诞生!从此便开始了日以继夜,废寝忘食的艰苦奋斗,荒野坟莹的滩头,飞沙走石相伴,埋下第一块基石,架起第一条管线,苍穹的繁星和地上的明灯编制着洋河岸边的不夜城。抓施工进度、抓设备订货,披星戴月,忘我劳动,为结束宣化古城没有化肥的历史,为解决河北省4300万人口的温饱问题,为增加我国的化肥产量,改变长期依赖化肥进口的状况,艰苦创业的元老们、功勋们,无怨无悔地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p><p class="ql-block">宣化化肥厂1966年6月破土动工,1968年10月建成投产,在化工部、河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关怀下,以两年多时间的高速度,创建了我国中型氮肥企业建厂的新纪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六三一”是我们企业第一批创业者中的一支强劲队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6年3月1日,有278名初高中毕业生、复员军人、临时工来到河北氮肥厂(宣化化肥厂的前身)报到,成为第一批学徒工,后来企业把这批职工称为“六六三一”,其中有三名同志来自北京,其余均是在宣化就地招工,有人说,他们是化肥厂最可爱的人,刚进厂时,工资仅为18元,第二年20元,三年后转正才挣得38.61元,进厂后,对化工工艺一窍不通的他们成了企业的第一批操作工,大都被分配到了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岗位,要求他们必须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从理论上弄懂弄通。在技术培训班上,他们白天听课,晚上复习作业,你追我赶,互相帮助,较好的完成了学习任务。培训结束后,他们就分别奔赴到太原、北京、四川、石家庄、和吉林的化肥企业去学习和实习。江西氨厂要开工了,要求宣化化肥厂派开工队支援,当时刚刚起步的宣化化肥厂老师傅太少,厂领导就从“六六三一”的实习人员中抽调精兵强将,去支援江西氨厂的开工,这些同事们不仅出色的完成了对兄弟厂的支援,而且从开工实战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技术和经验。这支队伍中,许多人被聘为中级职称,有20多人担任了企业的中层干部,先后有40多人调到沧州、唐山、山西、内蒙等地的化肥企业,有的还成了这些企业的骨干和领导。有的被省政府授予技术能手称号。最突出的代表是化肥集团有限公司的常务副总李家利,这个从宣化一中高中毕业的高才生,才华横溢,魄力出众,敢想敢干,敢做敢为,被评聘为高级工程师。他先后当过调度指挥、做过企业管理、副厂长,无论在哪一个岗位,都做出了出色的业绩,在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25日,是我们企业建成投产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幸参与了化肥厂建厂的第一批创业者们,就好像年轻的母亲在经过长时间的痛楚,第一眼看的自己可爱的婴儿时一样的激动。1968年10月25日,第一袋碳酸氢铵在期盼已久的目光中生产出来了,望着那雪白晶莹的化肥,人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当地平线升起一轮新的朝阳,这金色的秋天竟是如此的辉煌,化肥厂展开了振新的翅膀,“长城牌”碳氨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伴随着第一批以“长城牌”命名的碳酸氢铵的问世,宣化古城告别了没有化肥企业的历史,宣化化肥厂的创业记载也有了开拓性的突破。</p><p class="ql-block">1968年10月25日这个日子,使日历上几个简单的数字变成了每一个宣化化肥厂职工爱岗敬业履历中一个最厚重的注脚。1968年10月25日,是我们企业建成投产的日子。10月25日成了我们的“厂庆”纪念日。这个纪念日,纪念着“长城牌”碳氨一个崭新生命的诞生,也标志着宣化化肥厂全体职工又一段辉煌的创业历史的开始!</p><p class="ql-block">1991年12月2日,又是一页用理想映红的日历。我们的企业蒸蒸日上,一跃成为全区效益最好的企业。正当碳氨市场十分火爆的时候,厂领导决策机构毅然做出了改产尿素的决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企业正值青春年华的时候,又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引进意大利司耐姆公司的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在招标会谈、商务合同谈判中,面对外商,我们的代表不卑不亢,从容镇定的和外商同案争讨,从英语水平、技术水平到雄辩的口才、敏捷的思维,以及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都令外事部门和外商赞叹不已。现场安装调试阶段,专家们远渡重洋,亲临现场监督指导。经过连续多次的抽样化验,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设计要求,外籍专家多次伸出大拇指喊“OK”!</p><p class="ql-block">1991年12月2日,凌晨2点45分,当第一批尿素成品行云流水般的从造粒塔喷洒而下时,宣化化肥厂的整个厂区沸腾了,喜庆的锣鼓、震耳的鞭炮、激动地欢呼声,使困倦的子夜变得亢奋了。长城”牌尿素取代了“长城”牌碳氨,这是企业发展史上的又一次的辉煌! 当时,全国四个改产尿素的厂家,我们企业夺得了四个第一:第一个建成,第一个化工投料,第一个出合格产品,第一个通过性能考核。那高耸入云的造粒塔,是我们企业产品更新换代的象征,是记录着我们企业发展壮大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1994年5月20日,是我们化肥厂人刻骨铭心的伤痛记忆。那个金色和灰色焊接起来的五月……</p><p class="ql-block">安全是生产的保证,铁律是用碧血写成!一个又一个亲切的面容,一代又一代的化肥人,他们怀着赤子之心,为了化肥事业的蓬勃发展,奉献着自己的汗水和生命。化肥厂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创业者的足迹,化肥厂的每一袋化肥,都渗透着创业者的汗水,化肥厂的每一台设备,都记载着创业者的业绩,化肥厂的每一份奖状,都记录着创业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进取。在生产效益节节上升的时候,5月20日下午3点30分,一声突发的巨响震撼了四面八方,宣化化肥厂发生了建厂历史上一个灾难性的事故---“5.20”重大事故。一声巨响,结束了八个鲜活的生命……他们都是我们企业出类拔萃的技术骨干啊!生命却定格在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我默默地吞咽着泪水记录下那些难忘的人和事…….</p><p class="ql-block">1997年4月18日,宣化化肥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年的春天阳光明媚,这年的春天东风化雨。宣化化肥厂的3000多名职工迎来了盼望已久的盛大节日,4月18日,宣化化肥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同时,传来不寻常的消息:公司董事会决定,公司成立之日,不举办大型庆典,要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支援宣化区的教育事业,拿出20万元,设立“河北宣化化肥集团教育奖励基金”专项用于奖励在德智体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一时,宣化化肥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和希望工程联手成了人们的热门话题。再后来,正当尿素颗粒以日产400吨的速度日夜流淌时,企业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天空,工厂领导班子带领职工开始实施筹划新的蓝图,争取在国家“八五”期间扩建24万吨磷氨......</p><p class="ql-block">昨夜星辰昨夜风,追寻走过的足迹,往事并不如烟,我们企业的命运也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我有幸和我们的企业经历过共同的风雨,也感受过大体相同的欢乐。我们回忆往事历史,不仅仅是为了怀念那段传奇的岁月,重温一个时代的光荣和梦想,更是为了憧憬更美好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田桂芳:笔名:晓田 ,宣化化肥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干部,高级政工师。河北省作家协会、民研协会、散文协会和中国化工作家协会会员,宣化上谷文化研究会理事。先后在各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类作品数百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上谷宾馆</p> <p class="ql-block">宣化的七十二座桥,七十二庙</p><p class="ql-block">宣化城池虽然不大,古庙、古桥、古牌坊较多,素有“72座桥和72座庙,有桥就有庙,有庙就有桥”之称。所谓“七十二”之数称,据传说,唐末晋王李克用定都宣化时,正值其母亲72岁寿辰之际,所以,下令在宣化城内建72条街,72座桥,72座庙,并在几个门外建72个城堡。在东门外还有72营,南门外有72屯,西门外有72庄(房),北门外有72堡</p><p class="ql-block">从一张旧<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宣化县</span>城廊街巷(康熙五十年编纂旧县志时制作的)看,关于宣化的古庙只标了38座。这38座寺庙庵是:三官庙、龙严寺、净业寺、观音寺、伏魔宫、杨宫寺、义圣宫、南马神庙、吕祖庙、普华寺、塔儿寺、城隍庙、九天庙、<span style="color: rgb(14, 64, 140);">关帝庙</span>、火神庙、文庙、东岳庙、财神庙、大洪寺、灵官庙、关帝庙、马神庙(城内主要大街这样的庙往往建有数座)、地藏庙、相国庙、三元宫、朝元观、马王庙、勒马庙、积善庵、普善庵、玉皇庙、大观音寺、首座寺、大真武庙、时恩寺、杨公祠、龙王庙、胡神庙。</p><p class="ql-block">城内各庙(不包括上述列举)共有82座。有圣恩寺(县署东)、地藏寺(西门内)、龙王庙(西门外)、小观音寺(皇城北)、大观音寺(观桥西)、弥陀寺(水桥东)、慈圣寺(副爷街)、灵云寺(观后街)、五岳庙(阁北)、马神庙(邓家桥)、泰山庙(米市街)、广慈寺(东门桥)、伏魔宫(盐店街)、财神庙(后部巷口)、关帝庙(鼓营桥,即古神庙)、乡祠(小桥东)、太平庵(钱店街)、隆兴寺(阁南)、圣佛寺(立禅寺街)、关王庙(南关瓮城)、观音寺(南关)、真武庙(南关)、龙严寺(南关得胜桥西)、宝兴寺(南关)、龙王庙(南关)、三官庙(南关)、龙王堂(东门外)、龙王庙(北门外)、龙王庙(洋河桥)、真武庙(西草市)、财神庙(阁北)、三官庙(水桥起)、老君庙(水门三道街)、三灵候庙(城隍庙街)、铁佛寺(黎家街)、灵候庙(南大街,今关帝庙)、三清宫(南大街,内有七贤祠)、真武庙(东水滹沱,今卢家湾)、石柱寺(江家街)、禁约寺(草市东)、灵官庙(双桥西)、吕祖庙(炸子市街)、九天庙(米市街西)、海会庵(广城街)、关帝庙(皇城北头)、眼光庙(挂林桥即县署东)、真武庙(大滴台)、三贤庙(卧龙街)、玉皇庙(新生街)、真武庙(传家街)、观音堂(流水巷)、真武庙(红牌楼)、关帝庙(大新门)、观音堂(山西街)、关帝市(郝家拐角)、地藏寺(李镇府街,即九华观)、灵官庙(旧后府街)、十方院(草场后)、立化寺(塔儿寺街)、观音堂(城隍庙西)、华严寺(大园头)、庄严寺(北街)、真武庙(大坑堰)、大子孙庙(西北角)、万善庵(大园头)、小子孙庙(三贤庙街)、普陀庵(大洪寺街)、石佛庙(干桥南)、立禅寺(东北角)、杨官寺(北街)、千佛寺(水门街)、碧霞寺(水门街)、观音堂(东门口)、观音堂(西城底)、龙王庙(弥陀寺街)、勒马庙(西北角)、龙王庙(西北角)、关帝庙(养济院后)、瑞云寺(薛家巷)、泰山庙(东门外山上)、真武庙(草场内)、胡神庙(西门口)。</p><p class="ql-block">宣化古桥也建的很多,主要原因是城池南低北高,牌楼南和新开路原来都是城内的大河沟,从北门进来的洪水,经这两条河沟汇入洋河,所以各条街巷,须建成木桥或石桥。从县志的街巷图(康熙五十年制)看,当时只标了21座。这21座桥是:南关桥、邓家桥、米市桥、桂林桥、兵家桥、皇城桥、东门桥、古圣桥、马营桥、观桥、虎溪桥、甘霖桥、广惠桥、水桥、支家桥、鼓营桥、五虎桥、广慈寺桥、得胜桥、洋河桥、小桥。鉴于宣化过去常因兵祸或自然塌陷,古桥早已无存,到民国年间,城内的古桥大多已不复存在了,仅留下的几座,如泥河桥、柳川河桥、洋河桥,古城解放后,都已重新修建,由木制、石制,改建成钢筋水泥桥</p><p class="ql-block">宣化这些众多的古建筑,经过时代的变迁,拆的拆、坏的坏,保存下来的已不多,但仍折射出了宣化文化的古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化的13座古桥,一桥一历史,座座有传说。</p><p class="ql-block">▲1、得胜桥——</p><p class="ql-block">即现在的地道桥旧址,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兵家得胜归来必经之桥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经得胜桥至南关搜罗宣化乡民金两万余两方退,退后将得胜桥烧毁,之后修京张铁路线时拆除。</p><p class="ql-block">▲2、皇城桥——</p><p class="ql-block">即今宣化国税局东南角十字路口处,为一座大石桥,俗称皇城桥。明朝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在这里建过谷王府。如今的皇城街道,以此而命名。</p><p class="ql-block">▲3、南关桥——</p><p class="ql-block">旧址即现在南关交通岗十字口处,站在十字桥(南关)可观四门。即东关门、西关门、南关门、北关门。现宣化建有一座南关桥(俗称地道桥)</p><p class="ql-block">▲4、广惠桥——</p><p class="ql-block">据《宣化县志》记载,广惠桥在城南洋河上,明万历二十七年,宣化巡抚王象乾调集了各路工匠数千人,将河水临时引到南岸,深挖河床,排沙布石,筑起一座长达千尺的大型17孔石拱桥,名日广惠桥。康熙四十五年滇圮四洞,桥遂废。</p><p class="ql-block">▲5、十字桥——</p><p class="ql-block">今宣化二中院内。据记载,武宗朱厚照的行宫镇国府(西皇城)的旧址,既在“十字桥西”,故此推算,十字桥应该在二中校内位置。</p><p class="ql-block">▲6、董家桥——</p><p class="ql-block">今京西江南处。有古时宣化的董家大户筹建,以此命名。如今董家桥南、北街巷的名称,传承于此桥。</p><p class="ql-block">▲7、观桥——</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钟楼之北朝天观东巷十字路口为观桥。今为观桥东、西街的十字路口处。现有街名留存下来。</p><p class="ql-block">▲8、水桥——</p><p class="ql-block">观桥东面有水桥,位置不详。古时有甘桥有水,水桥干的传说。原来水桥上有座龙王庙,庙内建有小戏台。在建戏台时,因水位高,即在地基下冒水处扣了七口大铁锅,以防水溢,要是揭起大锅,水马上就喷出来,淹没全城。所以,水桥常年没有一滴水。</p><p class="ql-block">▲9、甘桥——</p><p class="ql-block">观桥北面有甘桥,位置不详。甘桥有水的传说,一是早年宣化从北门至南门有一条河沟,遇有暴雨,洪水从北门冲进城内汇淹街巷,二是附近多有菜园引河水浇地。因此,虽称甘桥,却常年有水。</p><p class="ql-block">▲10、支家桥——</p><p class="ql-block">传说桥建在支家大户门口处,(他们家是宣化的地主或名门大户),此桥由他们筹建,以此命名。今宣化还有支家桥路传承。</p><p class="ql-block">▲11、五虎桥——</p><p class="ql-block">现庙底村(皇城家园)附近。明代,因此桥所在位置,顾有五虎街。此街住有武姓兄弟五人,均为武将,人称五虎将,故名。据《宣化新县志》卷首城廓图所标,此街为五虎街;2010年因皇城家园居民小区的建成而废止街名。</p><p class="ql-block">▲12、小关桥——</p><p class="ql-block">原来南门是三个门洞,头道门至二道门有座小水桥。因桥小,地面高,所以人们常常过桥后,才知道脚下是桥面。民间有“过桥不见桥”的传说。</p><p class="ql-block">▲13、 马营桥——</p><p class="ql-block">马营桥西街与清远路相交之处,古代有座桥,叫马营桥。据说当年在这里驻扎着大明宣府镇的一支骑兵部队,当地百姓俗称为马营,恰巧兵营外的十字路口有座桥,所以这桥就被称为马营桥。今在钟楼北仓道街的北侧,有一条西连后府街东到清远路的东西街叫马营桥西街,故得名此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宣化观桥西街,曾经有座神秘的古庙宇,和一段传奇的历史故事,连当地人都很少知道。</p><p class="ql-block">每天都会在观桥西街(马王庙)上匆匆而过。接送孩子天天路过,买菜购物天天走过、晚上散步天天通过……就是这么一条不起眼的街道,居然有着一座古老的道观和一段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p><p class="ql-block">相传,曾几何时,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73岁高龄的丘处机,带着18名弟子,远赴大雪山会见成吉思汗,劝说其止杀爱民、宣扬济世安民治国之道。去的时候,由于路途遥远,加上丘处机年岁已高,中途曾在宣府歇息,居住在当地的最大道观~朝元观。历经两年之久,最终实现了龙马相会(成吉思汗属马,丘处机属龙)。于1223年2月启程东返,当年8月回到宣化,又在此观住了一段日子。之后,1224年2月,定居燕京太极宫(现北京白云观)。</p><p class="ql-block">当年居住的道观,叫朝玄观。清朝时期,为了避讳康熙皇帝的名讳,改为“朝元观”。它位于宣化古城大北街西侧、观桥西街上、马王庙街的中间,现宣化七中所在地。该观座北朝南,故此马王庙街的中间,也叫“观门口”。道观后面的村,就叫观后村。观的左面有一座桥,便有了“观桥东”、“观桥西”。因有此观,才有了今天的“观桥”和“观后村”之说。</p><p class="ql-block">之后该观毁于火患。时至今日,古老的朝元观已无踪影,而观后村、观桥街的名称依在……</p><p class="ql-block">一段传奇的历史,一位神奇的人物,一篇富有色彩的故事,一份道教与宣府城的因缘……</p><p class="ql-block">生活在宣化,周边却处处透着古老的传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你还知道这座城市的哪些古历史呢?欢迎留言评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皇城桥的由来</p><p class="ql-block">提起皇城桥,宣化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过去这里有座桥是肯定的,但宣化从未做过国都,何来皇城?最初与李克用这个历史人物有关。</p><p class="ql-block">唐朝时,沙陀人(突厥后裔)李克用因作战有功被封为晋王,后得罪国舅被贬官发配到宣化。再后来进入五代十国乱乎了好长时间。李克用在宣化盖皇城,当起了沙陀国国王,正值其母72岁,就下令建72座桥、72座庙。有桥就有庙,有庙就有桥。当然,这里边有传说的成分。</p><p class="ql-block">再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其第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在这里建过谷王府;第十个皇帝一一武宗朱厚照在这里建过行宫镇国府。所以,这个地方就逐渐被叫作了皇城桥。</p><p class="ql-block">虽然这里的国府、王府以及古桥早已荡然无存,变成了钟楼大街和新开路交叉处一个比较宽阔的十字路口,但皇城桥这个地名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坐标宣化大北街,一条清远大道通南北,四条老名街巷已沧桑</p><p class="ql-block">今天在观后村附近绕了一大圈,这一片除了有古老的马宅庭院、新修复的北城墙、以及远近闻名的莲花葡萄小镇外,还有四条老名街巷、古树老屋。今天主要聊聊这四条老街小巷。</p><p class="ql-block">1.轳辘把巷——名字特别,巷子弯曲细长。原有文庙旧址存在于此,现已拆毁。周边大多开建了高楼,角落里还有少许残垣断壁、破落沧桑的老屋和古树,依旧矗立在那里。</p><p class="ql-block">2.集善庵巷——一看名字就知道是以古庙宇命名的街巷。此巷子只有两三百米长,尽头是几间老平房,巷中坐落着大北街小学。街名虽有古韵,但是小巷已无老街气息。</p><p class="ql-block">3.杨公祠街——其实就是横穿观后村的一条街道,古时也叫水门街(北城墙有水门遗址)。两边都是观后村的平房和以及葡萄园。是宣化城乃至中国都比较有名有历史的葡萄园。</p><p class="ql-block">4.李政府街——以官名为街名并在前加姓者,古时应该是某李姓官员的府第所在地,旧时叫李镇抚街。这一片由于开发新楼,目前也已是一片残垣断壁,街名也慢慢在消失。</p><p class="ql-block">▲1条清远大道,横穿南北;2边新楼升起,老屋藏匿;3处闲暇景点,坐拥其中;4条老名街巷,面目全非。</p><p class="ql-block">▲或许再过几年,这一片的老屋古树会逐渐消失,换来了高楼林立,车水马龙。</p><p class="ql-block">▲或许再过几年,这几条老名的街巷也将不复存在,终究与其它街道而合名</p> <p class="ql-block">华凯大厦</p> <p class="ql-block">宣化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539岁的宣化钟楼,居然还有这样一个传说,让人听的是津津乐道。大概没有人不知道宣化的三大楼了,钟楼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p><p class="ql-block">宣化清远楼,也叫钟楼,始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位于古城宣化正中,楼内有明代古钟,重约万斤,用四根通天柱架于楼体上层中央。据传说,钟声悠扬洪亮,可远传40余里。</p><p class="ql-block">关于钟楼有个神话故事,我还是第一次听说。</p><p class="ql-block">相传,当年钟楼的铜钟铸好后,如何悬挂发生了争议,有人觉得重做横梁,有人说应该先把楼顶拆了,总之,你一言我一语,好几个方案,都没有统一意见。</p><p class="ql-block">这时,有个白胡子老爷爷带着仙气出现在众人面前,甩了一下拂尘,提议先起四根通天柱做支架,再将铜钟与挂钟的横支架在地面连接好,将铜钟一点点升高。</p><p class="ql-block">巡抚大人一听,果然是仙人,心中再无犹豫。请老人指导众人赶紧将铜钟悬挂起来,果然,非常顺利!大喜之下,巡抚大人下令检验铜钟的传播距离,这时,仙人又说话了:“且慢!宣府乃京师屏障,如有敌来袭,钟声应让京城听到!”</p><p class="ql-block">众人都很差异,宣府与京城相隔甚远,怎么可能。老人看出众人不解,便拿出一支香,“此香点燃我便动身赶往京城,香烧完,我就到了,那时再敲钟,钟声便可远达京师,切记!”说完,飘然而去……</p><p class="ql-block">开始,大家乖乖点香等待,说来也怪,这支香烧的奇慢,渐渐有人沉不住气了,直到有人提醒:“大人,吉时已到,您看这才烧了一点点,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呢?”巡抚大人虽觉得怪,可还是听从了众人的建议,好吧,敲!</p><p class="ql-block">钟声响起,白胡子老爷爷便察觉了,无奈的叹口气:“哎,咋这么不听话?我这刚走到鸡鸣山,才40里,也罢,天意如此吧!”仙人便飘然而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钟楼的故事。或许是人们茶余饭后闲聊的神话,但钟楼在人们心目中更加神秘的存在了。</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的古代建筑,之所以神秘,是缘于它们背后都有一段段美好的故事,一件件传奇的典故。它总会让人想起一个朝代、一位人物、一段历史……</p><p class="ql-block">你的家乡有哪些古代建筑呢?欢迎评论留言。</p> <p class="ql-block">宣化民族表演队在假日绿岛演出</p> <p class="ql-block">宣化民族表演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宣化葡萄”</p><p class="ql-block">宣化白牛奶葡萄因其果粒状似奶牛乳头而得名,牛奶葡萄粒大,呈椭圆形,其果穗为分枝型,穗大粒硕。葡萄色泽绿中泛乳白,如碧玉晶莹耀眼,脆嫩欲滴,皮薄肉腴汁丰,味道清甜爽口,令人百吃不厌。它的最大特点是能剥皮切片,素"刀切牛奶不流汁"的赞誉,可烹制成过油葡萄、拨丝葡萄使之成为宴席上的高档佳肴。</p><p class="ql-block">宣化的牛奶葡萄已经有上百年历史,据盆窑当地人介绍,这里的葡萄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不少葡萄藤都有上百年了,村民世世代代耕种于这片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葡萄是他们的经济来源。葡萄文化也已经融进了这座城的血脉之中。</p><p class="ql-block">宣化牛奶葡萄,含糖量高达21.3%(甜度超过新疆哈密瓜),皮薄肉厚,味甘醇美,可以剥皮取肉,也可用刀切成小瓣,所以也有“刀切“‘牛奶’不流汁”之说。清朝曾作为“珍果”进贡皇宫。在1909年巴拿马国际农产物博览会上,获得了荣誉奖。从五十年代起,宣化牛奶葡萄一直销住香港和澳门。有人询问张家口的美食,我们也总会把牛奶葡萄第一个介绍给他。没错,葡萄是宣化乃至整个张家口的骄傲。</p><p class="ql-block">漏斗状葡萄架栽培方式</p><p class="ql-block">漏斗架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架式,因其架式像漏斗而得名,架身向上倾斜30°~35°,呈放射状。</p><p class="ql-block">1.充分利用光照,由于有倾角,任他太阳在东南西北,统统收入囊中。而传统葡萄架的叶片背面很难接受到光照。</p><p class="ql-block">2.保水保肥,根部聚在一起,利于保水保肥,只在局部区域浇水施肥,就能使得全部植株受益。集中种植在一个5-10平方米的园台内,这个圆台村民称为“凤凰台”。</p><p class="ql-block">但是这种架子搭建困难,而且四五年就需要重建。最高处有四五米,比起普通葡萄架高了很多。 当地许多人改用普通架后减产明显。漏斗形葡萄架一架可以产千斤以上,并且葡萄寿命延长,现有的基本都是100年以上的老藤。</p><p class="ql-block">3.避暑纳凉</p><p class="ql-block">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年降水量量400mm左右,气候大陆性强,多风沙,土壤沙石多。</p><p class="ql-block">宣化牛奶葡萄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誉,皮肉黄绿色,质脆而多汁,酸糖比适中。牛奶葡萄栽培至今仍大量沿用传统的庭院式、漏斗架及多株大穴种植栽培方式。漏斗式棚架架身向上倾斜 30—35°,呈放射状,架梢高 3m,棚架直径 10—15m,形成“内方外圆”的优美的独特漏斗架,适于观赏和乘凉休闲。宣化传统葡萄园系统已经被评选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下图示意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和漏斗架葡萄种植栽培方式。</p><p class="ql-block">(1)分析宣化牛奶葡萄种植的有利自然条件。</p><p class="ql-block">(2)分析宣化牛奶葡萄采取多株大穴种植栽培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3)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宣化牛奶葡萄种植采用漏斗架的原因。</p><p class="ql-block">(4)近年来,有人建议减少城郊型宣化牛奶葡萄种植园面积,你是否赞成,请说明理由。</p><p class="ql-block">(1)宣化纬度较高,夏季光照时间长;雨量集中,雨热同季;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p><p class="ql-block">(2)该地区降水较少,土壤沙石多,漏水漏肥,多株大穴种植栽培有利水源集中供给、肥源比较集中,有利于保水保肥。</p><p class="ql-block">(3)漏斗架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且光照较均匀;环状漏斗架比较牢固,有利于抵抗该地较大风沙;漏斗葡萄架在炎热的夏季形成的低辐射、低气温、高湿度的庭院气候环境,有利防暑降温。</p><p class="ql-block">(4)反对:漏斗葡萄架造型独特,景观优美,且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牛奶葡萄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喜欢;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与张家口、北京等地较近,游客较多,有利于发展乡村旅游。</p><p class="ql-block">赞成:该地区容易受水旱、沙尘暴、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土壤沙石多,土壤肥力较低;该种植方式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效率低;城市化需要占用土地。</p> <p class="ql-block">宣化区观后村占地面积400多亩,其中300亩种植着全国闻名的宣化牛奶葡萄,祖祖辈辈辛勤栽培,延至今日,到现在仍然是村民们的致富果。本期节目来到观后村,了解当地群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频道《我的美丽乡村》栏目,旨在展现各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工作成果,通过记录“三农”领域新变化、新发展、新成就,展示美丽乡村的“强富美”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p><p class="ql-block">走进莲花葡萄小镇</p><p class="ql-block">探寻跨越千年的农遗</p><p class="ql-block">宣化牛奶葡萄以世界上唯一的漏斗架种植,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一千多年来,葡萄和宣化人息息相关,与宣化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春华秋实,伴随着一代代宣化人,葡萄已成为宣化人魂牵梦绕的记忆,是千百年来宣化人的乡愁,也是故乡系在游子心底深深的根。</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缘 起</p><p class="ql-block">莲花葡萄小镇坐落于宣化城中轴之北的广灵门,与京张高铁宣化站仅一墙之隔。小镇广场中央,一串宣化牛奶葡萄雕塑伫立在眼前,青翠欲滴。</p><p class="ql-block">宣化牛奶葡萄,以世界上唯一的漏斗架方式种植,已有1800多年的栽培历史。葡萄果实粒大,呈长椭圆形,犹如奶牛乳头,因而得名。牛奶葡萄果穗呈圆锥形,最大可达1500克以上。成熟后的葡萄,晶莹剔透,呈黄绿色,穗大,粒大,肉脆,多汁,皮薄,可剥皮、切片,糖酸比高,口感好,百食不厌,素有“刀切牛奶不流汁”的美誉,历来为皇家贡品。世界上的葡萄栽培,大都采用排架,唯有宣化采用漏斗架,是全球“唯一”。</p><p class="ql-block">在绝大多数国家,葡萄都是远离城市,种植在田野里,唯独宣化的葡萄种在城市里。宣化最早的葡萄面积占了大半古城,从清远楼往北,都是整整齐齐、绿油油的葡萄园,故有“葡萄城”之美誉。“清远楼下两天地,半城瓦舍半城绿”,是宣化在城市中种植葡萄的真实写照。这是世界上唯一发源于城市之中,由城市向城郊发展的传统农业系统。</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传 承</p><p class="ql-block">沿着葡萄架下鲜红色弯弯曲曲的小径,来到小镇的核心景观——张骞广场。</p><p class="ql-block">据《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太中大夫张骞率百余众出使大月氏,欲相约共同进攻匈奴,扩大汉朝领地。不料刚出陇西,即为匈奴所俘,被扣留10余载。期间娶妻生子,休养生息后成功出逃,始得西走大宛,经康居入大月氏。但当地水草肥沃,牧民安居乐业,不愿再与匈奴为敌,故又翻越丛岭东返回汉。张骞首次出使达13年之久,获中亚地区大量军事、政治、文化、民情等信息和情报,为再使西域创造了有利条件。汉武帝念其出使有功,被加封为博望侯。 </p><p class="ql-block">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以书谏汉武帝获准率三百余人再次出使乌孙、大宛、康居、大夏、安息(即今伊朗、埃及、伊拉克、乌兹别克)等地。于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由乌孙使者伴随张骞归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诸国,弘扬了中华文化,广交了朋友,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在外交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同时,他将西域的农业、畜牧业的经营品种和先进经验带回中国,为繁荣中国的经济、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张骞引进时原名为“蒲桃”,后来译成葡萄今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骞从大宛带回的红、白两种葡萄种苗,最早开始在他的家乡汉中成固县栽种。继而在西安、洛阳、中原地区逐步推广,为我国葡萄种植开创了先河,是我国葡萄产业的奠基者和开拓者。</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莲花架</p><p class="ql-block">登上葡萄叶造型的“观景塔”,俯瞰整个小镇的葡萄架,犹如朵朵盛开的大莲花,又像一把把倒置的绿伞,颇为壮观。</p><p class="ql-block">1300多年前的唐朝时,宣化牛奶葡萄只在规格较高的寺庙中种植,后来才扩散到大户人家、寻常百姓家,当时,人们称葡萄为“圣果”、“仙果”。宣化城早有“七十二桥、七十二庙”之说。据考证,宣化在清代以前实有寺庙108 处,桥多是因为需要引柳川河的水来灌溉葡萄,因此宣化城内有水则有桥,有庙则有葡萄。这就是莲花葡萄小镇名称的由来。</p><p class="ql-block">宣化现有的葡萄,都是百年以上的老藤,其架式结构非常独特,将二、三十棵葡萄集中种植在一个5-10平方米的园台内,村民叫它“凤凰台”, 直径最大的有3米。每个圆台里藏着的都是宣化葡萄年龄的秘密。圆架最高有3.5米,虽然一个大圆葡萄架能占200多平方米,但凤凰台只有1/10左右,架面下留下更大的一片清凉。凤凰台上落凤凰。凤凰又是传说中的吉祥鸟,不死鸟。葡萄代代延续生命的藤蔓蜿蜒生长,历尽沧桑,为人间带来清凉的境界。</p><p class="ql-block">从葡萄架内看,“凤凰台”像昂首的凤冠,围在四周的葡萄藤,犹如凤凰开屏;行走在葡萄架下,小径曲折蜿蜒,身旁花红果香,景致可与南国小桥流水媲美。这种有着独特魅力的葡萄种植方式也吸引了历代的文人墨客,坐在葡萄架下赏月观景,吟酒斗诗。金代诗人刘迎咏在《上谷》诗中,就写下了“葡萄秋倒架,芍药春满树”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图片</p><p class="ql-block">千年的根脉,千年的农艺,演绎着宣化葡萄的传奇。来吧,亲爱的朋友们,请到“莲花葡萄小镇” 来,在古老的葡萄园中,领略莲花架的绝美神奇;感受 “城市里葡萄园”灿烂的农耕文化;品尝金灿灿清甜爽口的牛奶葡萄,一起寻找跨越千年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宣化丝音葫芦丝团队演出</p> <p class="ql-block">古称“上谷郡”,有“京西第一府”之美誉的今<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张家口市</span>古城宣化,中轴线上由北向南一字排开巍然屹立着清远楼(钟楼)、镇朔楼(鼓楼)、拱极楼(南门楼)三座雄浑的古建筑,他们栉风沐雨地陪伴,早已化作<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宣化</span>人的精神家园,无论宣化的现在和未来如何变幻沉浮,只要三座城楼矗立不倒,宣化人就足可以不打磕巴地将吹牛仨时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钟楼 鼓楼 南门楼是宣化人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本人文笔粗俗,本无能力就任何一座古楼说三道四,然而细读网络上众多的相关内容和文章,发现大多数都是复制与粘贴,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缺乏新意。</p><p class="ql-block">作为宣化人,我相信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南门楼“<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昌平</span>门”匾额两侧那些刻着的小字。由于距离地面较高,也很难看清楚字迹。如今借助手机镜头,终于辨识到具体内容,原来这里真藏着四个人!今日斗胆就以此锲入,边学边写,作此小文,哪怕只能给大家带来多一丁点的了解,就已经足够让我兴奋不已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拱极楼即宣化南门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又称昌平门楼,明代称著耕楼,清改称拱极楼</p><p class="ql-block">究竟400多年前昌平门匾额两侧刻着的小字是什么内容,又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昌平门匾额两侧刻有小字</p><ul><li>左起第一列:万历十八年岁次庚寅<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孟夏</span>吉旦立。</li></ul><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历十八年即1590年,这一年是庚寅虎年</p><p class="ql-block">1、岁次是何含义?是中国传统的书面表示年份的用语,也可以写“岁在”。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开头就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用“岁次”“岁在”表示年份,前边必须有年号年数。</p><p class="ql-block">2、孟夏是什么季节?是指农历四月。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称孟春,仲春,季春;农历夏季为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秋冬亦然以此类推。</p><p class="ql-block">3、吉旦如何理解?原本的意思是农历每月初一,比如元旦就是元月初一,后来引申开来泛指吉祥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懂得了以上三点,第一句话的意思就豁然明朗:万历十八年庚寅虎年农历四月初一(或者农历四月某一个吉日)立下(南门楼重修完成)碑文。</p><ul><li>第二列:钦差<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巡抚</span>宣府都察院右都御史郭四维</li></ul><blockquote>郭四维(1533—1602)字汝张,号北野。今夏津县城南栾庄村人,明隆庆<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进士</span>,官至都察院副都御使。四维相貌伟岸,聪敏过人。少时就读于村塾,塾师与之对语常自叹不如。解元潘龙非常赏识郭四维的才华,遂收于自己门下,亲授举子业。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四维赴乡试中举。1568年(明隆庆二年)登进士第。先后实授内邱、紫阳、<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清苑</span>三县知县。后补升刑部给事中,不久迁转兵部。曾出守池阳,在任清理刑事积案,劝课农桑,深得民众敬服。后擢为河南按察司副使,负责整饬<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霸州</span>(今河北霸县一带)兵备道。在任多有建树,以“博大有谋,沉雄能断”升为都察院副都御使。曾出巡<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宣府</span>(今河北宣化),并赞理军务。郭四维治军,恩威并济,将士无不感其德威而竭力用命。他勤于职事,驻守边塞,督理长城事务达十余年。终因积劳成疾,于天启年间卒于任所。</blockquote><p class="ql-block">郭四维是山东夏津县人,20岁时乡试中举(相当于通过省级政府考试取得公务员身份),35岁进士及第(通过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在宣化重修南门楼这年57岁,掌当时宣化军政大权,故列首位。据记载,万历皇帝曾封赠其圣旨五道,其中前四道是封其父母,第五道是封其祖父母,实为褒扬郭四维勤政爱民,多年戍边之功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四维像</p><p class="ql-block">郭四维死后葬于山东老家祖坟,后因开发建设,郭氏后人对祖坟进行迁茔,据悉当时一共迁走48尊墓,其中包括郭四维父母郭鼐及夫人之墓,但一直没找到郭四维的墓葬。2013年4月施工的工人挖出了郭四维及夫人的墓,现场留有两个棺盖上分别刻有“<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明朝</span>都察院副都御史郭四维之墓”“淑人许氏之墓”,另外还有石人像四尊、金簪一枚,其它陪葬品被施工人员哄抢一空,呜呼哀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郭四维塑像</p><ul><li>第三列:钦差镇朔将军镇守宣府<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总兵</span>官都督李迎恩</li></ul><blockquote>万历十三年十月敕宣府副总兵、署都指挥佥事李迎恩以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山西。</blockquote><p class="ql-block">李迎恩在万历十八年任镇守宣府总兵官都督,执镇朔将军印,宣化鼓楼又称镇朔楼,也源于此。说起李迎恩,不得不提起另一位名将<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李如松</span>。据记载推测,李迎恩在万历十三年之前在就宣府任“副总兵官”,十月被调防镇守山西,升任“总兵官”。万历<span style="color:rgb(76, 76, 76);">十五年,李如松任总兵官镇守宣府。那年巡抚许守谦检阅军队操练,被李如松拉着并坐一起。有参政指责李如松不合礼法,李如松不以为然差点和那个参政动起手来。因为这个事情,李如松被巡按御史王之栋告了状,说李如松太过骄横,因此李如松被命与刚到山西两年的李迎恩更镇换防,这样李迎恩以总兵官都督身份又重回宣府,三年后,完成了宣化南门楼的重修,因而留下大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76, 76, 76);">再说从宣化换防到山西总兵官李如松,在万历二十年(1592)因为鞑靼人(东蒙古族人)在宁夏挑起战事,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国桢的推荐下,任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六月抵达宁夏,先后用土垒战,水攻战,组织敢死队攻克了宁夏城,鞑靼首领哱拜自尽,其子哱承恩等被擒,李如松立功授奖不在话下。同年四月,日本权臣</span><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丰臣秀吉</span><span style="color:rgb(76, 76, 76);">发动侵朝战争,并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及印度。由于朝鲜国腐败无能,使得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韩国首尔)、</span><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平壤</span><span style="color:rgb(76, 76, 76);">等地。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刚刚结束宁夏战斗的李如松为东征提督,二十五日,明军在李如松的率领下,誓师东渡参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战争。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回国,论功行赏,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为辽东总兵。次年四月,鞑靼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追击捣巢,途中埋伏,阵亡于抚顺浑河一带,卒年49岁。万历皇帝痛悼,令具衣冠归葬于顺天府(今北京)</span><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宛平县</span><span style="color:rgb(76, 76, 76);">长辛店之西南。可惜一代名将,其赫赫大名却再没有机会镌刻在宣化的城楼之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李如松画像</p><ul><li>第四列:钦差山西承宣布政使分守口北道右参政王象乾</li></ul><p class="ql-block">明朝的“布政使”,即“承宣布政使”是最高的地方长官。每一个承宣布政使的辖区,称为“承宣布政使司”。王象乾(1546---1630年),字子廓,号霁宇,桓台新城人。明隆庆四年,亚元举人,连科进士。宣化南门楼重修完成这年的王象乾44岁,任右参政,分守口北道,驻宣府。即还只是管理口北道【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长城</span>之间地区,宣化、赤城、万全、龙门、怀来、西宁(1914年1月改名阳原)、<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怀安</span>、蔚县、延庆、保安(1914年1月改名涿鹿)、张北、独石、多伦等县】钱谷赋税,督课农桑,考核官吏的地方官。哪曾想到这只是王象乾开挂而传奇的人生刚刚拉开帷幕,后来综理宣府、大同和山西军务,历任督抚多年,威震九边,官至兵部尚书。后因边境多事,83岁时仍然披挂甲胄,上阵御敌。因此人太多传奇,在此按下不表,留待以后作文专门叙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象乾画像</p><ul><li>第五列:钦差协守宣府副总兵都督佥事李东暘</li></ul><p class="ql-block">李东暘时任协守宣府副总兵都督佥事,是与李迎恩搭档的副职,地位四人中最低,所以列在最后。</p><p class="ql-block"><br></p><ul><li>综上所述,昌平门两侧藏着的,原来就是四个曾主持重修南门楼的历史人物。认识了一个一个非凡的他们,在瀚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仿佛以万历十八年为节点,以宣府镇为中心(宣化是北部边防重镇,沿长城设九镇,宣府镇为九镇之一,辖<span style="color:rgb(14, 64, 140);">四海镇</span>至大同1300里的防御任务,是宣府镇总兵驻地和指挥中心,又称宣府镇城)展开了一幅金戈铁马的历史画卷,南门楼上的每一块城砖此刻似乎都鲜活了起来,讲述着车辚辚马啸啸的往事!</li></ul><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拾阶而上历史的厚重感就在脚下的石条间升腾起来</p><ul><li>往事如烟,如今的宣化早已卸下身上的光环。当落寞无奈地书写在现实,宣化人能吹牛的也仅仅只剩下了历史。盼望着能有一天,在宣化街头小酌时,可以拿来下酒的除了历史,更要有发展进击的当下和高光美好的将来!</li></ul> <p class="ql-block">正月十六宣化人民公园</p> <p class="ql-block">宣化师范学院</p> <p class="ql-block">宣化师地质学院</p> <p class="ql-block">老宣化照片,您还记得这是那里吗?</p> <p class="ql-block">宣化瓷厂,宣化啤酒厂,庞家堡马万水工程队,宣钢1260高炉,牛奶葡萄</p> <p class="ql-block">大北街</p><p class="ql-block">宣化大北街是宣化的一条主要街道,真正的大北街是指从钟楼北观桥十字路口开始往北 ,到北门口止。六十年代,大北街居民以菜农为主,从观桥沿路往北,曾经有两个小酒馆,一个粮站,一个菜店,一个药店,一个供销合作社,还有一个烧饼铺,算是大北街的商业网点。沿路东西各有若干小巷,有郝进士巷,辘轳把巷,集善庵巷,李政府街,杨公寺街,观后街,最有趣的是有一个巷叫白茅屎巷,因巷口有一个厕所墙是白的得名。大北街最标志的院落就是马家大院,路西从杨公嗣街往北连着几个院子联通,也就是宣化常说的马宅。还有几个原通校的家属院。小时候记得大北街很繁荣,是一个商业中心</p> <p class="ql-block">前清年间,在宣化东面的鸡鸣山上,出了个绿林女英雄桑凤莺,因为她模样长得俊俏,武艺超群,江湖上送了她个绰号,叫“九花娘”。她的父亲因交不起财主的租税,被财主买通官府,活活打死。九花娘和他的两哥哥桑忠、桑义气愤之下,杀死了财主,放火烧了财主庄园,遂上山落草,在鸡鸣山占山为王,专与官府作对。</p><p class="ql-block">这一天,九花娘接到两位兄长的来信,说他们在山西劫了一批银两,要途经宣化,怕中途有失,要九花娘在朝阳楼接应。见到哥哥的印信后,九花娘便连夜赶到宣化城下,第二天天一亮,她就装扮成一位秀才上了楼。</p><p class="ql-block">九花娘上楼后,要了壶茶水,一盘点心,找了个背朝窗面向楼梯的雅座,一边品茶,一边等候兄长派人来送信。谁知,她等了约莫一个半时辰,还不见有人来接头,却见五六个獐头鼠目、不三不四的人上了楼。这几个人上楼后,便犄角式坐在她对面的雅座上。并且,一边饮酒,一边鬼鬼崇崇地直朝她脸上乱睃。九花娘被看得不好意思,只好站起来又要了点酒菜,静等来人。不一会儿,楼梯上又走上七八个立眉竖眼的家伙,后面还跟着位穿着破烂皮袄,蓬头垢面的黑胖和尚。这伙人一上楼,便冲九花娘这边走来。九花娘是久走江湖的,一看这架势有些不对头,立起身来就要往外走。这时,就见那几个前来喝酒的“哗啦”一声把桌子一推,把身上袍子一脱,露出清一色的皂色紧身夹袄,蓝缎子中衣,兜裆滚裤,全是齐刷刷的捕快公差打扮。为首的一位螃蟹脸模样的公差,冲她喊道:“九花娘,我独角太岁已候了你多时,今日撞在网里看你怎么逃走!”九花娘一听,情知走漏了消息,知道眼前这位冲她喊话的,正是江湖上称作“独角太岁”的马万春,是位十分棘手的对头。这时,后来的几位也亮出兵刃围拢过来。九花娘把眼朝窗外一扫,忽然瞥见大哥桑忠也和官兵交了手,知道二哥已平安推着银两出城。她忙把头上儒巾一甩,外袍一脱,从腰里摘下金瓜流星锤,喊了声:“狗子们,看锤!”呼呼地舞动起来。</p><p class="ql-block">这流星锤是长短兵械中最难使用的,许多短兵器一被流星锤环练缠住,就再也无法施展,只好乖乖撒手,没用半个时辰,这帮公差手中的兵器被打得刀卷棍飞,人人骨折腿残。独角太岁马万春仗着身大力蛮,武功深厚,一心想捉住九花娘前去邀功,奋起精神,和九花娘斗了二十多个回合,被九花娘飞起一锤将他的大环刀磕飞,刀把子砸在脸上,腮帮子登时肿得老高,只好捂着脑袋败下阵去。</p><p class="ql-block">九花娘看见捕快们纷纷败退,正想跑下楼梯,只听有人喊道:“唔奄,臭豆腐,烂豆腐,咸豆腐干子,豆芽菜,这个小娘子耍得还不错呢!让老僧跟你玩上一玩!”九花娘仔细一看,却是后上来的那个热天穿破皮袄的脏和尚。真是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九花娘非常气恼,不由喝问道:“秃贼,你是何人?”</p><p class="ql-block">“北山寺欧阳德。”和尚说罢,把身子一缩,就见那身破皮袄,破皮裤整个囫囵脱下,比蜕皮的蛇还褪得利索,露出一身武僧打扮。</p><p class="ql-block">九花娘一见,知道和尚练的是轻功,这种功夫是形意拳的高手所教。他心中暗暗留神,准备用师父传的绝招和和尚决一胜负。</p><p class="ql-block">这时候,欧阳德早已跑到九花娘背后,左三、右四、前</p><p class="ql-block">五、后六耍开了神行法。九花娘看见眼前身后全是欧阳德身形,忙绕着流星锤护住身子,欧阳德看看近不了九花娘身子,无法点穴道,急从怀里掏出个大烟锅头,装了烟叶,猛地一吸,在胸里揉成一个烟蛋,凝聚丹田之力,突然打出。九花娘没提防这一招,只见胸前一团黑物打来,忙用锤隔架,已来不及,只觉胸里一震,咚地被重重打了个跟头,流星锤已脱手飞出。九花娘一个鹞子翻身腾起,暗暗潜气周身,感到内伤不重,知道来者不善,不用绝招恐怕难 以 脱身,她忙从腰里噌地抽出墨云剑来,要与和尚争个高下。</p><p class="ql-block">原来,欧阳德本在宣化草帽山上的寺内修行,从不和官府打交道,只是昨个受马万春煽惑,说他叔叔去山西保镖,被九花娘兄妹杀死,这才动了真气,来擒捉九花娘。</p><p class="ql-block">“唔奄,小娘子,来吧!”欧阳德把烟锅头一晃,望着九花娘道。</p><p class="ql-block">“看剑!”九花娘使出峨嵋山学来的看家本事:“佛光三绝”斜横里向欧阳德扫来,“唰唰”墨云剑上下翻飞,把欧阳德逼到墙角,剑光直指他的眉心,二招下来欧阳德虽百般拦护,却已汗水满面了。不禁暗暗叫道:“好剑,好剑法!”他几次想给能装一斤半烟叶的大烟锅装上烟叶,用绝招战胜九花娘,却被剑锋裹得无法脱身。忽然间,欧阳德感到脑后凉嗖嗖,冷气袭来,忙往旁一闪,就见九花娘虚晃一剑,喊了声:“真武僧(欧阳德法号),我家与你无仇无怨的,不要再为官府卖命了!我去啦!”说罢,将团黑乎乎的东西向欧阳德扔了过去,接着一个“紫燕凌空”就从朝阳楼前栏杆飞下,和大哥桑忠聚兵一处,杀出城去。</p><p class="ql-block">欧阳德伸手一接,却是自己的一块袍领。知是九花娘不愿结怨,手下留情,故意不伤自己,又打听到叔父并未出事,便回山而去。</p><p class="ql-block">从此以后,这段故事便流传了下来,虽是众人传说,多有添枝加叶,却给远近闻名的朝阳楼增添了不少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朝阳楼</p> <p class="ql-block">:慈禧太后在宣化朝阳楼吃过窝头吗?</p><p class="ql-block">话说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仓皇西逃,逃到宣化朝阳楼时,饿的两眼发花,却没什么食物可吃,随从好不容易给她找来几个窝窝头,慈禧老东西狼吞虎咽,吃得比蜜还甜。后来回到北京,有一天忽然想起在宣化吃过的窝头是那样的好吃,就传旨御膳房给她蒸窝头。尽管御膳房百般调制,慈禧太后却难以下咽了。</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只是宣化的一种民间传说。实际上,这老东西到宣化吃的并不赖。据有关资料表明:慈禧一路西逃经下花园鸡鸣驿来到宣化,住在紧邻朝阳楼的上谷公所。一路上,年迈的慈禧太后急火攻心、疲惫不堪、饥肠辘辘。到了宣化后,稍微安下心来,在上谷公所住了三日,每餐由朝阳楼提供饭菜,尤其是老佛爷吃了刚从地窖里取出的鲜美的涮羊肉后,又吃了一大块刘家窑的西瓜,饱食之余,上下通气,几天来的急火瘀滞一泻而出,顿感舒爽,愁眉舒展,连声赞好。一时间,宣化的文武百官都众星捧月似的簇拥着老佛爷,不仅在这里用餐,还商讨国家政事。正当慈禧太后尽享朝阳楼美食,不停地向身边人赞美宣化是座太平城时,八国联军在京城烧杀掠夺后已出居庸关逼近下花园,慈禧一行才仓皇收拾行囊,继续西逃。</p><p class="ql-block">宣化朝阳楼位于宣化市区中心,始建于公元1619年(明朝万历年间),因地势居高,光照充足,由初名“玉成园”更名为“朝阳楼”,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味佳肴,名扬张宣大地,成为古城餐饮文化的一绝。据说李自成在此还吃过“葡萄宴”,可以说历史文化比较深厚。它是一座主体为两层的挑角楼,门前有一个拱形台阶,从东西两侧都能登上去。楼房古香古色,令人赞叹。八五年我在这里还吃过几次早点。</p><p class="ql-block">可惜后来被宣化的“建设者”们给拆除了。其实,类似这样的古建筑,留下来就是文物,会越来越珍贵的。</p><p class="ql-block">百货大楼拆了,剧场、影院拆了,明清大片的四合院民居拆的所剩无几,文庙还在么?</p> <p class="ql-block">宣化七个门楼</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钻机之乡”</p><p class="ql-block">由于宣化地区制造钻机的历史长、品种多、知名度高,为国家大型钻机行业发展做出的贡献突出,尤其以潜孔钻机为主,在国家建设初期的工程施工机械保障和节省购置国外设备资金,以及培养国内机械制造行业人才,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宣化重型机械产业是国内研究开发各种钻孔设备的专业化基地,以研制生产最新型,高性能,低消耗,露天各种型号钻孔机械为主,产品广泛用于大,中,小型矿山,水电,交通等土石方开挖爆破工程,也可用于港口,航道等水下岩石穿孔爆破。</p><p class="ql-block">宣化地区的钻机产业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五十年代。1958年,国家批准建设一座大型矿山机械厂,即对宣化矿山机械厂(宣化工程机械厂)进行迁厂扩建。但由于历史原因,宣化矿山机械厂于1959年停建,该厂厂址及所有建筑物改建为“宣化风动工具厂”,隶属河北省机械局领导。1960年,宣化风动工具厂再度停建,划为原矿山机械厂的一个车间,开始生产风镐、风钻、风砂轮等小型风动工具;1962年,宣化矿山机械厂归属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再次将该厂风动工具车间和铸钢车间划出,成立了宣化风动工具厂,隶属河北省机械局管辖;1963年,引进沈阳风动工具厂仿苏BA100型潜孔钻机,并投入试制,由此奠定了宣化生产凿岩机械的基础,确定了生产潜孔钻机的方向;1964年,宣化风动工具厂划归中央第一机械工业部五局直属......此后,原机械电子工业部不断下达多项重点科研任务,宣化风动机械厂在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积极开发产品,先后开发新产品70余种,有20多种新产品填补了中国穿凿机械史上的空白;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满足了国内重点工程的急需。“七五”期间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发展后国产率95%以上。其生产的露天穿凿设备、平巷掘进设备、竖井凿岩设备、航道疏通设备、挖掘破碎设备占中国同类产品市场拥有量的85%以上,并远销欧、亚、非诸国。宣化风动机械厂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显著提高,成为中国机械部专业生产大中型穿凿机械的主导厂,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凿岩机械总公司首家二级企业。</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后期,宣化风动机械厂的发展逐渐进入半衰期。但宣化风动机械厂在数十年时间里为宣化乃至我国钻机产业培育了无数技术专家、行业能手,为“宣化钻机”产业的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宣化地区钻机行业人士不断研发新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独立研制和合作开发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填补中国钻机行业空白,逐步发展成为生产潜孔钻机的产业城市,总产值逐年呈倍数级增长。在钻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宣化区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首位,依靠科技进步,做大做强钻机制造业,创新研发专利技术、产权近100项,培育出华泰矿冶等7家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并在全区50%以上的钻机整机生产企业建立起了技术研发室。华泰矿冶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与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合作,宣化泰业潜孔机械有限公司与中国地质勘探研究院“联姻”,各企业按照自身情况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并引进了由博士、硕士组成的100余人的技术攻关团队,形成了“生产一代、研制一代、储备一代”的梯次研发生产模式。</p><p class="ql-block">“宣化钻机”是一个产品品牌,也是一种创业精神。她包含着几代宣化人艰苦奋斗的历程,体现着我国凿岩机械发展进步的光荣史。也必将继续激励着宣化钻机人不断创新,锐意进取,为我国的矿山及基础工程建设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河北华华哥作为钻机群体的一员,看到宣化钻机的历史,看到宣化钻机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我深感骄傲。以饱满的激情,把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完美结合,创造出更佳辉煌的科技成果。</p> <p class="ql-block">宣化风动机械厂</p> <p class="ql-block">古城宣化,既是文化名城,又是工业重镇,素有“半城葡萄半城钢”的美誉。这“半城钢”里,除了钢铁冶金之外,还包括机械、化工、建材、电力、啤酒等工业企业。其中工程、风动,又是除宣钢之外最具影响力的两大企业。这里我们就一起说说宣化风动厂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工程,二风动</p><p class="ql-block">“一工程,二风动”,是过去宣化人常说的一句老话。话里的含义大致有三:一是工程的历史早于风动;二是出宣化南门沿着东升路(今府城南大街)往东,先经过工程,再到风动;三是工程的规模和待遇可能略好于风动。工程、风动原本是一家。工程厂 1950 年初建厂,与共和国同步成长,最初厂址在南关桥西,后迁至和平街西段(西工程)。1957 年,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推土机,从此步入了工程机械行列。1958 年,在“大跃进”的背景下,国家计划在工程厂的基础上,建立一座大型矿山机械厂,厂址选在宣化城东五公里处,规划占地 750 亩,一期投资 147 万元。同年 10 月,新厂区破土动工,张家口地区专员谢峰(曾任河北省省长)亲自在奠基仪式上剪彩。1959 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宣化矿山机械厂(工程)迁址扩建项目下马。原规划厂区计划改建为“宣化风动工具厂”,隶属河北省机械局领导,生产方向为小型风动工具。当时已建成厂房有:工具、四金工、热处理、锻造等车间,东楼、食堂及供水、供电、库房等配套设施。1960 年,国民经济更加困难,宣化风动工具厂建设项目再度停建,已建成区域划为宣化矿山机械厂(工程)的一个生产车间,开始生产风镐、风钻、风砂轮等小型风动工具。1962 年,宣化矿山机械厂(工程)划归中央一机部直属,再次将该厂风动工具车间和铸钢车间划出,成立了宣化风动工具厂,隶属河北省机械局管辖,拥有职工 297 人。从 1958 年开工建设,到 1962 年宣化风动工具厂正式成立,四年间一座大型工厂横空出世。厂区东边是侯家庙村,西侧是山洪冲出的七里沟,南北都是广袤的农田。从这一刻起,风动这个名字开始在宣化上空回响。1964 年 5 月,风动厂由河北省属划归中央一机部直属。同年,工程厂主厂区由城内和平街搬迁到宣化城东 1 公里处(东工程)。从此,这两座大型机械加工企业,在东升路上如旭日般冉冉升起。</p><p class="ql-block">从小型工具,到潜孔钻机</p><p class="ql-block">在穿岩设备生产领域,沈阳风动工具厂无疑是行业的龙头老大。该厂伪满时期建立,是“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 156 个重点项目之一,生产出国内第一台凿岩机。1966 年,沈风厂又抽调八百多名技术骨干,远赴甘肃,支援三线建设,建立了天水风动工具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沈风、宣风、天风,成为全国穿岩设备生产的骨干企业。建厂伊始,风动厂并不满足于生产小型风动工具。1962 年 10 月,在一机部协调下,从沈阳风动工具厂引进仿苏 BA-100 型潜孔钻机技术资料,同时邀请一机部和沈阳风动工具厂五名工程师协助研发。1963 年 5 月,仿制研发取得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从此奠定了宣化生产穿岩机械的基础,确定了潜孔钻机的生产方向。1964 年划归中央一机部管理后,国家又继续投资 280 万元进行扩建,先后建成三个金工车间和铸造、下料、机修、装配等车间,建成西楼、北楼和南楼,生产要素齐全,配套设施完善,产能大幅提高。同年 10 月,与鞍钢矿山研究所共同研制的YQ-250 大型露天潜孔钻机通过技术鉴定,弥补了国内空白。次年又共同研制成功 YQ-150A 型潜孔钻机,当年投入生产,其改进型成为以后的主导产品。几年来,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河北工学院、唐山矿冶学院、河北机电学校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厂,技术力量大为充实,为企业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六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历史原因,管理出现混乱,生产一度停滞。1967 年,厂名更改为宣化风动机械厂,企业在艰难中前行,新增模型、冲机器、制氧、配件等车间,新修铁路专用线一条。1970 年,企业由中央下放到河北省机械局领导。1972 年,一机部在湖南湘潭会议上将风动厂确定为全国凿岩台车生产主导厂。以后几年,生产秩序恢复,科技创新不断,先后开发新产品 70 余种,有 20 多种新产品填补了中国穿凿机械史上的空白,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满足了国内重点工程的急需。</p> <p class="ql-block">建厂伊始,风动厂并不满足于生产小型风动工具。1962 年 10 月,在一机部协调下,从沈阳风动工具厂引进仿苏 BA-100 型潜孔钻机技术资料,同时邀请一机部和沈阳风动工具厂五名工程师协助研发。1963 年 5 月,仿制研发取得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从此奠定了宣化生产穿岩机械的基础,确定了潜孔钻机的生产方向。1964 年划归中央一机部管理后,国家又继续投资 280 万元进行扩建,先后建成三个金工车间和铸造、下料、机修、装配等车间,建成西楼、北楼和南楼,生产要素齐全,配套设施完善,产能大幅提高。同年 10 月,与鞍钢矿山研究所共同研制的YQ-250 大型露天潜孔钻机通过技术鉴定,弥补了国内空白。次年又共同研制成功 YQ-150A 型潜孔钻机,当年投入生产,其改进型成为以后的主导产品。几年来,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太原重型机械学院、河北工学院、唐山矿冶学院、河北机电学校等大中专院校毕业生陆续分配到厂,技术力量大为充实,为企业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六十年代中后期,由于历史原因,管理出现混乱,生产一度停滞。1967 年,厂名更改为宣化风动机械厂,企业在艰难中前行,新增模型、冲机器、制氧、配件等车间,新修铁路专用线一条。1970 年,企业由中央下放到河北省机械局领导。1972 年,一机部在湖南湘潭会议上将风动厂确定为全国凿岩台车生产主导厂。以后几年,生产秩序恢复,科技创新不断,先后开发新产品 70 余种,有 20 多种新产品填补了中国穿凿机械史上的空白,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满足了国内重点工程的急需。1977 年,北京科学电影制片厂拍摄新闻纪录片《钢铁穿山甲》,反映钻机生产和应用情况。1978 年,QZ-250 型潜孔钻机、FJD6 型伞型钻架,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YQ-150B 型潜孔钻机支援坦赞铁路建设,CLQ-80 型潜孔钻机,出口欧洲、非洲和亚洲多国。进入八十年代,积极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其生产的露天穿凿设备、平巷掘进设备、竖井凿岩设备、航道疏通设备、挖掘破碎设备占中国同类产品市场拥有量的 80%以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p><p class="ql-block">大企业,小社会</p><p class="ql-block">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是普遍现象,风动厂也不例外。厂里重视职工生活,住房、教育和医疗都由企业保障。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职工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建厂之初的 297 人,到 1985年已达 2511 人,再加上服务公司及离退休人员,职工总数超过三千人,连同职工家属和其他相关人员计算在内,总数超过一万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动厂职工住宅区,主要有三处,一处是“风北楼”(二附医院对面),一处是顺城街(区医院附近),最大的一处是“西楼”(厂区附近,七里沟西侧)。最初是平房,八十年代初又盖起了楼房,后又通了暖气,在当时算是条件好的单位。中午休息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早晚都有班车接送。“西楼”的住户最多,住有七百多户人家。最初的平房建于七十年代初,由西向东分为三组,称为一段、二段、三段,一段的前面是个综合商店,二段前面是个粮店,三段后面是子弟学校和幼儿园。从 1979 年到 1982 年,又在周边先后盖起 15 栋宿舍楼,至今还叫风动宿舍。企业重视教育,建有除普通高中以外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有自己的托儿所、幼儿园、子弟学校(九年一贯制)、技工学校、职工大学。很多人从幼儿园到技校都是同班同学,然后一起进厂,再一起二次创业。风动子弟学校 1973 年成立,次年增设初中班,后来又增加一个学前班。学校规模不大,仅为1~2 轨,但教学质量不低,很多老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是宣化区最早开设外语课的小学。1983 年, 初中班移交宣化区教育局,学生整体到宣化八中就读。1987 年,学校更名为宣化采掘机械厂子弟学校。2006 年,学校整体移交地方,更名为宣化区东升路小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动技校 1983 年开始招生,首批招收锻工班50 人,第二年招收车工班(高中起点)30 人、铸工班 50 人。以后逐年发展,为企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中级技术工人,很多人至今依然活跃在各个钻机厂的生产一线,成为支撑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风动电大的前身是风动厂职工大学,职工大学的前身是“七二一”大学。风动电大属专科层次,学制三年,专业为机械制造。前三届学生,分别为1979、1982、1984 年入学,共毕业 69 人。后来几届, 越办越好,这些电大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技术部门和生产车间,很受各部门欢迎,很多人成为今天宣化的精英。风动医院位于厂区西围墙外,是座小型综合医院,主要为职工和家属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建厂之初为保健站,有医护人员 5 人。1974 年,医院建成,搬入新址,正式成立风动厂职工医院,当时有医护人员 25 人,后又增加至近 50 人。风动厂的职工文化生活也很丰富。厂区西门外建有风动礼堂,除召开大型会议外,还放映电影、举办文艺演出。礼堂前面的广场,周末还有露天电影,各类老影片反复放映,观众乐此不疲。每年都组织各类体育比赛和田径运动会,各车间代表队踊跃参加,比赛竞争激烈,场面热闹非凡。存与发展。他们从加工零配件、提供维修服务起步,把握市场命脉,小步滚动发展。二十年来,筚路蓝缕,高歌猛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目前宣化有钻机生产企业近百家,既有像安百拓这样的外资企业,还有华泰、金科、正远这些钻机行业里的明星企业,他们抱团取暖,集群发展,都在延续着风动厂的血脉,续写着穿岩装备新的辉煌。2023 年 6 月,宣化区被中国机械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钻机之乡”称号,并成功举办“首届装备制造产业大会暨‘中国钻机之乡’张家口宣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宣化钻机”成为继“宣化葡萄”之后,又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战勇,山东莒县人。河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宣化一中语文教师、副校长,宣化上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朗读者:崔霞(霞光):是一名金融工作者。喜欢文学艺术,爱好主持、朗诵、舞蹈、球类运动,曾多次主持大型公益活动和文艺演出。愿把美好的声音,愉悦诗文,传递给身边的每位朋友。张文利(一川纳海):一个跋涉在声音世界里的行者愿与听者在作品中探讨共鸣。田田,宣化清泉朗诵文学艺术团成员。生长于北京,喜爱京剧和声音艺术,希望用诵读感动自己,温暖他人,品味生活的美好!郭万斌(扬帆):宣化朗诵联盟及宣化美协副秘书长,张家口朗诵艺术联盟、宣化清泉朗诵文学艺术团及宣化散文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宣化工业——金属制品业</p><p class="ql-block">宣化金属制品业现有13个厂家,全系区属企业。全行业拥有职工1409人,固定资产1223.4万元,主要生产丝锥、暖气片、水暖件、不锈钢餐具、汽缸垫、水桶、烟筒,以及小五金制品,其中丝锥、暖气片、餐具等畅销全国各地。1993年工业总产值共2368.2万元,实现利润91.9万元。产值占当年区属工业总产值的9.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沿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未民初,宣化城区即多铁匠炉和白铁铺,解放后他们组成了各种手工业合作社。但除白铁社以外,由铁匠炉组成的各个合作社大都转向了机械制造业,现有金属制品厂家,则多由60年代的街办小厂和一些原与金属制品业无关的合作社发展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制白铁器的个体工匠,解放后分别组成了两个白铁社,1958年合并成黑白铁社,1977年扩建为黑白铁制品厂,是宣化唯一的日用金属制品业厂家。1965年眼镜修理社,钟表社和刻字社联合组成电镀社。1979年改为电镀厂,为驻宣大厂加工电镀钢铁构件,成为金属表面处理业厂家,但仍保留原有修理钟表、眼镜和刻字业务。同年,地毯厂停办,改建成桅灯厂,后又转产气缸垫和罐头易拉盖,并改名为金属包装制品厂,进入了金属包装制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9年,南关公社办起了制钉厂,生产“秋皮钉”。1974年试产丝锥成功,1978年正式改名丝锥厂,成为宣化第一家工具制造业工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原磅秤社转产回转工作台,定厂名为机床附件厂。1976年又改为金属结构厂,为驻宣大厂加工结构件,成为金属结构制造业厂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7年,原修尚鞋社筹办的玛钢厂转产铸铁件和水暖零件,并改名铸造厂。同年原街办五金厂也批量生产扣吊、拉手等建筑用金属制品。街办轧材厂也于当年批量生产暖气片,并改名暖气片厂。1984年,南关街办铆焊加工厂改名钢窗厂,生产钢窗等产品,成为宣化建筑用金属制品业厂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区辖三乡、街道和学校也兴办金属制品业工厂,先后共办起了一中饮水锅炉厂,管道支架厂、制钉厂,以及第二铸造厂和春光、侯家庙、乡办铸造厂等厂家。。载至1988年,区属金属制品业工厂共办起了15个。1989年后,第二铸造厂、制钉厂、春光修配厂、侯家庙铸造厂先后停办;90年代初,春光乡另办粉末冶金厂,生产铁基粉,河子西办起金属加工制品厂生产轧钢。全区金属制品业工厂仍保留13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金属结构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属结构厂,集体所有制企业,生产构件和木杆秤。1993年职工152人,当年产值227万元,利润 1.5 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始建于1957年,初名磅秤社。1975年改名为机床附件厂,1976年又改为金属结构厂。该厂1965年以前生产木杆秤.量提。1968年试制成功平口钳、消火栓、回转工作台和5吨以下的地磅.均正式投产,产值利润稳步上升。1978年以后统购包销办法停止施行, 该厂被迫停产,只保留了木杆秤和地磅两个产品。由于生产任务不足,就不断增大金属结构件的外加工业务。1987年后每年承揽加工各种结构件150余吨,主要服务对象是宣化钢铁公司和冶金环保设备制造厂。该厂建厂之初全靠手工操作,1965年以后才开始引进设备,但都比较陈旧。该厂建厂以来无亏损唯尚无定型产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工具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具厂原名丝锥厂,集体所有制企业。1993年职工112名,生产各种型号丝锥11万余个,当年产值202万元,实现利润10.3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原名制钉厂,是1966年由白宝贵、郑改花等了名家庭妇女筹办的街办小厂,但建厂之后规模不断扩大,1977年合并了南关公社铆焊组人员,1978年转产丝锥并改名丝锥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厂之初生产铁钉,1974年试制丝锥成功,1978年正式投产。1980年产品质量不高,销路不好,工厂面临危机。书记黄德玉于1982年请来工程师孙怀庆任厂长。孙不仅建立淬火车间解决了丝锥淬火等技术问题,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生产能力逐年加大,而且强化各项管理,使经济效益也随之不断增长,成为宣化区的“明星”企业。1989年后,由于原材料涨价,内部消化困难,经营效益下降。该厂克服困难。开发出新产品对焊丝锥,企业又有新的起色。1993年产值200余万,利润10万余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金属包装制品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属包装制品厂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93年职工为256人,生产气缸垫和罐头拉盖。当年产值572.3万元,利润15.3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由原地毯厂改建,初名桅灯厂,制造桅灯。后因桅灯国内外都滞销,1984年6月转产气缸垫和易拉盖,并于1985年改名金属包装制品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生产桅灯时,虽原料由省直接调拨,产品由国家包销,但连年亏损,增产热水瓶铁制喷花外壳亦未能扭转,到1983年,已累计亏损28万余元,被迫停产,工人只发60%的工资。为此,1984年转产气缸垫片,并研制成功手拉易开盖投放市场。转产后,由于坚持优质服务的方针,赢得较高信誉。五年多来已拥有用户850余家,产品销往22个省市,成为全省生产汽缸垫片和罐头盖的重点专业厂家。经济效益也随之增长,1984年产值为114万元,补亏后盈利1.2万元。1985年分别增为274万和40.24万元。随着转产新产品设备不断更新,1988年共有各类设备80余台。1989年及其以后,该厂不断增强技术力量,连续开发新产品,并认真加强内部管理,产值逐年上升,利润也保持较高水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宣化铸造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化铸造厂,集体所有制企业。1993年有职工279人,生产铸造管件和水暖零件,当年产值为556.5万元,利润23.1万元。该厂原为修绱鞋社,1970年因生产任务不足,派人到北京学玛钢鞋云制造技术,并改修绱鞋社为玛钢厂。1977年又改为铸造厂,转产管件和水暖零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1970年为制鞋云添置了车床、钻床,并建了大窑。1977年又建铸造车间和铸管车间,以及风机房和锅炉房,同时添置铸造熔炼专用设备。1984年该厂聘用女技术员郑志英任厂长。郑以科学方法治厂,改造技术设施,加强检测手段,使产品达到部颁标准,增强了竞争能力。宣玛牌水暖管件1985年在河北省全行业质检中名列前茅。郑志英被省妇联命名“女状元”。之后,该厂不断开发新产品,并不断提高质量,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水暖管件160余万件。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市文明单位,1991年晋升为市级先进企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宣化五金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化五金厂系集体所有制企业。1993年有职工96人,生产扣吊窗帘卡子等建筑用金属制品,年产值60万余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建于1966年,为街道办工厂,生产铁三角,铁扣吊,1982年增加香蕉拉手和空心拉手等产品,共有16种规格的拉手和吊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有锻压电热和电力机械等设备共61台。其中包括1986年引进的电子显象检测机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为微利企业,90年代初,发生亏损,1991至1993年也基本没有利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暖气片总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化暖气片厂,集体所有制企业。到1993年职工为160人,生产圆翼方翼暖气片;当年产值为233.3万元,利润7.4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1970年初建时为革命路公社服务站,有描图、铆焊、模型、铸造、电机修理等技工为170名。1978年改建为轧材厂,并改为区属企业。1979年改名暖气片厂,1984年12月兼并了铁制品厂又改称暖气片总厂。建厂之初主要为铁路部门提供服务,兼承揽修建等服务项目。1971年办起了铸造、轧钢、并制作烟简、簸箕等黑白铁制品。由于设备简陋,技术薄弱,连年亏损,1973年轧钢全部停产,只保留铸造,并继续承包铁路施工任务。1975年厂长刘永和部分工人,自制模型,试制成功圆翼暖气片,1976年批量生产投放市场。1979年后,又增添专用设备加强检测手段,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单重降低,品种增多。1985年底圆翼、方翼、四柱三种产品同时通过省级鉴定,其中方翼暖气片为国内首创.获1986年河北省新产品开发二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产值1976年仅18万元,1983年上升到73万元,1984年以后突破百万元,1985年达到180万元,利润1982年前不过1万元,1985年增为26.7万元。但之后又有下降,90年代降至10万元以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宣化电镀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镀厂,集体所有制企业。1993年有职工113人,主要为外单位加工电镀件。当年产值80万元,利润 3.5 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1965年由钟表、眼镜修理及刻字三个合作社组成,初名电镀社,拥有职工53人。1979年3月改名电镀厂。建厂以来、该厂逐步扩大电镀业务,但仍保留刻字,眼镜修理,钟表修理服务项目。主要承揽宣化工程机械厂、宣钢机修厂、宣化工程处等单位钢铁机件的电镀加工,198S年4月研制成功 24种电涮镀溶液,并都通过鉴定。该厂经济效益稳定,年产值逐年上升,1993年已达80余万元,利润每年3至5 万元、高时7万余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黑白铁制品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白铁制品厂,集体所有制企业。1993年职工52人,年产薄铁制品112吨。当年产值81万元、利润 1.9 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前身是个体白铁匠组成的两个白铁社,1958年合并为黑白铁社。当时有固定资金7万元,职工30人,隶属宣化手工业局。1977年底改名黑白铁制品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厂以来主要生产烟筒、水壶、水桶等。1977年以后,搞过新产品试制但都没投产。建厂初期手工操作为主,1977年购置冲床、剪板机等设备13台。年生产能力为200吨左右,产值1982年以前20万左右。1983年上升为31万元,1984年以后均在40万以上。利润也逐年有所提高,1987年已升至5.89万元。90年代,产值继续提高,利润有所下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餐具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餐具厂原名钢窗厂,集体所有制企业。1993年职工123人。生产不锈钢餐具,并承揽金属品铆焊加工业务,当年产值10上万元,利润2万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厂建于1977年,原名街办铆焊工厂,后改钢窗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厂初期,只承揽铆焊加工业务,1984年与纸制品厂联营,试制成功电暖器,全国有20多个省市厂家订货。1985年承揽大秦铁路16局、18局等单位的铁窗制造业务。1986年又承揽第五兵器部试制管道支架业务,产品经建筑设计所鉴定通过.决定该厂为定点生产厂。进入90年代,因产品老化,销路不畅。乃于1991年改产不锈钢餐具,并改厂名为餐具厂。该厂经营情况较好,1985年产值利润最高分别为59万元和8万元,其他年份产值不低于15万元,利润不低于 0.4 万元。</p> <p class="ql-block">宣化时恩寺</p> <p class="ql-block">宣化北城墙外环路</p> <p class="ql-block">张家口6区10县名字的由来,像一部史书,有传说,有历史。藏着故事,演绎着传奇。#张家口头条#</p><p class="ql-block">怀来县——古时用沙土建筑城堡,故称沙城堡,怀来以沙城最为特别。唐时称怀戎县,辽太祖建置州县统治,改怀戎为怀来。</p><p class="ql-block">赤城县——相传,城东二里有多处红色山石,阳光一照,整个城堡被映成红色的,故名赤城;</p><p class="ql-block">涿鹿县——自古有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境内另有动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植物是竹子最多,动物是梅花鹿最多,人们就叫竹鹿县。后来演变成涿鹿二字。</p><p class="ql-block">宣化区——古为上古郡,金代最早使用“宣化”名称并设州;清朝改为直隶省宣化府。1945年宣化首次解放,设立宣化市为察哈尔省会,后曾变为镇。之后又恢复县与区。2016年,撤销宣化县、宣化区,设立新的宣化区到至今。</p><p class="ql-block">蔚县——古为代国,后称蔚州,清朝时,康熙改蔚州卫置蔚县,县名自此开始。</p><p class="ql-block">阳原县——县城境内原有阳水,由东北流往东南。古有“因水立县”之说,阳水流经之地,故名阳原。</p><p class="ql-block">怀安县——唐代穆宗长庆二年,因“朝廷施仁政,百姓怀恩而安”,故称怀安。</p><p class="ql-block">万全区——古时因地势险要,屯堡甚多,防备周全,万无一失,因而得名;2016年改为区。</p><p class="ql-block">张北县——因在上谷北境,长城以此,张家口以北,故称张北。</p><p class="ql-block">康保县——境内有小湖泊,泊在蒙语中称巴诺尔,霍泊勒,意思是咸淖。因康保泊得名,故叫康保县。</p><p class="ql-block">沽源县——县境内有沽水(今赤城白河),源头来自于县城南九龙泉,取名沽源。</p><p class="ql-block">尚义县——原无县名,1936年成立设治局(办事处),时任察哈尔省主席的宋哲元将军取“崇尚礼义”的含义,确定尚义县名。</p><p class="ql-block">崇礼区——原属张北管辖,1934年成立设治局,1936年根据“崇尚礼义”之意,取名崇礼。2016年1月,崇礼县变更为崇礼区。</p><p class="ql-block">桥东区——因在张家口清河桥东得名。</p><p class="ql-block">桥西区——因在张家口清河桥西得名。</p><p class="ql-block">下花园区——相传,辽萧太后时期,经常往返于草原上京与中原地区,所以便派人在这里种植花草,观赏休憩,缓解路途奔波的劳顿。从此便有了上花园和下花园这两个名字。</p><p class="ql-block">每一处地域的称谓,都有其特定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历史文化,多元的社会背景以及当地人的生活习俗。古往今来,在张垣大地上,谱写了太多的传奇故事,展现了太多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生活在张家口地区,你了解这些历史吗?知道这些传说吗?以上信息来源于网络。整理改编,如有出入,请大家一起来补充说明。</p> <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消失的5所院校,座座历史悠久,个个名气十足。</p><p class="ql-block">1.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炮兵指挥学院</p><p class="ql-block">1955 年开始筹建炮兵学院, 1957 年 7 月 9 日国防部颁布命令在宣化正式成立,位于宣化区城内的西北角炮兵城,属兵团级。第一任院长由炮兵司令员、开国上将陈锡联担任,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座炮兵学院,也曾是炮兵的最高军事学府。</p><p class="ql-block">2.张家口通信学院</p><p class="ql-block">1950年始建于呼和浩特,1951年迁到宣化,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北门外,直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86年10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张家口通信学院。1999年4月,改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通信士官学校”。2005年4月,学校撤销,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训练基地。</p><p class="ql-block">3.宣化地质学院——</p><p class="ql-block">1953年创办,位于宣化区皇城桥,当时叫宣化地质学校,全称为地质部宣化地质学校,后改名为河北地质学院,是河北地质大学的前身。1985年地矿部决定:河北地质学院迁至石家庄。学院旧校址现已变为“宣化科技职业技术学院”。</p><p class="ql-block">4.河北师范学院</p><p class="ql-block">位于宣化区洋河南镇,是河北省最早的师范学院。1969年底,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奉命迁至河北宣化办学,改名河北师范学院。1979年2月,河北省革命委员会作出河北师范学院从宣化迁至石家庄办学的决定。现已升级为河北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5.宣化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17年,最早叫直隶第五师范学校,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师范街,在宣名气很大。现在宣化师范学校发展重组合并为“宣化科技职业技术学院。</p><p class="ql-block">目前,宣化区仅存一所本地大专院校——《宣化科技职业学院》。还有一座分院是宣钢技校并入的《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宣钢分院》。2021年,河北地质大学宣化校区(科教园)成功落户滨河新城,时隔36年,宣化古城将迎接“地大”回家。</p><p class="ql-block">宣化是一座古城,亦是文化教育的中心,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嘉靖七年,建立上谷书院,嘉靖三十五年,开设柳川书院(今宣化一中)起,这座城市就开始了文化教育之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土。</p><p class="ql-block">衷心希望,宣化这座古城,未来高等院校越来越多,城市发展越来越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细数古城宣化的6大街道,条条独具特色,道道饱含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庙底街——被誉为宣化的“北京牛街”,南清真寺坐落在此,是回民聚集地。 即清真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西城垣文化街——依靠大新门的基础,修建了全长600多米的仿古建筑群,青砖黛瓦,古色古香。即仿古文化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财神庙商业街——即宣化南大街,被誉为“北京小王府井”,三大古门楼坐镇,车水马龙,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即步行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后府街——早晨的集市,人山人海,琳琅满目,宣化最具烟火气息的地方。即集市美食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宣府大街——宣化商业的黄金地带,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即商业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财神庙街——宣化的“潘家园”,鱼鸟成群,老物件遍地,即古玩鱼鸟一条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p><p class="ql-block">你还知道哪条特色街道吗,欢迎补充指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宣化,虽城区不大,但麻雀虽小, 五赃俱全。</p><p class="ql-block">虽人口不多,但历史久远,文化深厚。每条街都有它别具一格的特点,都有它典型特有的代表性。就是这样一座城市,有故事,有历史,有文化,有美食,有特色,有美景,古老中穿插着现代化。居住舒适,充满诗意,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p><p class="ql-block">我在宣化等您来</p> <p class="ql-block">30年代的天主教堂宣化宣府大街宣化宾馆对面有一处宏伟高大的天主教堂,宽阔的广场是群众休闲,儿童玩乐的场所。尖耸的钟楼俯视着脚下的人们,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追寻历史宣化天主教堂述说着兴衰的过往。查阅历史查阅1922年版《宣化县新志》:“天主堂 在县城道署西。清同治元年设立,光绪庚子以后扩充。”清同治元年即1862年,天主教会发动全城教民捐款,在牌楼西街路北购买民宅修建天主教堂,规模不算很大。随着信教人数的不断增加,光绪五年(1879年)又将教堂扩大为“人字堂”在此期间天主教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1900年全国暴发了“反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宣化天主教堂也被愤怒的义和团烧毁。以英、法为首的八国联军借此侵入中国,残酷地镇压了义和团运动。清朝庭也屈服于外国列强的军事压力,为毁坏的宗教设施和被杀死的外国传教士给予了高额的赔款,这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庚子赔款”。扩建重修1902年——1904年天主教会利用“赔款”中的一万两白银,在被烧毁的宣化教堂原址上扩建重修了新的天主教大堂。这一时期天主教活动再次得到繁荣。1926年设立了宣化教区,辖口北十县及张家口。各地城乡相继建起了天主教堂。宣化还设立了主徒会(1927年)、大修道院(1930年)、小修道院(1927年)、修女院(1876年)等。新修的大教堂为总堂,又先后在南关修建了南关本堂,在大东街修建了东堂本堂,在安院街设立了基督教会(1916年)。新建的大教堂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整体造型为双钟楼十字型大堂。南北长51米,东西宽27.4米——18.9米,大堂高21米,钟楼高27米,建筑面积1026.5平方米。同时可以容纳上千人做礼拜,在张家口地区也是首屈一指。建筑特色这是一座完全欧洲风格的哥特式建筑,是由传教士中的法国建筑师规划设计,并组织施工建造的。具有明显的法国天主教堂的造型特征。建筑的整体平面呈十字型,从空中府视,好似一个巨大的十字架平放在地上。大堂坐北向南,砖、木、石结构,瓦楞铁皮屋顶,两座钟楼竖立在大堂前,是标准的哥特式双钟楼教堂,在西方把它称之为“光荣十字架圣堂”。从外观看,灰色坚固的墙体,红色尖耸的屋顶,棕色厚重的大门,彩色高大的玻璃窗户都给人一种神秘庄重的感觉。石柱、门窗,内部设施大量使用艺术构件,拱型结构贯穿于梁架,门窗的造型上。该建筑设计严谨,结构合理,造型别致,独具风格,即庄严古朴,又具有浓厚的宗教氛围,是欧洲建筑在我国建造的精典建筑。从正门进入大堂,两排粗大的石柱支撑着拱形的堂顶,最大的4根“三合一”中心石柱(束柱)直径达到1.2米,高度达到13.8米,4柱之上相对以石拱相连,对角以木拱相交,最大高度和宽度的展示了室内空间。大堂后部做成半圆形厅堂,顶部采用的是多拱相交的穹窿式结构,充分展示了力学结构的科学性。两座尖塔式钟楼,立于楼前有一种直插云霄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大堂内原设有大小祭台5座,讲道台1座,音乐楼1座,还设有主教宝座和供教友使用的跪凳。值得一提的是讲道台,它高约4米,独木支撑,八角形木壁,伞形盖顶。位置与结构的设计,颇有声学原理。讲道者无须扩音设备,即可声音宏亮清晰,并无回音,能使全堂听众听得清清楚楚。宣化天主教堂的重建和宣化教区的设立使宣化成为燕北地区天主教活动的中心,对周边地区天主教的发展影响很大。特别是宣化大堂在宗教内涵,在西方建筑学、力学、声学、美学方面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历经百年宣化天主教堂在重建的百年时间里也曾历经磨难。1937年伪察南自治政府,伪宣化省先后占用教堂、修道院、修女院、孤儿院等。</p><p class="ql-block">1948年宣化第二次解放后,当地驻军使用了教堂、大小修道院、做为办事机构和家属宿舍。1953年以后这些单位由宣化市、县、区、镇政府先后使用。1957年天主教堂归还教会。1966年之后的“文革”期间,大堂内外遭到了严重破坏,损失惨重。两座钟楼的塔尖被拉到,十字架被拆除,大门被拆毁,彩色玻璃全部被打碎,堂内祭台、圣像、主教墓碑、墓穴、管风琴、跪登全部被砸坏。讲道台、音乐楼、告诫厅被拆毁。铜钟、祭器等不知去向。大堂改为制作水泥电线杆的车间长达十几年之久。宗教活动停滞。再续辉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落实宗教政策。1980年,天主教堂再次归还教会,恢复宗教活动,部分教产作价赔偿。设立宣化区天主教管理委员会,负责管理教内事务,组织宗教活动。</p><p class="ql-block">1986年区政府拨款8万元,教会又自筹16万元,对大堂进行了全面维修。修复的主要项目有:恢复了两座钟楼塔顶,更换了大堂屋顶的瓦楞铁皮,铺设水磨石地面,粉刷了大堂内外墙壁,油刷全部木制构件,安装门窗和玻璃。同时修复堂内一些设施,恢复了祭台、圣像、主教宝座、音乐楼、告诫厅、主教墓碑、跪登等,宣化教堂得到了渴望已久的重新启用。为庆祝宣化天主教堂重建100周年的庆典,2003年,天主教管理委员会再次自筹资金,对大堂进行维修,首先按照原样恢复被拆去的正面大门,更换了彩色玻璃,屋顶铁皮进行了防腐,屋外墙体粉刷涂料,堂内四壁进行了彩绘,安装了大型吊灯。一个规模宏伟,明亮宽敞的天主教大堂在现了历史的风貌。传承保护2008年7月15日,河北省政府以近现代重要史迹列入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是宣化天主教堂建成120周年,大教堂则以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独特的风格造型,专用的功能作用,多舛的经历过程为我们留下了一处具有很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近现代文物史迹,同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p> <p class="ql-block">1957年,我军第一所炮兵学院在河北宣化成立,炮兵司令亲任院长!</p><p class="ql-block">1957年7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学院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河北宣化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学院直接隶属军委炮兵领导,军委炮兵司令员、陈锡联上将亲兼院长,军委炮兵参谋长贾陶少将和原志愿军炮兵司令员、解放军军事学院(南京)炮兵系主任高存信少将任副院长,原志愿军炮兵政委、解放军军事学院(南京)炮兵系政委、炮兵政治部主任刘春少将任副政治委员及政治部主任。</p><p class="ql-block">这是我军第一所炮兵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团级以上炮兵指挥员、参谋和外国留学生。从院领导组成可以看出,级别简直太高。这是当时我军正规化、现代化向前迈进的又一大步。</p><p class="ql-block">我军的炮兵部队,从红军时期利用缴获敌人的迫击炮和山炮,建立炮兵部队;到1938年1月28日,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山西省临汾市刘村镇北卧口村成立,建立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正规炮兵团。到1944年12月,以八路军总部炮兵团为基础,在延安南泥湾陶堡峪创办了第一所兵种院校——延安炮兵学校。</p><p class="ql-block">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各部已有炮兵10个团,大量的营连分队。有的战略区还有了师旅级的炮兵部队,建立了炮兵司令部、炮兵纵队或以炮兵为主体的特种兵纵队和特种兵司令部,并建有3所炮兵学校。初步形成我军的炮兵兵种体系。</p><p class="ql-block">建国后的1951年2月,以西北野战军炮兵团和炮兵教导团为基础,建立了第一炮兵学校。3月以西南军区炮校为基础,升格并改称为第二炮兵学校。12月,以华东特科学校为基础,组成第三炮兵学校。1951年5月,以炮兵第5师为基础,在郑州建立第四炮兵学校。8月以炮兵第32师为基础,在沈阳建立第五炮兵学校,1952年2月,在华北地区建立第六炮兵学校。7月,军委炮兵学校改为军委高级炮兵学校。</p><p class="ql-block">再从1952年下半年到1954年下半年,又建立3所技术学校,8所预备学校,10所文化速成中学和一个干部短训基地。短短几年时间,就培养出数万名炮兵干部和技术骨干,对打击国民党军对我沿海地区的空中骚扰,及支持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大作用。</p><p class="ql-block">1956年,按照军委指示,准备成立炮兵学院,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经过一年的筹备,1957年7月9日,炮兵学院在河北宣化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1日,举行了第一期学员开学典礼,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部长萧克、总政治部副主任甘泗淇、空军副司令员刘震出席了典礼。院长陈锡联在典礼上讲话。</p><p class="ql-block">炮院建立后,我军这时的炮兵军事教育体系中,既有初级学校,又有高级学院,既有指挥学校,又有技术和文化学校,既能培养高级地面炮兵干部,又能培养高射炮兵干部,既能培养基层干部,又能培养高级指挥干部,实现了由战地锻炼为主向学校培养为主的转变,学校管理也统一了起来,我军的炮兵军事教育体系渐趋完善!</p> <p class="ql-block">原炮兵的最高学府,现在的训练基地,宣化炮院办学旧址探秘</p><p class="ql-block">宣化炮院办学旧址探秘,原炮兵的最高学府,现在的训练基地</p><p class="ql-block">原宣化炮院东门</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宣化炮兵指挥学院,坐落在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宣化。在古城宣化的老百姓中都称他为宣化炮院,他比宣化同时期的,当地的两所大学河北省宣化地院,河北省宣化师院,级别都要高,他是正军级单位,因为是军事管理区,也就更加神秘一些。但是炮院的家属们,好多都是在宣化当地上班,有的是炮院内的教职工找的地方的对象,就在宣化结婚生子,建功立业;有的是随军家属,地方政府给安置了工作。宣化炮院前身是延安炮兵学校,曾被叶剑英元帅誉为"炮兵城"。</p><p class="ql-block">1、办学旧址现状</p><p class="ql-block">曾经是解放军炮兵的最高学府,现在已是辉煌不在了,不再是炮兵军事学院了,降格成为解放军炮兵的一个副师级的训练基地。同样,在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在历史的变迁中,宣化也不再是宣化市了,由省辖市宣化市变为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了,现在入宣化炮院大院内的军事管理区,与居民住宅区共用马路通道,感觉到明显的败落,除了开发商盖的高层住宅楼显高外,其他的一切似乎和十几年前没有什么变化,甚至和文革前的宣化炮院相比,也没多大的变化,五十年代的住宅楼,五十年代的招待所,五十年代的教学楼,水泥马路,这些建筑都是五十年代始建的砖木结构建筑,都是仿造苏联老大哥,也是在大哥的帮助下建造的,辉煌的不在,但保留下的这些老建筑,真是万幸,希望能得到很好地保护,是炮院不可复制的资源,这大的规模国内也是罕见。</p><p class="ql-block">2、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宣化炮院曾经是全军炮兵最高学府,前身是创建于1944年秋的延安炮兵学校。1955年开始筹建宣化炮兵学院,1957年国防部颁布命令,宣化炮兵学院与解放军军事学院炮兵系、沈阳高级炮兵学校部分系、合并组建成新的炮兵学院。1969年2月撤销建制。1974年恢复建立炮兵军政干部学校,1977年12月恢复炮兵学院,1986年6月改名为炮兵指挥学院,直到2011年宣化炮院撤销,参与合并组建南京炮兵学院。</p><p class="ql-block">建院以来,党中央、中央军委对宣化炮院高度关怀重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李富春、贺龙、陈毅、罗荣恒、徐向前、聂荣臻等先后视察炮院。朱德总司令为院刊《炮学杂志》题写刊名,徐向前元帅为学院题写院名,总参谋长迟浩田为学院题写八字院训“坚定、勤奋、严格、创新”。开国上将陈锡联是第一任院长,第二任院长是高存信,后任解放军炮兵司令。</p><p class="ql-block">曾经的宣化炮院,地处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宣化,占地面积1695亩,建设面积22.8万平方米,学院教学设施齐全,有各类模拟训练教室、专业教室、实验室、计算机房,有各类训练场,施训便利。图书馆藏书30余万册,期刊500多种。炮院培养中专、大专、硕士研究生各层次人才。学院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多项成果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p><p class="ql-block">3、尴尬的处境</p><p class="ql-block">与宣化地院,宣化师院搬离同出一辙。都搬去了大城市,地院,师院搬到了河北省的省会城市石家庄。炮院2012年搬到了江苏省的省会城市南京市,但炮院与地院和师院比较,宣化炮院办学旧址,降级为训练基地,保留住不少,让过去了职工,校友,宣化老百姓值得留恋的的一些五十年代的建筑。但也有遗憾,就是由于降级,炮院的东北角,西北角,的两块地,分别卖给了开发商,开发了住宅楼,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p><p class="ql-block">4、炮兵指挥学院与古城宣化的前世姻缘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创办宣化炮兵学校,严格地讲,是可以追溯到1945年的,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1945年日军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但随着战争局势的变化,东北地区变得战略地位突显,要攻城拔寨,炮兵发展更为重要,党中央决定,把延安炮兵学校迁往东北,建设强大的炮兵部队。1945年9月,延安炮兵学校向东北开拔,共计1069人分三梯队,经晋北、察热地区分批向东北挺进。炮校主力部队长途跋涉北上1500公里,历时40天抵达沈阳。炮校的另一部分带着教案 和教学仪器及家属,在郑新潮、沈毅、张志毅等十几名教员组织下,东渡黄河,随胡耀邦率领的北上部队向晋察冀、察热辽挺进。当部队进入到古城宣化时,遭到国民党部队的猛烈袭击,行程受阻。</p><p class="ql-block">炮校北迁部队一路长途跋涉,日夜兼程,遭到国民党部队的夜间袭击,感到十分棘手,但是,延安炮校的郑新潮、沈毅等教员,迅捷架起几门炮,百发百中快速反击,全部击中要害,他们可都是国军和共军中最优秀的炮兵人才,敌军感觉像碰到了精锐部队,就不敢冒然进攻。延安炮校北迁部队前进受阻,长途跋涉和日夜兼程,十分疲劳,按时到达东北有不小的难度。经向上级请示,延安炮校朱瑞校长发来指示,令延安炮校北迁部队在宣化休整待命,并开始筹建宣化炮校。在晋察冀炮兵团的支持下,赵大满、郑新潮、沈毅、邵清廉等迅速投入了筹建宣化炮校,他们在战争环境下,着手创建宣化炮校困难可想而知。庭院当课堂,石板做黑板,用门板刻上:"宣化炮兵学校",作为校牌挂在门前。至此,宣化炮校开学授课,举办了几期培训课程。后由于东北战场的紧迫需要, 后又迅速迁至东北。</p> <p class="ql-block">宣化历史悠久的十二所小学</p><p class="ql-block">朝阳街九中东面的(圃园街小学),皇城世纪苑期后排平房的(炮院小学),皇城桥路33号的(新兴街小学),集善庙巷七中后面的(大北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宣化最古老的12所小学,历经沧桑,饱含历史,各具特色,风采依然</p><p class="ql-block">飞翔</p><p class="ql-block">1相国庙街小学(117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相国庙街8号,皇城桥北约100米巷内。创建于1904年。据说,清光绪年间宣化知县谢恺为总办,借用相国庙和西滩地创立。时称宣化县立高等小学堂,1912年更名为宣化县立高等小学校 ,1917年 称宣化县第一高等小学校。解放前称宣化省第一两级小学,后改称宣化市第一完全小学。几经更名,最后为相国庙街小学。</p><p class="ql-block">2鼓楼小学(114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坐落于宣化镇塑楼东侧,始建于1907年。当时校名为“第一国民小学”。后多次更名,分别为 “宣化区第三完全小学”“宣化区灵官庙街小学”“宣化师范附属小学”“宣化区东风小学”1991年3月起更名为“宣化区鼓楼小学”至今。</p><p class="ql-block">3东二道巷小学(109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始建于1912年,位于古城位于宣化区东二道巷25号。宣化城区最古老的校区之一。</p><p class="ql-block">4阁西街小学(108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宣化区解放路38号,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九年(公元1913年)。1945年,由宣化第三国民学校改称宣化市第三初级小学;1948年校名为宣化第一完全小学;1956年改称为宣化区阁西街小学;1966年至1975年期间改称人民小学;1976年恢复为宣化区阁西街小学,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5回民小学(104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钟楼北马营桥东街3号,是区内唯一一所民族学校。据说为1917年创建(需考证)。文革期间,回民小学同相国庙小学合并为长征小学。宣化解放后,命名为宣化回民小学。</p><p class="ql-block">6新华路小学(103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宣化区观音后街与新华路交叉路口往西北约80米,创建于民国1918年。前身为“宣化府国民第二小学”。1945年学校改名为“察哈尔省宣化市第二初级小学”,之后数易校名。1969年6月,学校更名为“向阳小学”,1983年,学校改称“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华路小学”,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7车站街学校(1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宣化区车站南路东大远街-10号院西侧约160,始建于1921年。原名为北京铁路分局宣化铁路职工子弟学校,前身为宣化府扶轮小学。</p><p class="ql-block">8财神庙街小学(92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宣化区财神庙街21号,始建于民国18年(1929年7月)。创建时系宣化天主教会集资所办,名为私立景星小学。1952年交由政府接管,更名为宣化市第五完小,校址定为宣化区财神庙街路北(现财神庙街21号)。1983年又改名为宣化区财神庙街小学,一直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9大北街小学(72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宣化集善庵巷与清远路交叉路口往西约130米,从1949年2月建校。学校曾经为相国庙街小学、盆窑小学分校,后改名为育红小学。1978年10月正式更名为张家口市宣化区大北街小学。</p><p class="ql-block">10新兴街小学(7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地处宣化区新兴街副13号,始建于1951年,初始校名为“龙烟铁矿一分厂职工子弟小学”,1978年5月学校改名“宣化钢铁公司第一小学”。2003年12月,正式归属宣化区教育局管理。2004年1月正式更名为 “张家口市宣化区新兴街小学”。</p><p class="ql-block">11炮院小学(63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座落于原炮兵指挥学院院内(现更名为陆军第九综合训练基地), 1958年建校,建校初隶属于炮兵学院,称为16分队。1997年被命名为少年炮校。后改为炮兵学院子弟小学、宣化解放路小学,现为炮院小学。</p><p class="ql-block">12圃园街小学(58年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宣化区圃园街18号,始建于1963年,原属宣钢子弟学校, 2004年归属宣化区教育局管理,后改名为圃园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财神庙街21号的(财神庙街小学),东大远街的(车站街小学),观音后街4号的(新华路小学),马营桥东街3号的(回民小学),解放路38号的(阁西街小学)。</p> <p class="ql-block">东二道巷25号的(东二道巷小学),灵官庙街的(鼓楼小学),相国庙街8号的(相国庙小学)。</p> <p class="ql-block">你知道吗?百年前的宣化府举办过体育运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化这10条小巷,名字听着很陌生,就连本地人都很难知道它们的位置。</p><p class="ql-block">①沙坡街巷(近地院巷)</p><p class="ql-block">②衣饭巷(近财小)</p><p class="ql-block">③张家湾巷(近郝都司街)</p><p class="ql-block">④小衙门巷(近后府街)</p><p class="ql-block">⑤马莲坑巷(近义圣宫路)</p><p class="ql-block">⑥狗皮巷(近炸子街)</p><p class="ql-block">⑦纸坊巷/糖坊巷(近皇城桥北)</p><p class="ql-block">⑧花园巷(近杨公祠街)</p><p class="ql-block">⑨轱辘把巷(近大北街)</p><p class="ql-block">⑩百茅斯巷(近大北街)</p><p class="ql-block">●这些老街巷名的传承,有的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如今,大部分街巷还在,但是或改名或并路,已经找不回曾经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今天走街串巷,来到小东门处的盛发大市场。发现有一条南起府城南大街,北到东土关的道路,叫作圃园路。</p><p class="ql-block">●这条路也是一条有历史的老街。相传,在明朝时期,此街附近设有一园林,专为官府官员种菜育花,俗称圃园,此街因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1968年,此街曾改为工业西街;1982年7月1日,复称圃园街;2010年5月11日,与东土关街合并命名为东土关街。</p><p class="ql-block">●当然,现在这条路,没了古时的成片菜园和满天的花香四益。马路东侧大部分是老房子,西边建起了高楼居民区。在圃园路与东土关路交叉口处,是一所近60年历史的小学——圃园街小学,目前校区正在修建中。</p><p class="ql-block">●一条古而有之的老街,历经岁月沧桑,只有仅存的路牌还在昭示着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icon,5个名字好听的老街巷,个个有历史,条条是故事,一般人很少知道。#张家口头条# </p><p class="ql-block">▲南锁巷</p><p class="ql-block">位于鼓楼前街(现为利民上院小区)。</p><p class="ql-block">古时,因此巷与北锁巷的走向形状像一把古铜锁,且此巷位置于南而得名,后因建居民小区,2010年5月11日废止,没了街巷,已成历史。</p><p class="ql-block">▲花儿巷</p><p class="ql-block">北起钟楼大街,南到鼓楼前街,旁有宣化一中,南顶端是财小。巷中还有一个几米长的微小巷——更道巷。据说花儿巷是古时大户人家居住的集中地。</p><p class="ql-block">▲流水巷</p><p class="ql-block">灵官庙街最东端,往北通往钟楼大街的一条小巷。</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古时宣化曾有一阳沟渠,大水自北门外龙口起,南下流经支家桥巷(今流水巷),是不是这个街巷由此而来呢?熟知历史的老人可以解答一下流水巷的由来与故事。</p><p class="ql-block">▲花园巷</p><p class="ql-block">位于观后村内,杨公祠街南侧、如园小区后面。两边是老居民房,葡萄地。</p><p class="ql-block">据说,此巷原来是宣化回民大户玉家在此建立“介春园”,俗称“玉家花园”。该花园园址不大,但结构紧凑。园内古柏参天,假山流水,凉亭画廊,百花争艳,由此而得此名。50年代后,毁园种地。</p><p class="ql-block">▲香巷</p><p class="ql-block">南起九天庙街,北到鼓楼前街,郝都司街的最西端。不仔细看,以为是香港呢[捂脸]。关于香巷的由来,据网友介绍:古时这条街巷是制香、卖香的集中地。曾经宣化古寺庙众多,古人崇尚各种宗教信仰,所以香生意在当时也是很火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化钟楼至拱极楼商业一条街的变迁史,(如今的宣化步行街)</p><p class="ql-block">我四岁时1958年父亲因工作调龙烟铁矿(庞家堡)工作我们一家从北京搬迁到宣化一开始在后府街住(后府街当年是回民集中驻地,姓肖的姓马的比较多,可是我们不是回民),几个月后又搬到宣化和平街12号院(龙烟第八宿舍),记得前面出口叫天泰寺街,路北2号院是一所幼儿园(现在是鼓楼幼儿园)我就是在这里入托了两年,4号院是军营,每天早上和下午都要放两次气球,路北的院子大多是青砖深宅大院特别有名。从西向东排列着:四进的6号衙门大院,里边高大的青砖房子都坐落在三层台阶之上,无论东西南北朝向的房前边都有抱厦游廊相通。此院解放初期就被驻军征用办公后成为驻军部队家属大院,能住进去的也都绝非一般干部;5号院据说是4号督军府院的佣人住所,院落南北狭长后改为工程机械厂家属院;三进的4号督军府院,大门洞挺宽能并排放下两辆马车、入深有一间房子,进院迎面是座高大的雕花灰砖墙影壁。二进门前后各有三四个台阶供人攀上爬下,上去才是几尺宽的门台、门上边有很高大很宽的房檐可以供人遮阳避雨、台阶两侧安放光滑的斜坡条石,成为孩童们打滑梯的好玩处。二进院子正房有七间房,中间还有通向三进院的走道,所以院子很宽大且很深的。3号院大门更宽能进出军用大汽车、两侧各有一个高大汉白玉的石狮子威风凛凛,我们习惯称之为大狮子院。进院里前边是操场,向北走好远才能进入带回廊的红砖房舍,里边住着解放军工兵营部队,房子建筑出奇高大、形状西化很特别,前有回廊用高大的圆形廊柱支撑,拍摄电影《三进山城》时曾在门前取景。这里曾用作办区幼儿园,我幼年曾在里边入托学习,文革期间改为小学,可惜文革时期红卫兵拆毁了此建筑的门庭部分。路南边有一小院记得文革时期有一个人叫(周贵堂)在这里住,后因盗窃军用电话线判刑枪毙了。</p><p class="ql-block">天泰寺街东口伫立着一座高大华丽的“古上古郡”牌楼,这牌楼是我们进出街道口的必经之路。我也亲眼看见文革时期红卫兵拆毁这牌楼的罪恶行径,那些拆下的木料都被居民争抢抱走当作劈柴烧,当时任职的文教局长在现场因阻拦不住拆毁行为,急得拍大腿跺脚哭泣!</p><p class="ql-block">过牌楼向北不远就是鼓楼,由鼓楼向南沿路是牌楼北街、四牌楼(市中心)、南大街、南门楼,过了拱极楼就属于南门外啦!</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宣化骑自行车的人很少,我也总是蹦蹦跳跳地步行走在这条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一路数着东西两侧的各类繁华商业店铺,一直向南就可以到达南门(拱极楼)外的人民公园了!</p><p class="ql-block">从钟楼到南门楼是宣化自古著名的商业一条街,因为店铺众多、货品种类繁多、名号云集、买卖兴隆在张宣地区特别有名气,逢年过节更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如今虽然这条街早已拆迁改造了几十年,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早年那些栉次鳞比的平房商店,闭眼就能如数家珍地回忆起那一家家熟悉的青砖店铺。</p><p class="ql-block">钟楼脚下东侧第一家是宣化大东街回民饭店,经营早点、烧饼、馅饼、涮羊肉,后来更名成清远楼饭庄,成为宣化的第一涮。钟楼向南东侧第一家是百货店,后改建成二层古建楼称“民族商场”很红火;向南第二家是回民肉铺,买肉凭票供应,一般汉民买不到羊肉。第三家经营面食起家,后所售卖的2两粮票8分钱一个的红糖火烧外焦里酥在古城畅销,因此零售兼批发。改革开放后这条街改造成明清一条街,这里原地翻盖成二层的“狗不理包子”铺,也曾宾客盈门、红极一时。</p><p class="ql-block">鼓楼向南称牌楼北大街,西侧第一家是四时鲜货店,经营水果干炒货。那时候东西很便宜,但人们工资低一般人也很少考虑买水果吃。记得小时候2分钱就能从这里买螺丝转糖,一角钱就能买炒黄豆、黑枣、杏干等零食解解馋。</p><p class="ql-block">第二家是小酒馆,只有一间房子靠墙一侧放三四张酒桌,另一侧为走道。每当夜晚掌灯时分,下班的男人们三三两两聚此各打上二两酒、买上2毛钱猪头肉,聊大天吹吹牛皮。耐人寻味地是当时卖酒的售货员都是用小小的提子从柜台上的酒缸中零打酒,动作娴熟迅速倾倒在买家的小酒杯中,滴酒不洒令人啧啧称奇,这种熟能生巧的卖油翁技巧如今已经很难看到了!</p><p class="ql-block">第三家是至少有三间房店面的菜铺很宽绰。当时每年冬季各家各户都以冬储大白菜、萝卜、土豆为主菜,所以店铺水泥柜台上显得空空荡荡。记得当时售卖花椒大料2角一包、豆腐5分一块、酱豆腐、臭豆腐、一毛5块、还有韭菜花、咸菜、酱油醋。酱油醋都是由买家自带瓶子打零售卖的,所以满屋子都是酱油醋的味道。逢年过节凭票供应各户豆腐、五香豆腐干,豆干那股香味特殊至今难觅。</p><p class="ql-block">第四家是一家有四间房大的小百货店,因售货员都是一些老男人我们称为老头铺。当时线、布都是凭票供应的,上高中期间流行用工厂发的线手套拆成白线织线衣线裤、钩台布。我很羡慕打听到口罩绳也能织而且不要票按斤卖,就前前后后买了不少也钩了几块台布。我参加工作后在此买了第一双打叉造型泡沫底高跟拖鞋,第一双黑色后跨带的凉鞋……。记得当时买双尼龙袜、一带黑布鞋、头巾、秋裤仅3元钱。</p><p class="ql-block">过了财神庙街口向南路西有一家宣化黑白铁制品门市部,后院就是工厂。这里出售的东西有家家户户离不了的烟筒、拐子、簸箕、水桶。惊奇的是工人用灵巧双手,把很硬的铁皮像白纸一样裁剪切割,制作成各种形状的用具。</p><p class="ql-block">再向南有比较大的青年商场,采用前面放置玻璃柜台后面货架的经营模式,经营很多种日用品当时就算是玲琅满目吧!</p><p class="ql-block">青年商场附近还有宣化服装厂甲等门市部知名度较高。一段时期兴起穿毛料西服热,人们可以直接在店里采购不同档次的布料,由高级师傅量体裁衣加工西服,当然需要等待半月时间再来取衣服。南侧还有一家友谊眼镜铺。</p><p class="ql-block">四牌楼的西北角上是一家青砖砌成的老饭店,小时候妈妈带我在里面吃过一次豆腐脑泡油条早点。记得坐在靠窗位置就可以从高大的窗口看到马路上的风景。</p><p class="ql-block">他家的西面就是享誉宣化的朝阳楼饭庄,因为当年慈禧太后西逃路上曾经驾到并盛赞过其饭菜特色。此饭庄紧挨马路建在高高的台阶之上,门前宽大的台阶两侧有斜坡供车子上下,里面是三层楼宽大店面,可以承办大小回民酒席。曾见过多张宣化名流、遗老遗少聚会于此的黑白老照片。此照是文革时期的朝阳楼。</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朝阳楼</p><p class="ql-block">四牌楼的西南角向南记得依次有宣化老广播站大门、南大街药店、南大街土产店比较印象深刻,里边售卖的东西可以说包罗万象,大小铁锅、炉具烟筒、水缸水桶、花盆面盆、簸箕扫帚、铁锹镐头、竹耙子、麻绳、大白涂料、多到数不过来甚至不认识!过年卖鞭炮人挤人好热闹!</p><p class="ql-block">坐落在南大街北端西侧的宣化电影院在宣化老人心中最值得怀念。影院门前的巨幅海报和影院大厅里的明星照都是社会关注热点,影评活动能吸引很多人积极投稿。上小学时我随学校组织在里面观看过的《小叮当》、《小兵张嘎》、《农奴》《雷锋》、《烈火中永生》至今仍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精神向上的火红年代,一部好电影就是最好的精神食粮,每周花2角钱能看上一部电影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所以电影院总是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影院门前甚至有黄牛加价倒票,如想买到平价好座位的《追捕》、《大篷车》等紧俏影票还要走后门托关系!七十年代电影院扩建,门前有了宽大的广场供观影者停放自行车,两侧一批小吃店应运而生,祥和包子、烤肉串都比较知名。人们有闲钱了,《大众电影》杂志热销一时!</p><p class="ql-block">宣化剧场也曾是宣化人精神享受最为挂记的地方。这里既能演电影也能接待各类剧团演出。蔚县晋剧团曾在这里连续演出17场场场爆满!张家口晋剧团的名角张寿昌、王海仙都曾在这里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6年毛泽东逝世后这里曾作为全区人民悼念主席的会场,剧场内外成了花圈的海洋……。</p><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在西二道巷口北。改革开放后在宣化曾独树一帜。结束文革后,被禁锢多年的小说文学作品重新面世,人们掀起读书热潮,面积只有百十平米的平房店面,摆满了各类书籍,人们在狭窄的过道中畅游找书还需要错位相让。当时购买紧俏书籍需要找熟人提前告知预留。后来店堂面积不够用,新翻建起新三层大楼、除了图书海量销售,挂历、磁带、光盘、游戏机等新生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对文化需求异常渴望,书店热闹非凡也称为一道靓丽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在南大街西侧二道巷南口是二层楼红门百货商场,据说前身是一位姓韵的老晋商和一位石家庄姓贾的商人合伙开的布店。因地理位置处于商业街中段买卖一直红火。八十年代在原地翻建成8层楼,更名为商业大厦。建成初期因楼层搞承包经营,在宣化名声赫赫。特别是二楼因销售家用电器品种齐全,售后服务完备,很受百姓青睐。之后一楼又引进了超市发超市,极大方便民众购物自选需求;商城脚下周边全部引进中外名牌男装店形成精品街,五层以上皆是各种特殊需求服务场所!</p><p class="ql-block">鼓楼向南路东第一家是对面菜铺的大棚,夏天人们上午在这里排着长队买菜,一般到下午就是剩下的处理菜了。</p><p class="ql-block">第二家是两间房的理发店,四周至少8张理发转椅,理发师也很多。文革前后此店因为烫发红极一时,特别是周日更是顾客盈门,理个发要排队等好长时间,烫发时间就更长了;第三家是一家两间房大的药店,24小时对外营业,当时卖药是拆零由售货员数着片再用纸包好售卖的。夜间居民遇急可以敲开门旁边的一扇小窗户买药,非常救急。第四家是石油公司零售门市部,一进去就闻到一股浓烈的煤油味,放眼看去摆放的都是大油桶,地上也是油腻腻的,五六十年代家家户户所用点灯的煤油都要从这里打零购买。</p><p class="ql-block">在牌楼北路东过武庙街口第一家又是菜铺,第二家是肉铺。记忆最深刻的是当时买肉凭票按月每人供应半斤,每斤猪肉卖0.69元,月底肉票即将作废。此时家家户户都要抢着时间花掉平时舍不得用的肉票买肉,所以肉铺门前就会排起长龙大队。我小时候就替大人去排队,有时候真的是要排一上午才能买到。而售货员那割肉的手艺功夫独到,基本是一刀准斤准两。</p><p class="ql-block">肉铺南隔壁是一家旧货铺,也就是俗称的当铺,里面很大,我没有进去过,但隔窗相望摆着很多柜子、家具、还有旧衣服。这旧货铺在马路对面也有几间房子。</p><p class="ql-block">肉铺南有一家泵称门市部,售卖各种大小不一的杆秤,还有很笨拙的老式台秤。</p><p class="ql-block">隔几家就是宣化唯一的一家照相馆,进门要爬上高高的台阶,门南侧是大大的玻璃窗,里面摆放着几幅特别大的漂亮照片,引得路人侧目而视。记得当时拍一寸照片仅4毛3分钱,2寸照片7角2分钱。上初中后同学们依然要攒很长时间钱,才能和同学相约去照一次像。</p><p class="ql-block">再往南,在四牌楼北的东北角高台阶上坐落着名震宣化古城的永盛元糕点铺。因为其经营模式是前店后厂,所以人们走到这里就能闻到糕点的美味。但一般人很少有机会吃到,只有过春节才能尝到一点酥、蛋糕、江米条、油布袋的味道。记忆中他家售卖的8分钱一个的咸烧饼又酥又香,现在根本找不到了。</p><p class="ql-block">紧挨着永盛元东边的是地处宣化街中心四牌楼东北角的宣化邮局。解放初到80年代初全社会通讯方式一般是通信往来,邮局里的邮递员每天穿着绿色制服、骑着专用自行车分片穿梭于大街小巷,把信件和报纸杂志送到单位和住户。百姓遇有急事就需要到邮局打长途电话或拍电报通知对方。在邮局大厅一侧设有几个独立的小木板房,里边的公用电话由电话员负责接通后开始计时收费。电报则是按字多少收费。</p><p class="ql-block">四牌楼的东南角坐落着二层的宣化副食大楼和三层的百货大楼,这是当时宣化的最好建筑之一。副食大楼里的食品和百货大楼的货物基本都是凭票供应的。</p><p class="ql-block">宣化百货大楼在张宣地区享有盛名,一直是宣化人的购物不二选择,也可以说是百姓的购物天堂。原因有三:一是购物环境好,店堂宽敞明亮,从三楼窗户进来的阳关通过天井直泻而下到一楼;二是因货物品种齐全,从针头线脑、衣服鞋帽、体育用品、箱包布匹成衣、日用品、到五金电器一应俱全;三是管理科学服务态度好,曾涌现出来全国劳模。</p><p class="ql-block">我们小时候很喜欢把百货大楼的水磨石光滑楼梯扶手当作滑梯玩。胆大的就从那三楼扶手上直接滑下来。长大后每周日即使只休息一天,也要相约朋友下午去百货大楼逛上一圈购买所需物品。80年代结婚流行娘家陪送皮箱一对,百货大楼就成了购皮箱首选地点,其实当时的皮箱没有轮子,买到家就成了摆设闲置起来。如今的百货大楼早已在原地翻建成一座8层的高楼,场所扩大了,但由于网购的兴起和冲击,早已风光不再,任何一座商城都难觅过去人流熙熙攘攘的场景!百大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一部分美好记忆!</p><p class="ql-block">副食大楼在那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就是宣化生活物资最齐全的商店。两层店堂很明亮宽敞,各种水果副食分类摆放,只要你有票、有钱就能买到最全的东西。</p><p class="ql-block">从副食大楼向南至南门口即是宣化久负盛名的南大街商业街啦!在南大街上有红门商场(后改造成商业大厦)、南门口商场(后更名北方商厦);有前店后厂的钟表社修理老式钟表、有刻字社承揽刻公章印章、印制红旗和背心标语文字业务、有五金商店售卖凭票供应的自行车、有药店、新华书店等等。</p><p class="ql-block">宣化电影院对面的宣化惠友饭店是宣化七十年代名声鹊起的一家惠民饭店。因经理王和利经营有方,饭菜汇聚南北饮食特色,菜品实惠且价格亲民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百姓办喜事的首选场所。后饭店又在南大街南端路西新建惠都饭店,旧址改为粥铺。</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购买力的提高,迎来商业发展新的大好时机,宣化三大商场全部扩建高楼,一座座大厦拔地而起、鳞次栉比。</p><p class="ql-block">当时蔬菜公司在南大街路东建起一座商厦,在全区公开征名后定名“万汇源”商城。开业后汇聚全国上万种生鲜副食食品销售,那场景真是顾客盈门红极一时,不少热门商品柜台前挤的水泻不通,达到销售断档脱销,足见当时人们购买力的强大。</p><p class="ql-block">国大电器和电子商厦是宣化不得不提的两家后起之秀。因为人民改善生活品质的需求激增,各种家用电器当年爆款热销。国大电器属民营经济起家几年之内就赚的盆满钵满,店铺地址也越来越好,后筹资购买市中心黄金地段的金达大厦重新开张,高大崭新的电子商厦在南大街路东与商业大厦对望,人们纷纷在这两家门前排大队抢购冰箱彩电,在古城形成特殊风景!</p><p class="ql-block">南大街路西有家钟表刻字门市部,门脸不大房很普通。但里边经营的业务家家户户需要很受欢迎,特别是当时四大件之一的手表人人佩戴、家家摆放的钟表一旦出现故障,就要到此维修。修表的老师傅一般带着花镜再戴上特殊的放大镜给认真检查一番,基本上就是手到病除,换个件也花不了几块钱。</p><p class="ql-block">还有一项业务就是公章、个人领工资的私章当时都在这里刻制。刻章前师傅把需要的字写成反的贴在特制模块上,拿着专用工具一点点小心刻制,这需要特殊的功力和耐心才行,那真非是一日之功!</p><p class="ql-block">南关百货商场坐落在南门外公园南侧,最早只有二层。后在原址重建了五层大楼,更名为北方商厦,是宣化人购物三大重要商店之一。一段时间内,北厦不仅经济效益好,更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服务于社会,在宣化有很好的社会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朋友们,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宣化的701厂,改制后,更名宣化正大半导体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改制的深层原因在哪,701厂在新公司的地位。</p><p class="ql-block">第一,701厂改制的深层原因在哪</p><p class="ql-block">一是国家层面,国家转变经营机制,制定了公司法,要与世界经济接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中,</p><p class="ql-block">改制意味着国有企业的消亡,不这样,参与不到世界经济大循环。在中国,国营老厂,全民所有制企业,按公司法要求,改成法人治理结构的公司,把企业推向市场,最后,由于经营不善,连年亏损被逼破产改制,是被迫的消亡。全民所有的企业,就被资本给收购从新组合了,但如果不被收购,吃大锅饭,铁饭碗变成瓷的了,发不出工资,不改制看不到前途。</p><p class="ql-block">卸掉地方国有企业的包袱,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国三十多个省,市,县,区县,乡镇街道,各级都办有国有或集体企业,算下来,全国不算部委管理的全民企业,光是省、市,区县,街道乡镇办的,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就是个天文数字。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国家经济大而不强,与国际社会接轨不堪一击,整个中国大陆的经济总量,八十年代都比不过台湾。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改造优化庞大的国有企业,这样一变,企业活力就有了。</p><p class="ql-block">二是地方国有企业,改制也是被逼无奈。受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国企产品过硬,但是与市场脱节,好产品不一定是好商品,产品转化不了商品,实现不了销售收入,现金流资金流就没有,工厂就发不出工人工资。701厂是生产军品的,与市场脱节,连年亏损,工资发不出,发不全。</p><p class="ql-block">最后才决定,引进民间资本参股,让经营者收购,用企业的优质资产,商誉,厂房土地,设备等,通过评估作价,支付改革成本,和工人的补偿款,这样重组整合,城中的企业旧址才会有人买,改制才会成功。改制后搬出主城区,异地重建。企业旧址搞房地产项目,解决城市居民住宅的需求。</p><p class="ql-block">第二,在新公司,宣化701厂地位如何</p><p class="ql-block">改制时的关系是这样的。宣化正大半导体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是701厂与正大房地产共同投资,建的新公司,新企业701厂投资了,是股东之一,但不是控股股东;新企业的管理层,701厂的经理任总经理,正大房地产经理任董事长,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是正大房地产和自然人董志强。</p><p class="ql-block">宣化正大半导体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2月,法人董志强,注册资本11600万元。 公司主导产品有锗硅合金单晶、大直径硅单晶、锗单晶及晶片。</p><p class="ql-block">他的股东结构是,大股东是:张家口正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志强;主要管理人员是:董志强任董事长法定代表人,王绪科任总经理董事,乔长忠董事,董兆民董事,韩茹监事,张婧监事,赵立新监事。</p><p class="ql-block">主要投资情况是,董志强1700万元,马志勇170万元,张家口正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14620万元,宣化701厂510万元。</p><p class="ql-block">701厂成立于1980年9月,张家口地区冶金工业公司是股东发起人。701企业改制后的状态是,被工商管理部门吊销了的营业执照,但是还没有办理注销手续。</p><p class="ql-block">他的股东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企业,注册资本222万元,法定代表人是王绪科,,大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张家口地区冶金工业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是,制造锗、铌酸锂单晶,霍尔器件,汽车二极管组合件,整机机械加工,电器及家电维修。</p><p class="ql-block">第三,厂区怎么就变住宅了?</p><p class="ql-block">701厂是有军工背景的企业,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经营受困,产品销路不好。701厂自己也努力过,搞过氰化炼黄金,生产汽车车二极管,生产霍尔器件,最困难的时候,发不出工资,发电子器件顶工资,分流人员,办三产企业,办过振华食品厂,张家口电子器材公司,建设电子商厦,这些三产企业为701厂分担了不少饥荒。但总厂还是难以摆脱困境,也就只有改制重组,结果就是,土地变现了,企业搬迁了,入股新企业,宣化正大半导体材料技术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风雨过后是彩虹,路在脚下,消亡的701军工企业精神永珍藏。</p> <p class="ql-block">宣化古城西北角的城墙外有一处美丽的景观,那就是深受宣化人喜爱的万柳公园和柳川河景区。江南风情的万柳公园,围栏透绿,清水绿树掩映下的柳川河,开放治愈系的风光,这里真正有了古人所期待的“植柳成荫” “闻蝉共蛙”。</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1</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2</p><p class="ql-block">你可知道,宣化区城西的柳川河两岸,在明清时期曾是一片沙海,春秋季大风卷起的黄沙几乎埋没城墙,清乾隆年间,官府拨银清理积沙,植柳万株,形成万柳盛景。沧海桑田,随着时间的变迁,70年代开始逐渐荒废,甚至成为垃圾场,急需整治,美化宣化的门户,可是计划再好,缺钱也白搭。如何破解资金,胡同大爷们说,政府用的是经营城市,用土地生财,用土地使用权,换河道治理,换万柳盛景。</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3</p><p class="ql-block">用土地财政经营城市理念,治理柳川河,建设万柳公园</p><p class="ql-block">2006年,柳川河综合治理列入了改造规划中,柳川河万柳公园段的治理工程,范围北到京张高速桥,南到张宣大道万柳桥,后期顺延到京张铁路九孔桥。</p><p class="ql-block">整治西城墙外的荒芜土地,建设万柳公园,计划投资8000万元,占地面积600亩,水域面积21000平方米,工期要求,2008年竣工正式开放。</p><p class="ql-block">招商引资,条件是政府没钱,但是政府能给政策。资金来源靠经营城市,靠土地增值,就是谁给把柳川河治理好,把西城墙外的荒芜地,绿化改造建一个六百亩大的公园,政府就把工程给谁,用改造后,增值的土地抵顶工程款;并在大西街的旧城改造项目投标中,优先考虑中标。南方的开发商嗅到商机,接过政府抛的绣球,垫资建设公园,治理柳川河,同时也拿到了大西街的旧房改造工程,万柳公寓地皮抵顶的政府投资。这就是大西街为什么叫京西江南小区,万柳公寓小区,为什么外饰青砖灰瓦白墙。</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4</p><p class="ql-block">理念超前,万事顺遂。京张高速桥到张宣大道万柳桥段河道,几乎与万柳公园同步完工,还建设了一座跨柳川河的石桥,连接了万柳公寓小区,过河直达张宣大道下八里,方便了出行。周边绿化休闲健身场地,也在续建施工中,并最终完工;张宣大道万柳桥到京张铁路九空桥,河道治理,绿化休闲健身场地,也在续建施工中,并最终完工;新建的跨河大桥,由西城前街直达旧李宅村。</p><p class="ql-block">万柳公园起名也有故事,柳川河道综合治理清乾隆年间也干过</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5</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6</p><p class="ql-block">说起“万柳公园”这个名字,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57年12月,宣化西门外苗圃扩建,施工中无意挖出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4月,建的万柳亭碑,人们才知道苗圃一带为清朝万柳亭所在处,于是政府将这个苗圃起名为“万柳公园”。</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乾隆二十年,直隶总督方观承来宣化,见宣化城墙年久失修,奏请朝廷拨银11万两,于1755年,乾隆二十年二月开始动工重修宣化城,并在城墙外侧到柳川河畔,植容易成活柳树根治沙患,植柳成荫,形成万柳盛景的景观。现在万柳公园中心广场东侧,还塑了一尊方观承铜像,为了让后代记住他治沙之功。</p><p class="ql-block">柳川河的一期治理工程的起步,在资金拮据的关口,用经营城市,土地财政化解困局,抓住了政策机遇期,使得宣化西城面貌大改观。为柳川河在宣化城区全流域的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放了思路。</p><p class="ql-block">逛公园健身休闲,走绿荫穿越廊道过桥洞,徒步柳川河</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7</p><p class="ql-block">文章图片8</p><p class="ql-block">从北口进入公园,映入眼帘的是中国当代书法家沈鹏,题写的“万柳公园”四个大字。向南到了中心广场,在鹅卵石铺成的健身步道上走,享受自然的按摩;南望是万柳湖,微风吹来,掀起小小的波澜。向东南再登上了望湖亭望四周,东面是方观承铜像,西面是八景广场,南面是健身广场。</p><p class="ql-block">万柳公园的环游结束,走向万柳河畔,沿着新建的万柳拱桥,环河徒步,走绿荫、穿越廊、道过桥洞,万柳公园和柳川河景区成了宣化城的一道绝配的风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化马神庙的故事,以及与它相关的一条消失的街巷和一个逐渐被人遗忘的街名。</p><p class="ql-block">●古时,马神庙是供奉马神的庙宇。明朝专门有一套完整的“马政”管理制度。打仗需要战马,因此官⽅倡导加民间重视,蓄养马匹就成了重中之重。故而,供奉马神的庙宇也就此遍地开花了……</p><p class="ql-block">●据宣化文化学者梁向东的地名考,宣化古城icon内,曾有三座马神庙。</p><p class="ql-block">①大庙在今观桥西街与皇城桥北路交界处,</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正统六年,在城内同类庙宇中规模最大,故称马王庙。原来观桥到地院之间的东西街,以此为名,叫作马王庙街。如今,街名统一改称观桥西街,但是,当地老人还是习惯叫它原来的名字,旁边一些楼还留有以马王庙命名的的标记,依然诉说着那段历史岁月……</p><p class="ql-block">②另外两座小庙,一处在大东街,一处在吕祖庙附近。大东街处的马神庙,据了解位置在今恒基世纪花园小区处。以此为名,原来还有一条消失的街巷——马神庙街。(即钟楼东街与原二炮训练基地之间的南北巷)……吕祖庙街处的马神庙待考究.</p><p class="ql-block">●如今,马王庙街变成了观桥西街,马神庙街早已成为历史,曾经的三座马神庙更是无影无踪。但是这段马神庙的历史,却在宣府icon大地留下了美丽的传说,让人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宣化演戏场所的变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老辈人讲,很早以前宣化城里是没有戏园子的。那时人们看戏都是赶庙台戏。所谓庙台戏, 就是有的寺庙对面建有高高的带屋顶的戏台(称乐楼)人们按不同的日子到不同的乐楼去看戏,就是赶庙台戏。因那时的宣化庙宇众多,据考证到清末民初城内各街巷庙宇就达九十六座之多,乐楼有四十多座。庙台戏每年从开春唱起,一直唱到七、八月。看戏的人在乐楼前的空地上或站或坐, 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看戏。有一首儿歌:”拉锯、扯锯,姥姥门口唱大戏。请闺女、带女婿,外孙女子也要去。”大概说的就是看庙后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约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宣化牌楼西街路北的大市场内盖了一座别致的戏园子,说它别致,是因为建筑材料不用一砖一瓦,而是用一根根杉篙和一张张苇席搭建而成,人称”席片园”。小时候父母曾带我在这里看过戏。依稀记得走进戏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上、凳子上、人们身上洒满的点点光斑,圆圆的,亮亮的,煞是好看。抬头一望,噢,原来是阳光从屋顶苇席的缝隙中照射下来形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天,在这种园子里看戏好处是凉快,因苇席透风。而缺点是就怕下雨。你想,正当戏台的戏演到精彩处,突然轰隆隆来一场雷阵雨,那不就立马屋漏成灾,观众只得夺门而逃,戏也就”不欢而散” 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年代初,在大市场的北部,由当时宣化商会主持,各大商号集资建起了一座二层砖混结构的戏院,名曰”上谷大戏院”。戏院很大,楼上楼下约有上千座位。楼上除两侧和后部的散座外,在正楼前边有一排用板墙隔开的雅间,叫包廂,是供达官贵人和有钱人享用的。在这里演出的,除本地戏班外,还邀请外地戏班来演出,有晋剧丶京剧、评剧等等,偶尔也演话剧(那时叫文明戏)</p><p class="ql-block">旧时戏院里的景象和现在大不相同。那时演员在台上表演,台下也有种种”表演”,一种是卖小食品的人右手高高托举着一个盛满瓜子、花生米、糖果的笸箩,在座间来回叫卖。小食品都用旧报纸包成小包,论包卖。另一种是卖茶水的,一人提个盛开水的大水壶,另一人拿着茶壶茶碗在过道上兜售茶水:”哪位喝茶?”您要茶吗?”那时人们进戏院子不光看戏,一边看戏,一边还喝着茶,吃着零食。(长排坐椅背面装有约半尺宽的阁板,可放小食品、茶具等),另外每当演员的唱念做打功夫表演到精彩处时,观众便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响亮的喝彩声:”嘿!好!”可一旦碰上演员出现失误,台下立刻就喊起倒好,一点儿面子都不给。如此杂乱的声音和画面,构成了旧时戏院特有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夏天到戏院看戏还能见到另一种景观,就是卖手巾把。只见戏院的工人提一盛着热水的大桶, 将白羊肚手巾在桶里涮洗一下,拧干搭在手上对着观众挨个儿问:”您擦把脸吧?”哪位要擦脸?” 夏天本就天热,再加上戏院里人多拥挤,爱出汗的人早已汗流满面了,接过手巾擦把脸,顿觉凉爽许多,给个三五分钱就得。有趣的是卖手巾把的人在楼上楼下之间互扔手巾把。这是个技术活,必须扔的准接的稳,不能失手落地。每当这时,只见白手巾飞上飞下,恰似一只只白鸽上下翻飞。相声大师侯宝林先生曾在一个相声段子中说过这事,他用幽默诙谐的手法形容扔手巾把的姿势是”张飞骗马”,接手巾把的来个”苏秦背剑”,引得听众开怀大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宣化没有专放映电影的电影院,上谷大戏院演戏兼放映电影,日场夜场都是戏剧唱完接着放电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谷大戏院解放后更名为”宣化戏院”,曾有不少戏曲艺术家在此登台献艺。如晋剧名伶丁果仙,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先生,话剧老演员梅熹等,先后在宣化戏院演出,曾轰动一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宣化戏院因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拆除了,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更高大壮观的新式剧场,即宣化剧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宣化剧场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业己寿终正寝。代之而起的是一座高层的商用大厦。如今偌大的宣化城竟没有一处专供戏曲演出的剧场,未免让人感到些许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常常回忆宣化的老戏院。在近百年的岁月里那里曾日日夜夜回荡着传统戏曲的美妙旋律, 还有老辈宣化人的欢声笑语……</p> <p class="ql-block">宣化这条小巷,曾有工厂为名,如果厂区变古庙,留下一条小巷传承着历史。</p><p class="ql-block">●位于鼓楼前街光大豪庭小区东侧,是一条百米的小街巷。这段小巷曾经以鞋厂为名,名曰:鞋厂巷。</p><p class="ql-block">●据了解,宣化解放后,财神庙这个地方,曾经建有一所鞋厂,2003年,结合商业街在原址重建财神庙。故此,鞋厂成为历史,只留西侧的小巷,传承着今天的历史……</p><p class="ql-block">●你了解这段历史吗?欢迎留言区评论。我是@小玉的微生活 ,分享宣化故事,感受古城文化,留住宣府记忆。</p> <p class="ql-block">宣化这座老厂,曾经位于六中附近,产品红极一时,拥有自己的品牌,远销全国各地,你有听说过吗?他就是宣化区服装厂,创建于1954年,厂址位于宣化武庙街25号,是一个集体小型企业,生产各种毛呢料、大衣、西装、以及各种工作服的加工。其中生产的“雪国”牌服装名噪一时,不仅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甚至远销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各地,那时候一度吸引了大批的外地人来宣化购买服装……</p> <p class="ql-block">宣化人民公园,位于火车站之北,占地面积300亩,紧邻着雄伟壮观、已然矗立了五百多年的南门楼。为什么把人民公园建在这里呢?这还得从“72座庙、72座桥”说起,关于“72”这个数字,在宣化有一个传说:“唐末沙陀国晋王李克用定都宣化时,正值母亲72岁寿辰,于是下令在宣化城内修建72条街、72座桥、72座庙,从此,72这个数字,就写进了宣化的历史。”言归正传,宣化古城古庙古桥繁多,庙宇之多,体现了在战乱频发的旧社会,人们祈福纳祥期盼安宁的精神寄托。而古桥之多,则是便于交通的需要。宣化城的地势历来是南低北高,汛期雨季,街道上到处汇成大河沟小河沟,泥泞不堪,不仅出门两脚泥,还容易摔跤跌伤,尤以南大街一带为甚。为了应对这种状况,古城人便想方设法多修桥,木桥,石桥,修了一座又一座,以解“衣食住行”中的“行之难”。</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后,宣化人民过上了安定团结的日子,终于能够把精力投入到建设美好的家园,彻底治理水患导致的行之难。在公园中湖岛的烟雨亭内,一座石碑上刻有“人民公园建设志略”,分三期建设,首期从1958年至65年(占地18.78公顷),宣化区全区人民总动员,积极踊跃地参加修建人民公园的义务劳动,从南门楼偏西南的城墙根下沼泽地里,挖出淤泥九万多立方,因势利导,低洼处就地改造成面积达4.52公顷的东湖与中湖,并且修路植树,培草养花,湖心与甬道之间架起三孔桥,湖心岛筑起“烟雨亭、碧波亭”,引进观赏类动植物,1960年,初具规模的人民公园正式开放;二期建设从七十年代后期到八十年代初,绿化东湖岛中湖岛,建怡神亭、儿童游乐场和仿古长廊,三期建设从82年至91年,扩建中湖开拓西湖,水面阔至5.53公顷,逐年建起曲桥、觅秀桥、知春亭、致远亭、比翼亭、游廊、桃花岛、荷花池、喷泉、驼峰瀑布及游艺厅、溜冰场、长寿园等,砌筑湖坡,修固西北角的古城墙,建游船码头,为使水质清澈抽取地道桥地下水经由管道引入湖内。经历了三期建设的人民公园碧波荡漾,万木葱茏,亭榭矗立,长廊蜿蜒,可谓“氤氲燕山气,晴光映古城,清远虽云秀,园湖色更浓”。2011年始,又正式开启了“免门票”时代。如今,人民公园内部环境经过不断的创新优化,已成为众口称赞的城市绿核、生态园区、文明窗口,为大家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锻炼、赏景艺展的好地方,年接待游客逾千万人次。</p><p class="ql-block">春天百花香,看柳绿桃红</p><p class="ql-block">春天的清晨,迎着和煦的阳光走进人民公园,门内一块自然天成的巨型长石,俨然四合院家门口的影壁,上书“人民公园欢迎您”,巨石两边各挺立着一棵粗壮的柳树,铭牌上写着“垂柳:杨柳科,柳属,大型落叶乔木,高18米,枝叶下垂,叶狭,批针形,花4月,果5至6月,分布广,多用于湖边岸边,此树栽植于1958年”。涨了知识的同时,又了解到此树与人民公园同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亲切地称其为“元柳”或“开园柳”呢!几位白发长者在树下打太极拳、晒太阳,年轻人们在树边的雅趣亭内唱歌跳舞。以湖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前行,行道树枝叶茂盛,松柏苍翠,加杨高大,国槐挺拔;路边绿草如茵,五彩缤纷的花儿赏心悦目,粉的桃花、白的杏花、红的李花、紫的丁香……湖岸上的柳树站成一排排,嫩绿柔韧的枝条轻拂湖面,把湖水也染绿了,除了松柏,就数这柳树最耐寒,春来先发芽,秋来晚落叶,难怪宣化人如此喜欢柳树!桃花岛是最好的赏春之处,岛以通透的花墙围成圆周,环岛的墙壁上,有清新的水墨画、优雅的书法、唐诗宋词、梅兰竹菊,艺术的魅力使得桃花岛格调不凡,岛内几个大花池呈花瓣状,池内栽植着高低错落的花卉植物,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夏日湖水净,绿荫映清波</p><p class="ql-block">夏天到公园划船,是最惬意的事情,“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凉爽的风儿拂过脸颊,哦,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公园拥有大型游艺画舫数艘、脚踏游船近百艘,船儿悠悠驶过湖面,船上人儿可以从各个角度观赏三孔桥、览秀桥那迥异瑰丽的造型,还有湖心岛上攒尖顶的烟雨亭、碧波亭,如凌空展翅的鸟儿,把我们朓望的目光延伸至远方、高空,顿觉心旷神怡、胸怀开阔,一时间仿佛自己也轻盈如燕了,好想引吭高歌一回,微小的个体融入到伟大的自然,原来是这么温馨的一件事,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真正体会过了,才知其难易,有好多风景,只有身临其境,才知其美妙,就比如眼前这澄澈的湖水、茂盛的绿荫,欣赏之余,总不免心怀感恩,是谁缔造了这眼前的美好?愿邀您共赏这人间美景。</p><p class="ql-block">秋赏荷花美,出淤泥而不染</p><p class="ql-block">立秋之前,人民公园西门内的荷花池,年年都会吸引一批又一批艺术家前来采风。晨曦初露,池边早已坐定了写生的画家,手中的笔描绘着荷花莲藕,看池中一团团蒲扇似的莲叶铺满了湖面,粉嫩带露的荷花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那份清新脱俗之雅致,总也让人看不够。因为立秋之后,气温日渐降低,所以观赏荷花的最佳时期也最多不过半月,所以每年一到荷花绽放时节,宣化人常会提早相互告知相约赏花。</p><p class="ql-block">冬行苏园中,江南入画来</p><p class="ql-block">苏园,可记入“人民公园建设志略”第三期之后的建设。2007年,区政府投资五百多万元,在公园西北角,建成面积1.4公顷、颇具江南风格的园中园——苏园,粉墙黛瓦,亭台楼榭,诗情画意,尽现于石拱桥的匠艺精巧、观雨亭的拾级而上。假山石上飞流直下的瀑布,成了寒冬腊月里人民公园中最灵动的流响,顿时让人联想到那句耳熟能详的诗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为倚靠着雄伟坚固的古城墙,处在角落里的观雨亭阳光充裕,瀑布流入观水池内再经由桥洞流入中湖,所以观水池内的冰也会融化,水中的苔藓绿格莹莹,活泼可爱地向游人招手致意,这景象在滴水成冰的冬日塞北实在难得!来到宣化人民公园,怎能不到这清新典雅的苏园看看呢!</p> <p class="ql-block">庞家堡镇,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地处宣化区东北部,东邻赤城县田家窑乡,东南与怀来县存瑞镇连接,南与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段家堡乡毗邻,西、北与宣化区赵川镇接壤,距宣化区人民政府31.5千米,区域总面积128.03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庞家堡镇一带设庞家堡矿区,属察哈尔省宣化市;1990年1月,由庞家堡区改置为庞家堡镇,属宣化区。</p><p class="ql-block">截至2018年末,庞家堡镇户籍人口为21960人。</p><p class="ql-block">截至2020年6月,庞家堡镇下辖2个社区、16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八区建设街8号。</p><p class="ql-block">2018年,庞家堡镇有工业企业23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7个。</p><p class="ql-block">1919年创立的铁矿公司</p><p class="ql-block">龙烟铁矿公司是华北地区最早的近现代钢铁企业之一,孕育了今天的首钢(前身为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和宣钢(今属河北钢铁集团)。</p><p class="ql-block">时代背景</p><p class="ql-block">据世界钢铁协会预计,2008年全球对钢铁的需求总量为12.5亿吨,以全世界67亿人口计算,每人一年消耗钢铁约187公斤。今天的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钢铁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还多。虽然距离“钢铁强国”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是中国钢铁显然已经成为世界钢铁天平上最重的一个砝码。然而一百年前,凭一座先进的钢厂无力挽回落后中国的全社会性悲剧。近代中国虽然拥有世界领先的钢铁厂,却无力抵抗西方列强资本的挤压,进口钢铁以绝对优势占据着中国市场,以汉阳钢铁厂为首的民族钢铁业严重萎缩,举步维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展开攻势。</p><p class="ql-block">冷兵器时代结束后的这场规模空前的世界战争,更是一场实质上的“钢铁之战”。机械化武器登上战争舞台,坦克、飞机、潜艇等现代新式武器无不耗费大量钢材,考验着参战国的钢铁生产能力。在前后4年零3个月里,第一次世界大战让钢铁成为极其紧缺的战略物资,西方参战各国纷纷下令禁止钢铁出口。而在钢铁出口国正在掀起抢购狂潮,钢铁价格暴涨。在中国上海,新出厂的钢板和马蹄铁比战前上涨了10倍,旧钢铁从每担3两银子左右抬高到14两。全国掀起大办钢铁实业的潮流,上海的兴和铁厂,年产钢3万吨;山西的阳泉铁厂,也建起了日产20吨的高炉。</p><p class="ql-block">钢铁业成为中国最赚钱的生意,开铁矿比开金矿更具诱惑力。瑞典人安特生恰恰在这个时候发现了铁矿,北洋军阀政府的幕僚们眼前一亮。1919年,北洋政府投资250万银元,由财政部次长陆宗舆督办筹建,依托龙关山铁矿建立华北地区最重要的钢铁基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和平期到来,钢铁不再是参战各国竞相追逐的军需物资,全球钢铁业进入冬季。世界钢铁市场一片萧条,中国钢铁行业的老大、鼎盛一时的汉阳铁厂,硬挺了两年,也终于宣告停产。为了偿还贷款,每吨钢铁作价仅为欧洲战时标准的二十分之一。龙烟铁矿公司就诞生这个钢铁业繁盛与萧条交替的时节。</p><p class="ql-block">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创建于1919年3月29日,迄今已有100年的历史。察哈尔龙烟铁矿公司成立之初,官股128万元,商股212万元。日炼铁300吨。4月19日,北京政府以陆宗舆为公司督办,丁士源为会办 [1] 。</p><p class="ql-block">1914年北洋政府农商部矿政司顾问安德森、米斯托(瑞典人)等人在龙关,庞家堡,烟筒山勘察发现“宣龙式”赤铁矿床,卓宏谋主编的《龙烟铁矿之调查》一书中称:龙烟铁矿矿层之厚,矿质之佳,亦足为世界太古纪以后水成铁矿中之罕见者,推龙烟为首创,而肾状,鲕状矿并生,亦为其它矿所未有。</p><p class="ql-block">1919年3月19日,北洋政府国务院批准龙烟铁矿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同年,龙烟公司在石景山东麓征购了1300亩土地作为石景山炼厂的厂区,共花费58000多银元,成立龙烟铁矿股份公司石景山炼厂(今首钢前身)。</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接管龙烟铁矿公司,并更名为农矿部龙烟矿务局。</p><p class="ql-block">1939年7月26日由日本北支开发株式会社接管改名为龙烟铁矿株式会社。并于1940年在宣化建炼铁东厂(现第二炼铁厂),1942年建炼铁西厂(现第一炼铁厂),建小高炉15座。</p><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接管龙烟铁矿和所属的宣化铁厂,成立龙烟铁矿公司。</p><p class="ql-block">1947年4月国民党政府接管,将龙烟铁矿划归资源委员会华北钢铁有限公司管辖,改名龙烟铁矿。</p><p class="ql-block">1948年12月7日宣化第二次解放,龙烟铁矿由察哈尔人民政府接管。</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华北人民政府接管龙烟铁矿和下属四厂一矿,1949年7月矿山、氧气厂恢复生产。</p><p class="ql-block">1950年6月龙烟铁矿由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直接领导,后来划归冶金部。(1950-1962年马万水小组14次创造全国黑色金属矿山独头巷掘进纪录、冶金部在全国冶金企业推广马万水小组的先进经验。)</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冶金部决定成立龙烟钢铁公司,隶属冶金部领导。</p><p class="ql-block">1964年4月冶金工业部决定将龙烟钢铁公司撤销,龙烟铁矿独立经营,第一炼铁厂、焦化厂、运输部、氧气厂四厂合并成立宣化铁厂独立经营,机械厂独立经营。由冶金部领导。</p><p class="ql-block">1970年11月组建成立宣化钢铁公司,隶属河北省领导。1989年12月18日1260立米高炉建成投产,从此宣钢进入百万吨钢铁企业行列。</p><p class="ql-block">1993年10月26日--1995年2月17日先后建成3座10.5吨氧气顶吹转炉、3台连铸机。</p><p class="ql-block">1997年3月28日宣化钢铁公司改制为宣化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5月30日年产40万吨的高速线材生产线建成投产。</p><p class="ql-block">2001年7月16日炼钢改造工程开工建设,新建2座80吨氧气顶底复吹转炉和2台6机6流连铸机。</p><p class="ql-block">2002年5月16日第一座80吨转炉和第一台6机6流连铸机点火热试、5月29日举行宣钢80吨转炉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暨6吨转炉停产关闭仪式。</p><p class="ql-block">2002年6月19日宣钢15000立米/小时制氧机工程破土动工。</p><p class="ql-block">2002年9月18日宣钢75万吨棒材工程开工建设。</p><p class="ql-block">2003年6月23日宣钢15000立米/小时制氧机工程竣工投产。</p><p class="ql-block">2004年4月8日张家口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宣钢听取2004-2007年发展规划的汇报 。</p><p class="ql-block">2004年4月24日郭庚茂常务副省长到宣钢调研。</p><p class="ql-block">2004年6月29日省国资委副主任甄新生一行到宣钢调研。</p><p class="ql-block">2004年7月2日河北省付双建副省长、省国资委王增力主任到宣钢调研督导改革改制工作。</p><p class="ql-block">2004年7月1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一行视察宣钢。</p><p class="ql-block">宣钢名列2003年全国大型工业企业189位。</p><p class="ql-block">2004年8月2日省国资委副主任曹新兴一行到宣钢调研。</p><p class="ql-block">2004年8月27日全省钢铁企业安全保卫工作座谈会在宣钢召开。</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19日公司1800m3高炉工程启动建设。</p><p class="ql-block">2004年10月30日省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到宣钢检查档案工作。</p><p class="ql-block">2004年11月9日英国LNM钢铁集团客人到宣钢考察。</p><p class="ql-block">2005年12月29日宣钢为六家辅业改制企业举行揭牌仪式。</p><p class="ql-block">2005年1月6-7日宣钢召开四届一次职代会。</p><p class="ql-block">2005年1月23日市领导来宣钢研究宣钢“十一五”发展规划。</p><p class="ql-block">2005年2月2日常务副省长郭庚茂到宣钢慰问调研。</p><p class="ql-block">2005年4月21日省委常委、省总工会主席臧胜业视察宣钢 。</p><p class="ql-block">2005年4月27日省政府国资委调整宣钢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p><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11日公司决定第一炼铁厂、第二炼铁厂合并实行统一管理。</p><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11日公司领导慰问残疾职工 。</p><p class="ql-block">2005年6月16日省委副书记刘德旺到宣钢调研。</p><p class="ql-block">1800m3高炉于2005年10月24日下午3时点火开炉,25日晚上19时23分,在公司相关领导、炼铁厂等单位人员的瞩目下,伴随着一片欢呼声,9号高炉顺利地流出了第一炉铁水,至此该项工程全面进入试生产阶段。9号高炉的建成投产,将给宣钢炼铁生产带来根本性变化,进一步促进了技术进步、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该项工程概算总投资74328.31万元。占地总面积约9公顷,建筑面积约31020m2,设备总台套数10900台套,总重量约1.1万吨,总装机容量2万KW。年耗电量约为530万KW,高炉一代寿命≥15年,热风炉一代寿命≥25年,高炉一代寿命单位炉容产铁≥10000t。</p><p class="ql-block">高炉煤气净化引进国外单锥环缝洗涤塔工艺及关键设备,采用可靠高效的环保设施,精料、高温、高压、富氧、喷煤的冶炼工艺。冷却系统采用国内外最先进可靠合理的联合软水密闭循环系统,高炉炉衬炉底、炉缸部分采用高导热炭砖+国产陶瓷杯,炉腹、炉腰、炉身下部采用铜冷却壁,炉身中、上部采用铸铁冷却壁。炉底、炉缸采用俄罗斯技术进行炉况检测。三座热风炉选择了改进型高温内燃式热风炉。高炉投产后年产量可达到138.6万吨,为宣钢形成铁、钢、材各500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河北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宣钢成为其子公司。</p><p class="ql-block">同时成立河北钢铁集团矿业公司,经营河北钢铁集团所属铁矿。</p><p class="ql-block">之后,将宣钢龙烟矿山公司划入河北钢铁集团矿业公司。</p><p class="ql-block">今河北钢铁集团矿业公司龙烟矿山分公司。</p> <p class="ql-block">揭开历史的面纱:杨家传人入驻宣化、左卫、赤诚、张北等地,揭示了一座庄严肃穆的古墓。</p><p class="ql-block">这座古墓完好保存了明代宿将杨洪及其家族的遗迹。杨洪,明代的昌平候、镇朔大将军、宣府总兵,他的子孙长期定居在赤城县,散布宣化、左卫、赤诚、张北等地。</p><p class="ql-block">来到河北张家口的杨洪的墓地,仿佛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这里到处都是石像和碑刻,记录着杨洪在北方边疆的保卫工作、农田开垦、教育事业、城堡修建、经济振兴等辉煌业绩。</p><p class="ql-block">杨洪的墓地是他和他的家人永远的安息之地,也是后人追寻先祖光辉的地方。杨洪是明代杨业的后代,他们家族可以追溯到北宋的名将杨端。</p><p class="ql-block">根据墓碑记载,杨端是与宋朝将领杨端同谱同宗的后代。杨端在唐末应募参军,攻陷了播州后,他的子孙就从政了,成为了这片土地的守护者,人们称他们为“杨播州”。</p><p class="ql-block">杨业的后代延续至今,他们继承了先祖的志向,生活在各个地方,为边疆守护做出了卓越贡献。杨洪的父亲杨景是明初的一位将领,以勇猛的战功受到朱元璋的赏识,被任命为汉中卫百户令。</p><p class="ql-block">杨景的儿子杨洪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并被派往塞外开辟土地,后来回到苏州迎接母亲。在战斗中,杨洪表现出色,很快就被提升为都督,并被封为侯爵。</p><p class="ql-block">他的母亲对他的教诲和鼓励发挥着重要作用,杨洪以母亲的教诲为荣,努力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杨洪对他的母亲施夫人非常尊敬。</p><p class="ql-block">施夫人去世后,杨洪让姓张的家族来看守墓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杨家坟村逐渐形成,成为杨洪后人生活的地方。</p><p class="ql-block">这支家族一直保护着祖墓,修缮墓地,并承担起祭祖、修缮家庙等各项责任。</p><p class="ql-block">他们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租赁土地,用于维护和日常生活开销。</p><p class="ql-block">杨家坟周围几十公里的土地都是杨家的封地。赤城县的杨家坟是历史的见证,展示了杨洪及其家族的荣耀和贡献。</p><p class="ql-block">这座古墓保存完好,墓地内有杨洪本人、他的母亲施夫人等家族成员的墓穴。尽管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变迁,杨家坟仍然庄严肃穆,向人们展示了这个家族的伟大。</p><p class="ql-block">通过揭示杨洪及其家族的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明代的历史,并对这个家族的贡献表示敬意。</p><p class="ql-block">他们在边疆保卫战、农田开垦、教育事业、城堡修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明代历史中的英雄。</p><p class="ql-block">他们的故事也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最后,我们不仅要对杨洪及其家族的贡献表示敬意,也要反思当今社会价值观和家族传承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根源,坚守家族的价值观,并将其传承给下一代。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我们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河北燕兴机械有限公司(代号137厂)的前身是1939年开设的“长城公司”,1945年更名为“七十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国营第546厂。1952年9月,工厂开始制造75毫米无坐力炮。1956年3月,546厂更名为547厂。1963年4月25日,根据五机部文件批复,组建成立国营第一三七厂,并开始了选址、扩建工作。1966年9-10月,生产75毫米无坐力炮的设备和1571名专业人员分三批迁往张家口(即现在的137厂),开始了新的发展历程。工厂第二厂名相继称古北机械厂、东方红机械厂、国营张家口燕北机械厂、国营燕北机械厂、河北燕兴机械厂、河北燕兴机械有限公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兵工赤子的强军梦——中国兵器137厂的前世今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韩杰</p><p class="ql-block">缘起旧式工厂的新生</p><p class="ql-block">1939年9月,在北京雍和宫大街开办“长城公司”,先后从事汽车修理、枪械修配,并陆续生产了手枪、轻机枪、步枪、掷弹筒、马克沁重机枪等兵器。1945年,国民党政府将工厂更名为“七十兵工厂”,主要制造手榴弹、枪榴弹、60迫击炮、冲锋枪等兵器。1949年2月,工厂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开始生产60迫击炮弹引信和发射筒、火箭筒等兵器。1951年6月,工厂更名为国营第546厂。1952年9月,开始研制75毫米无坐力炮。1956年3月,工厂更名为国营第547厂。1957年3月,军械部批准75无坐力炮生产定型。1958年,工厂试制成功“巨龙牌”水旱两用拖拉机。同年6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参观547厂生产的“巨龙牌”拖拉机。毛主席听了机器的性能和用途介绍后,说:“很好啊,谢谢你们,谢谢工人同志们。”</p><p class="ql-block">1958年6月20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参观工厂生产的“巨龙牌”拖拉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5年7月5日,根据五机部、七机部联合通知要求,按产品分成无坐力炮、40火箭筒和导弹三类,将导弹产品留在547厂。1966年10月,生产75毫米无坐力炮的设备和专业人员由国营第547厂搬迁到张家口市,与原张家口钢铁厂部分人员合并,并在该厂旧址上扩建而成国营第一三七厂,组建了国内唯一无坐力炮科研生产厂家。</p><p class="ql-block">1964年,叶剑英参观工厂生产的75毫米无坐力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搬迁兵工赤子的情怀</p><p class="ql-block">137厂是在张家口钢铁厂旧址上扩建起来的。1963年4月25日,根据五机部文件批复,组建成立国营第137厂。1964年,五机部、七机部发文,将547厂的75无、82无生产线全部调往137厂,建成无坐力炮专业生产厂。1966年10月137厂基本完成建设。同年9月28日、10月13日、10月28日,1571职工连同家属共计4828人,分三批搬迁至张家口。10月份,在河北的大部分地区还是秋高气爽、硕果飘香的收获季节,而在塞外山城张家口却已寒风凛冽、雪花飘舞。绿皮火车满载着职工和家属,驶出繁华的首都北京,来到张垣大地,就在厂门口的站牌前停下来。大家走下车,映入眼帘的是远处苍凉的原野和两垛红砖垒砌的厂门,雪花伴着冷风打在脸上,有些冷。拉上衣领,裹紧大衣,到职工食堂吃碗面条,然后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来到位于马路东的生活区。宿舍已经分好,门口堆着过冬的煤,以及用草绳捆扎的家具。把家具搬到屋里,生起煤火,打扫一下房间,新的生活就这样开启了。新宿舍是按照所在单位分的,邻居们都是身边的同事,熟悉而亲切,孩子们年龄都差不多大,天天泡在一起。因为要赶任务,大人们要在一线工作到很晚,周末也不能休息,孩子们就偷偷跑到车间外面的空地上玩耍,爬树、骑三轮车、到库房帮着数零件,这些都是孩子们最喜欢做的事情。57岁的张洪辉至今提起那段经历仍唏嘘不已。1969年珍宝岛战役中,为了给前线输送武器装备,137厂的职工吃住在车间。从事装配钳工的父亲已经一个月不回家了,孩子偷偷溜进车间,想看看自己的父亲,只见车间里堆着高高的、一垛垛的炮箱子,中间窄窄的过道上,是席地而眠的大人们,工作服很脏,头发很乱,却睡得很熟,而厂房另一头是伴着轰鸣的机床声忙碌的工人师傅……不可想象,在40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每月一千门炮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在珍宝岛事件、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了给前线输送武器装备,137厂的职工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干出来的! 荣耀火红岁月的记忆</p><p class="ql-block">曾经的137,是神圣而神秘的地方。作为全国唯一的无坐力炮科研生产厂,年年超额完成生产任务。65式82、75式105获河北省科学技术成果奖,78式82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在珍宝岛作战、中越自卫反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56式75炮在中印自卫反击战中创造了解放军“大炮上树”摧毁印军工事的战例;65式82炮在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被誉为“功勋炮”,战士们说:“82无坐力炮好像我们的冲锋枪、干粮和水壶一样不可缺少,一出发就想起带82无,一发现地(暗)堡就杠起了82无,弹一出膛我们就放心地往上冲”。</p><p class="ql-block">65式82毫米无坐力炮试验。78式82毫米无坐力炮试验。</p><p class="ql-block">曾经的东方红,是人才云集的地方。张家口机械行业各领域的专家大多来自东方红,化名张东妍(张家口东方红研究所)编写的《无后坐力炮设计手册》至今仍是该领域的权威技术资料。为满足生产需要,上世纪70~80年代,工厂共自制各类设备200多台。最典型的是工厂自行设计制造的2000吨水压机,是当时华北最大的冲压设备。四根立柱用水泥浇注,老师傅用吊线的方式来测量垂直度,愣是达到了精度要求!在企业管理上,曾经的“大红本”管理经验引来众多单位学习借鉴,1977年工厂荣获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党委书记靳普洲在人民大会堂领奖。曾经的马路东,是令人神往的地方。独一无二的36栋小二层,子弟学校、幼儿园、医院、浴池、俱乐部,为职工提供了充足的学习、生活和娱乐保障。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大部分是从北京运过来的,学校的老师大都是北大、清华、复旦等名牌大学毕业的,教学水平在张家口市名列前茅。每到夜晚,职工夜校的各个教室都挤满了人,有时连门都关不上,制图、英语、物理、化学、裁缝等各类培训就像磁石一样吸引着职工、家属以及孩子们。张家口最早实施液化气入户,最早安装煤气管道,第一家使用煤气,市委书记、市长亲自参加点火仪式!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工作和生活,大家带着一种优越,存着一份敬畏,怀着一腔热血,有着无比神圣的自豪感、使命感! 奋进民品开发的硕果</p><p class="ql-block">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军品任务减少,工厂不等不靠,率先投入民品开发生产,陆续试制成功20多个民用产品。1978年6月,工厂研制成功DJ—251型自动控制开颅钻,先后荣获北京军区后勤卫生部二等重大科研成果奖、兵器部优质产品奖和河北省优秀新产品奖。针织机械产品开发硕果累累。1981年4月,Z811型针织横机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先后获国家经委颁发优秀新产品奖、河北省经委优秀新产品奖,并在国家军转民高技术出口展览交易会上荣获银奖。1983年,Z802型缝合机分别荣获国家和河北省优秀新产品奖,被评为河北省优质产品,1985年荣获兵器部优质产品奖。随后,引进德国技术,开发电脑针织横机,针织机械形成系列化,并开发了雪莲牌GEY113针织横机、GEY241缝合机等新机型。</p><p class="ql-block">MC-720电脑针织横机。</p><p class="ql-block">“燕兴”牌客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汽车摩托车开发形成系列。1980年开始生产客货两用车——长城牌DJ-750摩托车,1985年,工厂引进日本CY-80雅马哈摩托车装配生产线,同年8月,举行首批雅马哈摩托车出厂剪彩仪式。利用汽车生产资质,开发生产了YXC6320微型客车、YXC6480、YXC6600B、YXC6740等轻型客车。</p><p class="ql-block">如火如荼的民品开发生产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的正常运行,也让职工更加有底气有信心。 坚守奋发图强的底气</p><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部队逐渐减少订货,军品生产陷于停顿,民品经营下滑,企业逐渐跌到低谷,工资不能按时发放,职工生产生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临近春节,职工等着过年,厂里没钱发;孩子要开学,职工交不起学费;寒冬将近,暖气费交不起,5个月的采暖期,硬生生地压缩到4个月。最困难的时候,企业连购买两台普通车床的13万元都拿不出来,生产靠的是零打碎敲……持续的困境锤炼着坚韧而执着的燕兴人,尽管困难,但广大职工希望的火种依然燃烧!为建设新的生产线,厂领导四处筹集资金,边生产边建设,艰难前行却充满希望!基于无坐力炮发射技术,工厂与华东工学院(现南京理工大学)合作,进行了“弓弩发射原理的应用研究”,在单兵筒式武器的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某武器系统预研,并在激烈竞标中胜出,获得正式立项,迎来设计定型。该武器获得国家级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兵装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此为基础,持续推进产品系列化发展,先后形成了四个弹种的发射具,并陆续定型批产。 </p><p class="ql-block">具有50多年历史的无坐力炮研究所。</p><p class="ql-block">在多年的发展中,企业形成了无后坐力发射技术、无痕迹(可有限空间)发射技术、复合材料成型(无内衬超高压管道、容器成型)技术、机械加工及配套等四大核心技术优势,形成了以70岁左右的老同志为顾问、以50岁左右的技术人员为中坚、以30-40岁技术人员为主体、以南理工博士团队为支撑的“3+1”科研架构。公司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河北省企业技术中心。产品研究所被认定为河北省工业企业A级研发机构,多项军品制造技术、军民两用技术获国家专利! 使命强军兴军的担当</p><p class="ql-block">在抓好现有军品的同时,企业初心不改,在经营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勒紧裤带搞科研、保科研,二十年如一日,始终致力于无坐力炮产品的研发改进和提升。经过反复改进,反复试验,反复进行减重、减短优化设计,克服了诸多困难,形成了第五代样机,并在为期4个月的实物竞争择优比测试验中胜出,成为中标单位!这在137厂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极大的振奋了全体职工的精神,为企业脱困发展、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经历多年亏损之后,137厂终于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责任与梦想同在!今年,工厂将实现经营性盈利,全厂职工已投入到紧张的型号研制过程中,广大科研技术人员克服疫情影响,不舍昼夜,刻苦攻关,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全力以赴保障研制质量、进度。同时,今年军品生产任务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点,广大职工昼夜奋战在生产一线,团结一心,担当作为,为部队提供好用、管用、耐用、实用的武器装备,以实际行动履行好强军首责! </p><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回首80多年的历程,137厂的前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蜕变,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转型,在新中国的建设中获得新生!54年前,在那个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近5000名职工和家属从北京搬迁到张家口,组建137厂,那是一个新的起点,凝结着兵工战士爱党爱国的炽热情怀,承载着老一代兵工人的光荣和梦想!回首半个多世纪,工厂历经风雨,执着坚守,终见彩虹;展望未来,企业曙光在前,但任重道远,仍需奋发图强!</p><p class="ql-block">2020年8月,兵器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焦开河到公司调研指导工作。</p><p class="ql-block">在强军发展、转型升级的道路上,我们永守冷静之心,永守忧患之训,永守图强之志,把中国梦、强军梦、兴企梦融为一体,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担当进取,持续推进武器装备轻量化、智能化、系列化发展,更好地满足不同兵种、不同作战需求下的实战需要,用忠诚与奉献抓好军品科研生产,用激情和责任抒写新时代的兵工华章!</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韩杰,河北燕兴机械有限公司(137厂)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宣化一瓷厂始建于1942年,当时厂名为蒙疆株式会社耐火炼瓦厂。1950年 3月,察哈尔省工业厅接管了宣化耐火砖厂,建起了新的工厂——宣化瓷厂。当时只有20多人,一些土式倒烟窑等简单设备,生产粗瓷碗。1976年原宣化瓷厂一分为三,原西厂区为宣化第一瓷厂。2010年破产。</p><p class="ql-block">宣化二瓷厂1958年在全民大炼钢铁热潮中,因耐火砖供不应求,新建了耐火砖车间,1961年改建为日用细瓷全能车间, 即二瓷厂的前身。1976年将东车间改为第二瓷厂。2008年破产,被宣化新迪高压电瓷电气有限公司并购。</p><p class="ql-block">宣化三瓷厂1973年建厂,专业生产日用陶瓷,产品全部出口远销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1981年11月,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建成为宣化国玉陶瓷有限公司。2014年通过与北京清华大学合作投资,在三瓷厂区建设陶瓷文化旅游工业园,2015年10月建成,2016年1月开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宣化城北的军堡村落葛峪堡。近日路过张小线多次,西接张家口东环,东接赵川小村;公路从葛峪堡古城墙前路过,这个村曾经是宣化县葛峪堡乡政府驻地,后来河北省合乡并镇,被划入东望山乡,古城堡是市级文保单位,土城墙基本完好,就是包裹城墙的砖没了,原来的西南两个城门和瓮城,就仅剩下南门瓮城的一个门洞。</p><p class="ql-block">在宣化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三句话:</p><p class="ql-block">一句是“铜葛峪,石羊房,生铁灌了小白阳”;二一句是“先有葛峪堡,后有宣化城”;三一句是“葛峪堡中路的参将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媒体拍葛峪堡的不少,我看后都受益匪浅,但总觉得欠点什么?看了官方的报道,又觉得有些高深,引经据典费思量。所以想搞懂葛峪堡城池的大概来龙去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决定亲自沿着古城墙走他一遭,城墙下徒步观察思考,一镜到底直拍直出。二是通过网络收集学习,归纳整理相关资料,用街头大爷的视觉记述,说老百姓能听懂的话,通过自媒体叙述我理解的葛峪堡,了解他原来什么样!现在怎么样!与大家分享交流</p><p class="ql-block">1、堡城现状</p><p class="ql-block">葛峪堡位于宣化区东北部山区,地处东望山乡东南,东与赵川镇接壤, 南连贾家营镇,西与大仓盖镇相邻,北依明代外长城与崇礼四台嘴乡相邻,是东望山乡的一个行政村。全村占地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六千多亩。全村人口四百多户,一千多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葛峪堡城周长4里,城高三丈六尺,开西,南二门,并建有瓮城。当时,从山上向葛峪堡俯瞰,红光闪闪一片,酷似一块红铜,故有"铜葛峪石羊房生铁灌了小白阳"的佳话。城外是点将台和校场,城内有巡按察院,参将府等衙门,庙宇禅寺林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葛峪堡城墙的青砖,已不复存在,仅剩下了裸露的土墙。从北面的山坡上遥望,蜿蜒起伏,像条盘身而卧的黄色大蟒,护卫着村庄,守护着安康。</p><p class="ql-block">经历百年的自然风剥雨蚀,尤其是文革10年浩劫,人为破坏,城内衙门寺庙已荡然无存,仅剩古戏台,城外仅剩下点将台的土台,孤伶屹立着。</p><p class="ql-block">这里海拔高达1千米,四面青山环绕,曾经河水绕村而过。其北、东北、东南是相连的猴儿山和凤凰山;西北、西、西南、正南也是连绵不绝的山峦。村北横贯东西的明长城蜿蜒盘旋在山顶间。村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村西墙外和东墙外是两条季节性的河流,当地村民称之为“西河”和乱泉河,成了葛峪堡天然的护城河。</p><p class="ql-block">2、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葛峪堡城,民间有“先有葛峪堡,后有宣化城”的传说。</p><p class="ql-block">葛峪堡始建于唐,安史之乱前,安禄山任范阳节度使,曾在此建“雄武军城”,派兵驻守训练军队。安史之乱发生于,唐玄宗末年至唐代宗初年,即公元755-763年,所以葛玉堡应该早于公元755年建城。</p><p class="ql-block">而宣化城始建于,唐信宗文德元年,即公元888年,明洪武十七年1394年,动工展筑,周长12公里多,因朱元漳十九子朱穗受封谷王,建成规模宏大,形制近似北京都城。清康熙三十二年即公元1693年,废宣府卫所,也就是取消军事体制;建立行省府县地方体制,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葛峪堡建“雄武军城”早于宣化城建成时间是真实可信的。</p><p class="ql-block">明朝时期,为防范残蒙元势力入侵,燕王朱棣奉命扫北,重新修建葛峪堡城池,他是宣府镇中路最大的军事防御城堡,明朝中期以后,宣府镇中路形成了以葛峪堡为中心,赵川堡、大白阳堡、小白阳堡、羊房堡、青边口堡、常峪口堡构成扇形防御体系,葛峪堡为中路参将驻地,成为宣府镇中路的“路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宣府镇志》和《宣化府志》记载:葛峪堡,宣德五年土筑,高二丈六尺,周长三里三百步:城楼三座,堡开南、西二门,均建有瓮城。明嘉靖四十二年增修,明万历六年包砖,还建有五座属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宣德“五年”,就是1430年,燕王朱棣建起夯土城墙,高两丈六周长三里三百步,开西和南两门,均建有瓮城,城楼三座,钟楼鼓楼箭楼。“宣德”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长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嘉靖42年就是1564年,进行了增建维修。明嘉靖帝,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号嘉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六年即1578年,对城墙进行了包砖加固。该年万历六年,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明万历是明神宗朱翊均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最长的年号。万历年间,1582年利玛窦来中国传教,1584年,绘制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朝建立以后,北边安定。顺治十三年,宣府镇中路改为“龙门路”,辖“龙门城”和“葛峪、赵川、雕鹗”三堡。此时,“路城”已移至龙门城,葛峪堡管辖缩小,官军减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堡城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葛峪堡从明宣德年间开始重建至今,已经过了580年的悠久岁月。在老人们的记忆传承中, 历史上,葛峪堡城内有巡按察院、 参将府等衙门,城外有点将台、校场。这里庙宇众多,玉皇阁、财神庙、老爷庙、龙王庙、城隍庙等庙宇十几多座。残缺不全的土城墙外,土城墙下,散落的条石,城墙砖块,彰显堡城辉煌历史,宣府镇中路防御体系的中心地位名副其实。城墙下东西南三面的河流,北面沟壑,是堡城的护城河,也是防御最后底线。</p><p class="ql-block">葛峪堡村地势北高南低,东高西低。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葛峪堡村环境和基础设施改善很多,原城内“三横四纵的道路格局,得以扩宽硬化,大街小巷水泥路面硬化全覆盖。安装路灯,定点统一清理垃圾,村庄面貌大改观。</p><p class="ql-block">走进村庄,呈现出一派现代新农村的全新景象。古迹建筑,除了古戏台,也是荡然无存,土城墙内的大街小巷,青砖灰瓦也只是偶尔出现,古堡的参将府衙,古街老巷无有踪迹,只是存在于老人们的记忆讲述中。</p> <p class="ql-block">宣化自古便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座桥”之称。有桥就有庙,有庙便有桥。据说,曾经的宣化城很江南,城内到处都是小桥流水,所建木桥、石桥较多。今天就说说曾经消失的那些古桥和桥的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1得胜桥</p><p class="ql-block">即现在的地道桥旧址,修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为兵家得胜归来必经之桥而得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经得胜桥至南关搜罗宣化乡民金两万余两方退,退后将得胜桥烧毁,之后修京张铁路线时拆除。</p><p class="ql-block">2皇城桥</p><p class="ql-block">即今宣化国税局东南角十字路口处,为一座大石桥,俗称皇城桥。明朝朱元璋封其十九子朱橞为谷王,在这里建过谷王府。如今的皇城街道,以此而命名。</p><p class="ql-block">3南关桥</p><p class="ql-block">旧址即现在南关交通岗十字口处,站在十字桥(南关)可观四门。即东关门、西关门、南关门、北关门。现宣化建有一座南关桥(俗称地道桥)</p><p class="ql-block">4广惠桥</p><p class="ql-block">据《宣化县志》记载,广惠桥在城南洋河上,明万历二十七年,宣化巡抚王象乾调集了各路工匠数千人,将河水临时引到南岸,深挖河床,排沙布石,筑起一座长达千尺的大型17孔石拱桥,名日广惠桥。康熙四十五年滇圮四洞,桥遂废。</p><p class="ql-block">5十字桥</p><p class="ql-block">今宣化二中院内。据记载,武宗朱厚照的行宫镇国府(西皇城)的旧址,既在“十字桥西”,故此推算,十字桥应该在二中校内位置。</p><p class="ql-block">6董家桥</p><p class="ql-block">今京西江南处。由古时宣化的董家大户筹建,以此命名。如今董家桥南、北街巷的名称,传承于此桥。</p><p class="ql-block">7观桥</p><p class="ql-block">史料记载,钟楼之北朝天观东巷十字路口为观桥。今为观桥东、西街的十字路口处。现有街名留存下来。</p><p class="ql-block">8水桥</p><p class="ql-block">观桥东面有水桥,位置不详。古时有甘桥有水,水桥干的传说。原来水桥上有座龙王庙,庙内建有小戏台。在建戏台时,因水位高,即在地基下冒水处扣了七口大铁锅,以防水溢,要是揭起大锅,水马上就喷出来,淹没全城。所以,水桥常年没有一滴水。</p><p class="ql-block">9甘桥</p><p class="ql-block">观桥北面有甘桥,位置不详。甘桥有水的传说,一是早年宣化从北门至南门有一条河沟,遇有暴雨,洪水从北门冲进城内汇淹街巷,二是附近多有菜园引河水浇地。因此,虽称甘桥,却常年有水。</p><p class="ql-block">10支家桥</p><p class="ql-block">传说桥建在支家大户门口处,(他们家是宣化的地主或名门大户),此桥由他们筹建,以此命名。今宣化还有支家桥路传承。</p><p class="ql-block">11五虎桥</p><p class="ql-block">现庙底村(皇城家园)附近。明代,因此桥所在位置,顾有五虎街。此街住有武姓兄弟五人,均为武将,人称五虎将,故名。据《宣化新县志》卷首城廓图所标,此街为五虎街;2010年因皇城家园居民小区的建成而废止街名。</p><p class="ql-block">12小关桥</p><p class="ql-block">原来南门是三个门洞,头道门至二道门有座小水桥。因桥小,地面高,所以人们常常过桥后,才知道脚下是桥面。民间有“过桥不见桥”的传说。</p><p class="ql-block">13马营桥</p><p class="ql-block">马营桥西街与清远路相交之处,古代有座桥,叫马营桥。据说当年在这里驻扎着大明宣府镇的一支骑兵部队,当地百姓俗称为马营,恰巧兵营外的十字路口有座桥,所以这桥就被称为马营桥。今在钟楼北仓道街的北侧,有一条西连后府街东到清远路的东西街叫马营桥西街,故得名此桥。</p><p class="ql-block">宣化的一座座古桥,过去因兵祸或自然塌陷,到了民国时期,基本都不见踪影了。如今只剩下一些以此为名的街巷,和曾经的历史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久居古城,很多事见怪不怪。直到外地的朋友发问,才感觉是个问题。择其三则,与大家一起分享。(一)宣化古城不方正“七十二座庙呀,七十二座桥。方方正正一座城,边长六里十三步。”一首童谣,唱了多年,对于宣化城的方正,毫不怀疑,颇感自豪。可以说,在宣化城内,走到任何地方,都能分得清东西南北。不像天津,问个路,总说,“简直,简直,过两个红绿灯,右转,再往头里,你再问问。”在很多人眼里,古城的一切,楼房、马路,都是正南正北的,就连洋河都是正东正西流淌的。然而仔细观察地图,特别是卫星遥感地图,你会发现,其实古城不太方正,洋河宣化段更是呈西北东南流向。 宣化古城的南北城墙和东西主要街道,略呈西北东南走向,东西城墙和南北中轴线,大约往东北西南方向倾斜。倾斜角度为4°左右。洋河倾斜的角度更大,超过30°。偏差虽大,但人眼难以观察,更有观念在起作用。如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每天中午太阳处在南面窗户正中,直射进家中的时间,不是十二点整,而是十二点四十左右。 当然,前提是城内“正南正北”的房子,还有宣化地方时(东经115°)比北京时间(东经120°)晚20分钟左右,再晚的十几分钟,就和古城不太方正有关了。同样,楼房东面边户,比西面边户接收的阳光自然要多一些。再顺便说一句,由于宣化与北京时间标准经度的差,我们日出时间也会偏晚,同样日落时间也顺延。这就出现了冬季早晨七点天还不亮,下午五点天还不黑的现象。</p><p class="ql-block">这种方位偏差,是不是古人修筑时的施工误差呢?显然不是。在现存的古城和古城遗址中,南北方正的还是很多,古人通过“立竿见影”等方法,很早就掌握了南北定位方法,唐代已经能对子午线做出精准实地测量。但也有一些古城,不是南北方正的。一个原因是主观意愿,出于建筑风水或特殊考虑。比如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里基础上,向南扩展而成。北京城的中轴线就偏斜2°左右,但向北延伸270多公里,正好和元上都的中轴线重合。另一个原因是受山川河流等地形地貌影响,比如平遥古城。我想,宣化古城的方位倾斜,主要是受地理环境影响。宣化城是依山傍水而建,南面的洋河和宣化北面的山脉都是呈西北东南走向,西面的柳川河也略微偏斜,大体与西城墙平行。总的来看,宣化古城够大,现存的明清古城中,除了北京、南京等都城外,超过宣化的不多。宣化古城也够方,四面等距离,都是六里多。宣化古城也基本算正,有点偏斜,但不影响生活。(二)南大街,大北街</p><p class="ql-block">南大街、大北街,在宣化算是大地名,妇孺皆知。后来改叫清远路多年,但老百姓并不认可,一南一北两个街道办事处,依然使用南大街、大北街的旧称。可见,这两条街名,大家早已根深蒂固,印入脑海,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疑问。还是外地的朋友感到奇怪,为什么宣化有大东街、大西街,大北街,没有大南街,而整出个南大街呢?以方向来命名街道,在古代是通常的做法。小的县城,城小街短,就直接叫东街、西街、南街、北街。大些的城池,往往加个大字。比如西安、保定,古城四条主要街道,就叫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而呼和浩特老城、大同古城,分别叫做大东街、大西街、大南街、大北街。再讲究点的地方,起个玄武、朱雀、虎坊、龙潭啥的高雅名字。这样看来,宣化还真有问题。按说南大街应该和其他三条主要街道名字一致,叫做大南街,可它偏偏就叫南大街。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查阅了很多文献,没有找到答案。只好自己瞎猜,可能原因有二。一是和街道本身的位置、风貌有关。很多人认为钟楼是宣化城的中心,并由此辐射出东西南北四条主要街道。但实际不是,宣化城的地理中心在今天皇城十字路口,当年南北也没有路,所以今天才有了所谓的新开路。但是城市生活和文化中轴线却是从南门到北门这条线。在这条城市文化中轴线上,四牌楼、鼓楼、钟楼,共同构成了城市的中心。南大街,就是南门到四牌楼这段。相对其他三条街,它不够长,还称不上“大南”,但是它街面宽,店铺林立,繁华热闹,是宣化最大的街,所以叫南大街更为贴切。而大北街里的大字,重点修饰北字,可以表示程度,说明这条街很长,往北要走很远很远,所以叫大北街。另一个原因也许和读音有关。南大街三个字,读起来停顿点在南后面,大街需要连着读,这样读起来响亮好听。而大南街则不同,大南需要停一下,然后再读街字,再夹杂上方言的因素,大南读起来就成了“大难”了。“大难街”终究不是那么好听,让人联想起大难临头、大难不死这些不好的字眼。阳原过去以养军马著称,沿着桑干河有很多村落都是数字加马坊称呼,三马坊过去就是五马坊、六马坊,唯独没有四马坊,大概四马和“死马”读音太近的过吧。南大街两边的商家,自然更为讲究吉利,久而久之,就叫成了南大街了。 (三)豆腐泡在桶里卖</p><p class="ql-block">豆腐原产中国,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相传他为求长生不老,修道炼丹,无意间发明豆腐。</p><p class="ql-block">今天市面上的豆腐,天南海北,种类繁多种。日本豆腐其实不是真正的豆腐,它的主要原料是鸡蛋。内脂豆腐是豆腐大军里的新兵,用葡萄糖酸内脂发酵而成,制作简单,成本较低,不过口味一般。卤水豆腐、石膏豆腐,依然各占豆腐市场的半壁江山。卤水豆腐,也称北豆腐,用卤水(氯化镁)点制,分布最广,吃的人也最多,现在超市里的豆腐基本上都是卤水豆腐。它颜色微黄,瓷实有韧劲,能切成薄片,可炒,可炸,可煎,可炖。石膏豆腐又叫南豆腐,用石膏(硫酸钙)点制,色泽洁白,质地细腻,软嫩润滑,据说经常食用,可使人脸变得白嫩,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而宣化本地豆腐,则显得有些另类。它和以上几种豆腐都不沾边。宣化豆腐卖相特别,放在水桶里面卖,卖完一桶再来一桶。卖价也特别,不管分量,论块出售。说辞也特别,买豆腐不说买,而叫“端”,充满喜爱与尊重。味道更特别,豆味不浓,微酸带甜,还有一丝特殊的乡土味儿。质地也特别,比石膏豆腐有韧劲,又不像卤水豆腐那么硬,煎炒烹炸涮,样样都能干。宣化豆腐最特别的地方在于“点豆腐”的工艺。做宣化豆腐不用卤水、石膏这些化学成分,而是用特质的酸浆点制而成。这是一门古老的手艺,取材生活,代代相承,绿色天然,味道独特。除了原料、工艺之外,水也是决定豆腐品质的重要因素。出宣化往南20公里,黄羊山脚下有个山村叫里口泉。村边有两口清冽的山泉,泉水甘甜纯净,喝一口沁人心脾。用这绝顶好的山泉水做出来的豆腐,也自然成为宣化豆腐的极品。小村庄就在去柏林寺的路边,每天来这里打水、买豆腐的人络绎不绝。宣化豆腐确实品味独特,但开发、包装和宣传的不够,很少有人意识到它身上的价值。不但走不出宣化,而且也进不了本地大的卖场,只能湮没于街头巷尾的摊点。冬日闲暇,随便和大家聊聊。很多东西没有严密考证,一家之言,权当娱乐。</p> <p class="ql-block">宣化区是河北省张家口市的下辖区,位于河北省的西北部,张家口市的东南面,宣化区成功入选《环球时报》全国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并连续多年跻身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双百强”。宣化区经济发展水平一般,2022年宣化区GDP总量为174亿元,GDP总量在张家口市16个县级行政区中排第2位,仅低于桥东区。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宣化区常住人口为542358人,常住人口数在张家口市16个县级行政区、经开区和2个管理区中排第1位。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554533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2175人,下降2.20%,年平均增长率为-0.22%。</p><p class="ql-block">全区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70947人,占49.96%;女性人口为271411人,占50.04%。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99.83,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下降3.76个百分点 。宣化区总人口性别比99.83低于河北省的102.02,也低于全中国的105.07,宣化区男女比例平衡,是女比男多的县区。</p><p class="ql-block">全区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76752人,占14.15%;15-59岁人口为335550人,占61.87%;60岁及以上人口为130056人,占23.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1662人,占16.9%。宣化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23.98%高于河北省的19.85%,也高于全中国的18.70%,宣化区人口老龄化严重。</p><p class="ql-block">全区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408776人,占75.3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33582人,占24.63%。宣化区城镇人口占比75.37%高于河北省的60.07%,也高于全中国的63.89%,宣化区城镇化率较高。</p><p class="ql-block">宣化区管辖面积为2013.65平方公里,下辖7个街道、7个镇和7个乡,共21个镇级行政区。在宣化区21个乡镇(街道)中,常住人口超8万人的有1个;在4万人到8万人之间的有4个;在2万人至4万人之间的有5个;少于2万人的有11个。整体上宣化区人口小乡镇(街道)较多。</p><p class="ql-block">宣化区常住人口最多的乡镇(街道)为建国街街道的82000人;常住人口最少的乡镇(街道)为王家湾乡的2542人。皇城街道常住人口为60559人,全区排第2位;天泰寺街道常住人口为48091人,全区排第3位。</p><p class="ql-block">以下为宣化区各乡镇(街道)常住人口一览表:</p><p class="ql-block">行政区划调整以来,针对城市发展现状,新一届宣化区委、区政府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城市发展战略,聚焦“六个城市”建设,明确“保护古城、疏解老城、建设新城”的城建思路,大力实施“东出、西联、北拓、南扩、中优”战略,加快构建“一河两翼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格局,让“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生机。那么你认为宣化区未来的发展前景如何呢?</p><p class="ql-block">对于宣化区各乡镇(街道)的常住人口数据,你怎么看待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宣化各乡镇街道办事处人口</p><p class="ql-block">全区人口542358人</p><p class="ql-block">1,建国街街道:人口82000人重,比重15.12</p><p class="ql-block">2,皇城街街道:人口60559,比重11.17</p><p class="ql-block">3,工业街街道:41988,比重7.74</p><p class="ql-block">4。天泰寺街街道:48091,比重8.87</p><p class="ql-block">5,南关街街道:44178,比重8.14</p><p class="ql-block">6。南大街街道:36882,比重6.8</p><p class="ql-block">7,洋河南镇:36772,比重6.78</p><p class="ql-block">8。大北街街道'34979,比重6.45</p><p class="ql-block">9,赵川镇:23357,比重4.31</p><p class="ql-block">10。江家屯乡:20827,比重3.84</p><p class="ql-block">11,深井镇:16563,比重3.05</p><p class="ql-block">12,河子西乡:15757,比重2.91</p><p class="ql-block">13,侯家庙乡:14076,比重2.60</p><p class="ql-block">14,贾家营镇:13241,比重2.44</p><p class="ql-block">15,崞村镇:11292,比重2.08</p><p class="ql-block">16。顾家营镇:11044,比重2.04</p><p class="ql-block">17,庞家堡镇:9835,比重1.81</p><p class="ql-block">18,春光乡:7835,比重1.44</p><p class="ql-block">19,李家堡乡:5883,比重1.08</p><p class="ql-block">20,塔儿村乡:4657,比重0.86</p><p class="ql-block">21,王家湾乡:2542。比重0.47</p> <p class="ql-block">宣化一瓷厂始建于1942年,当时厂名为蒙疆株式会社耐火炼瓦厂。1950年 3月,察哈尔省工业厅接管了宣化耐火砖厂,建起了新的工厂——宣化瓷厂。当时只有20多人,一些土式倒烟窑等简单设备,生产粗瓷碗。1976年原宣化瓷厂一分为三,原西厂区为宣化第一瓷厂。2010年破产。</p><p class="ql-block">宣化二瓷厂1958年在全民大炼钢铁热潮中,因耐火砖供不应求,新建了耐火砖车间,1961年改建为日用细瓷全能车间, 即二瓷厂的前身。1976年将东车间改为第二瓷厂。2008年破产,被宣化新迪高压电瓷电气有限公司并购。</p><p class="ql-block">宣化三瓷厂1973年建厂,专业生产日用陶瓷,产品全部出口远销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誉。1981年11月,在此基础上重新组建成为宣化国玉陶瓷有限公司。2014年通过与北京清华大学合作投资,在三瓷厂区建设陶瓷文化旅游工业园,2015年10月建成,2016年1月开园。</p> <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19日宣化出现火烧云。摄于20点</p> <p class="ql-block">宣化,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曾经是军事重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街头的军人成为了城市独特的风景。他们的存在不仅给城市增添了一份庄严肃穆,也给市民们带来了安全感。</p><p class="ql-block">那些年,宣化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是穿着黄色军装的军人。他们或站岗巡逻,或训练演习,或在街头巷尾帮助市民。黄色军装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南大街作为城市的中心地带,更是军人活动频繁的地方。每当有重要节日或庆典,军人的列队行进更是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市民驻足观看。</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军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在公园的长椅上,时常可以看到军人休息的身影;在公园的小路上,军人或跑步锻炼,或三三两两地散步,与市民们和谐共处。他们的存在,让公园变得更加生动,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军人的亲切与温暖。</p><p class="ql-block">军人的黄色军装,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们精神风貌的体现。那一抹黄色,代表着责任与担当,代表着坚强与勇敢。每当看到他们,人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敬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军人的使命与荣耀。</p><p class="ql-block">宣化的街头,因为有了军人的存在,变得更加有序,更加安全。无论是在繁忙的街道,还是在宁静的公园,军人的身影总是给人以力量和信心。他们用自己的坚守与奉献,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和平与安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宣化的军人,成为了这座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宣化,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历史沉淀的城市。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宣化街头的军人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他们的存在,不仅体现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也彰显了军人的风采和精神。</p><p class="ql-block">军人的着装是那个年代宣化街头最鲜明的标志之一。他们穿着统一的黄色军装,这种颜色在那个时代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象征意义。黄色军装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成为了街头最耀眼的存在。无论是在熙熙攘攘的南大街,还是在宁静的人民公园,都可以看到他们挺拔的身姿和坚定的步伐。</p><p class="ql-block">军人在街头的活动也是宣化市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他们在街头巡逻,维护着城市的秩序和安全;他们在公园里训练,展示着军人的纪律和力量。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市民对军人的了解和尊敬,也让军人与市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p><p class="ql-block">除了日常的巡逻和训练,军人还积极参与到市民的生活中。他们帮助老人过马路,协助清理街道,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这些行为展现了军人的亲民形象,也让市民感受到了军人的温暖和关怀。</p><p class="ql-block">宣化街头的军人,不仅是城市的守护者,也是时代的见证者。他们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用自己的行动和精神,为宣化这座城市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他们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自豪,也让宣化这座城市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p><p class="ql-block">军人的黄色军装,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们精神风貌的体现。那一抹黄色,代表着责任与担当,代表着坚强与勇敢。每当看到他们,人们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敬意。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军人的使命与荣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宣化的军人,成为了这座城市最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军人的黄色军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宣化街头,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这种军装的设计简洁而实用,黄色的布料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不仅便于识别,也象征着军人的活力和朝气。在南大街和人民公园等地区,这些穿着黄色军装的军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大街作为宣化的主要街道,是这座城市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在这里,军人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或站岗执勤,或巡逻维护秩序,黄色的军装在人群中格外显眼,成为了街道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有重要节日或庆典,军人的列队行进更是成为了一道壮观的景象,吸引着众多市民和游客的目光。</p><p class="ql-block">人民公园,作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军人经常出没的地方。在这里,军人不仅是城市的守护者,也是市民的朋友。他们在公园里进行体能训练,展示着军人的强健体魄和不屈精神。同时,他们也参与到公园的日常维护工作中,帮助清理垃圾,维护绿化,与市民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美丽的环境。</p><p class="ql-block">黄色军装的军人,不仅是宣化街头的一道风景,更是这座城市精神的象征。他们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军人的纪律和力量,也让人们看到了军人的亲民和温暖。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军人的黄色军装成为了宣化市民心中的一种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军人的黄色军装,不仅仅是一种颜色的标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代表着军人的忠诚、勇敢和奉献,也代表着军人与市民之间的深厚情感。在宣化街头,军人的黄色军装成为了一种无声的语言,传递着军人的使命和责任,也传递着军人与市民之间的信任和友谊。</p><p class="ql-block">在宣化的街头,无论是在繁忙的南大街,还是在宁静的人民公园,军人的黄色军装都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他们的存在,让这座城市更加充满活力,也让这座城市更加安全和谐。军人的黄色军装,成为了宣化街头最亮丽的色彩,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最温暖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宣化,一个位于河北省西北部的城市,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了驻军数量众多的地区。当时,中苏关系紧张,国际局势复杂多变,这使得宣化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张家口作为首都北京的北大门,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宣化作为其邻近城市,自然成为了军事防御的重点区域。</p><p class="ql-block">宣化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一个重工业城市。这里的地形复杂多变,山地、平原交错分布,为军事防御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同时,宣化的交通网络发达,铁路、公路贯穿全境,为军队的快速机动和物资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些地形和交通上的优势,使得宣化成为了驻军的理想之地。</p><p class="ql-block">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宣化的驻军数量之多,是出于国家安全和战略考虑的结果。驻军的存在,不仅能够保障首都的安全,也能够在必要时迅速响应,支援其他地区的军事行动。宣化的驻军,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关键力量。</p><p class="ql-block">宣化的驻军,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象征,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他们的存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的决心和能力。同时,驻军的存在也对宣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军人的消费需求带动了当地的商业发展,军人的纪律性和组织性也为当地社会带来了正面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宣化的驻军,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严明的纪律性,成为了这座城市的守护者。他们在执行军事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当地的社会活动中,与市民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军人的黄色军装,成为了宣化街头最亮丽的风景线,也成为了这座城市最引以为傲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宣化的驻军,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历史的见证。他们的存在,让宣化这座城市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成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活力的地方。宣化的驻军,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经历了一段紧张时期,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对宣化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家口,作为首都北京的北大门,其地理位置的战略重要性被进一步凸显。宣化紧邻张家口,自然成为了军事布局的重点区域,驻军数量随之增多。</p><p class="ql-block">宣化地区的驻军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可能的军事冲突,更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在那个时代,宣化地区的驻军承担着多重任务:一方面,他们需要随时准备应对来自北方的潜在威胁,保卫首都的安全;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参与到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中,与当地人民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经济建设。</p><p class="ql-block">驻军的存在,对于宣化地区的居民来说,是一种安心和保障。军人的纪律性和执行力,为当地社会带来了秩序和稳定。同时,驻军的日常训练和演习,也成为了宣化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黄色的军装在宣化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成为了那个时代宣化人民记忆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宣化地区的驻军数量之所以多,除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外,还与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密切相关。在冷战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军事对峙和地区冲突不断,宣化作为战略要地,自然成为了军事防备的重点。驻军的存在,不仅是对外部威胁的一种威慑,也是对内部稳定的一种保障。</p><p class="ql-block">此外,宣化地区的驻军还承担着教育和培养新一代军人的责任。许多年轻的士兵在这里接受训练,学习军事技能和战术知识,为国家的军事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些年轻的军人,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也是宣化地区驻军数量多的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宣化地区驻军数量的增多,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宣化地区的驻军不仅是国家安全的守护者,也是地区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存在,为宣化地区带来了稳定和繁荣,也为那个时代的宣化人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宣化,作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重工业城市,不仅在经济建设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也使其成为了驻军的理想之地。宣化的地形多样,既有广阔的平原,又有连绵起伏的山脉,这种地形为军事防御和战略部署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山地可以作为天然的屏障,平原则便于部队的快速机动和部署。</p><p class="ql-block">交通方面,宣化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处,是连接华北与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这里的铁路和公路网络发达,为军队的快速调动和物资的运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在平时的军事训练,还是在战时的紧急动员,宣化的交通优势都能确保军队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到达指定位置。</p><p class="ql-block">此外,宣化作为重工业城市,拥有丰富的工业资源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资源和设施不仅可以为驻军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还能在必要时迅速转化为军事生产能力,支持军队的作战需求。宣化的工业基础,为驻军提供了强大的后勤保障,确保了军队的战斗力和持续作战能力。</p><p class="ql-block">宣化的气候条件也适宜驻军。这里的气候四季分明,既没有极端的高温,也没有严寒的低温,这种气候条件有利于军队的训练和生活。同时,宣化的水资源充足,为军队的日常生活和训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p><p class="ql-block">宣化地区的驻军,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形、交通、工业和气候等优势,进行了有效的军事部署和训练。他们在山地进行战术训练,在平原进行大规模的机动演习,在工厂进行装备维修和保养,在河流进行水上训练。这些训练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加深了军队与当地人民的联系。</p><p class="ql-block">宣化地区的驻军,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高效的训练水平,成为了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他们的存在,不仅保障了宣化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也为国家的军事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宣化地区的驻军,以其独特的方式,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人外出穿军装的习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有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意义。由于经济原因,军人的便衣并不多,军装不仅是他们日常工作和训练的标准着装,也是他们外出时的首选。军装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使得军人在外出时无需额外购买或携带便衣,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他们的经济负担。</p><p class="ql-block">同时,军人对军装有着深厚的自豪感。军装不仅是他们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们荣誉的标志。穿上军装,意味着他们肩负着保卫国家和人民的重任,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在穿军装时感到无比自豪。军装的黄色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它代表着军人的活力、勇气和坚定,每当军人穿着军装外出,都会吸引路人的目光,成为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军装受到民众的喜爱,这不仅因为军装本身的设计和色彩,更因为军人的形象在民众心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军人的英勇、正直和奉献精神,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爱戴。当军人穿着军装外出时,他们不仅是在展示自己的形象,更是在传递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担当的社会风尚。</p><p class="ql-block">此外,军队内部有纠察队负责维护军容风纪,确保军人在外出时保持良好的形象和行为。纠察队的存在,既是对军人行为的一种监督,也是对军装尊严的一种维护。军人在外出时,会自觉遵守军队的纪律和规定,保持军装的整洁和得体,展现出军人的良好风貌。</p><p class="ql-block">军人穿军装外出,不仅是个人习惯的体现,更是军队文化的一部分。这种习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军人的军装,成为了他们与民众沟通的桥梁,也是他们展示自我、服务社会的方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军人穿军装外出,不仅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更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表达。</p><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军人很少穿便衣外出,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首先,经济因素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当时的经济条件相对有限,军人的便衣数量并不多,他们更倾向于穿着军装,这不仅节省了额外的开支,也体现了节俭的生活习惯。军装作为军人的标配,其耐用性和实用性满足了他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需求。</p><p class="ql-block">其次,对军装的自豪感也是军人很少穿便衣外出的重要原因。军装不仅是军人身份的象征,更是他们荣誉的标志。穿上军装,就意味着承担起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责任。这种责任感和荣誉感让军人在穿着军装时感到自豪和骄傲。军装的黄色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它代表着军人的活力、勇气和坚定,每当军人穿着军装外出,都会吸引路人的目光,成为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p class="ql-block">军人穿军装外出,也是对军队纪律和形象的一种维护。军装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使得军人在外出时能够展现出良好的军容军纪。这种形象不仅增强了军人自身的凝聚力,也提升了军队在民众心中的形象。军人的军装,成为了他们与民众沟通的桥梁,也是他们展示自我、服务社会的方式。</p><p class="ql-block">此外,军人穿军装外出,也是对个人形象和行为的一种自我约束。军装的穿着,让军人时刻提醒自己要保持军人的本色和风范。在公共场合,军人会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遵守社会公德,展现出军人的良好风貌。这种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不仅提升了军人自身的素质,也赢得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p><p class="ql-block">军装作为军人身份的标志,不仅在军队内部受到尊重,同样在民众中也广受欢迎。它代表了一种力量和安全的象征,是民众对军人职业的认同和尊敬的体现。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军装的黄色成为了一种令人向往的色彩,它不仅代表着军人的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军人穿着军装外出,不仅是对自身职业的自豪,也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的体现。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军装成为了他们履行职责的标志。每当他们穿着军装出现在公共场合,都会感受到来自民众的尊敬和敬仰,这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成为他们坚守岗位、忠诚履职的动力。</p><p class="ql-block">同时,军队内部设有纠察队,专门负责监督军人的军容风纪。纠察队的存在,确保了军人在穿着军装时能够保持整洁、规范的仪容,遵守纪律,展现出良好的军人形象。纠察队的监督和指导,不仅提高了军人的自我要求,也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p><p class="ql-block">军装的流行和军人的自豪感,还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在那个时代,军人被视为国家的守护者,他们的英勇事迹和无私奉献被广泛传颂。民众对军人的敬仰转化为对军装的喜爱,军人穿着军装外出,成为了一种荣誉的象征,也是社会对军人职业的一种认可。</p><p class="ql-block">此外,军人穿军装外出,还有助于增强军队与民众之间的联系。军装的醒目和统一,让军人在社会中更容易被识别,这不仅方便了民众对军人的求助和交流,也加深了民众对军队的了解和信任。军人在公共场合的规范行为,进一步树立了军队的良好形象,增强了民众对军队的认同感。</p><p class="ql-block">总之,军装受到民众的喜爱,军人穿军装外出感到自豪,这种情感的交流和认同,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现象。纠察队对军容风纪的维护,不仅保障了军人形象的规范,也反映了军队对自身要求的严格和对民众尊重的体现。军人的军装,成为了连接军队与民众的纽带,是那个时代社会和谐与稳定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宣化的地标性建筑是高高耸立在古城之中的清远楼(钟楼)和镇朔楼(鼓楼),展示着宣化古城历史的辉煌。登上镇朔楼一眼望去楼下西北方向一座宏伟的佛教寺院十分瞩目,一种探寻一二的想法油然而生,游览古寺了解历史的冲动,促使你会直接下楼直奔而去。初探时恩寺步行50米一座华丽的山门立在眼前,红墙灰瓦,巨大的“佛”字让你肃然起敬。“时恩寺”大匾金碧辉煌,走进山门大肚弥勒佛笑脸相迎,韦陀菩萨手持金刚杵立于身后,四大天王并列两侧,怒目圆睁让人畏惧。踏进寺院,优雅僻静,宽敞的院落,左侧地藏殿,右侧观音殿,两两相对,殿堂不大略显精致。正面则是大雄宝殿,庑殿顶建筑显示了高规格的等级,宽大的殿堂,宏伟壮观的规模显示出了不凡的地位。大殿东侧建药师殿,大殿西侧建弥陀殿。殿堂也是宽敞,殿内供奉着称之为东方琉璃光如来的药师佛祖和称之为西方无量寿佛的阿弥陀佛。整座寺院整洁肃静,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建筑美观,有的大而宏伟,有的小而精致,不拘一格。大殿的庑殿顶,山门、配殿的硬山顶,小殿的卷棚顶,彰显出群组建筑的主次等级。这正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所在。历史时恩寺时恩寺大殿有着明显的明代建筑风格,其他建筑则是近代修建。查询地方志,明、清两代宣化城内的寺庙众多。据1948年北京辅仁大学教授,比利时人古罗达斯(贺登崧)撰稿的《宣化市宗教场所的全面调查》记载,宣化城内有各类寺庙198座。这是1948年的宣化时恩寺大殿。正德版《宣府镇志》记载:“时恩寺,都察院东,成化年建,弘治九年重修。”以后各种《志书》均采用这一说法。1948年《宣化市宗教场所的全面调查》记载:“时恩寺,位置:县厅以东。建筑物:宽敞的院内大部分已荒废,由于内战,难民篷和旧僧房排成一列。供有佛陀像的本堂和供有观音像的很小的西侧堂,仍然存在。佛像:释迦三尊像。中央的释迦像,伴有迦叶和阿难的像。金石:存有弘治七年(1494)的大钟,钟上铭有第四代住持德香的名字。”1993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时恩寺测绘时,在大殿明间脊檩上发现创建时题记:“大明成化六年七月十二日午时建完。”从而证实宣化时恩寺兴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成化六年建时恩寺早于建清远楼的成化十八年(1482年),晚于建镇朔楼的正统五年(1440年)。从题记可以推测此寺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之后,朝廷重整北部边界,在要镇宣化兴建的重要寺院。根据遗址调查,时恩寺是宣化规模较大的一处佛教寺院,原为三进四合院,建筑布局从南至北依次是山门、钟鼓楼、天王殿、东西佛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普贤殿、禅房等。这是1993年的时恩寺大殿及其西配殿。时恩寺建筑 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院的精华所在,即规模宏大,又级别很高。 1、台基大殿台基宽阔高大,东西长19.2米,南北宽12.7米,高0.8米,加上前抱厦台基占地面积318.4平方米,使得整座大殿显得沉稳坚实。 2、大殿大殿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殿堂宽敞,面阔五间(18.3米),进深三间(11.8米),通高12.1米。整座大殿古朴庄重,气势宏伟。 3、抱厦大殿前出抱厦,单檐六檩卷棚歇山顶,为清代后续之作,以勾连搭形式与大殿连为一体,扩大厅堂空间。抱厦宽度小于大殿,面阔五间(12.96米),进深三间(5.75米),高7.5米。 4、斗栱大殿檐下有单翘单昂五踩斗栱朵,斗栱粗大,具有明代特征。斗栱分为角科斗栱(4朵),柱头科斗栱(12朵),平身科斗栱(46朵)。斗口2.5寸(9厘米)。 5、瓦顶时恩寺的瓦顶为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又称四阿顶。造型上具有推山小、正脊短、坡度缓、出檐长的特点。二、山门山门为2010年重建,与天王殿合为一体,大式硬山顶。面阔三间(10.4米),进深三间(6.8米),高6.92米。三、配殿</p><p class="ql-block">配殿在大殿两侧,东建药师殿,西建弥陀殿,大式硬山顶,两殿相同。面阔五间(15米),进深二间(5.4米),高6.32米。山门内小配殿两座,东为观音殿,西为弥陀殿,小式卷棚顶,两殿相同。面阔三间(8米),进深一间(5米),高5.5米。时恩寺传承庑殿式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等级最高,一般只有在皇家建筑才准使用。在民间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庙,文庙里供奉的孔子,孔子被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与皇帝平齐,所以孔庙可以使用庑殿式建筑。二是皇帝敕建的寺庙可以使用庑殿式建筑。时恩寺应该属于后者。宣化时恩寺始建于明代早期,为土木堡之变后,明王朝整顿边防时期在宣化兴建的重要寺院之一。1984年至1996年间,我国著名文物古建专家罗哲文、郑教燮、祁英涛、扬烈、宿白、黄景略、张忠培、徐萍芳等先后视察过时恩寺大殿,给予较高的评价。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宿白先生在参观了时恩寺之后曾撰文指出,宣化历史悠久,古代庙宇众多,时恩寺大殿有着十五世纪甚至更早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建议积极保护和维修。1993年7月15日,时恩寺大殿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时恩寺大殿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时恩寺时恩寺大殿位于宣化区鼓楼北街40号,距镇朔楼(鼓楼)西偏北50米处。地理位置:东经115°3′42″,北纬40°36′45″海拔高度616米。寺院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除大殿外拆除了其他建筑。1992年宣化区文保所对时恩寺大殿进行勘测。1993年河北省古建所对时恩寺大殿进行测绘。2004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制作了《宣化时恩寺大殿恢复重修设计方案》。由于原建筑位置部分被占用,时恩寺大殿前移6米,东移4.5米,恢复重建。2005年5月时恩寺大殿修复工程启动,由河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时恩寺大殿落架维修。投入修复资金119万元。历经二年5个月,2007年10月修复工程竣工。2010年又修复寺院山门、东西配殿和寺庙院落,至此修复工程全部完成。佛教时恩寺时恩寺是宣化保存下来唯一一座佛教寺院。2011年7月聘请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上净下慧长老和其弟子普闻法师来住持管理寺院,弘扬佛教文化。时恩寺是宣化唯一的一座僧住寺院。2013年8月26日时恩寺举行了全堂佛像开光大典。主持普闻法师祝愿:“古刹能够早日重现昔日光彩,钟声长鸣,佛光普照,法界生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十方众生同证菩提,共登彼岸。”时恩寺的修复和保护不仅复原了历史信息,而且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为虔诚的信仰者提供了香火旺盛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更好的促进了社会得和谐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张家口宣化</p> <p class="ql-block">宣钢拆除250高炉,换成这样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