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3):美龄宫

吴定远

美龄宫就是宋美龄别墅,正式名称是“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有人说国民政府主席是林森,所以跟宋美龄无关。这是不了解历史,事实上宋美龄早在1929年就看中了这块地方,施工过程中也不断发指示,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是蒋介石而不是林森, 1930年秋,蒋介石正式对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提出:“拟建陵园小红山建筑别墅”。小红山就是美龄宫所在那个小山包。1931年3月,小红山别墅设计就绪,开始进入拆迁施工阶段。1931年12月15日,蒋介石因为东北沦陷和“独裁”被党内反对派攻击下野,改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从蒋主席变成了蒋委员长,这时国民政府主席才换成了林森, 而林森一直住在紫金山南麓的“桂林石屋”官邸,从未去小红山住过。 1932年小红山官邸主体工程建成,用作去中山陵谒陵的高级官员的休息室。淞沪抗战期间宋美龄与蒋介石经常来此住。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7年,小红山建筑别墅成为蒋介石官邸,蒋介石常与宋美龄来此休息、做礼拜。蒋介石在全国各地有不少官邸,光南京就有三处,除了小红山官邸,还有位于汤山的“陶庐”和黄埔路的“憩庐”。 美龄宫入口处位于陵园路,离明孝陵入口不远。宋美龄自小在美国长大,深受西方文化熏陶,对邻墓而居百无禁忌。<div>  景区入口处的解说牌介绍了美龄宫的历史,左上角的照片据说是宋美龄最喜欢的一张自己的照片;下面是空中俯拍的别墅照片,极像一串项链,项链下部蓝绿色的“宝石”就是官邸,左右垂下的两条白线和环绕“宝石”的圆环线是别墅区的道路,上部的横线就是陵园路。</div><div> 右面石碑上有“原国民政府旧址,国民政府主席官邸旧址”字样。</div><div> 民国时期美龄宫一般称呼小红山官邸,“美龄宫”是后来的叫法。</div><div> 美龄宫2012年重新对外开放,我2014年去时才开放一年多。</div> 近年来网上关于美龄宫像宝石项链的话题忽然热起来,不少人认为这是蒋介石当年送给爱妻宋美龄的浪漫“表白”,对于蒋公如此浪漫感动得不要不要的。然而真相呢?从下面这张指示图可以看出,所谓项链只不过是两条道路呈弧形相交在一起,而且上下两条路并不对称;还有,图左边的入口处在别墅的西北方,道路是呈西北-东南倾斜的,而别墅是朝南的,在“项链”里这颗“宝石”是偏转了一定角度的。要是当时有意识弄个“项链”,不会这样设计。<div>  不过,这路修成这样,跟宋美龄也确有关系。<br><div>  别墅区道路最初设计时只有中间笔直一条道,就是现在的人行步道,然而车到别墅前要去后面的停车场,势必绕道别墅南面,而别墅的卧室书房客厅都面南,宋美龄觉得“颇嫌喧扰”,施工方只好“另行测量计划”,增加了两边的弧形道路,尽量远离别墅建筑,再“呈蒋夫人核定”,所以才会形成如今的形状。</div></div> 在“项链”顶端三条路的交汇处的门厅,现在是游客中心。 沿中间步道到美龄宫大约步行120米。 美龄宫的入口处在建筑北面。从外观看这是一座中西结合风格的建筑,民国时期此类建筑很多。<div>  但是美龄宫的建造要比别的类似建筑奢华得多。也许粗看内部陈设并沒什么令人惊艳之处,可是当时全部建设费用达到了366058大洋(即银元)。36万大洋是什么概念?由于当时的物价与现在很难比较,只能横向对比,当时普通人家一个月开销是10块大洋左右,1925年在北京西直门大街买一套有四十间房,且“带电灯、电话、花房、车马”的豪宅,全款也就5500大洋。这样一对比,就知道它的价值如何了。</div><div> 为什么会花这么多钱?这主要因为大量使用了进口建材,装饰上精雕细琢,而且工程进行中不断修改方案、推倒重来造成浪费。工程设计之初提出的预算造价为261410银元,后来不断追加。而监察院只准许财政部报销316586银元,相对于总费用366058银元,尚欠49472银元,蒋介石当时已下野,只好东拼西凑,甚至挪用军费来填补财政窟窿,据说还自掏了腰包。</div><div> 蒋介石的侍从秘书汪日章回忆,对于小红山官邸,“作为房子主妇的宋美龄出主意、作指点,一再提修改意见,单就室内装饰、浴室颜色就进行了多次变换拆建,阳台也休整好几次……屋内的几间卧室、大小餐厅、两间办公室以及其他众多的大小房间的设计布置方案,无一不是由宋美龄逐个审查鉴定。有些已经决定实施,又常加以改变,如浴室瓷砖,先是改成绿、黄间色,后又改为一律浅蓝色,复将花样装饰一概废去,改成单色平面。”宋美龄对小红山官邸如此上心,说明她完全明白官邸实际上是为她造的,否则关她什么事?</div><div> 宋美龄在当时并没有什么具体职务,但作为第一夫人,她的指示没人敢违拗,况且谁都知道别墅是为他造的。她出身富贵人家,生活要求高,挑剔,这是造成美龄宫建造费用严重超支的重要原因。当时《民生报》(创立于1928年,1934年7月被查封)记者不知怎么探查到了小红山工程严重超支的消息,并在报上捅了出去,舆论哗然。虽然报道工程耗资100万夸大了事实,但给蒋介石和宋美龄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div> 大门口停着的一辆牌号为“军00385”的黑色别克车,是美国总统罗斯福送给宋美龄的,采用立式8缸发动机,动力强劲,避震性能很好。现在看到的这辆车是仿制品,原车在台湾。 走进大厅,别墅内部装饰全部是西洋式的。 别墅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有侍卫室、衣帽间、机要室、职员用房等。我去时正在展出宋美龄的画作,虽然都是仿制品,也让观众了解了她的艺术素养和功底。<div>  宋美龄除了拥有优秀的英语功底外,据说还懂法、德、俄、西班牙等国语言,加上汉语就是六国语言;在国画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可观,并且还写得一手好字,钢琴也是弹得相当不错,琴、棋、书、画样样精,不愧是才女。</div><div> 宋美龄10岁就到美国南方佐治亚州的威斯理安学院当小留学生,那时的她活泼开朗,善于表达,并且热爱画画,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左上那幅《铃兰花》就是她12岁时的绘画作业。</div><div> 抗日战争时期,张大千由同乡张群的介绍,在重庆当了一段时间宋美龄的国画导师。右下是张大千的相片,右上是他的《彩荷鸳鸯》。 </div> 蒋家一直保存着那时张大千宋美龄师生合作的山水画。<div>  到台湾后宋美龄延请国画大师黄君璧、郑曼青为师,继续练习画技。她的绘画风格和其老师有类似之处,山水画构图妥贴,用笔精到,清逸处有灵气,沉厚处韵苍润,古趣盎然。笔下的兰、竹、花卉,笔墨重而不浊。清超脱俗,充满诗意。她的花鸟画造诣要比山水画更高一些。</div> 张大千居住台湾后,张群请张大千收宋美龄为关门弟子。晚年,宋美龄经常在她的住所举办个人画展,邀请张大千、郑曼青、黄君璧等著名画家到士林官邸对她的作品进行点评。为了学画,她还常常到台北的“故宫博物院”中借出名画观摩、学习。<div>  左面画作是黄君璧的《江干暮霭》和郑曼青的《荷花》。</div><div> 右面是张大千的《秋山明净》和宋美龄的《山水》。</div> 宋美龄对古代国画十分痴迷,当年故宫的文物运到台湾,最初时全部存放在台中雾峰,宋美龄三天两头从台北到台中两头跑,为的就是观摩古画。左上是她的仿古画作品,左下是清初画家石涛的《西陇藏云》,宋美龄自认为自己的山水画画风近似石涛。<div>  1952年10月美国《生活》杂志将宋美龄作为封面人物刊登了她的照片,并刊登了她的数幅画作,编者评论她的作品时这样说:“她笔下的松树,逼真到几乎让人听到树枝间的风声。”</div><div> 右上也是她的山水画作。</div> 有一则坊间趣谈:当清末画家溥儒听说宋美龄要拜他为师时,曾开玩笑地说:“我们大清帝国就是被中华民国推翻的,我岂能教宋美龄作画呢?”溥儒字心畬,恭亲王奕訢的孙子。图中左上是他的照片,左下是他的作品《板桥策蹇》。<div>  宋美龄对自己的画画天份很有信心,她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自夸:“我的画作似乎很出色”,“对布局的和谐、比例、透视感,天生善于掌握”,“你也知道,我对写作和音乐稍有涉猎,但觉得作画是自己绝对学不来的。如今,我觉得那似乎是我最拿手的。”</div><div> 右上角宋美龄的画作上,蒋介石为夫人题了字。</div> 宋美龄的画作展出后,令圈内人士惊叹,不免有人质疑是否作假。为此,宋美龄特意邀请画界人士到家做客,当众挥毫,让大家心服口服。<div>  蒋介石对夫人的成就颇为得意,他常常叉腰站着看夫人作画。</div> <div>  回到地面一层。一层有接待室、衣帽间、秘书办公室及卧室、厨房、配膳房、洗衣室、卫生间等。<br></div> 东部第一个房间是应接室,就是接待室,供来访的军政大员和各界人士等待接见时休息用。现复原再现了储物柜、雨伞架、等候号牌、来访记录簿、休息凳等当年用品。 秘书办公室,是秘书处理来往公函、宴请、生活事务安排的办公场所,公文报刊函件在此分类整理后提供给主人阅示,或转交机要秘书处理,室内陈设和打字机等为民国时期用品。 这是值班秘书寝室,带简单的生活用具,内间为盥洗室。 仆役卧室,即官邸侍卫人员寝室。物品摆放整齐,体现出军警的生活风格,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官邸戒备森严。 仆役卧室带有专用卫生间。 一层的西部主要是厨房、气炉间、洗衣房等生活服务设施。<div>  这是厨房,左面是中式炉灶,中式菜肴还是要用中式柴火来烹饪才好吃;右面是西式煤气烤炉和切配台。蒋介石喜欢家乡宁波溪口菜,如黄鱼玉芋汤、糟冬瓜、梅干菜烧肉、蛤蜊等,而宋美龄习惯吃西餐,如火鸡、色拉、面包等。两人口味不一样,厨师要分别做。</div> 配膳室。 洗衣房。 气炉间,为官邸提供暖气和生活热水。此锅炉为历史原物,至上世纪八零年代仍在使用。 茶水炉,提供饮用热水。 煤间。 由此上二层。二层有机要秘书室、办公室、会客厅、大厅、影像厅和《宋美龄与美龄宫》文物史料陈列以及南阳台。 蒋介石办公室,蒋介石处理公事之处。 沙发、办公椅、华生吊扇、取暖壁炉皆为官邸原物,呼叫按铃、挂钟、收音机为征集来的民国旧物。 二层的中心位置是大厅,是举行大型宴会、酒会招待贵宾的活动场所。依据《蒋介石私人医生回忆录》一书上的文字描述,采用长桌、西式礼仪,桌面摆放欧式餐具,精致、典雅。<div>  美龄宫解放后曾作为省干部疗养所和国宾馆使用,1990年被金陵饭店用作餐馆对外营业,举办婚宴,利用它的历史身份和人们心理上的提升感,生意火爆,一席难求。此举违反国家文物保护法,2011年停业,由中山陵园管理局收回,2012年举行大修。</div><div> 现在仅在南窗边开了一排茶座。</div> 大厅东侧是会客厅,与蒋介石办公室相邻,是主人接待和会见宾客的场所,当年蒋宋曾在此会见国民党高级军政人员、司徒雷登、马歇尔等国际友人及社会名流。 大厅四角地板均有嵌入式暖气装置,内装管道式热水汀,盖板为铸铜镂空结构,冬季能保持大厅温度24℃。 走出大厅的落地玻璃门,就来到了二层的南阳台,叫“观凤台”,阳台四周看看,到处都有“凤”的存在。 南阳台呈“凸”字形,围以汉白玉的栏杆。汉白玉栏柱一共有34根,据说象征宋美龄的生日3月4日,而且别墅动工时是1931年,其时宋美龄正好34岁,这些到底是巧合还是有心为之就不清楚了。 每根栏柱柱头都雕有凤凰图案。 屋顶是中国古典宫殿样式,绿色琉璃瓦的“勾头”(元代前叫“瓦当”,即檐口筒瓦的圆形端面)每一个都烧制出凤凰的图案,“滴水”(即檐口的板瓦外端下垂的三角形部分,下泄雨水用)上也有凤凰图案。据说这样的勾头滴水有一千多只。檐下的彩绘也非常漂亮、考究。这些构件的费用就是不小一笔数字。不过《百度》上说这些琉璃瓦是从俄国进口的,并且每片瓦值5000美元,我表示怀疑。当时1美元值2.4大洋,1000片瓦值多少?说这话的人显然没有算过,照此计算30片瓦就抵整个别墅造价了。 三层是生活区,首先遇到的是机要秘书室,是机要秘书起草处理重要的来往函件、讲话稿件及接传官邸电话等事务的办公室,位置靠近官邸主人生活区域。 宋美龄的机要秘书大部分都是女性,而且有一个共同特点——长相平平。为什么这样用人?出于女性的本能吧。 主卧室,通风采光俱佳,东面有一宽敞阳台,能享受到第一缕阳光,卧室配有全套红木家具,做工精湛考究,外观华丽精美,中式家具和西式沙发是官邸原物。<div>  宋美龄盖的被子的被里是丝绸的,这是因为她有皮肤病,对棉织物过敏。</div> 次卧室,宋美龄与蒋介石起居习惯不同,一个晚睡晚起,一个早睡早起,所以有时不在一起就寝。卧室内,中式家具、西式沙发为官邸原物。布置上突出蒋介石的军人生活习惯。 次卧房间右边是一典型的西式取暖壁炉,是冬季取暖用的。 宋美龄的盥洗化妆间,这大概是人们最想一探究竟的地方。外间一直传说宋美龄生活奢侈用牛奶洗浴,并由此发挥出种种想象。其实宋美龄因为有较严重的“荨麻疹”皮肤病,洗浴时在水中加入少许奶液可缓解皮肤瘙痒,仅此而已。宋家三姐妹都有荨麻疹,家族遗传的。在外人面前即使奇痒也不敢抓挠,只得服药缓解,服药多了又会引起其他问题,确实挺困扰的。<div>  但是这间卫生间表面看起来平淡无奇,和我们老百姓现在的卫生间相比只不过大了些,其它似乎沒什么特别。实质上却是最奢华的。它墙面所用的瓷砖,地面马赛克,浴缸等卫生洁具都是是从英国引进的,属当时最奢华的白胎瓷洁具,费用较高。然而这些都不算什么,真正使它造价高的,是建造过程中的不断更改,推倒重来。如瓷砖先是做成绿、黄相间的颜色,后来看看不好看又改为一色浅蓝色,浅蓝色看着又不满意,最后改成现在这种淡米色。这中间造成了多少浪费,也就宋美龄心头不在乎了。</div> 凯歌堂,位于三层中部,是宋美龄和其他基督徒做礼拜的地方,原先是一间会议室,抗战胜利后宋美龄和蒋介石回到小红山官邸居住,将这间会议室改成了礼拜堂。蒋介石还为它题了匾“基督凯歌堂”。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马歇尔夫妇也曾到凯歌堂做礼拜,有关经济援助、协议、与共产党谈判的对策等,就在礼拜前后商定。 蒋介石到台湾后,在台北士林官邸也搞了个凯歌堂,是座独立建筑,这是我2015年在士林官邸拍摄的,布局风格差不多。 凯歌堂北面是小餐厅,平时供蒋宋夫妇就餐用。 小餐厅沒什么多余陈设,厅内主要是一张两人坐的小桌,双方面对落座。餐厅右侧是服务配餐间,这里与地下室配膳间、厨房相连,用一小电梯相接,食品、菜肴加工好后,通过升降电梯由厨房传送上来。 蒋氏夫妇还常在这里宴请高级军、政要员,以表示亲近。当年蒋介石就在这里宴请过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先生,用完餐后,蒋介石寒暄道:“在我这里用餐过于简单了。”傅作义则回答道:“这是总统给我的最高礼遇了。” 蒋介石的书房,当年蒋介石常在此读书、习文。蒋介石的阅读取向,基本上是围绕三个自我定位的角色进行的:要做圣贤,故重视进德修身;要做豪杰,故关注兵略政术;要做革命领袖,故对各国革命史有持久的兴趣。与三大角色关系不大的其他知识性、消遣性、趣味性的书籍,则甚少涉猎。 美龄宫的游览结束了。走出这幢楼房,思绪从民国回到了现实。宋美龄的时代过去了,历史早已翻过了民国这一页,很多历史迷雾渐渐散去,恢复了它的清晰面貌。当一切都展现在你面前时,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 在二层内走廊的墙上,挂着反映宋美龄生平的图片和文字介绍。<div>  展板全为正面介绍,没有负面内容。</div> <div>  这是1917年宋美龄(后右一)的全家福照片,那时她20岁。她前面是母亲倪桂珍和父亲宋嘉树(耀如),父亲后面站着的是大弟宋子良,在父母前席地而坐的是大姐宋霭龄、大哥宋子文和二姐宋庆龄,最前面的是小弟宋子安。这是上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传奇的家庭。</div><div> 宋嘉树原名韩教准,海南文昌人,出身贫苦,少年时跟随舅父出洋谋生,将名字改了,随舅父姓宋。先到印尼,后到美国,接受了基督教洗礼,学了神学,当了一名传教士回到中国,来到上海,结识了倪桂珍并娶其为妻。倪桂珍是徐光启的后代,有了倪家作后盾,宋嘉树开始经商并取得成功,结识孙中山后开始以财力支持孙中山。孙中山要他大女儿宋霭龄当秘书,他同意了,但孙中山提出要娶宋霭龄时他没同意,将宋霭龄嫁给了山西首富孔祥熙。二女儿宋庆龄接替大姐成了孙中山秘书,后来也决心嫁给孙中山,这次他没能阻止,宋庆龄离家出走跑到日本跟孙中山成婚,等他追到日本时木已成舟,只能对孙中山说:“我的女儿不懂事,以后就拜托你了。”随即磕了三个头,转身就走了。1918年5月3日,宋嘉树因患肾病不治,在上海逝世,年仅54岁。</div> 1907年,10岁的宋美龄跟15岁的二姐宋庆龄一起来到美国新泽西州萨密特小镇上的一所私立学校求学,第二年转到南部佐治亚州的威斯理安女子学院,与已先期在那里求学的大姐宋霭龄会合。以下从网络上摘录一段宋美龄在求学期间的情形:<div> “小小年纪就跟着姐姐出洋留学的宋美龄,在美国呆了足足有10年、接受了全盘的美国教育后,人们常常会记起她初回国时的那句话,‘只有我的脸才像个东方人’。在以后的岁月里,即使她重新融入了中国社会,但身上仍打着很深的美国烙印,这也是南北两所精英女校共同教育的成果,一所是她和姐姐们共同生活过的威斯理安,另一所则是让她获益终生的卫斯理。<br> 宋美龄对威斯理安的感情是溢于言表的,在这里她度过了快乐的少女时代。同时,宋美龄还是个调皮捣蛋的女孩,经常破坏学校的规矩,用各种花招逃避惩罚。老师们在悉心教育她时也包容了她的淘气,尤其是校长夫人,给了她母亲般的关怀。她在这里掌握了一切在上大学前应该具备的知识;更因为年龄较小,所以更快地适应了这里和学会了语言。到了1912年,她正式地成为威斯理安女子学院的学生。<br>  宋美龄原本可以像两个姐姐一样,成为这所女校的第三个中国毕业生,但是当宋美龄1913年毕业回国后,家里人决定让她到马萨诸塞州求学,以便由正在哈佛读二年级的哥哥宋子文就近照顾她,她转入了后来美国最著名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作为“七姐妹”院校之一,卫斯理就坐落在“常春藤”哈佛的旁边。正是在这里,宋美龄显示出了她非凡的才华。她在卫斯理主修英国文学和哲学,同时对各种知识有着相当广泛的兴趣,她选修了天文学、历史、植物学、教育学、英文写作、圣经史和演讲,还粗通一点法语和音乐,会演奏钢琴和小提琴。她是个不折不扣的活跃分子,积极参加各种体育和社团活动,喜欢游泳和打网球,三年级时她还加入了卫斯理历史相当悠久的T.Z.E社团,在那里与高年级学生一起研究音乐和艺术。”</div> <p class="ql-block">  1922年,蒋介石初见宋美龄时就被吸引住了,开始以各种方式追求宋美龄。但宋家一开始极力反对这桩姻缘,因为蒋有过三段婚史,有儿子,而且不是基督徒,宋美龄虽然有过男友刘纪文,但毕竟从没结过婚。二姐宋庆龄也持反对态度,不过她是因为不看好蒋介石这个人。促成这桩婚事的是大姐宋霭龄,她看好蒋介石这颗迅速升起的政治新星,并且知道妹妹的政治野心。蒋介石为这桩婚姻也做了很多:断绝了与其他几位女人的婚姻关系,包括和原配毛福梅离婚,皈依基督教等,勉强得到了宋家的首肯。</p><p class="ql-block">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帝国主义、江浙财阀、帮会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四 . 一二”反革命政变,三天内杀害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300余人,随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动手,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汪寿华、陈延年、赵世炎、萧楚女、熊雄、李启汉等先后遇害,蒋介石迅速成为国民党新右派领袖。</p><p class="ql-block"> 1927年12月1日下午蒋宋在上海举办了隆重的婚礼,先循基督教仪式,在西摩路(今陕西北路369号)宋家老宅由余日章博士主持成婚,接着赶去大华饭店举办中式婚礼,由蔡元培证婚。</p> 都说蒋宋结婚是政治联姻,一个想取得宋家背后势力的支持,一个想当第一夫人,而且婚后前几年两人并不和谐,任性的宋美龄一生气就往上海跑,每次总要蒋介石哄回来。直到西安事变发生,宋美龄坚决制止了南京某些人轰炸西安的主张,只身犯险飞往西安,面见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促成了西安事件的和平解决,进而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当见到风尘仆仆的妻子时,蒋介石内心的感动是无法言表的。也许从这时起,两人开始明白谁也不能离开对方了。 宋美龄一生最出彩的篇章是她对中国抗日战争作出的贡献。<div>  1937年春,宋美龄邀请美国陈纳德将军到中国当空军顾问,并组建了“飞虎队”。在陈纳德的帮助下,宋美龄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空军内部领导权。并且成为名义上中国空军的总司令。</div><div> 1937年10月23日,宋美龄与澳籍顾问端纳在前往上海探望伤兵的途中因日机轰炸发生车祸,宋美龄摔断了几根肋骨,昏倒在泥潭中。她还曾多次冒着生命危险亲临前线鼓励将士,起码有五次死里逃生。</div><div> 1938年宋美龄组织领导“妇女指导委员会”支援前线,曾亲自为伤病包扎伤口,亲自为将士缝补衣服。<br><div> 1942年她秘密飞往纽约治病,暗中谋求美国援助。</div> 1943年 在美国国会的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说,还在纽约和洛杉矶向民众演讲,宣传了中国的抗战,赢得美国两院和民众的好感;3月,同罗斯福总统会晤,并一起举行记者招待会;5月回国,11月陪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为蒋介石担任翻译。 </div><div> 宋美龄对美国的访问和演讲,对推动美国朝野通过援华决定和废除排华法案起了很大的作用,虽然不能说这完全是因为她的个人魅力和外交能力的因素(只能说她帮助罗斯福总统说服了国会议员们),但她的贡献是确定无疑的。她的略带美国南方口音的英语和她早年在美国的经历,很容易在美国朝野和民众中产生亲和力。</div> 1944年她离开中国前往巴西作客,转移资金,在圣保罗购买了一些财产;9月前往纽约,治疗严重神经衰弱症。<div> 1945年日本投降,宋美龄返国。<br><div>  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她和陈纳德组建民用运输航空公司;9月卷入黄金投机生意。</div><div> 1948年5月蒋介石当选为“总统”,蒋委员长变成了蒋总统,宋美龄也变成了总统夫人。</div><div> 1948年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大量压缩援华款项;11月她再次飞往华盛顿,谋求美援与中共作战,这次她受到了冷遇,辉煌不再,杜鲁门挖苦她“到美国来是为了再得到一些施舍”。</div></div><div> 1949年蒋介石辞去总统职务,第三次下野,让李宗仁去收拾残局,他自己回到家乡溪口,继续遥控政局。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后,蒋介石知大势已去,匆匆乘军舰去台湾。</div><div> 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台湾问题发表声明:美国不打算对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军事援助。杜鲁门的声明,让宋美龄感到万分失望和痛苦。1月13日,宋美龄回到台湾。</div> 1950年4月,宋美龄在台湾成立了以她为核心的“中华妇女反共抗俄联合会”,8月,她和一些美国朋友以及亲台人士组织了所谓的“院外援华集团”。<div>  1952年8月,她又飞往华盛顿,一直呆到次年3月。在此期间,她在美国组建了“中国游说团”,又称“百万人委员会”,其宗旨就是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div><div> 1965年,她和蒋经国访美,希望美国支持“反攻大陆”。</div><div>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大势已经不可阻挡,美国等国希望台湾保留在联合国的席位,台湾“外交部”一致同意这种方案,蒋介石也莫衷一是,这时她率领“夫人派”的官员断然否决了这项提议,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时人称之为“蒋夫人一言定江山”。她这种态度被某些人解读为反对“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虽然她要的“一个中国”是“中华民国”,但她这种态度也在客观上阻止了中国的分裂,使新中国重返联合国更为顺利。</div><div><br></div> 初到台湾的这些年,因为之前镇压过228起义,实行了白色恐怖,反对派被完全压制,台湾政坛相对稳定。蒋宋的日子过得很平静,甚至可以说相当悠闲,两口子一口一个“达令”,大秀恩爱,但是这样的日子并不会持续太久。<div>  1975年4月5日,蒋介石因病去世。国民党中的“夫人派”想拥立宋美龄继任“国民党总裁”,但是没能成功,国民党高层的决议是永远舍弃“总裁”的头衔,改用“主席”称呼党魁,“总裁”的头衔只属于蒋介石,而主席由蒋经国担任。这一来,宋美龄在台湾的政治地位就显得尴尬起来,蒋经国暗示“有些人可以离开了”。</div><div> 1975年9月,宋美龄到达美国后住进纽约长岛蝗虫谷。这座古老的庄园是宋美龄和大姐夫孔祥熙于20世纪50年代合买的。客居美国,她的生活十分恬淡,有时驱车到曼哈顿参观画廊和艺术馆,有时就画画或写毛笔字。</div><div> 在美国她并不缺钱花,所谓“四大家族”,宋家本来就是富豪,蒋陈两家并没有多少积蓄,陈立夫在新泽西为了维持生计还开办了养鸡场。真正大发国难财而富起来的是孔家,“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姐妹孔家财”,1948年蒋经国到上海“打老虎”,打到最大的老虎孔令侃时打不动了,宋美龄发脾气了。宋美龄跟大姐宋霭龄的关系是最好的,她本人没有生育过,待孔家二子二女视同己出,有她出面,蒋介石也无可奈何,反正蒋家也不干净。蒋经国打老虎之事也就不了了之了。宋美龄理财不见得是把好手,她也投资过黄金石油等领域,基本上是孔家子侄帮她打理的。她也不想发财,有钱用就行。她平时用度最大的一项是医药费,台湾当局是给她全额报销的,上不封顶,安保费也是由台湾当局报销的。所以她在美国是生活无忧的。</div><div> 宋美龄定居美国后,曾回过三次台湾。1976年曾回台湾小住;第二次是1986年回台参加蒋介石百年冥寿纪念活动,重新住进士林官邸,这一住住了5年;再一次是1994年回台探望病危的孔令伟(孔二小姐)。孔令伟是她后辈中跟她最亲的,从小男装,飞扬跋扈,在南京飙车违章竟拔枪当场击毙了前来处理的交警。但她的办事能力也非常强,宋美龄很多事都依赖她去办,两人情同母女。孔令伟1994年去世时是75岁,而宋美龄其时已经97岁了。这一次她谁也没惊动,悄悄来悄悄去,在台湾只待了10天。</div><div> 美国东部时间2003年10月23日晚11点,宋美龄在美国纽约寓所于睡梦中平静离世,享年106岁。</div><div> 她去世后没有葬在台湾与蒋介石合柩,也没有葬在大陆父母身边,而是葬在了美国纽约北40公里的芬克里夫墓园。</div><div> 她是全世界最长寿的“第一夫人”,她的生命串联了三个世纪。长寿固然可贺,但眼看一个个后辈先己而去,围绕膝前的儿孙越来越少,这也是一种痛苦,蒋经国、蒋孝文、孔令侃、孔令伟、蒋孝慈、蒋孝勇、蒋纬国、孔令杰先后一个个都走在了她前面,这对一个老人的精神打击应该不小。宋美龄从小体弱多病,家族遗传的荨麻疹伴随她一生,40岁时遭日机轰炸出车祸,断了几根肋骨,70岁时患乳腺癌动三次手术,72岁又遭遇车祸,腰部中枢神经损伤和右腿膝盖损伤,从此患上关节痛和腰酸痛,而在92岁这年,宋美龄竟再次被确诊出卵巢肿瘤并做了切除手术,她还抽烟,晚睡晚起......这些对健康不利的因素竟然没能影响她的长寿,不能不说是个奇迹。<br></div> 纵观宋美龄一生,早年所受到西方教育使她习惯于西方式的线性思维,直截了当,绝不拖泥带水,她的骄纵,来自美国张扬个性和自我的自由主义文化的熏陶,来自丈夫长期的宠爱,来自她长期享受的最高礼遇和最广泛的尊敬。她一生反共,致死不变。二姐宋庆龄病危时邀请她来大陆见最后一面,也被她拒绝了。<br> 她在国内养尊处优、高高在上的政治地位不可避免养成了她的专制作风,这一点在罗斯福总统邀请她入住白宫的11天里也充分暴露出来。罗斯福夫人埃莉诺 · 罗斯福一开始对宋美龄非常喜爱,后来看到她对白宫职员颐指气使的做派开始不满,非常生气,她对蒋夫人评价道:“蒋夫人能对民主侃侃而谈,却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民主。”在一次家宴上,罗斯福夫人与蒋夫人谈起了美国矿工的罢工事件,当宋美龄被问到,如果中国政府在战争时期遇到这样的事,该如何处置罢工领袖时,蒋夫人用手指划过脖子做了一个优雅的杀头手势。“她没有说话”,罗斯福夫人写道,“一双美丽、小巧的手轻轻划过自己的喉咙”。<div> 2003年宋美龄死后,《纽约时报》以《中国领导人的寡妇,105岁的蒋女士死亡》为题,用相当长的篇幅,回顾了其一生,其中提到了杜鲁门被宋美龄为首的国民党代表气得破口大骂:“他们是贼,他们每一个人都是贼”,“他们从我们送给蒋政府的上十亿美金里,偷取了将近七亿五千万美金。”<br><div>  1958年金门炮战发生后,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有人提出用核武器对付中国大陆。当时在一次电视新闻采访中有记者问宋美龄:“美国若以原子武器轰炸中国,中国人民将有何反应?”她竟然答称:“将再欢迎美军动用原子武器。” </div><div> 台湾学者李敖在一次访谈中气愤地说道:“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这么凶悍的,主张原子弹丢到自己的国家,蒋介石的老婆宋美龄就如此!”</div><div> 视人命如草芥,甚至欢迎外国人屠杀自己的同胞,宋美龄虽然在美国学习了十年,但是她并没有领会西方的民主思想,更不用说领会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了。从这点上说,她的高贵,她的优雅掩盖不了她的专制,她的权力欲。</div><div> 评价一个人,不能看他的一时一事,而要全面地看。做的善事和做的恶事都要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能一好全好,一坏全坏。人是不能简单地分为好人坏人的,好人可能做坏事,坏人也可能做好事。好和坏的标准就是看对人民、对国家是否有利。对宋美龄的评价,有正面的,有负面的,各自立场不同而已。 </div></div><div>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宋美龄的魅力和人们对她的好奇丝毫没有因为她成为了历史人物而消减”。宋美龄的一生和近代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她晚年时,她拒绝接受任何媒体采访,也拒绝写回忆录,更不愿意对自己的功过是非做出评价,她只说了一句话“一切留给时间”。</div><div> 那就留给时间吧。</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