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鸟知鸟篇(我的2020)

一路有你

<p class="ql-block">第六期</p> <p class="ql-block">编号c026</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短耳鸮</p><p class="ql-block">别 称:夜猫子、猫头鹰、田猫王、短耳猫头鹰、小耳木兔</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鸟纲-鸮形目-鸱鸮科-耳鸮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75.1%</p><p class="ql-block">短耳鸮是鸮形目鸱鸮科的鸟类。体矮,体长约38-40厘米,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 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栖息于开阔田野,白天亦常见。成群营巢于地面。以小鼠、鸟类、昆虫和蛙类为食。是分布最广的鸮类之一,分布自北极的周围到北温带,见于夏威夷和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可迁徙到更南的地方。</p><p class="ql-block">食性: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和昆虫,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p><p class="ql-block">习性: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和猎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动,平时多栖息于地上或潜伏于草丛中,很少栖于树上。飞行时不慌不忙,不高飞,多贴地面飞行。常在一阵鼓翼飞翔后又伴随着一阵滑翔,二者常常交替进行。繁殖期间常一边飞翔一边鸣叫,其声似‘不-不-不-’,重复多次。</p><p class="ql-block">迁徙:中国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辽宁部分冬候鸟部分留鸟,其余省区为冬候鸟。</p><p class="ql-block">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p> <p class="ql-block">编号c027</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白尾鹞</p><p class="ql-block">别 称:灰泽鹞、灰鹰、白抓、灰鹞、鸡鸟</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隼形目-鹰科-鹞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66.4%</p><p class="ql-block">白尾鹞:属中型猛禽,体长41-53厘米。雄鸟上体蓝灰色、头和胸较暗,翅尖黑色,尾上覆羽白色,腹、两胁和翅下覆羽白色,飞翔时,从上面看,蓝灰色的上体、白色的腰和黑色翅尖形成明显对比;从下面看,白色的下体,较暗的胸和黑色的翅尖亦形成鲜明对比。雌鸟上体暗褐色,尾上覆羽白色,下体皮黄白色或棕黄褐色,杂以粗的红褐色或暗棕褐色纵纹;常贴地面低空飞行,滑翔时两翅上举成‘V’,字形,并不时地抖动。</p><p class="ql-block">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尤其是平原上的湖泊、沼泽、河谷、草原、荒野以及低山、林间沼泽和草地、农田耕地、沿海沼泽和芦苇塘等开阔地。繁殖于欧亚大陆、北美,往南至墨西哥;越冬于欧洲南部、西部、北非、伊朗、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和日本。</p><p class="ql-block">常沿地面低空飞行,频频鼓动两翼,飞行极为敏捷迅速,特别是在追击猎物的时候。有时又在草地上空滑翔,两翅上举成‘V’字形,缓慢地移动,并不时地抖动两翅,滑翔时两翅微向后弯曲。有时又栖于地上不动,注视草丛中猎物的活动。</p><p class="ql-block">主要以小型鸟类、鼠类、蛙、蜥蜴和大型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白天活动和觅食,尤以早晨和黄昏最为活跃。捕食主要在地上。常沿地面低空飞行搜寻猎物,发现后急速降到地面捕食。</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号c028</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鹗</p><p class="ql-block">别 名:鱼鹰、睢鸠、鱼雕、鱼鸿</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隼形目-鹗科-鹗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77.5%</p><p class="ql-block">鹗:是隼形目、鹗科、鹗属仅有的一种中型猛禽。雌雄相似。体长51-64厘米,体重1000-1750克。头部白色,头顶具有黑褐色的纵纹,枕部的羽毛稍微呈披针形延长,形成一个短的羽冠。头的侧面有一条宽阔的黑带,从前额的基部经过眼睛到后颈部,并与后颈的黑色融为一体。上体为暗褐色,略微具有紫色的光泽。下体为白色,胸部的暗色纵纹和飞羽,以及尾羽上相间排列的横斑均极为醒目。虹膜淡黄色或橙黄色,眼周裸露皮肤铅黄绿色,嘴黑色,蜡膜铅蓝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湖泊、河流、海岸或开阔地,尤其喜欢在山地森林中的河谷或有树木的水域地带活动。常见在江河、湖沼及海滨一带飞翔,一见水中有饵,就直下水面,用脚掠之而去。趾具锐爪,趾底遍生细刺,外趾复能由前向后反转,这些都很适于捕鱼。在天气晴朗之日,盘旋于水面上空,定点后俯冲而下,再将捕获的鱼带至岩石、电杆、树上等地方享用。巢常营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主要以鱼为食,有时也捕食蛙、蜥蜴、小型鸟类等其他小型陆栖动物。除了南极和北极,亚洲、北美洲等各大洲均有分布。</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编号:c029</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红隼</p><p class="ql-block">别 称:茶隼,红鹰,黄鹰,红鹞子</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隼形目-隼科-隼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30.5%</p><p class="ql-block">红隼:是隼科的小型猛禽之一。体重173-335克,体长305-360毫米。翅狭长而尖,尾亦较长,外形和共同爪隼非常相似。雄鸟头蓝灰色,背和翅上覆羽砖红色,具三角形黑斑;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色端斑,眼下有一条垂直向下的黑色口角髭纹。下体颏、喉乳白色或棕白色,其余下体乳黄色或棕黄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斑点。雌鸟上体从头至尾棕红色,具黑褐色纵纹和横斑,下体乳黄色,除喉外均被黑褐色纵纹和斑点,具黑色眼下纵纹。脚、趾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和旷野中,多单个或成对活动,飞行较高。以猎食时有翱翔习性而著名。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呈现两性色型差异,这在鹰中是罕见的;雄鸟的颜色更鲜艳。分布范围很广,非洲、古北界、印度及中国;越冬于菲律宾及东南亚。甚常见留鸟及季候鸟,除干旱沙漠外遍及各地。是比利时的国鸟。</p><p class="ql-block">中国北部繁殖的种群为夏候鸟,南部繁殖种群为留鸟。春季3月中旬至4月中旬陆续迁到北方繁殖地,10月初至10月末迁离繁殖地。迁徙时常集成小群,特别是秋季。飞翔时两翅快速地扇动,偶尔进行短暂的滑翔。栖息时多栖于空旷地区孤立的高树梢上或电线杆上。平常喜欢单独活动,尤以傍晚时最为活跃。飞翔力强,喜逆风飞翔,可快速振翅停于空中。视力敏捷,取食迅速,见地面有食物时便迅速俯冲捕捉,也可在空中捕取小型鸟类和蜻蜓等。</p><p class="ql-block">红隼经常在空中盘旋,搜寻地面上的老鼠、雀形目鸟类、蛙、蜥蜴、松鼠、蛇等小型脊椎动物,也吃蝗虫、蚱蜢、蟋蟀等昆虫。红隼猎食在白天,主要在空中搜寻,或在空中迎风飞翔,或低空飞行搜寻猎物,经常扇动两翅在空中作短暂停留观察猎物,一旦锁定目标,则收拢双翅俯冲而下直扑猎物,然后再从地面上突然飞起,迅速升上高空。有时则站立于悬崖岩石的高处,或旋站在树顶和电线杆上等候,等猎物出现时猛扑而食。</p><p class="ql-block">叫声:刺耳高叫声 a ak yak yak yak yak。</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p> <p class="ql-block">编号c030</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毛脚鵟(kuang二声)</p><p class="ql-block">别 称:雪白豹、毛足鵟</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隼形目-鹰科-鵟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44.0%</p><p class="ql-block">毛脚鵟是中型猛禽。前额、头顶直到后枕均为乳白色或白色,缀黑褐色羽干纹。上体呈褐色或暗褐色,羽缘淡色,翅上覆羽褐色沾棕具棕白色羽缘。外侧5枚中级飞羽端部轩褐色,外翈银灰色,基部白色,其余飞羽灰褐色。具暗褐色横斑,腰暗褐色;下背和肩部常缀近白色的不规则横带。尾部覆羽常有白色横斑,圆而不分叉,与鸢形成明显差别。尾羽洁白,末端具有黑褐色宽斑。翼角具黑斑,头色浅。</p><p class="ql-block">有些浅色型普通鵟的尾也色浅,但翼下色也浅。</p><p class="ql-block">毛脚鵟的深色两翼与浅色尾成较强对比。初级飞羽基部较普通鵟为白,与黑色翼角斑成对比。毛脚鵟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靠近北极地区,是较为耐寒的苔原针叶林鸟类,因此具有丰厚的羽毛覆盖脚趾。</p><p class="ql-block">雌鸟及幼鸟的浅色头与深色胸成对比。幼鸟飞行时翼下黑色后缘较少。成年雄鸟头部色深,胸色浅。颏部为棕白色,并有黑褐色羽干纹。喉部和胸部为黄褐色,具有轴纹和大块轴斑。腹部为暗褐色,下体其余部分为白色。跗骨被羽。</p><p class="ql-block">虹膜黄褐色;嘴深灰色,蜡膜、脚和趾黄色;爪角褐色。</p><p class="ql-block">繁殖期间主要栖息于欧亚大陆极北地区苔原和苔原森林地带,是一种耐寒的苔原泰加针叶林鸟类。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林缘地带、稀疏的针阔混交林和原野、耕地等开阔地带,并常和普通鵟一起活动。秋冬季节则多出现在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带。</p><p class="ql-block">毛脚鵟属于迁徙性鸟类。多单独活动,多在开阔的原野和农田地上空翱翔,比普通鵟更常徘徊飞行。飞行时似大型鹞类。活动主要在白天。性机警,视觉敏锐。善飞翔,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空中盘旋滑翔,宽阔的两翅左右伸开,并稍向上抬起成浅‘V’字形,短而圆的尾成‘扇’形展开,姿态极为优美。有时亦长时间的站立在电柱或树梢上,窥视地面上猎物的活动。</p><p class="ql-block">主要以田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和小型鸟类为食,也捕食野兔、雉鸡、石鸡等较大的动物,捕食方式除在开阔地低空飞翔盘旋觅找和捕猎食物外,也通过埋伏在地上或站在电线竿和树上等待,当猎物到来时再突然出击的方式。叫声似普通鵟,但更强而有力。</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级保护动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编号c031</p> <p class="ql-block">中文名:大鵟</p><p class="ql-block">别 称:豪豹、白鹭豹</p><p class="ql-block">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鸟纲-今鸟亚纲-隼形目-鹰科-鵟亚科-鵟属</p><p class="ql-block">识别可信度:17.9%</p><p class="ql-block">大鵟为鹰科鵟属的鸟类,是一种大型猛禽,体长 570-760毫米。头顶和后颈白色,各羽贯以褐色纵纹。头侧白色;有褐色髭纹,上体淡褐色,有3-9条暗色横斑,羽干白色;下体大都棕白色;跗蹠前面通常被羽,飞翔进翼下有白斑。虹膜黄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黄色,爪黑色。</p><p class="ql-block">栖息于山地、山脚平原和草原等地区,也出现在高山林缘和开阔的山地草原与荒漠地带,垂直分布高度可以达到4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区。喜停息在高树上或高凸物上。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尼泊尔、俄罗斯和塔吉克斯坦。</p><p class="ql-block">主要为留鸟,部分迁徙。春季多于三月末四月初到达繁殖地,秋季多在10月末至11月中旬离开繁殖地。在中国的繁殖种群主要为留鸟,部分迁往繁殖地南部越冬。</p><p class="ql-block">大鵟平时白天活动。常单独或小群活动,飞翔时两翼鼓动较慢,常在天气暖和的时候在空中作圈状翱翔。此外还有上飞、下飞、斜垂飞、直线飞、低飞而转斜垂上树飞、树间飞、短距离跳跃飞、长距离滑翔飞、空中驱赶飞、追逐嬉戏、飞获得猎物飞,以及各种打斗时的飞行等方式,堪称花样繁多。性凶猛、也十分机警,休息时多栖息地上、岩石顶上或树森林突出物上。冬季与鸢混在一起在松柏镇居民屋后的林缘地带觅食。找到食物者一边煽动翅膀,一边跑开,防止其他的鸟前来争夺。休息时多栖于地上、山顶、树梢或其他突出物体上。</p><p class="ql-block">主要以啮齿动物,蛙、蜥蜴、野兔、蛇、黄鼠、鼠兔、旱獭、雉鸡、石鸡、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捕食方式主要通过在空中盘旋飞翔,或者站在地上和高处等待捕获物。通过锐利的眼睛观察和寻觅,一旦发现地面猎物,突然快速俯冲而下,用利爪抓捕。此外也栖息于树枝或电线杆上等高处等待猎物,当猎物出现在眼前时才突袭捕猎。它捕蛇的技术十分高超,用脚抓获以后便振翅飞到300米以上的空中,而不甘心束手就擒的蛇弯曲着身体,准备缠绕大鵟的双脚,但大鵟却突然伸直双腿和脚爪,将蛇撒开,使其跌落在地上,然后俯冲而下,再次将蛇抓起,带到空中,重复前面的动作,直到蛇失去了反抗的能力后,才降落到地面上将其慢慢地吞食。</p><p class="ql-block">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p><p class="ql-block">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二类保护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拍摄:一路有你</p><p class="ql-block">文字: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