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同心庄插队岁月

庄园主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同心庄插队岁月(1):下马威</b></p><p class="ql-block"> 1974年4月15日是一个下雨的日子,北京十二中高中毕业生20多人,乘坐学校租来的公共汽车,从丰台来到大兴县红星公社瀛海管理区同心庄大队,自己难忘的三年插队生活终于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从“文化大革命”爆发,就停止了高中招生,虽然小学毕业生仍然进入中学读书,但69届初中毕业生基本都去了东北兵团,70届很幸运,大多数被分配去了工厂,我们71届初中毕业生面临三条路:极少量的直接升入高中,剩下的一半到农村插队,另一半分配到工厂参加工作。我非常幸运的直接升入高中,尽管其中历经坎坷:已经进入十二中却被别人顶替,在老父亲的全力抗争下才重返课堂上课,却有幸成为北京市“文革”后期恢复高中后第一批学生。尽管当时没有通过考试选拔,但老师选中推荐的学生绝对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全班50多人,只有2-3个名额,四个学校的初中毕业生,只形成北京十二中三个高中班。要知道,我当时就读的丰台二中就有15个初中毕业班,每个班都接近50人,当年的“中考录取率月”之低可想而知!而且当时的高中录取不但要看学习成绩,还要考量家庭出身和政治表现,有明显的时代印记!</p><p class="ql-block"> 高中的生活是幸福而充实的。据说因为周总理的建议,恢复高中是为了在大学招生时两条腿走路,即在当时“工农兵大学生”继续招生的前提下,在应届高中生中也招收少量学生,保证理科、外语类大学生的入学基本质量。所以我们第一届高中生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直接上大学!我们刻苦学习和锻炼,暗地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我在班里学习成绩保持优良,文科更为出色;担任班长,学会了家访和与同学谈心;作为学校篮球队的主力为学校拿下丰台区篮球冠军立下汗马功劳;被推选为区教育局团代会代表和丰台区团代会代表参会;第一批提出了入党申请;参与组织了全校部分活动,参加排演过话剧;自己还利用高中数学学到的“凸轮”原理设计了校办工厂的自动注塑机,参加北京市中学生科技展览并获好评;全文抄写了《唐诗三百首》及其注解;仿照贺敬之的风格写下长诗《毕业之歌》并在全校广播……</p><p class="ql-block"> 但高中的结束是不尽人意的。随着“反击右倾翻案风”的不断深入,高中毕业直接升入大学的希望成为泡影。而且几乎所有的高中毕业生都要到农村插队,“上高中吃亏论”在同学中蔓延,因为当年初中毕业时许多人可以直接到工厂工作,那时,工厂就是天堂!</p><p class="ql-block"> 出于无奈和年青人的激情,自己积极报名去插队,也决心在广阔天地锻炼自己。好在从1974年开始,北京的知识青年不必到外地插队,我们几乎全班同学都来到了大兴红星公社插队,户口真的从“非农业”转到“农业”,我们开始了农民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插队的第一天是永生难忘的。送我们的大轿车开到村口就无法前进了,刚下过雨进村道路泥泞,我们只好挽起裤腿,肩扛行李,徒步进村。我第一次理解了什么是“负重”和“跋涉”,体会了脚陷在泥里无法拔出的感觉,农村的艰苦生活第一天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06年7月写于都市庄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同心庄插队岁月(2)--起床</b></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蒙蒙亮,“起床了,起床了”,一个高亢的女高音把我们从梦境中惊醒。紧接着,这个“女高音”又远离我们的驻地,开始在全村炸响。后来才知道,这是村里的党支部副书记,一位漂亮、泼辣的中年妇女。她负责全村每天的“叫早”,即催促大家起床和上工。我们终于意识到,“新农民”的生活已经开始,我们不再是躺在家中温暖被窝中的孩子,必须面对集体生活和繁重的劳作,必须要上工挣“工分”养活自己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同心庄是一个小村庄,大约30户人家,200口人,许多人有河北河间县口音,宛如一个地处北京郊区的河北村庄。以前这里是清朝皇帝的“鹿苑”,全国各地上供的野生动物放在这里饲养,专供皇帝打猎。这里有闻名遐的“四不像”和梅花鹿,有山鸡、大雁和狐狸,这里有成群的野鸭甚至野猪,有维护“鹿苑”的奴才和猎户。到了清朝末年,慈禧太后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就让身边两位来自河间县的大太监到这里“跑马占地”,占下3000亩地作为今后养老的庄园。两位太监感恩涕零,决心携手同心共建新家园。他俩面向皇城方向结拜为兄弟,给庄园取名为“同心庄”。不到60年,临近解放,两位当时同样富有的太监过继后代中,一家还是地主,另一家却成了贫农。所有这些,都是老队长(实际上是副队长)给我们痛说革命村史时讲的,至今仍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队里派给我的活是和一位蔡金泉大叔赶着一头牛拉着稻谷脱粒机到分厂农机站去修理。路不好走,牛走的很慢。一路上,这位大叔问了我许多问题,似乎对我们这些高中生到农村插队并不理解,也主动告诉我许多村里的情况,使我对这个村开始有所了解。这位大叔也成了我最先认识的村民,知道他们哥三个都住在本村,分别称为“金海"、“金江"和“金泉”。我们把脱粒机送到农机站“住院”,再回到村里,也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插队的第一天似乎还比较轻松!</p><p class="ql-block"> 很快就到了“三夏”,繁重的劳动开始压上肩头。同心庄那时稻麦两茬,即收完稻子种麦子,收完麦子种稻子,不断地赶季节,农活非常劳累。种麦子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麦子还主要靠人力,靠镰刀。麦子刚刚上场,一部分人在场院脱麦粒,另一部分人则开始“耖地”,即用拖拉机把刚收割的麦地耕耘后灌上水,用牛拉的齿耙把地弄平,然后开始插秧。我和同学马玉忠由于在“十二中"都是学校篮球队员,身高马大,插队第一年夏收我俩就被队长选中随队里到城里永定门粮库送公粮,和村里最棒的劳力一起扛麻袋,把麦子一袋袋扛上粮库高高的囤子。我们扛着100多斤的麻袋,走在颤巍巍的跳板上,心里什么都不敢想,一咬牙,居然也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秋天,队长又派我俩和那两位最强的社员,靠四人的体力把几十米长的铸铁机井管从地下“拔”上来,换上新的橡胶接口垫片,再一根根接好“放”下去。现在想想都后怕,庆幸那时没有受伤留下病根。</p><p class="ql-block"> 第一年,队里就给我和另一位马姓知青8.5分,第二年我们就开始挣满分10分了,实际上,我们从一开始就已经干了“十分”的活!</p><p class="ql-block"> 同心庄插队生活已经过去四十年了,似乎还能听到当年村里陈玉芝副书记每天“叫早”的声音……</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写于都市庄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同心庄插队岁月(3):过节</b></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在同心庄过国庆节的印象是刻骨铭心的。</p><p class="ql-block"> 同心庄的知青最多时有70多人,主要来自丰台和宣武区,老知青都是来自宣武区的初中毕业生,他们似乎和村民们已经溶为一体,关系很融洽。我们这批高中毕业生来了以后,村里正式成立“知青排”,北京市公安局还派来几位干部管理附近几个村庄的知青,就住在同心庄。村里还有几个由村民组成的“排”,这种部队建制特别具有“文革”的特色。因为我们同学都来自北京十二中,有学校打下的基础,特别是凭借自己在”三夏“中的出色表现,很快,我开始担任知青排长。后来,同心庄知青排被北京市知青办授予北京市先进知青排光荣称号,多次参加北京市和大兴县知青代表大会,曾在北京市知青界风光无限,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1974年国庆节那天,似乎和中秋节是同一天。按照同心庄稻麦两茬的特点,我们刚刚收完稻子,开始往地里送粪准备种麦子。由于活茬紧张,所有知青国庆节不能放假,早晨天不亮就排着队伍、打着红旗下地了,整整一天我们都在地里劳动。虽然土地离村里并不远,但所有人都要在地里吃午饭,晚上则一直要干到队长下令收工为止。大约晚上8点钟,大家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开始盼望队长下达收工的指令。突然,城里方向的天空腾起国庆礼花,五颜六色,婀娜多姿,绚丽多彩。由于那时北京南郊几乎没有楼房,天空又非常晴朗,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庆礼花绽放,似乎还可以听到隐约的炮声……</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以这种方式看到节日礼花,所有知青都暂时停下手中的活,捶打着酸痛的后腰,呆呆地望着北方的天空,许多人眼中含着泪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农村过节,第一次在紧张劳动的同时观赏国庆的礼花,第一次在遥远的郊区远望曾经属于自己的城市,真正理解了国庆礼花的震撼和魅力所在。此时,大家突然想到自己的家人,开始羡慕亲人和弟弟妹妹能够在温暖的家里过节,能够近距离的观看天空绚丽的花朵。也突然想到我们自己,似乎将永远地远离都市,远离亲人,远离国庆的礼花!</p><p class="ql-block"> 国庆的礼花似乎又给大家注入新的活力,知青和村民们一起,重新投入到繁重的劳作中。终于,我们听到队长收工的哨声,此时,北方的天空又升起新一轮多彩的礼花……</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美景,不禁感慨万分。回村的路上,诗歌开始在头脑中碰撞。回到宿舍,不顾劳累,连夜写下赞美国庆礼花的诗歌一首,尽管带着明显的时代印记,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青春活力的绽放,也是自己真实情感的流露。尽管那个国庆节非常劳累,尽管没有美酒、佳肴,没有亲人的陪伴,确有天空美丽的节日礼花为我们祝福,这似乎是上苍特地给我们知青的恩赐!</p><p class="ql-block"> 那真是一个永生难忘的国庆夜晚! (待续)</p><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写于都市庄园</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nbsp;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同心庄插队岁月(4):胃亏肉</b></p><p class="ql-block"> 我在大兴同心庄插队的三年,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定量有限,似乎从来没吃饱过。知青灶每周最多一次有肉,吃肉的日子一定是大家的节日,当年我们戏称每个人都“胃亏肉”。男知青经常是已经吃完晚饭,听说食堂又为晚归的同志烙了饼,几个人一忽悠,又去食堂买一张饼(四两),没等回到宿舍就吃完了。那些年,我们地里的“鸡鸟”----蝉的幼虫,昆虫甚至蛇,天上飞的家雀和水里的小鱼都吃过,有的知青还智擒过老乡家的母鸡,只要有吃的就往嘴里填!每年冬天挖河村里的壮劳力都愿意参加,一是记最高工分,二是能吃饱饭,而且有白面馒头和炖猪肉!记得那次挖凤碱河,连续30天,我每天吃3斤白面的馒头,居然还会感到饿!</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次“衬砌”工程出事故,队里的一匹马腿摔断了。鉴于当时条件无法治愈,养着它还要费草料,队长书记做主杀了马给大家补充营养。半夜里,30多位参加挖河的村民就坐在熊熊燃烧的炉灶前等待马肉炖熟。迫不及待的村民不时掀开锅盖,抓起一块马肉尝尝鲜,刚刚能嚼动,村民们就每人抢一块大骨头吃起马肉来,几十人一晚上就吃掉一匹马,现在想起来都觉得后怕,当时一定会有村民消化不良!</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次队里一匹马和一头驴吃新下来的稻草肚胀死掉了,这在当时是生产队里天大的事!公社的兽医不敢下诊断马和驴属非传染病致死,决定第二天拉走深埋。怕出意外,夜里生产队派民兵值班看守!我当时被队里安排值夜班,民兵们还背着一支步枪(没子弹)。记得那天夜里下着小雨,我们不时从队部里出来看看,后半夜终于熬不过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发现马屁股上一大块肉和驴头不翼而飞!沿着血迹查找,已经在两位村民家的锅里快炖熟了!早上马和驴被装上拖拉机拉走的时候,全村人都来送行,都说牲口埋了可惜了!据说,深埋的马和驴最终还是被人在夜里挖走吃掉了!</p><p class="ql-block"> 我平时很少吃到肉,偶尔回家父母都尽量用家里很少的“肉票”买些肉让我吃,尽量改善一下伙食。回村时经常给我带上一大瓶有肉末的炸酱,希望让我吃的时间长一些。而实际上回村第一天炸酱就会被同学们一扫而光。大家心照不宣,彼此彼此……</p><p class="ql-block"> 插队的日子正是国家物资匮乏、生活水平极低的时段,我们知青第一年每人每月还有10元钱生活费,以后就要靠自己挣的工分养活自己,好在知青排自己办食堂,伙食还不错,能够让知青们吃饱饭,每周还能吃上一次肉,吃肉的日子似乎就成了我们的节日。</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国庆节,全体知青照常下地干活不能回家。下放干部老张组织伙房几位同学,用猪肉皮裹着猪肉给每位知青做了一个“猪肘子”,这让晚上收工疲惫不堪的知青们大吃一惊欢呼雀跃并永远难忘,至今大家提起来还似乎记得肘子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插队的日子已经远去,“胃亏肉”的日子希望也不要再来!</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7月写于都市庄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同心庄插队岁月(5):工棚着火,真悬</b></p><p class="ql-block"> 在大兴同心庄插队三年,冬天挖了三次河,而自己经历的工棚着火事件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那是1974年冬天,红星公社组织社员在临近南苑的“大泡子”挖鱼池。原来那里是苇子坑,散布着几个破鱼池,夏天有水,冬天结冰。公社计划把这个荒坑烂水建设成标准的养鱼池,动员了许多村的社员到“大泡子”举行会战,我们知青也被抽中几个男生参加会战,我有幸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已到年底,冰天雪地,住的地方就是在某煤场的围墙外搭建的简易工棚:木杆搭的架子上铺一块大苫布,里面铺些稻草就是床铺,社员们睡在稻草上。沿围墙一拉溜十几个外村的工棚排过去,倒也十分壮观。有一天赶上下雪,我们睡在被窝里,头上戴着狗皮帽子才敢把头露在外边。雪花纷纷扬扬从工棚的缝隙中飘进来,就落在我们身上。大家挤在一起,互相取暖倒也不觉得冷。因为白天挖鱼池活太累,大多数人倒头就睡,一觉醒来,竟然也到了早上出工时间。</p><p class="ql-block"> 尽管活很累,社员们冬闲时还愿意去挖河。除了这是政治任务每个村都要完成以外,挖河可以记较高的工分,还可以吃上白面馒头,管够,特别是经常能吃到炖猪肉,这在当年可是社员们梦寐以求的事!被选中的社员都是村里最强壮的劳力,因为每人每天都要完成相应“土方”任务,怂一点儿的真干不了!我和另一位知青金山原来在第一线挖“土方”,后来先把我调到伙房为村里做饭的“房师傅”打下手。刚两天,队长就把“房师傅”调出伙房,而让我和知青金山负责食堂工作。现在想起来都可笑,两个刚从学校门出来的高中生,在家里从没有做过饭,却要为30多位社员做饭。原来村里“亲套亲”关系复杂,不管让谁做饭,都无法公平合理的“分肉”,只好让我们这样的“外乡人”掌管伙房!</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同学金山是个才子。有一天他发现公社技术员分给我们村的“土方”任务书有问题,就用带来的圆规、尺子一番计算,居然发现技术员给我们村多算了几百方的土方!他拿着计算结果与技术员据理力争,居然让他心服口服。社员们闻之一片欢腾,马上对这位高中生刮目相看!多玄,没有金山,大家得多干几百方的活!那可是冰天雪地一镐下去一个白点儿的活!</p><p class="ql-block"> 每天早上大家吃完早饭上工以后,我就到南苑市场买菜、买肉,回来后发面蒸馒头,炒白菜,炒肉。我的办法是把发面团放到火上烤,尝尝酸不酸,太酸就加点儿碱,宁可碱大点儿也不做“酸”了。考虑到大家怕白菜炒肉分起来肉片分不均,我们就把肉片单独炒熟,当着大家的面把肉均匀的分到各位(包括我和金山)的饭盆中,自己再随意盛白菜或萝卜。有个社员张宝生还端着自己的饭盆和别人换肉片,他是用瘦肉换肥肉,说瘦肉“塞牙”,现在想起来真不可思议!</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学会为大家蒸“懒龙”,即把发面团擀成大饼,把拌好的肉馅铺在上面,卷起来,上笼屉蒸熟,再切成段,这样谁的饭量大谁吃的肉就多,居然一下子就对伙房没了意见。</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社员们围坐在一起侃大山,我们有些社会知识就是在此刻学到的。偶而,伙房为大家买几瓶“青梅”酒,大家就着白菜萝卜和懒龙,用大“把缸子”轮流喝着廉价酒,负责地盯着每人每次喝的“量”。喝高了就唱歌、骂街,或者倒头就睡,倒也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上午,天高云淡,我在工棚里面炒菜,金山在外面烧火,还哼着小曲,完全是一派和谐景象。突然,有人高喊“着火了,着火了!”。我跑出来一看,原来金山在外面烧火,不留神引着了工棚上的稻草,火苗子一下烧上了房顶。我们手忙脚乱地打水灭火,喊来了周围工棚的社员。只见隔壁伙房的大叔拿来一桶泔水泼在自己村工棚稻草上,原来他怕“城门着火,殃及池鱼”。金山和我发疯似的爬上工棚顶,把稻草拽下来,把水泼上去。在周围工棚的社员帮助下,我们终于把火扑灭了,但工棚里已是一片狼藉......</p><p class="ql-block"> 社员们下工后都大吃一惊,说真是万幸,说如果那天刮起大风,很可能“火烧连营”,十几个村的工棚连同社员全部“家当”可能烟消云散,如果引着了围墙内的煤堆,后果不堪设想。真要是那样,农业学大寨“大泡子”大会战将受到严重影响,我们俩的罪过就大啦!有个蔡大叔吓唬我,说你小子命大,要不然现在你们俩已经蹲在“号子”里了,说的我后背直冒凉气……</p><p class="ql-block"> 挖河的经历对每个人都永生难忘,而这次工棚着火事件却永远留在我心中!同时,当时我们被迫采用的食堂管理的“均匀分肉”、“白菜随便盛”、创意“懒龙”和关键时刻必须奋不顾身,对以后的工作生活也有一定影响,原来这就是很管用的初级“管理”知识!</p><p class="ql-block"> 知青生活已经过去四十年,而这场火就像着在昨天,仍然在我心中燃烧着,真是的,呵呵!</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29日有感于都市庄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同心庄插队岁月(6) : 挖河</b></p><p class="ql-block"> 大兴插队三年,印象最深的冬天挖河!</p><p class="ql-block"> 插队三年,第一年,随村里民工到丰台南苑挖养鱼池;第二年,到大兴南部永定河边参加引水渠衬砌工程;第三年,率领知情排疏通凤碱河!三次挖河,分别留下难忘的印象,有几次,甚至是死里逃生!后来才知道比我们晚到同心庄来自宣武区的一位知青,就是在一次挖河中不慎摔断了腿,按工伤休养了很长时间才恢复健康。</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当属当年疏通凤碱河。当时70多位知情组成的知情排与社员组成的“排”按人数分到河段,要求按进度完成相同的人均工作量,而知情们没有经验,只好“干中学”。那时基本没有机械设备,全是靠人力将河床里的泥土用小推车推到河岸上。女生负责挖土,瘦弱的男生和女生负责拉车,而我们几个强壮的男生负责推车。铁板焊成的独轮推车被战友们装得像小山一样,推车人根本看不到前面的路,一叫力,抬起车把,在两三位拉车知青的共同努力下,要一鼓作气推上高高的河堤。每一次推车都是生死较量,因为一旦车子半路倒下,下方的推车人很难躲避,很可能受伤!很幸运,我只是有点皮肉之苦,而因此锻炼的更加强壮。我当时的腹肌是典型的“8块板”,碰巧留下当时的照片,经常以此向儿子炫耀!</p><p class="ql-block"> 凤碱河的夜晚壮观美丽!几十里长堤灯火辉煌,大喇叭播放着激昂的乐曲,几十万挖河大军挥锹奋战,河堤上数不清的独轮车上上下下,几乎全县的壮劳力都集中在这里,展示着劳动者的优美与自信。河道一天天变宽,各村完工的捷报不断传来,我们也沉浸在劳动的欢乐中。</p><p class="ql-block"> “收完麦子打完稻,凤碱河又把英雄叫。千杆旗啊万杆旗,凤碱河边红旗飘......”凤碱河的壮丽美景又一次使我激动万分,尽管每天收工已经接近十点,第二天6点又要上工,自己还是把自己的感受以诗歌的方式写下来,并配乐朗诵在工地上播放,以此鼓舞我的战友。终于,我们知青排靠自己的力量按时完成了挖河任务,无愧于北京市发给我们的“先进知青排”猎猎战旗!</p><p class="ql-block"> 记得北京有机化工厂十几位青年工人来我们知青排体验生活,赶上疏通凤碱河,也和我们一起奋战。他们在工厂主要是检测仪表,男工人做些设备检修,也没干过这样累的活,但还是坚持下来了,也为我们知青排增添了一股力量。下放干部也一直和我们并肩作战,知青排和其他社员排一起按时完成了上级分配给村里的挖河任务。</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天的夜晚是难忘的!因为技术员告知我们的河段部分地区还差几厘米,要下河清理。而当时已是12月底,河床里有带冰碴的水,冰凉刺骨。但我们十几位男生义无反顾地卷起裤腿,下到河里,清理河床,一直干到深夜12点左右,我们终于完成了河床清理任务,拖着疲倦的身躯回到自己的工棚。现在想起来,当时的忘我精神都值得自己敬佩!</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插队生活,难忘的挖河经历。我想,磨难也是财富,这段挖河的经历可能也是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还能有所作为的思想基础!</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0年7写于都市庄园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同心庄插队(7):我在村里学唱歌</b></p><p class="ql-block"> 2014年7月我在农职院带团访问蒙古和俄罗斯。在俄罗斯沃列涅日农业大学,见到了才华横溢的卡达列夫. 万切斯拉夫校长。我英语还行,但俄语一窍不通,而校长不懂英语,按理说交流起来很困难,但几支俄罗斯歌曲却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p><p class="ql-block"> 访问日程很紧,万切斯拉夫校长让我们参观俄罗斯最好的农场。那是俄罗斯刚从荷兰进口的现代化温室、蛋鸡场和奶牛场,设备和管理的确是一流的,但与国内“首农集团”的设备相比,我们也许更胜一筹,故参观是例行公事,当然我们也学到了一些新知识,了解了现代俄罗斯农业发展状况。</p><p class="ql-block"> 好客的万切斯拉夫校长专门在农场餐厅请我们吃饭,让我们品尝了在俄罗斯访问期间最好的一顿大餐:品种丰富而厨艺一般。校长此时成了主持人,让双方主客每个人都要祝酒,我们也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似乎这次访问可能没什么亮点了。最后该说的话都说完了,我倡议唱俄罗斯歌曲《喀秋莎》,马上得到俄方响应。双方校长带头,全体人员引吭高歌,把宴会推向高潮。随后一发不可收拾,《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三套车》、《小路》、《纺织姑娘》.......,我们一行唱中文,校长一行唱俄语,甚至还出现分部合唱,倒也和谐融洽。突然,我想起当年在同心庄插队时学会的一首俄罗斯歌曲《祝酒歌》,带头唱起来:“朋友们来吧,让我们举起杯,唱一首饮酒的歌,为我们的斯大林,为我们的和平,干一杯再干一杯.......”,校长马上呼应,居然一字不差的唱完三段歌词,而我发现多数俄罗斯人却不会唱这首歌,我们团里的年轻人更不知道我会唱这首歌的渊源,这让我想起了在大兴同心庄插队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在大兴同心庄插队时曾被抽调到分场参加治安巡逻,每天晚上骑着自行车到各村巡视。当时郊区经常停电,村里漆黑一片,只有各家的蜡烛和煤油灯在窗户里闪烁,反衬繁星满天,银河显现。赶上明月当头的夜晚,我们骑车在田间小路上呼啸而过,别有一番情趣。忽然,从哪个村里传来悠扬的歌声,在低沉的吉他伴奏下,在夜色中,歌声竟然随风飘散,传向远方。我知道那是我们的同伴,来自城里的知青,在一天辛苦劳作后,在这漆黑的夜晚,没有其它消遣,只好躺在床上,抚弄吉他,唱几首思乡的歌曲,以度过漫漫长夜。后来我们逐渐学会了这些俄罗斯歌曲,而那时《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被认定为黄色歌曲,知青们只能偷偷地小声吟唱。就在一次知青聚会上,一位不知姓名的知青,放开歌喉唱起了这首《祝酒歌》。那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美好的声音!歌者是典型的男低音,歌曲悠扬、激昂,充满激情,让人难以忘怀。回想起来,我只是正式听过一次这首歌,后来找来歌谱,自己学习吟唱,竟然将这首歌留在记忆深处,没想到在歌曲的故乡又想起了它,与俄罗斯朋友一起唱起了这首歌。</p><p class="ql-block"> 这是二次大战后苏联人民欢庆胜利的歌曲,因为歌颂斯大林被苏联禁唱多年,我国也很少有人演唱,故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这首歌。第二年卡达万切斯拉夫校长和副校长专门带领他们学校的歌舞团访问我校,在我校大礼堂举行两校师生联欢晚会,我们当初约定最后一个节目就是两校校长同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是他唱俄语,我唱中文。最后两段他与我校美女主持人,我与一位漂亮的俄罗斯女生翩翩起舞,把晚会推向高潮。也让学校师生大吃一惊:不拘言笑的校长居然能歌善舞,则是后话。</p><p class="ql-block"> 1976年大地震前,中央芭蕾舞团为创作反映知青生活的舞剧,到同心庄知青排采风并体验知青生活,和我们知青吃住在一起,每天也下地干半天活。清晨,歌手练声,琴手抚琴,给乏味的知青生活带来一丝清风,甚至吸引知青们纷纷拜师学艺,操琴亮嗓,各显神通。舞团有个男声四重唱组合,四位歌手都毕业于音乐名校,唱功了得,每天排练歌声悠扬,我们知青听的如醉如痴,耳濡目染,也都学习了一些声乐知识。乐队的乐器都是国际名牌,据说价值连城。那些日子每天莺歌燕舞,使知青小院充满欢歌笑语,使我们忘记了每天的劳累。我那时才知道,舞剧团中不同行当的伙食标准不一样,唱歌、吹奏的演员伙食费高,拉琴的伙食费低。舞团做饭的大师傅在知青做完饭后开始操练,食堂里餐具叮当作响,饭菜香气逼人,果然和我们知青食堂的饭菜质量不一样。看到大师傅用大勺一次把那么多的味精倒入炒锅,我们都大吃一惊,原来这才是真正的大厨!也不知是否有知青向大厨们拜师求艺?总之,这段时间,使我们每一个知青的音乐知识得到普及。后来,唐山大地震使这些音乐家回到城里,那个舞剧也就不了了之了。</p><p class="ql-block"> 直到现在自己还是最喜欢俄罗斯歌曲,别人夸奖自己是男中音。想想可笑,当年小学时报名参加合唱团,老师说我唱歌走调,建议我到隔壁报名参加朗诵团,结果很正规的练习过朗诵,甚至登台表演,怎么忽然成了“歌唱家”?后来才想通,正是三年枯燥的同心庄插队知青文化生活,使自己开始喜欢唱歌,喜欢俄罗斯歌曲,竟然影响了自己的一生……</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插队生活,难忘的音乐启蒙,难忘的《祝酒歌》!</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29日于都市庄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同心庄插队岁月(8) :“老排长”确已老了</b></p><p class="ql-block"> 某高中担任过班长,插队时担任过民兵连长,大学时担任过班级党支部书记,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任教,从助教开始一直做到教授,系处级主任书记部长都做过,甚至任过校长,但最令我难忘的,却是曾担任过小小的排长。</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退休后有时间在“全民K歌”上唱歌朗诵,在网上偶遇几位当年在北京大兴红星公社瀛海分场同心庄大队插队的战友,虽未曾谋面,但徜徉在网络空间合唱合诵,共同回忆当年插队生活趣事,竟也不亦乐乎。那些比我小两岁的插队战友不约而同地在网上称我为“老排长”,又让自己回忆起四十多年前的知青岁月。</p><p class="ql-block"> 1974年四月,我和20几位同学从位居丰台的北京十二中高中毕业后来到大兴县同心庄大队插队落户。按照当时的建制,村里专门成立了“知青排”。因为我在高中曾是班长,“三夏”表现出色,村党支部任命我为首任知青排长。</p><p class="ql-block"> 同心庄是一个小村庄,才几十户人家,却是插队知青集中管理的单位,最多时曾有70--80名知青在此落户,一直有来自北京公安局交管处(现交管局)多位下放干部驻村参与知青管理。我的大多数同学一年半后分配工作回城后,我们几位知青党员被留下来,参与管理后来从宣武区广安门中学高中毕业的几十位知青战友,我还继续担任知青排长,一直到1977年初上大学离开。</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插队生活令人难忘,几十位知青一起学习生活,一起劳动挣工分,每天排队唱歌打着红旗下地劳动。农忙时我们经常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劳作到天黑才收工。灰砖建造的知青两进小院有几十间宿舍,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有自己的食堂和兵兵球活动室,由几位知青负责采买做饭,使大家下工后就能吃到热菜热饭。知青每月只有10元钱生活费,体力劳动繁重,文化生活贫瘠,虽然很辛苦,但年轻人在一起读书静思,谈天说地,偶尔抚琴吟诵或引吭高歌,知青小院倒也热热闹闹,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由于村党支部和下放干部管理有方,我们知青也争气,大家积极踊跃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在“三夏”、“三秋”中历经磨难,在几次大兴县“挖河”大战中表现出色,在分场和县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崭露头角,知青排经常到县、市介绍经验,后来被北京市“知青办”授予市“先进知青排”光荣称号,曾在北京知青界有一定影响。</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同心庄上学后,来自宣武区的战友们又坚守在同心庄几年,排长也换了几任,我这位首任排长就成了后任知青们心中的“老排长”。</p><p class="ql-block"> 知青返城后,大家各奔东西,在各自岗位上努力工作,建功立业。几十年来虽然大多工作生活在北京,但终日敬老育子忙忙碌碌,竟很少见面,猛然听到来自网络异端一声“老排长”的称呼,已经令人惊讶和感动,再听到他们的暖心问候,进一步通过歌唱平台和他们引吭高歌,诵读名篇,常让人感慨世界的奇妙和科技的进步!</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光阴似箭,当年的知青战友都已鬓发苍苍,当年我这个未满20岁的“老排长”也退休五年,确可称为“老”排长了,但我们在同心庄的插队生活却宛如昨日,越来越清晰,那面“先进知青排”的红旗仍然光彩夺目,永远飘扬在我们心中,知青战友们的友谊万古长青!</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1日写于都市庄园​​​</p><p class="ql-block">注:照片见1976年5月4日《北京日报》,我在大兴红星同心庄地头带领知青们学习《青年运动的方向》(摆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同心庄插队岁月(9):难忘老张</b></p><p class="ql-block"> 老张名玉兴,北京昌平人,1974年近四十岁,是北京市交管处(现交管局)干部,红星公社瀛海分场管理知青的下放干部。他们一行6-7人,负责全分场知青管理,就住在同心庄。老张高大魁梧,浓眉大眼,曾经担任国宾车队摩托车队长。每到外国首脑来京访问,老张率领十几位英俊警察驾驶摩托车行驶在长安街上,走在外国首脑和国家领导人的座驾前,威风凛凛,估计回头率一定很高。特别是老张,驾驶第一辆摩托,要准确的压着“中线”,控制整个车队的速度,保证中外首脑安全,责任重大。估计当年经常看到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当然,由于年轻,我们没看到过老张当年驾车英姿,都是听其他下放干部介绍留下印象。</p><p class="ql-block"> 老张在下放干部中不是领导,但对知青们很关心、爱护,特别关心知青食堂的伙食质量。那年北京知青在郊区插队,第一年每人每月有十元补贴,第二年补贴就没了,知青们每天“打饭”要记账交钱,知青食堂也要精打细算,才能“自负盈亏”。张分管知青食堂,经常和管理食堂的知青研究改善伙食,经常亲自下厨为知青做饭炒菜。</p><p class="ql-block"> 同心庄当年有60-70名插队知青,大多来自丰台和宣武区。在下放干部和大队党支部管理下,同心庄知青排曾被北京市知青办授予“北京市先进知青排”荣誉称号。当年每天几十名知青排着整齐队伍、打着红旗下地干活,在北京知青界曾风光无限。本人不才,曾任该知青排长,下放干部老张为知青排的管理也曾立下汗马功劳!</p><p class="ql-block"> <b>镜头一:打井</b>。以前知青只能吃门口水井打上来的井水,水质很差。老张带领、指导几位男知青连续作战,在知青院里打井,我也是参加打井的知情之一。当时时近中秋,傍晚,汗水与井水淋透衣裳,歇下来时冻的一身鸡皮疙瘩。老张打开一瓶白酒让我们御寒,我也第一次喝下浓烈的白酒,果然“酒壮怂人胆”,白酒驱散寒冷,我们圆满地完成了打井任务,居然打成一口压水井。安装压水机后,使全体知青吃上了干净的井水,保证了知青的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 <b>镜头二:猪肘</b>。1975年国庆节,知青照例不能回家过节,要在地里收稻子并种麦子。为缓解知青思乡之情,老张决定让每位知青吃到一个猪肘子。知青们听说后激动万分,都盼着晚饭时光尽快到来。结果,最后到东高地采购的刘晔只买到十几个猪肘,不够每人一个。老张系上围裙,亲自操作,用猪皮、棒骨和瘦肉卷在一起,用线绳捆绑做成许多假肘子。那天的晚饭,是全体知青的节日,每位知青举着一个大猪肘津津有味地吃着,部分男生喝着“青梅酒”,过了一个革命化的国庆节,也大大减轻了大家的节日思乡之情。大家都为老张和食堂知青战友的良苦用心而感动!</p><p class="ql-block"> <b>桥段三:饸饹。</b>知青们爱吃面条,村里没有卖面条的,到东高地买面条很贵,食堂自己擀面有时来不及。老张生长在昌平农村,似乎什么都会干,带着一位知青,找来木头和木匠工具,精心设计制作了一个饸饹床,可以架在大锅上直接轧面条。那个饸饹床榫卯结构,用刨子刨的很光滑,天然木色,古朴自然,毫无装饰,很好用,不但可以轧面条,还能在少量白面中掺上玉米面或豆面压饸饹,努力做到“粗粮细作”,改善知青伙食,尽量减少食堂支出。</p><p class="ql-block"> 知青都来自城里,很多人没见过饸饹床,刚做好时老张让知青猜谜语:“一个老头八十八,骑着锅台拉粑粑”,大家猜不出,看到饸饹床才恍然大悟,被逗得哈哈大笑,使我们枯燥的插队生活充满欢乐……</p><p class="ql-block"> <b>镜头四:打球</b>。知青排有个小院,男生住前排,女生住后院。西厢房是伙房,东厢房是知青活动室。活动室里有一个木制标准兵乓球台,这在当时可是稀少之物。知青冬闲时喜欢打球,老张球艺不错,经常和我们挥拍大战,指导我们打球,那时老张经常获胜。当时不少知青在繁重劳作之后还能打球调节身心,不少人从此终生喜欢上了乒乓球,老张是我们的乒乓球启蒙教练。</p><p class="ql-block"> <b>镜头五:入党</b>。知青排先后有超过十人在同心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1975年到1976年,“文革”后期刚刚恢复正常党组织活动,老张等下放干部按照北京市交管局党员管理程序在知青中发展党员,从指导撰写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到联系人谈心,入党介绍人了解情况,确定发展对象,政审外调,到最后召开党员发展大会,每一步程序都非常规范。老张做了很多工作。本人1975年6月在同心庄党支部入党,得到了比较正规的入党前教育,终生受益。</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在北京农学院基础部担任党总支书记,因党员培养、换届选举和党员发展大会做的比较正规得到党委肯定。后来我又被任命为党委组织部长(统战部长)兼机关党总支书记,赶上全校基层党组织换届和党委换届,我努力工作使当年换届工作完成的很好。想一想,还是向同心庄下放干部们学到的党建基础知识在起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现已从工作岗位退休,最近与老张联系上了。他退休后回到老家昌平百善,每天在家中菜园果园劳作,身体还好,我们见面聊起当年在同心庄一起挖河奋战的日子,感慨万千。回想自己的三年大兴农村插队生活,庆幸遇到老胡、老靳、老张、老王、老田、老陆等中年民警来同心庄管理教育知青,还有两位与我们同龄的年轻民警小许和小闫与我们朝夕相处,使我们在农村比较复杂的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家长也比较放心。特别是高大魁梧的老张,给我们知青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 真想时光倒流,回到那个纯真的年代,与当时高大英俊的下放干部们再一次举杯痛饮,高歌一曲,打一场乒乓,那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难忘同心庄插队生活,难忘老张!</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写于都市庄园</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同心庄插队岁月(10): 晨雾(诗歌)</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静悄悄,白茫茫</p><p class="ql-block"> 晨雾“涨潮”掀巨浪</p><p class="ql-block">一丝丝,一缕缕</p><p class="ql-block"> 千丝万缕织新装</p><p class="ql-block">雾海深处的钟声呵</p><p class="ql-block">引我走进------</p><p class="ql-block"> 那仙人居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呵-----</p><p class="ql-block"> 这是哪?</p><p class="ql-block"> 一瞬间</p><p class="ql-block">乡村----</p><p class="ql-block"> 潜入莫测的海底</p><p class="ql-block">田野----</p><p class="ql-block"> 披上丝绸的衣裳</p><p class="ql-block">苍天的大树------</p><p class="ql-block"> 变成阔叶的海藻</p><p class="ql-block"> 携手并肩排成行</p><p class="ql-block">富饶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变成水晶宫的庭院</p><p class="ql-block"> 万紫千红四季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活泼的家禽-----</p><p class="ql-block"> 变成凶猛的海兽</p><p class="ql-block"> 在波涛之间翻滚</p><p class="ql-block">美丽的乡村------</p><p class="ql-block"> 变成巨大的潜艇</p><p class="ql-block"> 在奇妙的仙镜里远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呵-----</p><p class="ql-block"> 仔细听</p><p class="ql-block"> 那悠扬的歌声</p><p class="ql-block"> 不是水晶宫的舞女</p><p class="ql-block"> 在放声歌唱?</p><p class="ql-block"> 仔细看</p><p class="ql-block"> 那无数灯火</p><p class="ql-block"> 不是静海深处的奇珍</p><p class="ql-block"> 在闪烁迷人的金光?</p><p class="ql-block">世传海底美如画</p><p class="ql-block">新村晨雾游海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呵</p><p class="ql-block"> 多美-----</p><p class="ql-block"> 雾海中的家乡</p><p class="ql-block"> 多美-----</p><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景象</p><p class="ql-block">信不信?</p><p class="ql-block"> 十年以后雾海游</p><p class="ql-block"> 新村惊呆海龙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19日写于大兴同心庄</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 同心庄插队岁月(11):试比高(诗歌)</b></p><p class="ql-block"><b></b></p><p class="ql-block">收完棒子打完稻,</p><p class="ql-block">凤碱河又把英雄叫,</p><p class="ql-block">千杆旗呦万杆旗 </p><p class="ql-block">战旗猎猎河边飘,</p><p class="ql-block">红星儿女重相见,</p><p class="ql-block">凤碱河畔逞英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听呦----</p><p class="ql-block"> 脚步咚咚响,</p><p class="ql-block"> 战歌冲云霄,</p><p class="ql-block">看呦----</p><p class="ql-block"> 双手绘蓝图,</p><p class="ql-block"> 山河换新貌,</p><p class="ql-block">大寨精神放光辉,</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指示明灯照,</p><p class="ql-block">凤碱河真是好战场呦,</p><p class="ql-block">四方英雄试比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注:</p><p class="ql-block">1. 凤碱河是流经北京大兴的一条河流;</p><p class="ql-block">2. 此诗歌曾在凤碱河工地广播站广播。</p><p class="ql-block"> 1975年11月于大兴凤碱河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同心庄插队岁月(12):从知青插队到大学生村官</b></p><p class="ql-block"> 十八大中央常委中有5位具有插队知青经历,这也许留下了时代的痕迹,也许是领导人健康成长的必然规律!</p><p class="ql-block"> 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在决策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国家的过去、现状和未来,要了解国家的历史,要有基层生活和工作的经验,他们才会想到基层百姓的需求,听得到他们的呼声。当年知青下乡可能是时代的产物,但毕竟使一批年轻人深入到农村一线,使他们真正了解到中国底层社会的真实情况,得到了真实的实践锻炼,这段经历对所有插过队的青年人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这批人一旦成长起来,当年插队的经历一定会影响他们的思想、行动甚至决策。本人高中毕业后也曾插队三年,甚至曾经和几位同学一起接管了一段时间的“村权”,真正当过一段时间的“村官”,这段经历让我永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联想到现在有些干部毕业后就在大机关中工作,或者成为高级领导的秘书,或者成为省市机关的幕僚,基本不了解基层百姓的情况,偶尔下基层也是走马观花,听听汇报,不了解基层特别是农村的真实情况,年纪不大就走上高级领导岗位,靠这些人治理国家和地方,可能有点悬!</p><p class="ql-block"> 当然,当年大批初中、高中毕业生到农村插队,除了当时领导人理想化的愿景,也可能是解决城市就业压力的一种临时举措,可能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上山下乡”使大批中学毕业生失去了继续学习的机会,如果不是拨乱反正,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可能今日这些“常委”也只能沉浸在农村的“广阔天地”。各级领导需要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更需要基层的锻炼,不断求学和深入基层锻炼似乎是一对矛盾。</p><p class="ql-block"> 为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和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水平,近几年全国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似乎又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知识青年下乡的影子。只不过这次是系统完成大学学业的莘莘学子主动报名担任“村官”:他们有三年的任职期限、较高的月薪和各种优惠的政策,得到家长和亲属的支持和学校的鼓励,大学生们积极报名,踊跃担任“村官”,似乎已经看到广大农村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实际上,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在农村已经做出了突出的业绩!本科毕业于北京农学院、北京大兴的村官陈默和延庆村官王贺就是他们中间的佼佼者,他们甚至作为大学生村官代表走进“达沃斯”论坛,走上北京国庆观礼台!</p><p class="ql-block"> 可以设想,20年后各级领导中一定会有部分人的简历中留下大学生“村官”的印记,这批在广大农村工作锻炼过的“村官”,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骄人的战绩!多年以后的国家领导人将从这批“村官”中产生,也未可知!</p><p class="ql-block"> 我期望有这样一天,让我们拭目以待!</p><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8月写于都市庄园</p> <p class="ql-block">注解:</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是我的歌声《我们走在大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