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成长的关注着、守望者

遂心小美

<p class="ql-block"> 我的女儿孙中淏玥,名同皓月,自有曌者明空之意。生识墨香,以字为魂,执笔泼墨,自成一幅风花雪月的画卷。生于北方,依然向往江南雨打芭蕉的哀婉,集漠北豪情与江南温婉于一身。缱绻细腻往事,却也向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飒爽洒脱。本为多情之人,欢欣哀愁独爱在笔尖触纸的沙沙声中表达。常在文字中醉梦三生三世,不可自拔。以上文字是她对自己的点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喜爱文学,喜爱创作,是一个多愁善感,善良大度,却又嫉恶如仇的小姑娘。</p> <p class="ql-block">  作为母亲的我,在陪伴她成长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和她一起成长,守望着她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改变,不断的让自己母亲的角色从不及格到及格到良好到优秀(自认为)。可能是职业的原因,作为一名教师,在我的工作岗位上,看到了太多优秀的孩子,所以就总是自然而然的愿意拿着自己的孩子和那些我认为优秀的孩子比较,尤其过分的是,总是将所有优秀孩子身上我能看到优秀品质的地方单独拿出来,拿我自己的孩子和他们比较,这一比较就出问题了,发现怎么自己孩子身上毛病那么多,总是把孩子的缺点扩大化,却把优点缩小化了,结果就是总是挑剔,总是不满足,这样一来,初中阶段我和淏玥之间就在水深火热中度过了三年的初中生活,好在虽然母女之间矛盾冲突常有,但却未真正激化,淏玥也不负所望,走进了向往已久的高中殿堂。</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那三年的时光,才发现,是我自己做的不够,作为一名教师,我更应该清楚的知道初中阶段,孩子心理变化的特点,为什么能够把一个又一个厌学的学生从边缘拉回课堂,而对自己的孩子却少了那份宽容和理解呢?想想是我自己身处其中,乱了方寸。也是我要求过高,把自己成长过程中未达成的愿景放到了孩子身上,这种无形中的加码,极度令孩子厌烦和逃离,因此父母子女间的矛盾就产生,如若严重,矛盾就会激化,现在想想,我得感谢我的女儿,是她把握好了我们娘俩相处的节奏,让我俩的青春期和更年期相撞,却安然无事。如果现在还和我一样,有类似情形的母女(子)或父子(女),请我们的家长先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状态,优化提升自己,反躬自省,做好表率。 你若不努力,没资格要求孩子努力。一切做好之后再去研究如何和孩子们沟通吧。</p> <p class="ql-block">  高中阶段的陪伴我们更多的做的是做好后勤,孩子学习累了,压力大了,我们选择给她创设放松的项目:看场电影,读一篇美文,去欣赏山水,品尝美食,做个游戏等,我会研究美食,做好每一顿早餐,当女儿说妈妈做的饭菜最好吃,因为有妈妈的味道时,我的心里美美哒。当孩子成绩好了,我们会给予更多赞美的同时也提醒她不能放松,天道酬勤的话语好像太官面,但却不容置疑,三年的时光已过半,如不勤勉怎能面对即将到来的高考,还有18岁成人礼上人生的规划和思考。当然作为父母有的时候我们会比孩子更为焦虑,其实这种焦虑都是自讨苦吃,莫不如把焦虑转化为的动力,关注,多关注一下新高考的方向,多研究研究自己孩子的兴趣所在,专业选择的方向;多锻炼自己的身体,守护自己和孩子的身体健康,去年高考结束,我的同事因为陪读,熬夜,高血压的好几个,如果这样的陪伴结果产生对孩子和我们家长来说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赶紧行动起来吧,期待看到,高考结束后,我们所有的家长不仅身体健康,也能找到孩子上了大学,作为空巢家长找到生活的着力点。</p> <p class="ql-block">  另外最近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让我再一次感受到,孩子长大了,我们也应该放手了。因为疫情,本应该去年就更换的角膜塑形镜,去年二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无法去沈阳医院复查更换,本来想着今年寒假可以去了,却又赶上沈阳疫情严重,我和她爸爸的单位要求也比较严格,他们是明令禁止出市,而我们出市必须上报到教育局,面对如此困境,我们研究大胆的决定:淏玥自己一个人乘火车去沈阳,自己去配眼镜,这样的决定来自于淏玥的一句话:“妈妈,就给我一次自己出行的机会吧,毕竟一年后,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我自己面对,无论是出行还是面临生活中的琐事,总要我自己解决不是吗?”是的,孩子总有一天要与我们分离,及早的让他们与社会接轨,让他们不断充沛丰盈自己的内心,学会处事不慌不乱,学会自谦低调,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保护自己。 </p><p class="ql-block"> 曾经读过梁贵安老师著作《水上听香》,其中的一段文字让我记忆犹新,那是一封写给他即将去浙大上学的女儿的信,;信中着重强调,当下最重要的是不再是女儿的学业成绩如何,重要的是你要安全。作为父母,孩子的健康和安全才是我们最想要的,一味的攥在手中,不放手,只会让他们丧失生活和涉事的能力,及早的放手,你在观察和守望的过程中或许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危险,及早解决。如我所愿,沈阳一人行圆满成功,看着淏玥自信而喜悦的神情,我确信我做对了。</p> <p class="ql-block">  最近流行这样一句话:我们能陪伴孩子多少年?7岁之前,家是全部;7-13岁,家是晚上;13-18岁,家是周末;18-23岁,家是暑假;23岁以后,家是春节,是等待!让我们珍惜和孩子相聚的短暂而美好的时光吧。让他们记住我们的陪伴,让每一次回忆都是温暖而有力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