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面是故乡白灵淖村的远景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于故乡,人们的定义往往是惊人的一致:故乡就是自己曾经生长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周边的村村落落,永远都清晰地印在自己的记忆里。这种看似正确的看法,其实是片面的。所谓故乡,绝不仅仅是那一方魂牵梦绕的山山水水,不仅仅是那一处曲曲折折的河湖沟叉,不仅仅是山环水绕的竹篱农舍,不仅仅是村落上空长出的袅袅炊烟,是的,故乡绝不仅仅是这些。故乡不是纯粹的自然,更是一种由亲情友情乡情交织而成的人文;而且,人文的故乡才是真正的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果一个人的人文的故乡失落了,作为自然的故乡,就会在游子心目中彻底陌生化。一个游子人文故乡一旦失落了,那个曾经十分熟悉的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故乡,再也难以成为他朝思暮想的精神寄托了。在那里,找到的只是少年时的生活环境,失落的是记忆中的亲切,记忆中的酸甜苦辣,记忆中的曾经过往。尽管那个地方“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梁也还是那道梁”……</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哥哥姐姐们早已成家立业,分门另过了。下面的照片,是我 和三弟与父母一起居住过,曾留下许多温馨记忆的故乡老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对于故乡的依恋之情,在世界其他民族中是不多见的。我这样说的依据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成语——视死如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死,对于如何一个人都是一种望而生畏的事情。为了传达出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献身的高远情怀,创造这个词的人,运用中国人在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对家乡的眷恋热爱之情,表达出志士仁人果敢赴死的气壮山河的情怀——为正义事业献身,对于志士仁人而言,就像天涯游子回归家乡一样,是一件期盼而又开心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对家乡的眷恋,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情感。 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词语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中国人对于家乡的深厚情感。天涯游子,能够归乡还家,是一件乐莫大焉的快事。中国人的乡土情怀由此可见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代乐府民歌中,有这么两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马和鸟本属于寻常生物,但这些寻常生物对于出生地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刻在骨头上,融在血液里,化在行动上的情感,刻画到淋漓尽致,无以复加的地步。更不必说深受父母之恩,遍享土地馈赠,情感丰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人在家乡,在父母的呵护下,在亲情的温暖中,由路都走不稳牙牙学语的婴孩,成长为身体健壮,能够自立的少年,这里面包含了父母多少心血和汗水啊。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物质匮乏的农村,在不计划生育的年代里,哪家不是五六个甚至更多的孩子。那种生存的艰难,那种养育每一个孩子所需要付出的艰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无法想象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故乡的水土养活了我们。尽管那时的生活清贫而艰辛,有时甚至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那个年代大部分人的生存状况都差不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经的日子虽然清贫艰苦,但记忆中留下的却是满满的甘甜与温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乡是一个人一辈子魂牵梦绕的地方。从古到今,小到平民百姓,大到王公贵族,概莫能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我来讲一个历史上著名的思乡的段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扯起起义大旗之后,楚地的两个年轻人也乘势而起,这就是刘邦和项羽。后来项羽兵败乌江,刘邦得了天下。开国大事忙完之后,刘同志就派人把还生活在老家沛县丰邑的刘老爹刘大妈,从破败不堪的家乡,接到金碧辉煌的长安城里来享清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让孝亲至上的刘皇帝想不到的是,生活在街道宽阔,屋舍俨然,上顿是油泼裤带面,下顿是羊肉泡馍,生活起居处处有人照顾的刘老爹刘大妈却越来越不开心了,吵着闹着要回老家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同志一问,原来是二位老人想老家了。人离开了熟悉的土地,不见了朝夕相处的乡亲,就像秧苗离开了曾经生活的土壤,蔫了吧叽,毫无生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本来把爹娘接到京城,是为了让他们享福。想不到大房子住着,山珍海味吃着,时时处处有人服侍着,二老却整日里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生活得一点也不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刘老爹刘大妈是想念那个曾经生活了许多岁月的那片土地,和在那片土地上一起生活的乡里乡亲。那里可能有过恩怨,有过纠结,有过饥寒交迫的苦日子,有过种种不如意不快乐。可是,像俄国诗人普希金诗歌描绘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將會變成美好的回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父母饭吃不下,觉睡不香,整日里没着没落的样子。刘同学对二老说,你们再熬一阵子,我一定会给你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于是刘同志差遣住建部一些测绘专家以及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去了他的老家——沛县丰邑,进行实地测绘考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过了不久,在长安城边上,出现了一座与刘老爹刘大妈所生活的沛县丰邑毫无两样的村庄。而且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土街呈之以土街,窄巷呈之以窄巷,矮屋呈之以矮屋,断墙呈之以断墙。其余,牛的棚,羊的圈,鸡栏狗舍,一应俱全,一如原样。相对于故乡丰邑,这个按一比一复制在长安边上的村落叫“新丰”,意思是“新的丰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然后,刘同学一声令下,把生活在丰邑的男女老少,鸡犬牛羊,坛坛罐罐,犁耧耙杖,全部搬到“新丰”来。据说当年的情形是,不必说搬迁过来的父老乡亲,就连那些鸡犬牛羊,也都能自己找到自己的家。有了朝夕相处的乡亲,有了熟稔的环境,就有了自然与人文合而为一的故乡。这样的故乡,让刘老爹刘大妈像蔫了的庄稼又扎根在潮湿的土地上,直溜茂盛,郁郁葱葱。再也不提回沛县丰邑的事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老爹每天喝点小酒,搓搓麻将,刘大妈做点沛县小吃,跳跳广场舞,那个舒心,那种惬意,无以言表,再也“乐不思丰”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古诗里,常常把月亮当作思乡的意象。那么,为什么月亮会成为思乡的意象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流落异地他乡的人,白日里总是为生计打拼奔波,忙得顾头顾不上尾,哪里有工夫思乡呢。只有到了夜里,才能忙里偷闲忆起家乡。但是,身处异地,眼前所见,房舍不是熟悉的房舍,村庄不是熟悉的村庄,山也不是那座熟悉的的山,梁也不是那道熟悉的梁。唯一承载故乡记忆的,是那轮曾经挂在故乡村口枝头上的月亮。于是就有了“月是故乡明”的诗句,有了“水是故乡甜”的歌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月亮,看起来是纯粹的自然物,其实也蕴含了人文因素——因为,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故乡的夜晚最早地熟悉了它,所以才会在飘零异地时关注它,觉得月亮熟悉而亲切,在沐浴着月亮的清辉时,向它倾述绵绵不尽的思乡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有两首抒发归乡之后的感慨的诗——《回乡偶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少小离家老大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乡音无改鬓毛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儿童相见不相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笑问客从何处来。</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别家乡岁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来人事半消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唯有门前镜湖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春风不改旧时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年轻时读这两首诗,觉得轻松愉快,完全没有体味出“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句诗中所蕴含的无奈与悲凉。</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一个历尽人世沧桑的垂暮老者,几十年宦海浮沉,早已使他身心俱疲。他渴望回到那个魂牵梦绕几十年的地方——故乡,让倦怠的心灵得到栖息,让飘荡的灵魂得到安放。何曾想到,家乡的年轻人,对操一口原汁原味乡音的诗人,发出让他凉彻心扉的质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老先生,您是何方贵客?居然能讲一口地道的我们的家乡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人听了之后,即刻明白,他虽然可以生活在这片曾经养育过他的一方土地,却再也无法回到那个曾经是那么熟稔,又那么亲切的故乡了。虽然“山形依旧枕寒流”,虽然镜湖未改“旧时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个曾经追求“诗和远方“的诗人,一个日薄西山人的老者,垂暮之年,“诗”自然是没有了,余下的是再也不想去的“远方”,以及再也无法回去的“故乡”。这对于“恋旧林”的“羁鸟”,“思故渊”的“池鱼”,是一种何等的沉痛,何等的悲哀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家孙道荣有篇描写故乡的文章,其中这样写道:父母健在时,他回故乡探看父母时,乡人见到他后的问讯是:“你回来了?”自从父母离世之后,他再回故乡时,乡人的问讯是:“你来了?”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父母是我们生命的根,一个失去父母的人,就等于是一棵无根之草,其命运只能是“四处漂泊类转蓬”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对于故乡而言,这个“故”字特别重要。它是健在的父母,是往来的亲人,是有共同经历共同记忆的同学,是曾经共同朝暮相处的乡人。当这些核心因素渐渐消散殆尽,故乡就等于没有“故”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没有了“故”的“故乡“,就只剩一个“乡”了。“乡“是人群生活的聚落,不再具有特定性与唯一性了。这让我想起了孔子对年轻人的教诲:“父母在,不远游。”父母就是儿女的家,人没有了父母就等于没有了家。我的母亲1985年去世,父亲1997去世,自从父母不在之后,我就成了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我二十多年前一首怀乡的小诗里有这么两句:“自从父母双离去,从此他乡亦故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人把思念故乡、眷恋故乡的情感名之为“乡愁”。当“乡“不再具有特定性与唯一性时,实际上等于没有了“乡”。“乡愁”中“乡”不存在了,余下的,就是无边无尽的“愁”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乡,不仅仅是那一方熟悉的山山水水的自然,更是亲情与人文。当一个游子的父母不在了,亲近的人凋零了,有共同经历的同学同乡飘散了,故乡就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的故乡,实际上就等于变成他乡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谓故乡,不仅仅是山水树木组成的自然,更是亲情呵护,友情依恋交织而成的“剪不断,理还乱”的人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草于2020年7月29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改于2021年2月8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再次修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除了故乡的远景照和老宅照片,其他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王永,原名王勇。包头固阳乡下人。职业:教师,在一线教高中语文16年,后从事高中语文教研工作22年。现已退休,以写作作为退休生活的调剂,写作美篇80余篇。</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