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四家之一倪云林的《六君子图》

王洵

<p class="ql-block"> 前不久,见到王懿颖先生卅年前临的倪瓒《六君子图》,清雅高古。观后,激起我很大的兴趣,于是就去查找有关信息。</p> <p class="ql-block">倪瓒 六君子图轴是上海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六君子″此指: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以树比喻君子。“远望云山隔秋水,近看古木拥坡陁。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是黄公望在画面题诗,由此诗而得名。</p><p class="ql-block">公元1345年,开工建设了180多年的巴黎圣母院建成。与此同时,中国进入忽必烈统治时期,许多文人隐居山林,寄情山水,作画的作画,写剧本的写剧本。 此《 六君子图轴》就作于这个时期。他是元代四大家之一的倪瓒绘就的,当时倪瓒四十五岁,在经历了家中巨变,从富裕的公子生活到现在的隐士状态,所以他的画显得特别寂寥、超逸。在至正五年(1345年)四月八日,云林在弓河之上行船游览周边之美景犯有睡意,这时卢山甫竟然提灯并拿出此纸来求云林为其作画,因此时已有困意只好勉强答应他。</p> <p class="ql-block">远景是天边一叠起伏连绵的山峰。近景是土坡陂陀挺立的松、柏、樟、楠、槐、榆六棵树,树干挺拔苍劲,枝叶稀疏萧瑟,秋风吹过,片片落叶飞舞而下,轻软地落在土坡的缝隙中,高埂上。树木背后中景部分大面积留白却非无物,宽阔的太湖水面静水深流,茫茫无际,沒有一丝的人迹,是如此的凄凉静寂。</p><p class="ql-block">中年倪瓒的笔墨风格日趋成熟,惜墨如金,整个画面没有一处赘笔。勾、皴用笔燥而灵动,山石用折带皴勾、皴,这是倪瓒用笔的特色与创新,土坡兼用披麻皴乃至解索皴,使土和石的形态及质感分明。</p><p class="ql-block">树分別以2株和4株聚合,树叶则2株以线勾,4株为点叶,横点、直点、介字点,前浓后淡错落有致,栩栩如生。树身和坡石的结构折折处及暗部略施擦笔,然后以淡墨破染,浓墨点苔,达到结构扎实,层次分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六君子图》的画面结构十分明了和简洁:平缓逶迤的远山,处在画面的大约四分之一处,并以此为界,向上的空白处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构成了画面远景。</p> <p class="ql-block">紧挨画面最下部分的是近处的石坡陁,还不到整个画面的四分之一。画面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万顷湖水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幅《六君子图》</p> <p class="ql-block">《六君子图》以枯而见润的简练笔墨可谓经典,描绘湖光山色荒寒空寂,反映画家失意落寞的心境。以倪瓒为代表的元朝后期文人绘画的创创理念和中国古代山水绘画由宋朝的崛起发展到元朝,达到整体文人绘画意境的高峰,倪瓒则是高峰上的一座丰碑。纸本山水画的“干笔皴擦”笔墨技法已经完善成熟。</p><p class="ql-block">这幅《六君子图》是倪瓒在形式上成功的探索与摆脱前人窠臼所作出的努力,对以后的《渔庄秋霁图》等作品三段式的绘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本文摘自:</p><p class="ql-block">简书作者大浪淘沙拾贝</p><p class="ql-block">“只伴清水不染尘”一赏析元朝倪瓒巜六君子图》(赏名画,读故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