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引 子</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海原是红色革命老区。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军汇聚宁夏海原县关桥堡,并在关桥堡老屋召开了军事会议。这次军事会议意义深远,中共党史上称其为“关桥堡会商”。至此,红色种子撒遍海原大地。在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中,很多海原县的仁人志士为此浴血奋战,给这一片土地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建党百年之际,作为一名海原文化工作者,站在六千多平方千米的海原大地上,沐浴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岁月里积累的文化养分,并将宁夏及海原党史办前辈们长年奔走在乡村间打捞的红色历史碎片,以及结合自己多年的采访调研,带着对红色文化的敬仰和执念描绘历史真相。同时,也祈盼更多同行者一起拿起笔来,共同重温已往峥嵘岁月,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历程和那些遥远的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以期成为激励我们在新时代踏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精神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新风吹进条子沟</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去往条子沟的路上,我的心情越来越明朗。冬日的阳光面粉一样洒满了路畔的长河。想着条子沟的好,不只是因为那里有童话般的记忆,还有那片守望了条子沟上百年的古树林,以及那一池深情而明澈的水。如果没有树的蓊郁和古朴,没有水的滋润和恩泽,条子沟一定是很孤寂的。尽管有村庄和田野的陪伴,但缺少了绿叶的遮蔽和水的滋养,不仅人心荒芜,就连道路也布满了清贫。</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我的人生版图上,条子沟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地名。这么多年了,我始终没有忘记它。就因为我喝过条子沟的水,吃过条子沟古树林的杏子和香水梨,与我的同学吴玉梅还有几位条子沟以外的伙伴,在那条开满杏花、梨花、和桃花的山沟里徜徉过、陶醉过,玩过泥巴,在沙枣花香的季节里追过蝴蝶,聆听过蜜蜂的吟唱,所有那些沉甸甸的美好是没有计量单位可以算得清的。如今,玉梅也许去了大城市生活,但我依然能够想起她,想起那些泥泞的美好,眷恋着那些曾经陪伴过我们的古树,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起那些被古树衬托得耀眼的碎花朵,还有那大片大片惬意的阴凉和载着欢笑跃过田埂的浪花,它们的分量不仅在我心里丝毫未减,且变得越来越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对于一个小山村来说,树木是伟大的引领者,它们是有着神圣地位的。很少有人仰望过一株草的平凡,但没有人敢俯视一棵树木的高大,因为树木白昼黑夜守护着人和人的居所。一个村庄有了树木就好比有了参天蔽日的守护者,人们可以随树叶观风向,或感受季节的变化。那些被绿叶遮蔽着的院落,日子总是生机盎然、飒飒作响。条子沟人敬畏树木,他们从不砍伐一棵古树,就算树衰老得自然倒下也不想运出古树林,在他们看来这就是所谓的落叶归根,认为古树林就是树的墓地,自生自灭是树木最好的归宿。每到盛夏时节,在条子沟的古树林里,在阳光斑驳的绿叶深处,都堆放着一些苍老的自然亡故的枯树枝,它们有的几乎快要消失在那宽大而鲜嫩的绿色河床上了,有的已被苦子蔓星星般的小花朵轻轻埋葬。所以,与其它村庄不一样的是,条子沟是一个蕴藏着爱和温暖的地方,一处被绿叶环抱着的秘境。那里的天空是湛蓝的,那里的山石是红色的,那里的苔藓是潮湿的,那里是我今生分享过的最原始的美好与幸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条子沟一直没有荒芜,尤其是道路。这让我从海原大地的主动脉上,感受到了乡村的振兴和蓬勃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不能不兴奋和自豪。近年,自海原县委和县政府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理念以来,树台乡的干部群众情绪高涨,精神饱满。他们积极响应县上的号召,立足于生态建设,着眼于绿色发展,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一些好的发展理念,充分联系自己乡镇的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变废为宝,他们带领村干部把躺在园林中的断木棍捡起来,给村庄的菜园子做成了统一的栅栏围墙,看上去既美观又整洁。据乡干部讲,在县委和政府的主导下,相关部门想着法子美化条子沟,努力改变村容村貌,旧房变新房,土墙换砖墙,一条条光滑的水泥硬化路通往家家户户门前,然后号召村民在空白处栽种一些小树苗,然后再在绿叶闪耀的古树旁种植大片的蔬菜。这样一来,条子沟的生态环境在原来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改善,村民安心的生活在这里,不愁吃、不愁穿。每年种完庄稼后,年轻的村民出去到外面打工,上了年纪的人能干体力活的养几只羊或几头牛,不能干体力活的则在明媚的日子里走出家门,坐在泼满阳光的屋檐下拉家常,内容几乎全都是关于土地的收成和条子沟的发展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几年行走在海原大地,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变化,在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中,尽管海原的部分乡村也被搬迁,但政府和老百姓的心一直没有因为搬迁而走出大山,那就是土地和故园都没有荒芜和遗弃。他们把山大沟深的地方变成了七彩梯田,把流水淙淙的河道变为科学种植马铃薯和瓜果蔬菜基地。如今,树台乡的马铃薯、秋杂粮、百合花、红梅杏,还有一些从外面引进来的我不大认识的蔬菜以及养牛产业等已成为海原县的经济支柱,农民靠这些种植产业致富。由于收入增加了,手头也宽裕了,大部分村民家门前都停放着一辆小轿车和老年代步车,甚至有些家庭不止一辆车。在条子沟深处有一个小水库,水库边上新修建了几个亭子,顶上盖着芦苇草,仿佛水岸边站满了稻草人。我想象着,如果盛夏时节来这里,这些草亭子的尖顶倒影在清澈的水中,小水库在这红色的深山里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这个小水库以前在老百姓眼里也只是一池水而已,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水库在深情地滋养着他们和他们的小山村。老百姓虽然没有破坏它,但也没有谁想着刻意去保护和感恩它,小水库的坝沿差一点被山洪给冲毁了,也没有谁想着去修补一下。好在,条子沟和这个小水库遇上了一个好的时代,脱贫攻坚的新风吹遍了海原大地,也吹进了条子沟,是包村干部们进村发现了这座水库的可贵之处和一些被山洪冲塌的地方,县水利部门及时制定了修补计划。从此,条子沟水库时来运转了。站在水库的坝沿上放眼望去,除了山顶上有几座古老的庙房外,看不到一间土屋,所有的窑洞和土屋被清一色的瓦房代替。沐浴在阳光里的老人翻看着手机,想象着未来。在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老百姓不仅打电话不愁,而且手机让他们的视野变得开阔,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要我看,如今条子沟人的生活与我们所在的城市生活没什么两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站在条子沟村头的水库边上,感觉要比站在大海边上更能感受“伟大”一词的内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每到节假日或周末,我都会到条子沟转一回,那怕是在古树林旁停留片刻,用手机拍一张照片也罢。因为这里有我美好的学生时代的记忆。今日再次走进条子沟,发现原来的旧土坎全部用小方砖修砌,道路上的杂草被全部铲除,河道被治理的像模像样,让人在大冬天里看一眼都流连忘返,更别说夏天来这里有多惬意了。我在想,如果能将条子沟打造成一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与关桥梨花小镇那样,每年春暖花开时在这里举办一次乡村旅游活动,在金色的秋天里再搞一次采摘活动,或许能为当地农民带来不少的经济收入,让故园风情与波澜壮阔的红色文化遗产一道成为展示海原新时代新风貌的乡村文化“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与关桥乡一样,条子沟不仅有着大片的百年梨园,还有一些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衬托着它的厚度。据《海原红色记忆》一书记载: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在执行“海打战役计划”时,红四方面军第九十三师作为侧翼部队自打拉池出发,向海原县西安州一带转移时,先头部队二七四团经甘肃靖远、乱麻川、长梁一带后从条子沟河道经过。那一年,19岁的条子沟村民吴瑞清见红军威武可亲,就为红军带路、介绍条子沟村的贫富状况等,最后申请参军,成为了一名红军战士,参加了张湾战斗、山城堡战役。1937年2月,吴瑞清随部队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先后参加了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等战斗。1938年初,为牵制日军向黄河防线进攻,配合晋南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后又随七七二团先后参加了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因吴瑞清在部队勤奋学习,勇敢作战,逐渐由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先后在部队担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务。1939年7月,吴瑞清随部队参加了粉碎日军对太行山区夏季“扫荡”的作战。同年5月又参加了对白晋等铁路及主要公路的破击战;8月,又参加了百团大战。1941年9月,吴瑞清随军在河北蔚县、涞源县一带作战时,遭日军炮击,身负重伤。之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后经八路军后方医院长期治疗,伤愈归队,但因伤势过重无法参战而退出战斗序列。作为海原县一处不起眼的小山村,竟然孕育出了一位如此杰出的有志之士,真是让人不敢小觑这个隐藏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据老百姓讲,美化条子沟的工作是县文化和水利部门以及他们乡党委书记等相关领导负责的。文化和水利部门的领导目前我还没有采访到,但说起树台乡的党委书记我是知道的,他姓麻,我们叫他麻书记。两年前就采访过老书记,那时候就听他说过自己已经在树台乡工作有八年之久了,从书记的一字一句中听得出,他已经对树台乡这片土地有了很深的感情。近十年来,他可以说踏遍了这里的山山卯卯,几乎没有他不知道的地方,甚至一口能说出好多村民的小名,包括每年从树台乡考出去的大学生的名字。他曾带我和乡干部们去参观了秋杂粮、红梅杏、百合和马铃薯种植基地。在参观的过程中他总说:“你们尝尝,这是我们用了嫁接技术的杏子;你们看看,这个村子人虽然搬走了,但这里还有一股很大的泉水,而且很甜,不信你们掬一捧尝。”说完,他自己先掬一捧泉水喝了起来。看来他一直惦记着这些搬迁后的村庄,也深爱着这股潺潺流淌的甘泉,只可惜人能搬走而泉水移不动。他带我们参观的搬迁村子都坐落在山大沟深地方,道路坑坑洼洼的实在不好走,农田旁边的路也难走,被推土机碾压出了很厚的细土。一脚踩进去,我们同行的几个人穿的皮鞋不见了踪影,只有麻书记的运动鞋最实用。我们跟在老书记后面艰难地走着,而他走得很轻松,速度越来越快,当时我只觉得很不好意思。他告诉我们,县领导对树台乡的种植产业非常重视。说前段时间,县领导们都来这里考察,为这一带的秋杂粮和马铃薯等种植项目出主意,定计策等。我首先想到的是,领导们也一定是穿着运动鞋来这里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乡领导还告诉我们,今年树台乡党委向上级打了报告,申请树台乡为树台镇,如果审批下来这个乡就成镇了。这真是个好消息。在树台乡工作过的人都知道,这个乡也是海原县的一个文化大乡,这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关。树台乡东靠南华山自然保护区与红羊乡,西接白银市平川区种田沟、复兴乡,南邻关庄乡,北连西安文旅古镇与甘盐池管委会。树台还有全县乡镇最大的农贸市场,集市常年红火。1953年4月,设的树台乡。1958年10月,撤乡设立树台公社。1984年1月改公社为乡。2008年,辖内有树台、红井、二百户、大嘴、韩庄、相桐、龚湾、新庄子、浪塘9个村委会,6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110户、28218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和谐之乡。丝绸之路穿乡而过,境内有宏大的汉墓群遗址,宋夏古城遗址等。可以说,这一带是古堡林立,古城连连。我又想,设立古镇的事情一旦批下来,树台将成为海原县第二个文旅古镇,树台乃至全县人民的持续增收又会出现新的变化。因为,我们的父母官一直脚踏实地,务实苦干,心系百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周末,我又驱车去了一趟条子沟。在那片迷人的古树林旁拍了几张照片,与几个熟悉的老年人说了说古树林的事情,说着说着,他们问我要前几年夏天给他们和他们的孙子拍的照片。我告诉老人:好好陪着古树林,等春暖花开时我还会来,来给古树林和他们多拍些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新风吹进条子沟》分别刊于2021年1月13日和2021年1月27日的《中卫日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简介:白鸽,女,回族,宁夏海原人。毕业于西北民族大学。第19届全国散文诗笔会代表。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宁夏散文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视觉宁夏》签约摄影师。在《人民日报》《作家报》《散文诗》《星星》《诗潮》《朔方》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100年大系》《中国21世纪散文诗年鉴》《微观宁夏》(中英文版)《宁夏文史资料》。著有散文、散文诗集《望海原》,散文诗集《震柳》。参与编著的《海原大地震(连环画系列丛书)》荣获全国科普作品优秀奖,散文诗作品曾获全国散文诗征文大赛一等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现就职于海原县融媒体中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