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小学】化“教”为“学”,化“讲”为“练”,化“析”为“读”,化“解”为“议”。 ——四年级语文组共读一本书

<p class="ql-block">阅读其实是一种美,阅读文学,是一种享受。阅读其实也是一种发现,发现别人,发现自己。这是阅读的本质,我们任何人都不能排除它抵制它。只要你一读起文章,就会走向作者的思想领域、艺术境界。同样的,我们也会在其中寻找自己,反思自己,琢磨自己,从而得到提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2020年寒假我们四语组共读的书目是杂志《语文教学通讯》。</p> <p class="ql-block">《语文教学通讯》创刊于1978年,是全国中语会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历年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复印的篇幅数量均居同类报刊之首。</p> <p class="ql-block">书中徐栋老师的“儿童作文教学应该教在写的起点上”,刘荣华老师的“质疑,反思,批判——基于统编语文教材的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策略”,刘晶老师的“学习提问,学会阅读”……都给我们就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在书中,一片片精彩的论文,就像一块块可口的蛋糕,成了我们这些饿汉的盘中美食。</p> <p class="ql-block">从书中我们知道了由“教”到“学”的转向主要可从四个着力点上下“化”的功夫。</p><p class="ql-block">第一是化“教”为“学”</p><p class="ql-block">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p><p class="ql-block">教师单一的“教”是无法代替学生自己学的。所以,教师对如何“教”的预设,都不妨设法转化成学生的“学”的引导。教学的实践表明,“化教为学”不仅可行,而且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p> <p class="ql-block">第二是化“讲”为“练”</p><p class="ql-block">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有“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之说,读书不求“甚解”就是只求“适解”,而不是圆圈吞枣、浅尝辊止。</p> <p class="ql-block">第三是化“析”为“读”</p><p class="ql-block">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既是目标,又是手段;既是能力,又是过程。这就难怪有“读占鳌头”之说。“学语习文”最根本的还是要用课文的典范语言来提升学生的语言品质,并积淀为语感,“读”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是最为重要的手段,会胜过教师可有可无的讲析。所以“化析为读”也应当是教师克服过度讲析,强化学生学习实践的一项智慧选择。</p> <p class="ql-block">第四是化“解”为“议”</p><p class="ql-block">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并没有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从学生的生理、心理实际出发,探究学习内在规律系统,充分展示儿童真实的学习生活。要解决这一基本问题,就要消解教师主观预设解读的注入式体系,让学生充分自读自议,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这就必须化教的单向解析为学生的自由议论,把教师的指导隐身于学生的议论之间,体现出“四两拨千斤”的功力。实践足以说明,这应该是可能的。</p> <p class="ql-block">  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阅读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正如高尔基所说,没有任何力量比知识更强大,用知识武装起来的人是不可战胜的。 我阅读,我快乐!</p>

学生

语文

教学

教师

阅读

学习

化教

期刊

为学

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