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电 影

孙丙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i>——村里人吃完晚饭,带着板凳,扶老携幼,早早来到影布前坐下。早去的占了中间的位置,晚去的只能站在旁边观看……</i></b></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在我小的时候,人们的娱乐活动十分贫乏,能看上一场电影,成为人们最大的乐趣。&nbsp; &nbsp; &nbsp; </p><p class="ql-block"> &nbsp;公社里有一个电影放映队,定期到各个村庄轮流放电影。每当放电影的时候,大队的喇叭提前通知。放映员早早来到村里,在夜幕降临之前,寻找一块空旷的地方,挖好坑,立上两个杆子,挂上影布。村里人吃完晚饭,带着板凳,扶老携幼,早早来到影布前坐下。早去的占了中间的位置,晚去的只能站在旁边观看。来看电影的不仅有本村的人,许多外村的人也来观看。空地上站满了人,前面的坐着看,后面的站在板凳上看。人来的太多,影布前站不下,影布的后面也坐着站着许多人。来看电影的人黑压压的一片,真是人山人海。</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在电影放映前,先放一部时事纪录片。有国家领导人接见外宾的,也有反映国家发展变化的。当银幕上出现国家领导人的时候,村民们一齐鼓掌。银幕上出现了许多外国人,有欧美的白人,有非洲的黑人兄弟,大家都非常惊奇,这些人的长相和我们不一样。这些见识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放完时事纪录片之后,通常要放两部电影。我们最喜欢看的是战斗片,比如《南征北战》《上甘岭》《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有时也放一些戏剧片,如豫剧《朝阳沟》;反映农村生活的故事片,如《咱们的牛百岁》。通常每晚的电影要放到十点多钟。电影结束之后,我们总要向放映员打听,下一场电影在哪个村子放?我们会追着放映员到好几个村子看电影,一部《铁道游击队》,看了10多遍也不过瘾。</p>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放映员说要到离我家有五六里远王庄放电影。我们早早吃完晚饭,母亲一手拉着我一手抱着弟弟,和村里的许多人一起步行到王庄看电影。弟弟年龄小,看着看着就睡着了。我劲头特别足,坚持看完电影。母亲驮着弟弟拉着我的手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回家,已经是夜里11点钟。我第二天上课总要打瞌睡,但是晚上听说哪里有电影,我还是想去看。&nbsp; &nbsp; &nbsp; &nbsp;</p><p class="ql-block"> 当时放映的片子也不是很多,一些影片翻来覆去的放,所以许多影片我们都看了十几遍,依然乐此不疲。现在回想起来,故事情节历历在目,一些经典的台词还能背下来。比如《闪闪的红星》当中,胡汉三回来时候说:“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英雄儿女》中王成拿着报话机高喊:“向我开炮!向我开炮!”我们表演的有模有样,令人捧腹。比如《铁道游击队》的插曲《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小花》的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直到今天我还能唱下来。</p> <p class="ql-block">  现在也有电影下乡活动,但是看电影的人稀稀拉拉,当年看电影人山人海的场面永远看不到了。电视、电脑、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人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宽了,娱乐的方式呈现多元化。电影在农村的没落,也就难以避免了。这些美好的往事永远留在了我的记忆当中,我喜欢我那简单快乐的童年,喜欢每天晚上盼望和小伙伴们一起看电影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注: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