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甫仁被杀

心语

前言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谭甫仁被杀,警卫却在隔壁通奸,周总理:建国来最糟糕警卫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鲁迅曾经说:“唯独革命家,无论他生或死,都能给大家以幸福。”自人类诞生之日起,革命家便永远存在。古代封建王朝的各种变法层出不穷,进入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甚至将革命与改革当成毕生的使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革命道路上的先行者,谭甫仁曾经为中国做出巨大的贡献。没有人想到,逃过了战场上的血雨腥风,谭甫仁竟然在和平的年代被人暗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将军喋血,举国震惊,而在当时的危急时刻,谭甫仁的警卫员却在隔壁偷情,令周恩来震怒批示:此乃建国后最糟糕的警卫员。</b></p> 革命之路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10年,谭甫仁出生于广东省的一个小村庄,因为家境贫寒,从很小的时候就形成了自立自强的性格。尽管谭甫仁的父母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但是他们的思想十分先进。因为深知知识的重要性,谭甫仁的父母省吃俭用,供谭甫仁读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承担着父母期望的谭甫仁十分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很优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6年,谭甫仁从学校毕业,接受新思想的他有着报国的愿望,并逐步将其付诸于实践。彼时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开始,谭甫仁便在广东省参与革命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谭甫仁还十分年轻,对于革命斗争没有经验,起初在队伍之中只担任宣传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7年,谭甫仁参加南昌起义,无奈起义军被冲散,谭甫仁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谭甫仁假扮成农民的模样,准备回到家乡找组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归家的途中,谭甫仁看到了一个贺叶招兵处,他大喜过望。此时贺龙、叶挺在中国共产党的内部赫赫有名,谭甫仁热血沸腾,加入两位将军将领的队伍参加革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令谭甫仁意外的是,这个所谓的招兵处并不是贺龙和叶挺的队伍,而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国民党杂牌军。谭甫仁想要逃离,无奈军中守卫森严,他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28年,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发生了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谭甫仁与共产党在战场上正面相遇,他并没有抵抗,直接缴械投降,成为共产党的俘虏。谭甫仁同其他的3000名俘虏一同被关押,他一心想要加入共产党,对此也有着自己的计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某一天,共产党军官前来视察的时候,谭甫仁突然高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谭甫仁唱的歌曲名叫《国际歌》,是专属于共产主义者的歌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谭甫仁的歌声引起了军官的注意,军官问他:“谁教你唱的?” 谭甫仁回答到:“是朱云卿校长。”朱云卿在1925年的时候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早期领导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听闻谭甫仁的回答,军官大喜过望,原来这个俘虏竟然是自己人。军官问谭甫仁为何会在国民党,谭甫仁就将自己多年来的经历和盘托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军官听完之后深受感触,说道:“受苦了。”历经艰难后,谭甫仁终于回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找到组织的谭甫仁十分庆幸,他格外珍惜机会,战场上杀伐果断,立下了赫赫战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谭甫仁能力出色,他的地位也节节攀升,新中国成立之后,谭甫仁成为了开国中将。人们纷纷感叹,从国军的俘虏到成为中国的开国将军,谭甫仁受尽苦难,却也成就了自己的辉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中国成立之后,谭甫仁也一直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为国家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b></p> 遗憾牺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0年12月17日凌晨四点,昆明军区大院42号楼响起了枪声。不久之后,众人惊闻:谭甫仁和夫人王里岩遇害。听闻这一消息,众人皆十分震惊,作为开国中将、昆明军区政委、云南省革命委员会主任,谭甫仁的住宅一直守卫森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谭甫仁和夫人为何遇害?凶手是谁?其真正的目的又是什么?枪击事件发生以后,军区党委办公室主任王克学首先来到了现场。谭甫仁身中三枪,血流如注,倒在血泊之中,谭甫仁的夫人王里岩也已经没有了气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克学立马下命令,将谭甫仁和夫人紧急送往总医院抢救。谭甫仁和王里岩被送到军区总医院之后,谭甫仁的女儿也赶到了现场,此时距离案发已经有一段时间,谭甫仁在入院的时候已经没有血压,经过紧急抢救之后有了微弱的心跳,却依旧没有脱离生命危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解放军总医院的外科主任在听闻谭甫仁的事情之后立刻从北京出发,尽管所有的人都尽了最大的努力,却依旧无力挽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下午4点,谭甫仁经抢救无效后离世,享年60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地位如此之高的将军,竟然在家中遇害,引起了各方重视。昆明军区向周总理报告了谭甫仁遇害的情况,周总理立刻下命令:案子很有可能是内部人干的,一定要抓紧时间破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接到命令之后,昆明军区紧急成立专案组,对谭甫仁事件开始了调查。调查工作首先在军区大院内进行,地毯式搜索结束之后,人们发现军区的保卫处丢失了两支手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经过对谭甫仁尸体的检查,人们得出结论:谭甫仁被害的时候,射击距离仅仅只有五到六米。当时,谭甫仁的小姨妹听到枪响之后出门察看,据她回忆,一个身穿军装的高大身影从军区大院快速逃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自此人们得出了初步的结论,这个逃跑的人很有可能是杀害谭甫仁的凶手,他是军队内部的人,可以在军区大院行动自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逃亡,昆明军区的人在街道上巡逻。与此同时,火车站、机场等地区也安排专人,对出走昆明的人进行严格的检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2月18日,昆明火车站突然涌进了一支武装队伍,对车站的所有人进行审查,一些身材高大的军人被当场扣留,昆明机场的军人也被待会部队接受审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军区大院的排查工作依旧在继续,人们发现,案发当天没有外人进来过,而军区大院的大门和围墙也没有被破坏,这也就是说,杀害的谭甫仁或许就是大院内部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军方对大院内部的所有人进行盘问,只有保卫科的副科长王自正不能证明自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自正在解放战争时期入伍,在军中屡立战功,在和平年代也一直脚踏实地,深受组织的信任。1970年,王自正成为了昆明军队保卫科的副科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在他就任之后不久,昆明军区收到了一封公函,公函上说他们在河南进行清理阶级队伍的任务时发现,王自正在1946年的时候参与了枪杀村委会主任的反革命运动。不久之后,王自正逃离家乡,加入中国军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如此看来,王自正的嫌疑极大。正在众人迷惑不解的时候,一个13岁小孩的出现打破了僵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小男孩说在谭甫仁被杀当晚,一个穿军装的士兵敲开了他的家门,询问军区保卫部陈汉中的住所。小孩说,问路的男人他有些面熟,似乎是自己小伙伴的爸爸。专案组将王自正的照片拿给小孩辨认,便证实了那晚问路的人就是王自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搜集了一系列的证据之后,专案组的人对王自正进行了审讯。保卫科长陈汉中来到王自正的隔离室,王自正突然从被子里掏出两支手枪对着陈汉中射击。陈汉中立刻喊人救援,王自正瞬间被包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他眼看形势不妙,自知穷途末路,便开枪自尽。经过查实,王自正手中的枪支,正是保卫处此前丢失的。在对王自正的遗物进行搜查的时候,人们找到了他杀害谭甫仁的真实理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王自正在审查的时候在本子上写到:“我不能这样死;我要死,也要杀几个人。”王自正说到:“不如杀谭甫仁,影响更大,发泄心头之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身为保卫部的副科长,王自正对军区大院十分熟悉,他趁着月黑风高从保卫科偷出手枪,潜入了谭甫仁的住所。那一晚恰好谭甫仁不在房间之中,王自正先将谭甫仁的夫人杀害,随后准备逃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一声枪响惊动了军区大院的所有人,住在另一间屋子里的谭甫仁向外奔跑,同时大声呼叫警卫员。认为无所收获的王自正大喜过望,主动现身的谭甫仁成为了他的猎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谭甫仁没有配枪的习惯,他被王自正追杀,只能前去寻找警卫员的庇护。然而令人们意外的是,任凭谭甫仁敲门,警卫员始终不愿意将门打开。谭甫仁无力抵抗,最终还是倒在了王自正的枪下,将谭甫仁杀害之后,王自正趁着月色逃跑。</b></p> 居安思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谭甫仁被杀的事件真相大白,却给人们增加了深层次的疑惑,作为昆明军区的高干,谭甫仁有着五个警卫员,其中前门2个人,后门3个人。彼时部队正在进行千里野营拉练,因此谭甫仁的三个警卫员也被征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谭甫仁遇害之前,他曾经前往剩余两个警卫员的屋子,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开门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侦察组对两个警卫员展开审问,审问过后,众人着实气愤不已。其中的一个警卫员说,枪声响起的时候他已经醒了,然而在此之前他从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听到枪响已经瑟瑟发抖,更是不敢给在外面的谭甫仁开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另一个警卫员则更加荒唐,枪响之后,他正在跟谭甫仁的保姆在房间里偷情。谭甫仁在外面敲门,他并没有意识到危险,认为谭甫仁是来捉奸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当时通奸是大罪名,警卫员实在不敢开门,更让人迷惑的是,与警卫员偷情的保姆,比他整整大了30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1971年2月,周总理审阅了昆明军区递交的《关于谭甫仁同志遇害经过初步调查报告》,阅览完毕之后,他心情十分沉重,说到:“此乃建国以来最糟糕的警卫人员。要引以为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将军喋血,举国震惊,却也暴露了当时社会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缺少危机意识。作为警卫员,曾经身处战场上的他们懂得如何保全自己的性命,然而在新时期的和平年代,所有人都忘记了战场上的紧迫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毫无疑问,听到枪声之后不知所措的警卫员缺乏足够的危机意识和未雨绸缪的先见之明。对于军人来说,枪声就是命令,而对于一个警卫员来说,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也不能因为害怕退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警卫员的天职就是为了保护首长冲在一线,正如周总理所说的那样,临阵退缩的警卫员确实是建国以来最差的警卫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另一方面,人们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警卫员玩忽职守,甚至做出了有伤风化的事情,这其实就是缺少对自己的职责以及道德的敬畏之心的体现。在中国政治动荡的年代,人心惶惶,众多浑水摸鱼的人也隐藏其中。</b></p> 结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即使在军队这样纪律严明的地方,依旧存在着居心叵测之人,而这一切也是造成中国社会、军队动荡的根本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不论在何时何地,社会秩序、规章制度都应该成为约束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他们神圣不可侵犯,人们也应该严于律己,绝不触碰法律和道德的红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