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林 的 画 与 人 生

丁培兴

<p class="ql-block">陇上平凉,是一个既平淡淳朴而又灵动神奇的地方。她既有北方的黄土高天,又有南方的茂林峻秀;严冬感觉不到彻骨的寒冷,盛夏时节却能远离难熬的酷暑。</p><p class="ql-block">在凉城东南一隅,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地名叫水桥沟,这里却土生土长了一位令人仰慕的农民艺术家——汪林。</p> <p class="ql-block">与先生认识也有些年月了。眼前这位长者,尽管衣着俭朴,面色微黄,但说起话来笑音朗朗,走起路来箭步疾行,使人很难与一个年过八旬的耄耋老人划起等号。</p> <p class="ql-block">令人更为称奇的是,汪林先生胃口极佳,平凉名吃羊肉泡馍(西安称之为水盆羊肉)馍热汤鲜,肉多量足,一般中青年人来一碗就吃饱撑满了。而汪老要么不吃,要吃就得来个“双合”——两大碗泡馍连肉带汤吃得一干二净!</p> <p class="ql-block">而更加令人惊奇和羡慕的是,汪林还是一个无师自通,自学成才的国画高手!</p><p class="ql-block">君若不信,请您流览、欣赏眼前这一幅幅构思新颖、引人入胜的精美画面:</p> <p class="ql-block">汪林先生1939年出生于陇东柳湖乡土坝村一个普通农耕之家,先祖汪氏乃是当地一大家族,父母双亲都是勤劳善良的农民。</p><p class="ql-block">老人们深知文盲之弊端,省吃俭用,含辛茹苦地供汪林读书求知。在解放初期,人们大多只求衣可遮体,食能裹腹,而父母亲却义无反顾,即使砸锅卖铁也要让娃儿上学!</p> <p class="ql-block">1960年,汪林高中毕业之后,即参加高考,考试成绩远超录取分数线。可当他与家人商量填报志愿(选择了两个专业)时,却接到学校通知,由于政治审查(家庭成份问题),汪林的录取资格被取消了。那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生活的困苦已压得父母亲喘不过气来,已经长大懂事的汪林,忍痛含泪回到了农村……。</p> <p class="ql-block">岁月的磨砺,犹如一把刻刀,它在为人生雕像。</p><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的汪林,经历了饥渴灾荒,目睹了政治动乱,感受了世态炎凉。聪颖好学的他,虽未迈进高等学府,却在当地水利系统干水文地质测绘,把地形地貌、河道测量、水库容积、高程换算等等弄得一清二楚;当过乡镇干事,把农村文化宣传搞得别具一格,有声有色;没学过土木建筑,却能给乡亲邻里绘图算料,讲盖房要素。</p> <p class="ql-block">乡镇基层干部,当头的动动嘴,干事的跑断腿。汪林是水土保持工作专干,业务熟悉且很敬业,但工资却比新来的大学生还低。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他耿直不媚,不求“进步”,组织上决定让他下基层驻生产队,专管计划生育工作。</p> <p class="ql-block">汪林看到一些以前不如自己的人都开始发家致富了,心里不甘于拿份死工资,干那跑闲腿、搞形式的差事,便于1997底毅然辞职,回到村里与家人们尝试一边种地一也搞养殖。</p> <p class="ql-block">水桥沟里,河流泉涌,草繁木荣。汪林在他的家门口开始了“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农牧生活。心有灵犀的他,一边喂牛放羊,一边仔细观察这些动物的体态特征和动作、眼神,还不时地拿着铅笔或树枝就地取材,练笔起稿。</p> <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汪林似乎是把养殖作为一个副业,而把写生、练眼力作为心目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来做。不论是自家庭院里的牡丹修竹,还是大门之外的青松垂柳;不论是蓝天白云中的雄鹰,还是枝头嬉闹的鸟鹊,他都会不厌其烦的观看琢磨,识其形,知其性,不但熟悉于手,更要了然于心。</p> <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汪林似乎忘记了自己的职业和身份,淡漠了人际交往和亲邻的议论,不惧世态炎凉,何分春夏秋冬?!他以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激情,如醉如痴地投身到绘画艺术之中。</p> <p class="ql-block">汪林老师的国画,构图有致,造形准确,设色鲜亮,一幅幅多有新意,少见雷同。</p> <p class="ql-block">仔细赏读汪老师的作品,不难看出,他热爱中国画,但对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更是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从这两幅画稿,可以窥见汪老师的绘画功力——构图繁而不乱,线条流畅有力。</p> <p class="ql-block">《梅兰竹菊.花鸟》四条屏,堪称汪老师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繁简有序,静动和谐,🐤语🌸香,一片祥和景象。</p> <p class="ql-block">画如观山不喜平,远近高低各不同。汪老师不但擅长工笔画,而且对写意山水花鸟的拿揑也十分看好。你瞧!奔驰长啸的骏马,翱翔长空的雄鹰,若隐若现的游鱼等等,充分展现出这位自学成才画家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p><p class="ql-block">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p><p class="ql-block">从这首唐诗中不难看出,千百年来,国人对牡丹的赏爱久矣。如今国泰民安,民众百姓慕荣尚美,追求富贵使然,汪林老师的牡丹园也是技繁叶茂,花开四季,生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得道非易事,明德弥足珍。汪林老师一生最大的收获,不仅是人们对他绘画作品的认可,而是在晚年获得了心灵的慰籍,以及信念上的追求和人生境界的升华。</p> <p class="ql-block">汪林老师满怀深情地对我说,人到暮年,感恩不已。使他最为值得感恩的是两件幸事,一件是近十多年来,人们日渐喜爱收藏购买他的画作,晚年生活少了后顾之忧;另一件事是通过多年来与回族各方面人士的接触了解,深切感受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科学卫生,为人处世坦诚守信,因此他发自内心想成为一个新穆斯林!</p> <p class="ql-block">2015年初夏,汪林先生在平凉著名阿文书法家黄金广阿訇的引导和多位回族朋友们的见证下,他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成为一名有正信,有志向,受人尊敬的穆斯林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汪林老师绘画,黄金广阿訇书写阿拉伯文而创作的经字画(四条屏)。</p><p class="ql-block">用中国传统工笔画及博古架构的技法,巧妙地把阿文书法融入画面之中,这是中国穆斯林知识分子在探索中创新的智慧结晶。而汪老师凭着他多年的绘画功底和独到的构思,再加上黄阿訇娴熟的阿文书法,题写着平安、吉庆和幸福等祝辞,显得更加精彩,使西北的经字画又有了新的景象和发展空间。</p> <p class="ql-block">汪林老师精神矍铄,耳聪目明,思维清晰,这与他耿直豁达,坚韧乐观的性格和人生经历密不可分。</p><p class="ql-block">叙谈中,汪老幽默风趣地说,我爱画牡丹,其实这也是顺应市场经济需求,产销对路么。但我这个人却不太招人待见,因为人太犟,不巴结权贵,不会趋炎附势,所以,有时也吃亏呢……。</p> <p class="ql-block">这些小品,不论扇面抑或圆盘,汪老师都是一丝不苟,画得都十分精当。</p> <p class="ql-block">为朋友画的两件团扇,成了博古架上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庭堂无字画,必是俗人家。当今中国,城乡人居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但人们对造型艺术,对悬匾挂画的文化认知度尚还偏低。如有一位朋友房子装饰的十分奢华,却不愿意把亲戚乔迁贺喜送来的字画挂在墙上,理由是嫌在墙面上打孔,甚至嫌字画上墙挡住了壁纸的图案,真令人啼笑皆非!</p> <p class="ql-block">我尝试着用汪林先生的画,装饰了几个不同的“房间”,是否有点“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与汪林告别时,我对他说,仁兄乃性情中人,既爱牡丹的富贵娇美,又有松梅凌寒傲雪的风骨,令我敬佩不已!</p><p class="ql-block">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这三句话,学者们将此解读为对治学、处世乃至人生的三种境界,我也借此名言作为结语,与汪老及同道们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