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模 板 )</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世界四大圣城洛阳却之不恭 </p><p class="ql-block"> 在凤凰卫视制作的《纵横中国 - 洛阳篇》中,王鲁湘先生说:“如果还有另外一个城市同时拥有三符(河图、洛书、八卦,伏羲得河图据之而画八卦)、三代(夏商周的都城)、三教(儒释道)、三学(经学、玄学、理学),则洛阳把圣城的称号拱手相让,如果没有,则洛阳却之不恭。 ”(略) </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章 中国四大起源在洛阳</p><p class="ql-block"> 河洛地区形胜甲天下,地处黄河中游,属中原腹地,位于气候、地形、纬度、生态等多种过渡带。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海岱地区,北通幽燕,南达江淮,为"天下之中"。自古是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人杰地灵。</p> <h3>一、中国“国家”起源在洛阳<br>中国“国家”诞生于夏朝。<br>二里头都邑是夏朝的“中央之都”。二里头时代所处的洛阳盆地就是中国“国家”诞生地。夏朝是第一个建立军队 制定刑法 设置监狱 的国家,所以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br></h3> <h3>(一)大禹开国<br>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国家夏朝。夏朝是部落城邦联盟过渡到封建奴隶制国家的时期,标志着我国奴隶社会的开始。<br>大禹手持钥匙,开启国门,创立了国家。二里头夏都博物馆顶部设计形象,就是一把钥匙。<br></h3> <h3>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禹不仅是夏朝的开创者,也是文明的开拓者,更重要的是创立了“国家”。对我们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劳不仅仅是治水,更重要的是为了百姓的幸福着想,结束了中国的蛮夷时代,重新组织了社会形态,用阶级代替了原始,用文明代替了野蛮。</h3> <h3>大禹是真正的开国之君,后世各始建朝代的帝王,只能是建国之君。</h3> <h3>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也就是伟大的意思。</h3> <h3>(二)禹划九州<br>据《春秋左传》记载,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进行管理。夏朝建立之后,九州稳定,四海升平,赋税既定,万国遵从,九州也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br></h3> <h3>禹铸九鼎,大禹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九鼎,国之重器,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九鼎是我国青铜器时代的代表作,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历史已结束了荒蛮时代,进入了文明时代</h3> (三)最早“国家”雏形 <br>夏朝建立了国家机构,国王亦称天子,其下有“百吏”,主要官吏有羲氏、和氏,掌政教和农业;有牧正、庖正、车正等,分掌畜牧、膳食、车服等事;六卿掌军事。又有法律和刑罚《禹刑》,著名的监狱叫做“夏台”,用于镇压反抗行为。《'左传•昭公六年》日:"夏有乱政,而作禹刑。<br> <h3>经1959年发现洛阳二里头文化遗址,至今逾60年的考古发掘,通过对文献和考古发现的相互印证,已基本展现了二里头文化,具备我国早期国家的特质。考古学研究表明,二里头文化陶、玉礼器的分布范围,与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扩张范围,其北、南、东、西界分别于长城、岭南、海岱和四川成都平原大体相吻合。二里头遗址的都邑规模大,人口稠密,礼乐文化发达等等,很多方面的特征都已证明,二里头文化不仅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也是最早中国“国家”形成的居所。</h3> <h3>二、华夏文化起源于洛阳(略)</h3> <h3>三、“中国”国名起源于洛阳<br> 二里头夏都遗址是“最早中国”。二里头都城“建中立极”,处洛阳盆地“天下之中”的国中之地,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是中国历代王朝所追求的地望正统观。<br></h3> (一)何尊里的“中国”<br>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贾村镇(今宝鸡市陈仓区)的何尊青铜器中记载的“宅兹中国”。 她最早见于周成王五年(公元前1038年)所造的青铜器“何尊”。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洛邑之事。<br>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圆口棱方体,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足有精美的高浮雕兽面纹,角端突出于器表。体侧并有四道扉棱。造型浑厚,工艺精美。<br> <h3>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载了成王在其亲政五年时,于新建成的东都洛邑对其下属"宗小子"的训诰,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迁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今洛阳市)。一是证实了周武王灭商后,就产生了在伊洛这个天下中心建立都城、一统天下的战略意图。二是证实了周成王要迁居成周并付诸行动的重大事件。三是铭文中“中国”两字作为一个词组第一次出现,尽管它与现在的“中国”一词不是同一个地理概念,但其意义十分重大。<br>国宝级何尊的最高价值在于尊内首次出现了"中国"一词。这是我们做为中国人应该记住的一件大事。同时何尊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可相互证,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真实物证。<br></h3> <h3>(二)史书里的“中国”<br>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中国第一部官方史书《尚书》的“梓材”篇中,“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指“天神已经把中国的人民和他们的土地托付给周朝的先王”。这是我们能够找到的最早的中国历史文献记载,据今已有三千余年。可见,“中国”一词至少在周朝已经开始正式使用。<br></h3> <h3>也见于《诗经•民劳》中:“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意指“惠及中国的百姓,以安抚中国四方的人民”。“中国”一词出现后,仅在古代中国就衍生出多种含义,如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中原地区、国内或内地、其地理位置居中,有地利之便,因此又称为“国中”“土中”或“中原”等。故称中土、中国。</h3> <h3>(三)历史上的“中国”<br>“中国”一词,原意为“中原”“中央之国”,进而发展成为“中国”的概念。周王朝建立后,实行分封制,在黄河之滨分封诸侯,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代。为了区别于周围各诸侯国的都邑,洛阳又地处各诸侯国中央,于是人们把周天子所在的都邑称之为“中国”。秦汉之后,中央王朝都自称是中国,久而久之,“中国”成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简称。<br></h3> <h3>清朝康熙时期,和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使用的是“中国”,这是在国际条约形式上,第一次将“中国”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成立“中华民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名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简称“中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h3> <h3>四、中华文明源头在洛阳(略)<br>只有河南洛阳二里头才可以代表整个中华文明源头。<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