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复兴中路上的上海交响乐团,建成还没几年,是复兴中路上的一个新地标,绰号“馄饨皮”。这块地方,过去曾经是“上海跳水台”,也曾经是个比较有名的地方,我在年轻的时候曾到那里去游过泳,深水区特别深,而且从浅水区到深水区过渡特别快,感觉一下子就踩不到底了。这是题外话。</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它的围墙是属于开放式的那种,下面是砖砌的墙墩,每隔一段距离有一根铁柱,两根铁柱之间是铁栏杆。在每根铁柱的左右,各有一幅人物照片。或者说,两根铁柱之间作为一面墙,那么在这面墙的两端各有一幅人物照片。这些人物都和上海的交响乐的兴起和发展有关,照片下面有关于他们的简单介绍。也可以算作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名人墙》吧!</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那么在这围墙上有什么玄机呢?当你走在路上,不经意间眼光向围墙上一瞟,突然发现围墙上有一幅幅人物肖像照片!不是前面提到的《名人墙》照片,而是一些时隐时现的照片!</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但是当你越是接近它的时候,却发现这画面逐渐分离、模糊、消失了。这使我想起了唐代诗人韩愈的一首诗中的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而当你再往前看过去(要斜着看!),随着你的视线和围墙夹角越来越小,到45°左右,分离的栏杆逐渐合拢,形成了又一幅人物肖像画。</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这围墙的铁栏杆其实是一根根的三角铁,在两根铁柱之间约有二十四根三角铁,除了一头一尾各有两根的上面放了人物照片外,然后把人物照片分割,用喷绘的方式画在中间的二十根上面,当路人的视线和围墙形成一定的角度时,栏杆之间的距离消失了,二十根三角铁的一个个面在我们的视觉的错觉中形成了一个平面,就这样,一幅完整的人物画像就显示出来了。</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三角铁有两个平面,另一个平面也不能浪费,于是,在同一面墙上,从东往西看和从西往东看,就呈现出两幅互不干扰的人物照片。在这里我不禁要感叹设计者的匠心独具!这也就是我在标题中所说的玄机!你说呢?</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道出了玄机所在,现在让我们把这些画面都来看一下,看看都有些谁。复兴中路是东西走向的路,让我们从西向东娓娓“拍”来。正好是在下午四点多,在夕阳余晖中,图片显得很清晰。</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这位是意大利人梅百器。</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把他放在由西向东的第一位,是有一定的道理的。</b></span></font></h1> <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他从7岁开始学习钢琴,少年时,随钢琴家李斯特的关门弟子斯加姆巴蒂学习钢琴,17岁时获得了李斯特钢琴比赛的大奖。从1902年他24岁的时候,开始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他在1919年来到中国,被上海工部局聘为乐队指挥,直到1942年乐队解散为止,一共23年,他开创了工部局乐团历史上的“百器”时代,最终把乐队提高到“远东第一”的位置。</b></span></font></h1><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他还是最近因感染新冠病毒而去世的钢琴家傅聪的老师。</b></span></font></h1><h3><br></h3> <h1><b><font color="#ed2308">俄籍犹太人,阿甫夏洛穆夫。</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在1945~1946年间,他曾任工部局乐队(也是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客席指挥。</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贺绿汀,可别说你没听说过这个名字!</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他是当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他的代表作有钢琴曲《牧童短笛》、抗战歌曲《游击队歌》等。</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谭抒真。这个名字对于我这个音乐的门外汉来说,还真的是头一回知道。</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他是音乐教育家、小提琴家、乐器制造专家,开创了小提琴制作事业。他于1938年正式进入了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工部局乐队。</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陈又新,也是一个陌生的名字。</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他是一个小提琴家,怎么在1968年,才55岁的时候就去世了?</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阿德勒,犹太裔小提琴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他于1941~1946年间担任上海工部局乐队(上海交响乐团的前身)首席小提琴手。</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黄贻钧,新中国第一代指挥家,中国交响乐事业的开拓者。</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他在1956年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首席指挥;1984年任名誉团长、音乐总监。</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周小燕!这个名字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了。</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她是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陆洪恩。根据照片下方的介绍:他是指挥家,自1954年起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曾任上海交响乐团副团长。“文革”中遭受迫害,1979年平反昭雪。</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理论家杨民望。</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他于1954年进入上海交响乐团,致力于普及、研究交响乐的工作,并翻译、撰写了一大批音乐理论书籍。</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至今已有九十六岁高龄的曹鹏。</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曹鹏是指挥家,自1961年从莫斯科音乐学院留学回国后,就担任上海交响乐团常任指挥。</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柳和埙,小提琴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顾圣婴,钢琴家。她是个钢琴天才,在国际比赛中屡屡获奖。</font></b></h1> <h1><b><font color="#191919">就是这样一位钢琴天才,在文革期间不忍受辱,全家一起开了煤气自杀了!</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俞丽拿,小提琴演奏家。她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张振山,小提琴家、指挥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余隆,指挥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自2009年起,他担任上海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font></b></h1><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由西向东看,这是最后一张。</b></span></font></h1> <h1><b><font color="#ed2308">潘寅林,小提琴家,于1966年进入乐团,1969年任首席。</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这是由东向西看的第一张,也就是说,在这一面墙上,从那边看过来是余隆,从这边看过去是潘寅林。</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侯润宇,指挥家,自1985年起,任上海交响乐团首席指挥。</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陈燮阳,指挥家,1984年任上海交响乐团团长,1986年任音乐总监。</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黄晓同,指挥家,音乐教育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司徒华城,小提琴家、作曲家及教育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桑桐,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朱践耳,1975年任上海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他的作品可以说都是交响乐。但是他曾经谱曲的一首歌却不能不提,那首歌在六十年前可以说是全国男女老少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就是由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瞿维,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马革顺,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徐威麟,小提琴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黄自,作曲家、理论家,音乐教育家。</font></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黄自的父亲黄洪培是黄炎培先生的堂兄弟,因此他是黄炎培先生的侄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他曾培养出诸多杰作音乐人才,如贺绿汀、丁善德等人。他可称得上近代作曲界第一位导师。</b></p> <h1><b><font color="#ed2308">富华,意大利小提琴家,指挥家。</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萧友梅,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中国高等音乐教育的奠基人。</font></b></h1> <h1><b><font color="#ed2308">萧友梅就是由东向西看的最后一张了,因为夕阳光照很强,所以从东向西看都有点背光的感觉,不及由西向东看那么清晰。</font></b></h1><h1><b><font color="#ed2308">其实后面还有一张,是蔡元培先生的,由于背光太严重,一点儿也看不出来,只能放弃了。等到下次有机会了再去拍一张加上去。</font></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