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文艺队的日子里

火焰

<p class="ql-block">  近几天来,我们文艺队的闵艺姐姐每天都在拼图制作全体队员的合影,相信不仅仅是单单勾起我的思绪。这个话题已经严重影响我的睡眠,每晚都是翻来覆去至深夜,那些曾经的过往让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我本是一颗平淡无奇的小草,就让它努力的发出一点淡淡的清香吧!</p><p class="ql-block"> 来吧,亲爱的朋友!回忆吧!</p><p class="ql-block">(1) 排练《红灯记》</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初期,我们文艺队决定排演八大革命样板戏之一《红灯记》!当时的演员列表如下:</p><p class="ql-block"> 李玉和由万忠英扮演</p><p class="ql-block"> 李奶奶——张锡伟</p><p class="ql-block"> 李铁梅——陈亚坚</p><p class="ql-block"> 游击队长——李跃先</p><p class="ql-block"> 磨刀人——程国安</p><p class="ql-block"> 交通员——赵文学</p><p class="ql-block"> 田大娘——张素贤 </p><p class="ql-block"> 慧莲姐——徐素艳</p><p class="ql-block"> 卖粥大嫂——时伟民</p><p class="ql-block"> 卖烟小女孩——闵艺</p><p class="ql-block"> 游击队员</p><p class="ql-block"> 柳强,吴成海,</p><p class="ql-block"> 鸠山——杨超群</p><p class="ql-block"> 伍长——闫学章</p><p class="ql-block"> 王连举——徐德平</p><p class="ql-block"> 翻译官——王同伟</p><p class="ql-block"> 假交通员——印连贵</p><p class="ql-block"> 日本兵</p><p class="ql-block"> 白晓维,夏振业,袁先,胡宝义</p><p class="ql-block"> 司鼓——杨杰,赵传桐</p><p class="ql-block"> 司钹——徐志学,李元和</p><p class="ql-block"> 京胡——王志连</p><p class="ql-block"> 二胡——朱德真,靖洪祥,马铁良,张 乃祥</p><p class="ql-block"> 中阮——王景国</p><p class="ql-block"> 月琴——张锡新</p><p class="ql-block"> 大提琴——关赤玉</p><p class="ql-block"> 小号——杨超群(兼)</p><p class="ql-block"> 圆号——裴健</p><p class="ql-block"> 队长, 指导老师 李跃先,李振兴。</p><p class="ql-block"> 其它演员</p><p class="ql-block"> 邹颖,王淑英,董淑霞,等等</p><p class="ql-block"> 我——字幕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剧组成立初期是在一个夏天,排练是在我们学校的一个教室里进行,鞍山铁塔厂的李师傅时有过来帮助指导,还有一位司鼓的曲师傅也有来过。演员印连贵的父亲也悉心教授反派角色的演技,弄的印连贵有些腼腆不安。</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当时时属厂办中学,我们十一中学属鞍钢钢绳厂管理,演职员里有几位钢绳厂的职工和我们一起排演。后续的很多工作都来自钢绳厂的大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排练深入进行,在教室里排练显得空间狭小,于是就转移到钢绳厂厂内俱乐部进行。为了其后演出的需要,俱乐部的舞台进行了扩建,其它所需要的舞台道具,服装布景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当中。</p><p class="ql-block"> 舞台拉幕的绳子是在钢绳厂的芯绳车间特制的,用的是纯棉的棉线接到生产麻线绳子头上,机器转动一段时间,洁白的拉幕绳子做好了,安装到大幕上。</p><p class="ql-block"> 第一场的火车驶过的一溜烟雾,是用一个钢丝绳上挂着一个铁罐,准备好的烟雾升腾时从舞台的右侧拉向左侧,交通员前空翻跳下。李玉和手提的红灯是钢绳厂的韩佩复制作的,还有打字幕用的幻灯机是韩师傅改制的,那盏老古董煤油灯好像是在侯家屯村子淘弄来的?韩师傅又专门制作了一个小木盒子,里面用泡沫镶嵌,以保证煤油灯的安全。还有李玉和拎着的牛腰子饭盒,头上的铁路工人大盖帽等等都一件件的备齐了。</p><p class="ql-block"> 武打动作助力的弹跳板也做好了,在弹跳板前面还有一块假山石的布景摆在前面。所有的布景均出自我校的美术老师陈连富之手。画布是用某种产品下来的包装布拼接而成的,这是我们女生用缝纫机一块块缝制连接出来的。还有那种从顶棚上吊挂下来的布景,是我们亲手织的网片,再将陈老师画好的布景片一针一线缝到网上的。铁梅的那件红底带梅花的上衣,不知道是用什么印上的梅花,味道特别呛人!铁梅头上的红头绳扎起的花儿是出自张素贤之手吧?多么抢眼啊!那条黑油油的大辫子也是非常逼真,给演出带来一定的效果!李玉和原本是钢绳厂广播站的播音员,接受了这个角色,认真的排练,不知流了多少汗水。李奶奶时年不到二十岁,杨杰师傅专门给她化妆,脸上的褶皱是用多个线条描出来的。磨刀人的功夫还有其他有武打动作的演员每天都在刻苦钻研,身上有的伤痛还要隐忍坚持。有一次演出出现了意外,磨刀人飞出的凳子砸到了卖烟小女孩的额头上,鲜血直流,伤的不轻啊!但是她喊出了一句“不要管我,演出要紧!”。没有影响下面的演出,精神可嘉!鸠山先生的妆,上起来也是非常复杂的,他应该是个光头,可他又不愿剃光头。于是就用一种方法扮成光头,先把头发打湿,涂满肥皂,把头发凝聚一起抹得光光的,再涂上化妆油,才能像个鸠山的样子。其实也很遭罪,出汗时强忍着不能解痒,否则,就破坏了妆容啊!他的汗水是最多的,开场前的幕间曲是他用小号演奏的,真的是多才多艺!</p><p class="ql-block"> 京剧里最主要的是京胡伴奏,原本拉板胡的改练京胡,并且顺畅演奏下来,这里有那么多的付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经历了无数的日日夜夜,革命样板戏《红灯记》排演成功!现在看来,一群十五六岁的中学生,在几位工人师傅的带领下,在有经验的外厂前辈的悉心传教下,还有每位幕后演职人员的共同努力,</p><p class="ql-block">最终取得成功!令我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 待续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1.02.08.</p><p class="ql-block"> </p>

钢绳

李玉和

排练

布景

交通员

师傅

印连贵

京胡

演出

红灯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