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苏联陈兵百万北线压境,美蒋勾结策动东南侵扰,时局事态严峻。中央决定,调整工业布局,备战备荒,进行三线建设,原计划长材厂与长试所合并建厂,因接手厂址条件过于简陋,一机部行文,长试所停迁。</p> <p class="ql-block"> 长春材料试验机厂厂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方始,</span>副厂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卢志超</span>,长春试验机研究所所长<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忠智</span>,主管搬迁工作,自1966年初开始陆续动迁,长材厂一分为二,500多人、255台设备搬迁天水,接手原丰收厂的厂址及车间。时策为“好人好马好设备”搬迁三线,进行内地建设。</p> <p> 1966年8月18日,进点接收丰收机械厂开始筹建,并定为建厂日。1968年8月27日,一机部批准天水材料试验机厂成立,王文华任革委会主任,革委会设13名委员。当时接收的厂区资产仅为一栋办公楼,六栋造枪的车间、库房及地下试枪室。</p> <p> 王芳、焦芳菊、王国祯、王吉庆、张鸿起于厂办公楼前的合影。这可能是红山仅存的特殊时期的照片。厂志记载,1967年9月3日,清队开始,厂长方始、副厂长卢志超等47人被揪斗迫害,至1969年6月29日,清队基本结束,恢复组织生活。</p> <p>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红山上下班均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广播为时点,特殊时期上班后,跳集体忠字舞,此后改做广播体操。本应1968年进厂的笔者,因父关“牛棚”,不允进厂,先后于长仪、精表、红山做零工,过早接触了社会底层并目睹了特殊时期的场景。</p> <p> 先后于理发室和供应科任职的“红山老黄牛”,甘肃省劳动模范霍士汉老师傅。红山理发室建于1967年,面积50平米,10名理发员,为职工、家属和周边居民服务。<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下图为红山运输科部分司机的合影。</span></p> <p> 1968年7月,红山大件车间、装配车间并列建成,动迁机床自行安装,<span style="font-size: 18px;">新购吊车采用爬杆卷扬,人力吊升,奋战场景随处可见。当时国家经济拘紧,建厂拨资仅为794.644万元,唯有因陋就简,土法上马,以至遗留了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span></p> <p> 创业时期,干群一心,白天拼命干,晚上加班干,以“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为主旨,岗位在现场,全力以赴攻坚奋战。由于三线企业地缘欠差及工厂办社会的巨大负担,也为企业将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p> <p> 1968年12月5日,经一机部批准,厂更名为天水红山试验机厂。1969年4月15日,厂革委会设政工、生产、后勤三大组,基层单位设十个连队,车间、科室均实行部队建制,亦军亦民, “全民皆兵”是当年的时代特色。</p> <p> 建厂初期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山动力科,</span>当时建制称八连,孙振清任连长,承担工厂供电联网、配电,设备联线调试工作。</p><p> 1967年至1969年,红山首建了35元/平米的砖建房,177户入住。此后于下暖和湾和老君庙建造22栋平房、三栋砖混楼、六栋二层简易楼,基本解决了搬迁人员的居住问题。</p> <p> 佟冠亚、郭瑞丰、何荣贤、艾书元、翟凤桐、宫继文,在各自工作岗位上。</p><p> 1969年后,企业自筹资金并贷款,陆续建造了九栋砖混楼,共增加377户住房,至1986年12月,全厂住宅面积达43925平方米,884户入住。</p> <p> 1970年春,红山万能机、压力机正式投产,当时大件车间,亦称二车间,建制为二连,连长翟凤桐,班前例会是每天的必修课。上世纪七十年代,翟凤桐、王长顺、王文诰、樊祥云等先后担任过二车间主任。</p> <p> 大件车间钳工二班的技工合影。下图为动力科机加技工的合影。</p><p> 1969年3月,为解决搬迁职工的家属就业问题,成立红山家属工厂,当时称为“小工厂”,1970年2月,笔者依“可教育好的反坏子女”时策,成为小工厂翻砂工。家属工厂后经发展,更名为红山附件厂,厂区占地面积7000平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职工167名。</span></p> <p class="ql-block"> 三车间当时建制称三连,张永和任连长。四车间当时建制称四连,尹尚文任连长。下图分别为三车间刨工班技工的合影;四车间的车工一班技工的合影。三、四车间均为丰收厂遗留的厂房,设备安装后,分别承担万能、压力产品的中小件和测力单元的加工。</p> <p> 五车间当时建制称五连,连长许庆山。五车间设锻造、钣金、焊接、煮黑、电镀、热处理、喷漆等车间工段。下图分别为姜广华、姚世盈、李德富、许庆山、张书春、张志尚、姜瑞丰、蒋国兴等在学习会上;张书春、霍世花、陈克发、王学福等于热处理炉前操作。</p> <p> 杨月华、朱柏林、苏凤英、韩锦萍,在工作岗位上。下图为原“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八级大工匠王文诰,在车制枪管来复线。后调工具科,任当时称为七连的连长。</p> <p> 红山运输科当时建制称九连,马继三仼连长。下图分别为运输科管理团队照和部分司机、科员的合影。</p> <p> 红山后勤部门建制为十连,卢志新任连长。张国权、刘庆先先后任红山基建科科长。红山食堂为丰收厂食堂旧址,总面积1416平米平,灶管人员45名,为独身和加班送餐服务。下图分别为红山基建科管理团队的合影和红山食堂管理员、厨师的合影。</p> <p> 1971年6月15日,经甘肃省机械工业局批准,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党委成立,耿诚任党委书记。此后,王文华、许智华、翟凤桐、李春达等曾担任副书记。</p> <p> 1971年元旦,桂长林、肖贵祥、缑革顺、刘树成、王汉奇、田绍智等的合影。下图为四车间铣工组方初东、赵家麒、张赤、张季秋、吕文英等于照相馆的合影。</p> <p> 1971年起组建的红山男子蓝球队和女子蓝球队,郭福盛为领队,李祥吉为教练。红山男蓝、女蓝均为天水地区的劲旅和冠亚军的争夺者。</p> <p> 1971年8月25日,经甘肃省机械工业局批准,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团委成立,革委会副主任简永勋任团委书记。1974年11月13日,简永勋升任甘肃省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耿诚和简永勋无单照,仅留影于本幅照片王文华与牛长余之间。此后至1984年末,胡何洲、宋晓阳、苏凤英先后担任红山团委书记;王建国、仇建华、李润元、张绍义先后担任团委副书记。下图为1982年5月召开的红山第六届团代会全体代表的合影。</p> <p> 1971年12月,方始厂长升任甘肃长城电器公司副总经理。夏玉滨副书记升任天水市市委书记。此后,牛长余调天水长城电工仪器厂任副厂长。李凤翥调天水医疗器械厂任厂长。陈相麟调天水市民政局任局长。</p> <p> 红山早期的技术骨干,前排左起谷振鸣、杨俊芳、徐绍武,后排左起岳连文、揣景德、石璧城、陈刚于厂办公楼内的合影。</p> <p> 1971年至1973年,红山连续组织民兵训练和野营拉练,红山民兵全副武装,奔行南河川,边修堤坝,边军训。粮食定量时代,年轻劳苦,饥不饱腹,南河川肉联厂的痘猪“高温肉”成为当时的高档补品,而养生保健、食品安全概念皆无。</p> <p> “全民皆兵”和“备战备荒为人民”是那个年代的基本国策。清楚记得,笔者于1973年8月,参加野营拉练,因刻苦,要求进步,工作勤勉,加入党组织,当时称为“火线入党”。</p> <p> “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是当年的最高指示,红山厂区东侧山体中,通道掩体全部贯通。遇空袭时,全厂职工可自各入口进洞防空。1979年秋,笔者任铸造团支部书记时,经厂团委批准,于防空洞内种植平菇,对防空洞内的通道蔽室查探,清楚明了。</p> <p> 1972年6月,红山生产科成立,杨国立任科长,卢志新任总调度。继任科长张德宽,总调度王吉庆。下图分别为此后的生产科长吴国城,总调郭万民与计划员、科员的合影;党振铎、蒋国兴等的工作岗位照。</p><p> 上个世纪的生产管理,全靠计划员赴各车间核查,零件库清点,力求均衡生产,计划员不停于各单位奔波,辛苦至极。计划经济时期,企业人财物、产供销国家统管,红山依据一机部下达的生产计划排产,产成品发至西北一级站,由国家进行统一分配。</p> <p> 1972年10月,红山铸造车间落成,自兰州购进双排大间距冷风冲天炉,架拉专用供电网线,当年实现产品铸件自产。铸造车间当时的建制为一连,李凤翥任连长。1978年,梁东明于涛、张吉录等技术人员设计建造了砂处理线,期间,笔者与甘工大同班的10名同学,毕业实习参与了该项工作,目睹了夜半时分,张吉录手腕碾入<span style="font-size: 18px;">皮带机而截掌的事故场景。</span></p> <p> 1973年6月10日,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工会成立,王贵任工会主席。1978年10月,王贵出席“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10月,王贵被全国总工会授予“优秀工会工作者”称号。</p> <p> 红山创业时期起,师徒传帮带,岗位练兵,劳动竞赛,技术比武,加班餐送至现场,尽职作业,已成为红山运行的常态。红厂厂志人物名录中记载,三车间钳工谢恩明,1985年8月,被共青团甘肃省委授予“钳工状元”称号。</p> <p> 王文华主任于全厂职工大会上做总结报告。下图为工会主席王贵、副书记李春达、革委会副主任王建国、翟凤桐、革委会主任王文华、革委会副主任卢志超、付松山的会议照。</p> <p> 时获厂级先进个人的吴国城、李忠元。下图为工具科部分领导员工于粘刀房前的合影。</p><p> 1973年,红山招待所成立,于独身楼腾出六间房,后扩至三楼一个楼层,具高级房间6间,标准客房14间,并设置了43平米的会议室,服务人员共5名。</p> <p> 厂级先进代表赵贵民大会发言。陈克发、丁淑琴等在工作岗位上。下图为1973年,二车间镗铣班青工合影。</p><p> 上世纪七十年代,进厂三年学徒期,工资分别为23元/月、26元/月、29元/月,一级工37.5元/月,二级工44元/月。按工种粮食定量39斤-42斤/月。</p> <p> 陈玉钊、田呜皋、张绍义、邱淑珍、李树林、曹恩德、岳长久、梁长山,在各自工作岗位上。</p><p> 1958年进厂的老工人,仍为二级工,当时称“五八二”,工资44元/元,4-5口之家,劳得欠缺,工资改革迫在眉睫。</p> <p> 1974年初的全厂大会,厂级先进个人曹恩德、赵春山与厂领导李春达、卢志超、王文华、田秉信、付松山在大会主席台上。大会隆重表彰了厂级、基层先进个人和厂级先进单位。</p> <p> 红山工艺科部分技术人员的合影。下图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红山研究所部分技术人员的合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7年起曾占用独身楼成立临时托儿所,1974年建成红山托儿所,独栋二层面积1340平米,游乐场面积1850平米,芦淑珍任所长,保育员72人,入托幼儿480人。</span></p> <p> 1975年,铸造分厂王桂芬、王芝棋、赵增发、赵玉生、黄钟宇、吴必强的合影。下图为铸造分厂砂处理、型砂检验李芬、田秀华、徐新元、高宏勋、史宝安、郭天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6年3月8日,朱玉宝、王玉蓉、余巧云、金顺玉等18位女工获“红山三八红旗手”称号。下图为供应科、运输科部分管理人员、司机的合影。</p> <p> 张松元、李宝林、韩培生、及金萍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下图为李有吾、吕新民、米贵玉等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时获厂级先进个人的徐东平、苗景芳、樊树国;张小军、马文瑞、李宝柱;郭志学、孙义、赵贵民;丁润田等研球头的四组照。下图为1975年二车间民兵训练优秀射手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7年,由时任革委会副主任的卢志超主导规划,启建2635平方米的连通式研发大楼和试制车间,1978年投入使用,经一机部批准,正式成立天水红山疲劳振动试验机研究所。</p> <p class="ql-block"> 石璧城于1978年4月,出席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下组图为何其昌、杨俊芳、姜瑞丰、顾洪才的工作照。</p> <p class="ql-block"> 红山研究所所长<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陶质逊,</span>朱有章的工作照。下图为厂级先进个人马乐、王吉平、于涛、曹恩德与革委会副主任付松山在大会主席台上。</p> <p> 四车间张赤、三车间张家驹,在铣床岗位上。下图为厂级先进个人杨盛轩、杨祝中、岳长久、卢长城、孙绍忠、尉立新在大会主席台上。</p> <p> 工艺科奚菊祥、彭宝华、印利民、杨月华、李淑、肖祖文的合影。下图为六车间部分技术人员和技工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耿新祥、王庆昌、曹恩德、侯德玉等在工作岗位上。下图为八级大工匠刘积臣,在车制工件。刘积臣后任红山教育科科长,教育中心主任。</p> <p class="ql-block"> 千新杰、石伟光、徐衍学在工作岗位上。下图为红山检查科第三检查站王广达、武惠珍、张志嘉、陈书峰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王文华主任与年度先进单位四车间杨盛轩主任的合影。下组图为黄钟宇、卢长城、梁军、李文昌的工作照。</p> <p> 1978年8月14日,甘肃省机械工业厅批准撤消革委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王文华任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厂长,田秉信、卢志超、翟凤桐、付松山任副厂长。下幅照片为红山早期技术团队照,所有技术人员均于厂办公楼内工作。</p> <p class="ql-block"> 王大坤、潘洪庆、姜书桂、王吉平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姜书桂工作的检验科计量室内,拥有红山自制的1000kN、300kN、60kN二等标准测力机,10kN、1kN静重式标准测力机,承担红山各种规格测力环、传感器的计量标定工作。</p> <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下旬,党委副书记翟凤桐,原吉林省劳动模范王文诰,四车间党支部书记苏凤英一行三人,参加“全国机械工业学大庆会议”,红山厂被一机部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红山四车间被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p> <p> 红山工会干部员工于厂办公楼前的合影。下图为工会、组织科、宣传科、武装部领导、科员于红山大门前的合影。红山工会设劳动鉴定、文体活动、技术协作、女工、计划生育、退休职工六个工作委员会,专职工作人员10人。</p> <p class="ql-block"> 张国誉、冷德芳在岗位上。高殿全、徐绍武指导樊丽珠刨加工。刘光辉、康旺、王孝平、霍立东合影。下图为动力科吴越、刘国平、冀晓军、戴铭金、刘元生合照。</p> <p> 1978年8月14日,红山厂党委书记耿诚提任甘肃省机械工业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文华任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党委书记兼厂长,翟凤桐、李春达仼副书记。1979年10月6日,郭世远提任为红山厂副厂长。下图左为许智华,1974年11月-1975年6月,任红山革委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周连芳老师傅在铣床刀具改进演示会上。下图为红山检查科早期干部员工集体合影。</p> <p> 1979年3月8月,红山第一届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召开,正式代表151人。邵荣生老师傅、王贵主席、苏凤英副主席在职代会上。下图为三车间车工班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红山第一届第一次职代会无合影照片资料。下幅照片为1983年4月召开的红山第三届第一次职代会代表合影。</p> <p> 自1978年起,卢长城担任铸造团支部书记期间,先后组织完成了10t低压轨道式电动平车建造,突现了横跨清砂、烘窑、造型、浇铸四工段的砂箱转运和烘窑技改项目。组织劈铁,灯节照相等营收,先后赴西安、华山、成都、峨眉山、上海等地旅游。此后,铸造团支部为红山托儿所制作了五架大型游乐器具。</p> <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与宋晓阳、李忠元、赵丽萍,赴兰州参加省团代会,卢长城获团中央“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和团省委“甘肃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下图为周连芳组织学习“四届人大“文件,周连芳周边人员为李友吾、刘玉魁、韩小友、陈日兴。</p> <p> 总会计师杨祝中,总统计师丁长青,程勇,刘生在工作岗位上。下图为1979年红山先进科室生产计划科的全员合影。</p> <p> 1979年12月,红山经营科成立,张业任科长。图为早期经营科管理团队照。下图为红山礼堂全厂职工大会场景照。</p> <p> 自1968年9月红山子弟学校成立后,1975年5月,红山“七.二一大学”创办。1980年7月红山技工学校成立。红山教育中心拥有教职员工70名,教室24间,面积6400平米。下图为何其昌与郭炳云、陈木森;饶大森、程万里;谢国民、杜锦浦、王井堂;曹恩德、张松元、李祥吉、田铁根的合影。</p> <p> 翟凤桐、王贵、张书山、邱淑珍在工作岗位上。刘长荣、华景元、米贵玉、赫广英、李树福、赵世民的合照。</p> <p> 1981年12月,红山职工医院落成,设内科、外科、放射科、妇产科、口腔科、B超室,病床30张,35名医师护士,建筑面积1625平方米。两幅照片为红山医院,部分领导、医生、护士的合影。</p> <p> 红山医院吴郁周大夫和赵永录院长的工作照。下图为红山运动会,长跑比赛前的场面照。</p> <p> 红山工会因地制宜,经常举办不同型式的登山比赛、马拉松、拔河比赛、蓝球赛、足球赛、乒乓球、羽毛球赛等各项体育活动。春秋两季的职工运功会,更是厂工会和基层单位热衷组织和参与的体育活动。</p> <p> 红山工艺科段增友、郭相君、赵飞、肖祖文、夏仁华、蒋美珍、童隆玲的合影。下图为赵飞指挥工艺科即将参加歌咏比赛的演练场景。</p> <p> 1981年,三车间党支部获红山优秀党支部的党员合照。下图为王文华带队赴青海重型机床厂学习期间,于西宁塔尔寺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卢志超、张秀霞、石璧城、揣景德、唐恢俊技术方案会审中。下组图为王科安、徐泰来、潘翠萍、蒋国兴电控调试工作照。</p> <p> 红山管乐队经常参加天水市区的文艺演出,在红山每年举办的文艺演出中,是一支训练有素,最为活跃的文艺团体。</p> <p> 红山文艺演出队赴天水市演出后的合影。下图为红山管乐队集体照。红山业余宣传队多次荣获天水市文艺汇演先进集体。</p> <p class="ql-block"> 汪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进长材厂,后随厂迁至红山,至1992年退休。先后为六任厂长担任厂办公室主任工作。下图为胡兆民、张绍义、汪颖、丁兆福、王长顺、王文诰、黄德贵、王存福、王芳、丁润田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李强娇、郁立陪同美国英斯特朗公司客人造访红山。下图为美国MTS公司专家到红山洽商模似地震振动台联合研制业务。</p> <p class="ql-block"> 石璧城、赵金阁、李强娇、蒋国华、谢模圣、姚世盈、郁立访问MTS的合影。下图为同济大学模拟地震振动台验收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红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与MTS合作,先后产成4mx4m、5mx5m、3mx3m模拟地震振动台,分别安装于同济大学、哈尔滨工力所、中国科技大学。下图为德国HBM公司造访红山时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职代会后的小组代表合影。下图为苏凤珍退休时,老同事的送别合影留念。</p> <p> 1982年10月1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方毅,莅临红山厂进行考察。</p> <p> 石璧城总工向方毅副总理介绍电液伺服疲劳试验机产品。下图为方毅副总理于红山总装车间,观摩试验机产品的装配与调试。</p> <p> 红山二车间也被称为大件车间,各种龙门刨、龙门铣、单臂刨、大型铣床、镗床、3.4米立车、8米卧式车床、落地镗等设备林立。</p> <p class="ql-block"> 总装车间内,整装待发的600kN度盘式液压万能试验机。</p> <p class="ql-block"> 总装车间内,2000kN度盘式液压压力试验机产品调试现场。</p> <p> 卢志超总工为中国首台试验机研制领导人之一,享国家特供专家高干待遇。六五计划期间,自京承接国家重点工程100t动态电子轨道衡项目。</p> <p> 100t单台面动态电子轨道衡由周有守、陈日兴、王思桂、李景双、张兆宁等进行产品开发设计。</p> <p class="ql-block"> 1981年12月,红山首台100t动态电子轨道衡,安装于辽宁阜新电厂,并通过一机部和水电部的联合产品鉴定验收。</p> <p> 1981年,卢长城担任铸造分厂厂长起,着手治理铸造翻砂的“脏、乱、差”,分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内部全面整改,车间</span>外墙粉刷,建成红山第一座温室花房和喷水池。</p> <p> 在铸造废渣场上,自行建造了环翠园、紫云亭、艺术围墙、梅花门、假山喷池、月季花圃,铸造园林成为了职工、学校休闲玩乐,照相留影的新景观。</p> <p class="ql-block"> 1982年10月1日,三车间铣工班员工的合影。下图为六车间电工三班员工的合影。,</p> <p> 1983年3月5日,甘肃省机械工业总公司任命郭世远为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厂长。1983年5月7日,刘浚任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副厂长。</p> <p> 1983年7月,厂组织召集红山中层以上干部莅临铸造分厂,观摩分厂整顿项目和园林建设。下左图为卢丹与妹妹邢潇于铸造环翠园的留影。下右图为彭宝华、焦芳菊调离红山前于铸造紫云亭前的留影。</p> <p> 上图为张智邦老师设计、铸造分厂自制的铸铁喜鹊登梅。1983年2月,红山蓝球场迁至红山礼堂前,改建为绿化区域,自六车间抽调侯德胜,进行绿化管理。</p> <p> 1983年8月,王文华、郭世远、刘浚陪同一机部仪表局苏天局长游览麦积山。下图为红山党群政工人员的麦积旅游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3年9月,王文华调天水地委行署仼副专员,欢送会后,拍照了两张红山中层以上干部的合影。</p> <p> 1983年9月5日,红山党委副书记翟凤桐提任为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党委书记。下图为厂级先进个人周武权、李宝柱、李润元的会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刘浚、王文华、苏凤珍、杨德臣、梁长山于办公楼前的合影。下图为付松山、赵家麒、张鸿起、徐绍武、王文诰、杨德臣、孙远达的郊游照。</p> <p> 王文华后提任天水市市长兼市委副书记,1993年退休后,任甘肃省政协常委。</p> <p> 红山副总工程师林钧田,兼任红山工艺科长时期的工艺技术人员团队照。红山已具机加、焊接、钣金、电镀、锻造、铸造、热处理等<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方位的工艺设计编排能力。</span></p> <p> 上世纪七十年代,红山仅有邹仲逊、卢志超两位高级工程师,1980年技术职称套改晋升中,套改为技术员34人,助理工程师158人,晋升助理工程师9人、工程师114人,石璧城晋升为高级工程师。1974年-1984年,先后有21人赴欧、美、日等国进修考察。</p> <p> 下图前排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文先,魏新岐,吴金阁,王万钦,王迺秋,刘彬平,后排为</span>杨国栋,张映成,王平顺,李润元,丁锐,苏明,曹建邦于天水北道水上公园的合影。</p><p> 本部《红山创业众志成城》美篇,共收录照片252幅,选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演奏的《辉煌时刻》为背景音乐,本篇收官之际,附诗《思忆红山》,以珍记历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忆红山》· 卢长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魔都魂萦书史卷,万千思绪泛巨澜,</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披肝沥胆砥砺行,壮怀赤诚建三线。</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流砥柱豪情鉴,众志成城奏凯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忠肝义胆凌云志,辉煌业绩筑峰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产品研发谱新篇,硕果累累天下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艰苦创业几代人,行业排头英名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亲情无泯来日还,回首再叙鸿图展,</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思忆红山缘久远,遥系千里共婵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