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父亲入伍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一九六一年四月,国家应征兵源,我是益灰共青铁路第一批应征对象,我入伍到了四川阆中县海军第四航校,经过四个月的新兵训练,我被分配到该校高炮实习营八五炮连仪器排指挥班,由于我在部队一直表现好,一九六二年六月二十六日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十二月被调到本校校务部管理科当公务员,六三年九月被任命为公务班付班长,六四年任命为班长, </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六年五月,全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院校属“四大”单位,我们机关官兵都得参加“四大”运动开展,搞了一年多的派性斗争,一九六七年十二月进行大联合,我校经过海军司令部批准,成立海军第四航校革命委员会,我被推选为革命委员会委员。</p><p class="ql-block">一九六八年二月,全军因文化大革命两年老兵退伍了</p> <p class="ql-block">海军四航校大门(借图)</p> <p class="ql-block">海军四航校的全称为“海军航空兵第四学校”,1960年创办,1966年停止招生,1973年撤销并解散。远离大海的阆中,当年为何被选中作为海军四航校的校址?这所学校创办仅仅几年时间为何又停办?这勾起了家住阆中市军干所85岁的离休干部、原海军四航校教官赵同均的回忆—— 阆中荣校成其“前身” 阆中市区北边,有一个占地2000余亩的军营。一直以来,当地人将这个地方称之校场坝。相传,此地原为明清时期演武厅的操场,后来操场废弃,人们习惯称此为校场。废弃后的校场连同周边坝子,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有了“用武之地”。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8年,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决定,在阆中建机场,很快,建场工程处成立。据《南充市交通志》载:机场占地1626亩。经1938年1月11日、1938年10月9日、1944年5月三次修筑,投资33万余元,终建成跑道长800米、宽80米、可起降一般轻型飞机的机场。 新中国成立不久,抗美援朝开始,为安置朝鲜前线受伤人员,阆中飞机场被决定建一所荣校。后来,荣校完成历史使命,其校址被闲置。这块被闲置的军产,尔后为海军四航校选址,提供了基础。 地面防空催生“四航校” 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提出: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1959年,随着对敌军事形势的变化,培养海军航空兵地面防空人员成为当务之急,而当时,再创办一所学校却没有地方。 赵同均时任海军炮校防空系训练通讯学员大队参谋长,据其回忆,当时海军航空兵司令员与成都军区司令员是老战友,两人相遇提及此事,这位司令员表示支持,将阆中荣校作为四航校校址。 1960年,海军炮校的防空系和通讯系搬至阆中,赵同均随系从青岛迁移到川北的这座古城。次年4月,海军航空兵司令部正式命名阆中这所学校为“海军航空兵第四学校”。 “当年计划还要创办三航校,但后来不知为何,三航校未建起来。”赵同均说,创办后的学校共设3个系:高炮、雷达、通讯。 该校毕业生均是军官 “一座偏僻的川北小城,突然冒出一所海军学校,一时间令人不解。因此,在当地人的眼中,这所学校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学校的首任政委是邓楚白,系海军航空兵二师的政委。首任校长张祥。接任校长张保华,海军航空兵二师副师长。教员来自军队院校。学员全是选自部队具有初中文化、表现良好的现役军人,毕业后即安排排长、连长职务。 为教学方便,学校引进了8架退役的苏制歼五、歼六型歼击机,供学员们操练。虽然学校主要培养高炮、雷达、通讯人才,但培养飞行员所有的地面器材,学校都有。到1965年初,海军四航校创办成型,学员人数最多时达八百多。此时,学校创办之初的3个系撤销,改设维修系。专攻轰炸机、歼击机的维修。 学校撤销教员各奔东西, 1973年9月初,在经历了8年“停教”之苦后,作为最后一名离校教员,赵同均终于告别四航校,他接到命令,前往海南岛三亚,在那里的南海舰队某场站任副站长。此前,学校上百名教员们,分别分到青岛、大连、太原等地继续职业。而邓楚白则分到东海舰队政治部任主任,张保华被分到南海舰队任航空兵副司令。 1966年,学校就停止了招生。此后,学校的教学陷于瘫痪。40年过去,昔日海军四航校的校舍大都被改造一新,唯有当年的水塔、游泳池、以及停飞机的“机窝”仍在,并见证着“海军航空兵第四学校”的那段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