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年一一“祭爷”烙干粮饦儿

小溪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北方人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小年,我们关中一带的人这天都会尽可能地早点儿回去,跟家里人一起热热闹闹过小年。</p><p class="ql-block"> 当地传统的风俗习惯是早上吃饺子,下午摆上美味佳肴,一家人喜庆团聚,在觥筹交错中互道祝福。最隆重的仪式还是晚上“祭爷”(祭灶火爷也有叫灶王爷的),必不可少的一项就是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烙干粮饦儿(又叫饦饦馍),一般分两种口味,一种调和的,一种原味。据村里老人讲灶王爷要去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苦乐善恶之事,所以烙的第一锅饦饦熟了,先要点蜡、燃香、放鞭炮,请灶火爷回来,然后用盘子盛上三五个品相好的贡到为灶火爷做的架板神台(在灶火旁的北面或东面墙壁上方大约一人多高处做个可放东西的架板儿)上,与提前放好的糖果副食一起供他享用。屋主人跪拜、磕头作揖求灶火爷去天宫多多为自家美言,争取回来时能给家里运来福气,添纳吉祥。</p><p class="ql-block"> 除祭爷之外,民间还流传着烙干粮饦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这天烙饦饦最好烙的多一些,保证家庭成员人人都有,还要为每个出嫁的姑娘或者在外求学、上班的人都留上一份干粮饦儿,谁家留的越多,吃的人越多,寓意人丁兴旺,来年给家里搬回的粮食就越多。因此各家都会在这天想方设法把干粮饦饦做好做多,图个吉利的好兆头。现在想来各种说法都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的记得那年二三月间,姑姑带着她三个月大的孩子回到娘家来,奶奶翻箱倒柜找出给她特意存留的干粮饦儿,非得让她吃不可,那时姑姑坐月子还没过百天,用牙使劲儿咬都咬不动,干硬的干粮饦饦撞伤了她的牙龈,馍上竟然沾着一些血丝,她一气之下把那个干粮饦儿扔到一边。奶奶顺手捡起来说甭学瞎,不敢浪费,这干粮饦儿吃了对我们家有好处,夸这馍在做的时候她如何用心,除了加油和盐外还在面里放了花椒、芝麻、小香和葱,不吃就不知道到底有多香、多油、多有味儿,婆婆妈妈说了好一阵儿,姑姑嫌烦,一时也犟不过奶奶,只得要过来用开水泡软把它一口一口吃完。奶奶祈求全家衣食有余的心愿实现了,甭提有多高兴,抱着小外孙坐在炕头上乐呵呵地给他说话,逗他笑,就像姑姑吃了干粮饦儿后好运气幸福日子立马就会呈现在眼前一样。</p><p class="ql-block"> 如今人们的生活富裕,节奏加快,随着城乡差距的逐渐缩小,网上购物、约车、叫外卖都是轻而易举的事,在农村老家,干粮饦儿早已不是什么稀罕吃货,更鲜有人像过去那样肯花大把时间劳神地泡酵面,发面,等面起,然后使碱揉面做剂子擀圆垞儿,没完没了一锅一锅地往熟烙。年青人图省事,为节省时间宁愿选择现吃现买,也不想动手做。即便自己做吧,一般也用发酵粉快速发面,放入烤箱或电饼铛几分钟就搞定,还能趁热吃上或香酥或松软的饦饦馍呢!</p><p class="ql-block"> 处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惊叹社会发展之快,变化之大。我们一边过着富足的日子,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现代化文明成果,一边又有怀旧情结,时不时地还想回味一下过去的清贫与苦涩。听“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有钱没钱,举家团圆”童声多么响亮,久久萦绕耳际……哈哈哈!时间越往前走我们的年味越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原味干粮饦儿</p> <p class="ql-block">这是调和干粮饦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