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言细语——辛丑年乡愁何处

游江

<h3> 游江 图/文</h3> <h3>城头灯笼挂起来了,而“过年”就是回家……</h3> <h3>夕阳西下,乡关是一条条路,有狗叫、鸡叫、鸭叫。</h3> <h3>  大足双桥,我在一次次的寻梦中踏来……那里有垅田,那里就是我的乡愁,乡愁是人们赖以耕种的土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h3><h3> 在今天的春节我不得不为每次出行而感动,因为交通更快捷方便舒适,用身份证扫码替代动车车票,减少了旅途中许多手续的麻烦。如果你不曾经历过了九十年代以前春运出行,真无法想象科技的改变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连新冠疫情防预期间高铁站检测渝康码都那么快捷,连我这么无生活能力的人都可以独自去坐高铁,欣喜回家,去丈母的家。</h3> <h3>  那土里生长的青菜,那山坡远处上的炊烟,那房屋围着的竹笼,田坎吃草的青牛,干枝上的野蜂巢,那些叽叽喳喳飞回树上的麻雀,水凼里的鹅,故乡你有一个生动的画面,摩托从田间呼啸而过,那背篼赶场的花俏媳妇……</h3><h3><br></h3> <h3>  没有那首诗有“低头思故乡”这么流传千古。所以诗人们要说真话,它带着芒刺会直戳你心灵,又可化解你寂寞的心,解读着你青纱的乡愁,那是凤尾竹的月光和板桥边游荡的船。想起故乡不仅是甜的,还有春天绿绿的江水,也有在下河洗衣打情骂俏的荡妇,那是春天播种的消息和河边猛长的野草。</h3> <h3>  乡间的路宽了,这安静的乡村早已燻过了腊肉,人们正期盼着过年,小年过了才是大年。</h3> <h3>  平生还觉村居好,丛丛麻雀闹人家,竹篱围成的院子,那是一个生态,老百姓千年的家庭就像那个样子,天伦其乐的生活着。</h3> <h3>  人在忙碌的生活,好像又不仅仅是为生活而忙碌……</h3> <h3>萝卜做成的咸菜随处挂在公路边……也不怕偷,</h3> <h3>地坝晾出了婆婆的手艺,这是新媳妇熬成了婆。</h3> <h3>  清明粑,这个季节吃正合适。有人对我说“如果要等到‘清明节’来时清明菜其实已经开了花,清明菜就偏老了,只有真懂季节的人才能说得出这样的话来,这叫“田头话”。</h3> <h3>没有水池的鱼、</h3> <h3>没有院子的鸡、</h3> <h3>没有荷塘的藕、</h3> <h3>就不能叫农村。</h3> <h3>  摇晃的竹叶,土地的菩萨。乡愁在这头,你在那头,芒尖的草,年年有鱼。</h3> <h3>  赶场天是最热闹的,上街喝2元一杯的绿茶,可以从早喝到歇。</h3> <h3>  猪板油写上18元每斤,也有人说他曾买成40元,我猜这可能是更好的土猪肉。</h3> <h3>  今天虽不是大足双桥2、5、8、10的赶场天,但吃一碗豆花6元,这半口多酒1元,这一共7元的一顿豆花饭才是肚子里的乡愁,而这永远不变的豆花饭,蘸水油碟是我赶场的重要理由,好吃下饭还不贵,豆花饭在重庆的乡间或小镇是朴实的,也是最吸引人的。</h3> <h3>  走进大足双桥老鹰岩,它在双桥去珠溪的一侧,珠溪属大足,如果沿着珠溪的濑溪河就可以顺汽船下荣昌万林古镇(以前又叫路孔)。有人对我说“乡愁是一块老腊肉,一只冒黄油的土鸡,还有会唱歌的鸭子”,其实这些都说不完。</h3> <h3>看看运气、打打川牌,</h3> <h3>过年过节、提前剃头。</h3> <h3>  “衣服穿不多,身上嘿热火”,“热喝”当地谐音字,暖和的意思。</h3> <h3>  这样的车,又经济又撇脱,又容易驾驶。去不远地方买个菜,顺便再串门走下亲戚到是一个好选择,只是三轮车不能开快了。</h3> <h3>  更加热闹的菜市场,人与人之间见面的话语好像突然多了起来,“大葱20元一斤,小葱15元一斤,蒜苗7元一斤”……过年临近菜市场成了流动的风景。因疫情原因减少跨区外出,可能春节期间又会培养出几个装着热爱厨房的人来。</h3> <h3>门前的脐橙、广柑、桔子正当时。</h3> <h3>  腊肉是川渝等地生活富裕的表达,如果你家过年过节不挂几块腊肉在窗上墙上,可能邻居都要笑脱大牙,证明你还没“脱贫”。</h3> <h3>  一些农家小院墙上会挂几串灶台烟燻过的腊肉,贴一个暖暖的“桃符”,“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之类的,人们希望每年生活越过越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