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林将军传(四)

李进勇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投降。浴血奋战了八年的中国抗日军民欢欣鼓舞,沉浸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之中。然而,随着八年抗战的胜利,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民族矛盾转化为国内严重的阶级矛盾。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统治集团调兵遣将,以“受降”为名疯狂抢夺中国人民的抗战胜利果实,积极准备发动全面内战,企图用战争手段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原大地,笼罩着内战的阴云。</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5日,鄂中军分区领导成员合影(前排左起:参谋长吴昌炽;政委文敏生;副政委李人林。后排左起:副司令员蔡斯烈;司令员罗厚福;政治部主任胥治中)</p> <p class="ql-block">  10月,李人林任江汉军区鄂中军分区司令员;1946年2月,任江汉军区副政治委员。</p> <p class="ql-block">1946年4月5日在应城杨家河陈家台参加鄂中地委扩大会议合影(第二排左起第三人为时任副政委的李人林)</p> <p class="ql-block">  6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遣10个整编师约30万人围攻中原军区,中原军区部队在李先念指挥下进行“中原突围”。时任江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的李人林与司令员罗厚福、政治委员文敏生率部随南路突围部队经过一个多月的苦战,突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到达鄂西北地区。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就地坚持,创建根据地。8月27日成立鄂西北军区,李人林任第四军分区司令员。</p> <p class="ql-block">1947年邓启群与李人林会合后,在江汉军区襄南军分区根据地抱着儿子战平留影</p> <p class="ql-block">  9月2日,中原局电示鄂西北军区并报中共中央,派一得力干部返回大洪山、桐柏山地区收容我零散人员,统一领导当地各游击队,坚持与发展该地区的游击战争。中原局来电中明确提出:“派李人林率一团精干部队返回原地。收容整理部队,以桐柏、大洪为依托,统一领导和坚持与发展该地区的游击战争。”9月8日,中原局再次电示鄂西北区党委并报中共中央,指出“派李人林率电台一部和部队渡襄河,到大洪山,联系当地力量,重创大洪山新的局面。”中共中央很快于10日复电完全同意并指出:“这样,鄂西、鄂中、陕南成犄角之势,牵制蒋军一大部分力量,协助华北、华中、西北,粉碎国民党进攻,这是你们的伟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直接赋予了李人林特殊的任务。而此时,李人林妻子邓启群已怀孕不能随军行动,他顾不上照顾妻子,只好把她送回老家天门县附近的渔薪河农村中隐蔽起来。</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率部五百人牵制敌四万多兵力,渡过长江打到湘西武陵山(此为武陵山现貌)</p> <p class="ql-block">  李人林受命后,将基干团一个连留给分区,自己率其余四个连及团部,手枪队,警卫排加上军区给他配备的一部电台和机要人员,以及机关的几名科处长,共491人,于9月22日从驻地南漳县果贺坪出发,急行军60余公里,23日抢占钟祥县最北沿之转斗湾渡口渡过襄河,歼灭两岸保安队和沿途乡保武装,顺利进入大洪山腹地。接着,在20天内,歼灭7个乡公所,击溃6个保安中队,会合了两支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并分出一个多连的兵力和部分干部,建立了两个县一级的地方党、政组织。</p> <p class="ql-block">松滋县1947年5月公文:报李人林、王定烈等渡江南窜扰,报省党部、省议会</p> <p class="ql-block">  这一连串的行动和胜利,使国民党军十分惊恐,武汉行营主任程潜、第六绥靖区司令官周嵒除令整编第六十六师第一九九旅从鄂西尾追他们进入钟祥县境外,还从河南、湖北调集14个保安团,并与当地保安队配合,封锁水陆要道,特别加强了襄河防务,又从鄂东调整编第七十二师新编第十五旅进大洪山协同“清剿”。李人林乃率部北上,在河南桐柏山区又会合了在当地坚持斗争的鄂豫边独立游击支队。11月下旬,为了统一指挥,李人林根据鄂西北区党委的决定,对部队进行了整编,改称鄂豫边游击支队,李人林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成立了中共鄂豫边区工委,由李人林任书记。这时,国民党军新编第十三旅又从平汉铁路东调到路西。面对如此严重的情况,李人林冷静地进行了思考和分析,认为当面之敌不仅有三个旅之众的正规军,更严重的是,在部队突围后,敌人大大强化了对地方的反动统治。于是他带领支队“用盘旋式打圈子的策略”,在鄂中、豫南广大地区内,以大洪山、桐柏山为依托,纵横驰骋,不断用远距离奔袭,化装奇袭等手段,摧毁许多敌人的据点碉堡,消灭大量的乡保武装。12月10日在枣阳琚家湾重创敌第一九九旅一个营,毙俘其营长以下100余人,缴枪120支。12月21日,又在随县桃园,全歼敌一个保安大队,活捉大队长以下200余人。</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松滋县上报李人林率四百余人,已过礼县、郝穴的公文</p> <p class="ql-block">  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华中、山东以及晋冀鲁豫战场连获大捷,国民党军为将被李人林支队牵制的三个正规旅抽出北调,加强了对鄂豫边游击支队的“围剿”。12月31日深夜,国民党第一九九旅分几路在枣阳杨垱将李人林部包围。在敌人突然袭击下,部队在黑夜突围中失去联络。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李人林以惊人的勇气,命令身边的司号员在离敌人只有500米的旷野里吹响了集合号,迅速将部队收拢。迎着1947年元旦的黎明向东突围。从豫南到鄂中,一连十多个昼夜,不是敌正规军追堵,就是保安队袭扰。部队整天在枪林弹雨中穿行,在这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部队应向哪里突围?李人林决定出敌不意,直奔襄南,然后相机横渡长江,转向湘鄂西武陵山一带,回到他当红军时战斗过的地区开展游击战争。但是,国民党军依然穷追不舍,李人林决定打一仗以争取主动。1月16日,在京山黑冲,李人林部以伏击手段将尾追之敌整编第七十二师工兵营和京山县一个保安中队全部击溃,毙伤敌100余人,缴获轻机枪7挺及大量武器弹药,而后,迅速从抗战时期就建立起来的一个秘密地点泗港,南渡襄河。待国民党军再次部署兵力反扑时,李人林部已去向不明了。1月22日,即农历丁亥年的大年初一,李人林巧妙地利用国民党军正在过年的良机,率领部队冒着大雪奇袭郝穴,歼灭保安中队170余人,巧妙地渡过长江,进入武陵山区,部队改称“江南游击支队”。李人林率部南渡长江,在国民党军的深远后方开辟了一个新的战场。反动报纸原来怕“影响民心安定,故报道极少”,这时却差不多天天都有报道,惊呼“局势严重”。国民党政府《湖南日报》发表评述说:“本月中旬以来,李人林一股已……窜入龙山及永顺,大庸县境,王定烈与之呼应……两‘匪’窜湘以来,为时约两月……”《国民日报》的“慈利通讯”惊呼:“由于‘奸匪’在湘西的窜扰,现在全湖南人的眼光都集中到湘西这一角落来了。湘西的命运将是湖南全省的命运,恐怕也是中国整个西南的命运,这个问题不容我们过分的忽视。”这里所说的王定烈,是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二旅第四团团长。王定烈从截获湖南国民党军的电报中获悉:“共军李人林部300余人,从郝穴镇渡江,进入我省境内……”他感到十分惊奇:“怎么会有这种事!莫非天上掉下来的不成?”此时,鄂西北军区参谋长张才千率第四师第五团正在鄂西北荆(门)当(阳)远(安)地区,国民党军新的围攻即将来临,正在考虑如何跳出圈外与国民党军周旋,即致电李人林,询问长江以南国民党军情况及渡江地点的选择问题。李人林即复电云:“长江到处可渡,就看决心如何”,于是张才千率第四团和警卫团,于2月14日在古老背镇南渡。</p> <p class="ql-block">李人林曾带领400多人的小部队,牵制敌人,从郝穴渡过长江(这是郝穴现貌)</p> <p class="ql-block">  国民党湖南省主席王东原得到这个消息,立即下令各县武装与地方零散武装力量配合“清剿”。军管区副司令王育瑛督剿,布告称:毙、俘李人林、王定烈者,赏大洋十万。同时,蒋介石先后调正规军五个旅之众,向中原部队追击和清剿。经过数次战斗,冲破国民党军的数次围剿,2月24日,李人林率部到达五峰县红鱼坪,与张才千部在敌人的后方会合了。李人林和王定烈相识后,却被敌人乱点鸳鸯谱配为“夫妻”,闹得人们啼笑皆非。在王定烈团有个唯一的女文化教员名叫梁桂华,每天收听新华社的消息,部队集合时,由她在队前传达。久而久之,被敌人的探子将她误认为是王定烈。每当他们的报纸上出现李人林和王定烈的名字时,总要在王定烈的名字后边加个括号注上一个“女”字。再后来,国民党的报纸就干脆说李人林和王定烈是“夫妻”。国民党捕风捉影的荒唐情报引出了笑话。李人林的爱人邓启群后来听说他又娶了“妻子”,很不理解,等他们三人见面后,她才解开疑团,王定烈开玩笑地说:“你是大夫人,我是小老婆嘛!”大家不由地捧腹大笑。</p> <p class="ql-block">1946年9月,李人林任鄂西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时,受命率部前往大洪山、桐柏山区,创建新区,牵制敌人,减轻华北、华中、陕南根据地的压力。当年打游击的大洪山、桐柏山等地人烟稀少,如今已成为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p> <p class="ql-block">  从1947年1月起,李人林率部突袭江陵郝穴镇,横渡长江,深入江南敌后,威震大江南北,李人林的名字十分响亮,国民党军重金悬赏捉拿他。延安电台也经常报道李人林的战绩。他的部队吸引、牵制敌人最多时竟达四万之众,几乎百倍于己。不仅减轻了敌人对我鄂西北根据地的压力,同时对配合其它战略区域的作战也作出了贡献。他活动的武陵山地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鄂西北战略区的一个重要基点,成为总部局中的组成部分。毛主席在《三个月总结》一文中指出:“在鄂东和鄂中均有部队坚持游击战争。这些都极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继续援助着老解放区的作战,并将对今后长期战争起更大的作用。”从而把李人林部的活动提到了战略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1946年中原突围后,李人林率部进驻武当山创建鄂西北根据地,任鄂西北军区江汉军区副政委。图为武当山风景</p> <p class="ql-block">  中原局的领导同志李先念等称赞李人林部的行动“是在敌后发展游击战争,闯出了一条新路子”。后来,李人林向中共中央、中原局报告了率部单独执行任务5个月的斗争情况和经验。他总结的正反经验教训主要有七条:一是死守一块地区打“小圈子”是不对的,应该不限制的打“大圈子”。二是领导干部要有坚强的决心。三是在军事上要跑又要打,单纯的跑是垮,单纯的打也是垮。四是在战法上,用远距离伪装奔袭敌人,在情况许可时不打,采取软的方式,即可把敌人全部缴械。另一种就是埋伏,这种战法缴获大,伤亡小。五是在打“大圈子”的方针下部队活动地区,一般的不适合大山,又不适合交通要道,选择小山地活动最为适宜。六是在领导上要多发扬民主,可集思广益,再则上下容易团结一致,不会互相埋怨。七是活动兵力以两个营为宜,太少则对付不了多的敌人,过多则目标大,行动不便。他在敌后坚持游击战争所起的作用和独创精神受到党中央的重视,周恩来副主席亲自指示将报告转发给华东敌后各游击队的领导同志,推广他的经验。</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本文摘自《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第21卷(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编撰,冯抗胜执笔)</p> <p class="ql-block">编辑整理:李进勇,号兰亭轩主人,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生于李人林将军故里,擅书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