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那些消失了的年俗

半月茶居

<p class="ql-block">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p> <p class="ql-block">在霹雳啪啦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在和暖的春风中迎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这是王安石的《元日》描写农历新年时的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往昔的岁月仿佛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过年是农村最大的一笔开销,好多庭家主妇更是提前半年就开始操心了,如将食用后的南瓜,冬瓜等种子一点点收集起来,晒干留着过年招待客人用,家家在立冬之后就忙着晒红苕干,蒸冻米,爆米花,酿米酒等,其中冻米糖是家家的标配,每家最少也要加工五六十斤糯米做的冻米糖。冬至一过家家就忙着炒冻米,做米糕,做豆腐、炸油豆腐猫耳朵、置备各式腊肉干货,年前几天还要提前包好多粽子,打好多年糕,购好当地特有的贡面,本地人叫索面,我们江西来浙的后人都叫挂面等,连鸡鸭猪鹅等平时难得一见的奢食,在过年时也成家家必备的硬菜,为得是让家人过个体面的新年。</p> <p class="ql-block">曾经看过一篇报道,一公社水库管理人员在自己撰写的一篇报道中写到:六十年代他们一家三口住在水库工房里,水库由于地处偏僻,加之那时生产队没有休息天,农民被圈在土地上,不可随意流动和外出,故而信息极端闭塞,因记错了过年日子,提前腊月25就把为过年准备的一块肉烧吃了,5天后偶然得知今天才是年三十,无奈袋里空空没一分钱,晚上一家三口只好将就着把茄子当红烧肉烧了吃,尴尬地对付着过完了年,现在想想那时人们日子过的是有多窘迫。</p> <p class="ql-block">过年,首要的习俗是“掸尘”,也叫“扫尘”,“除尘”,“除残”,“打尘埃”,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和“晦气”统统扫出门,正月初一这天是不扫地的,非要扫也是从外往里把垃圾扫到一边,绝不可把它倒掉,否则就意为着财富外流,来年会破财,这天所有人除了弄吃的也不会再做其它家务和农活,寓意也是一样的,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p> <p class="ql-block">年前二十四晚上家家开始祭灶神,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司命灶君”,红纸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贴在灶台上。在祭灶神时都会备些糖来招待灶神,据说这天晚上灶神会上天向天帝汇报民间一年来的善行和恶行及所作所为,各家为防灶王爷说自家坏话,就用糖招待灶王爷,灶王爷吃了自家的糖就不好意思上天去说自家的坏话了,也有用糖粘住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开口,防止他上天乱说话之意,尽量甜言蜜语说些好听话,以报佑全家老少平安、健康、如意等美好祝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过年那天早上,先从捞年夜饭开始,也不知这一习俗是那传来的,烧好粥捞出米饭,用蒸桶堆尖为止,再在饭上用红纸松粕枝插上,桶上写着福字,留着祭祖备用,之后才开始一天的年夜饭准备。</p> <p class="ql-block">午后半晌开始贴春联,祭“土地爷”、祭“先祖”等,祭土地爷时点上蜡烛,插上香,摆满一桌的菜肴,恭请“土地爷”到来。让“土地爷”吃饱喝足,保佑新年风调雨顺,让粮食丰收,家畜兴旺,免灾免难,保佑一家人工作顺利,家庭美满。</p> <p class="ql-block">最后才是“祭祖”,把家里的美味佳肴、美酒佳酿奉上,摆满好多块“八仙桌”。酒菜形形色色,丰富多味,包括各种各样的水果。人们放鞭炮放烟花,烧金纸银纸,合掌叩头,礼拜祖先,在烟火嘹绕中一年最重要的年夜饭就算正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在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家里很穷,妈妈精打细算,厉行节约,她积攒一年到头的美味佳肴,我们只有过年才能略微享用。那时候农村过年,不像现在城里过年可以下馆子。年夜饭有的美食,头天晚上就得开始煮,如猪脚,蹄髈肘子及肉烧萝卜等就是头天晚上开始炖,且要炖满满一大锅。满屋子里都充满着馋人的肉香味,灶膛里火彻夜通红,每个房间都彻夜亮着煤油灯或柴油灯,总之无论如何灶火不能熄,房间不能暗,堂屋供桌上的香火不能灭,这样才能寓示着来年丰衣足食,生活火火红红,蒸蒸日上。</p> <p class="ql-block">我家人多,兄弟姊妹七个,那时条件艰辛,端上桌子的菜肴,荤菜不多,主要有肘子、猪头肉、鸡鸭鹅肉等为主、也有猪脚煮黄大豆、酒糟烧带鱼,红烧肉炖油豆腐、海带,萝卜等蔬菜,除带鱼海带等供销社可购买的外,大部都是自家养的和地里种的(除红烧肘子、鸡肉等可尽情吃外,其他的荤菜一般不吃,要留着正月待客及元宵节晚上用)。唯一缺少的是年年有余(鱼)这道菜,因为是山区除公社水库年底捕一次鱼却要供应整个公社,加之家里人多,经济状况差,也不大买得起鱼,故每年的年夜饭吃鱼一直是我们的奢望。</p> <p class="ql-block">猪头的拱嘴、耳朵、猪舌头、猪腰、鸡大腿等当会留下过客时做下酒菜,自已是不舍得吃的,尤其是鸡大腿一般是外甥或正月里未来小舅子来做客才能享受到的待遇,那是一种纯朴民俗的体现,是待客热情大方的方式,是彰显富余的表现手法。</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期间,生活紧张,粮食匮乏,肉食尤为稀缺,吃年饭时,每人先吃一碗自酿的糯米酒,也有奢侈一回买一瓶瓶装酒喝喝的,但一般是女婿过年送来的,平常农家是不敢奢望的。</p> <p class="ql-block">没有电视,没有娱乐,吃好饭大人还要守岁或兄弟家轮坐喝酒,我们兄第几人或串门或翻看我平时舍不得拿出的小人画,或对着关着的大门跳,企望来年长得更高点,待到临近深夜时,妈妈就给我们每人分一把刚烘好的花生,瓜子(不能早分,否则分了我们就早早去睡了,那就会少了过年的气氛,记忆中我家从没有守岁到天亮的习惯,故财神从不肯光顾我家,日子就一直过得紧紧巴巴的,直到我们兄弟都成家各自分家独过后才开始好转,那也是九十年代以后的事了,那得感谢咱本族爷爷小平公的改革开放,否则像我等破产地主家是不可能有出头之日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儿有个规矩,年三十正堂大门关上是不能轻易再打开的。正月初一早上一家人起来,燃香焚烛,祭拜四方诸神,才会隆重地把门打开,希望能得到上苍的眷顾,来年出入平安,开门大吉。因此门前树上都会贴上红纸,写上吉言,连住牲畜的鸡鸭猪羊棚也不例外,写上如六畜兴旺,童言无忌,岁岁平安等,祈求来年顺风顺水,家庭事业兴旺发达,记得我参军的那年是86年即虎年,因早上3一5点是寅时,有些人家就说要么赶在3点前开门,要么就等晚上6点后开门,因早上3一5点的虎是出山虎,是要害人的,天黑后的进山虎才是安全的,故有好多人家硬是一天没开大门,白天进出都从小门进出,但大部人家不按此出牌的。</p> <p class="ql-block">农村走亲戚,从正月初二开始,到元宵节才结束,农村人走亲戚,新年最隆重的是请新女婿,新女婿就是前一年结婚的女儿、侄女、外甥女等的新郎官。初二起开始拜新年长辈,叔伯姑家,姨舅外公家轮流请客,顺序等都是年前约好的,但第一家必须是从丈人家开始。新女婿拜新年的礼物,一般是糖、糕点等商店购买按一定标准包装的礼物,招待的这家长辈只能像征性地收一样礼物,大部份的礼物最后还得回到新女婿手中。轮到请新女婿的,主家请来的陪客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让新女婿多喝酒,直到喝醉主家才开心,否则会被认为主家不热情,没招呼好新女婿,会被人说嫌话的。所以新女婿为喝酒与人结下仇也不会少见;但也有新女婿套路深酒量好,或能说会道或会装醉或主家有意配合让新女婿过关的。据说所有亲戚都请完了,丈人要回请所有请新女婿的主人,新女婿在丈人家必须尽情喝到醉,否则丈人会不开心,以后养猪会不发的。因我参军外出直至成婚,一直在外定居,具体情况究竟是否属实就不很清楚了。各家请新女婿的下酒菜,十分丰盛,什么猪嘴耳朵,肚条舌头,鸡鸭鱼肉,腰花豆干,瓜子花生等一应俱全,家家户户,桌上摆的下酒菜的干盘子,少则十个,多则二十 ,酒席之上,推杯换盏,你来我往,酒过三巡,划拳行令,非常热闹。</p>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村里很热闹,小孩喜欢的吃喝玩乐应有尽有,家家桌上都备有用冻米做的冻米糖,桔子、瓜子等食物,家家也都很热情,脸上都是笑意盈盈;再精明的人这天桌上的食品都可以免费品偿,没人会说什么。偶尔条件好点的人家冻米糕是用油炸并且用白糖配饴糖做的,大部人家是用砂炒冻米红糖做的米糕。这天大家是不会走亲戚的,偶有新女婿例外,会下午来做客。这天我们当地人早餐基本以挂面即贡面为食,挂面又叫长寿面,寓意很美好,吃了长寿,正月走亲戚也是先吃碗长寿面当点心,这是当地特有的规矩,偶尔也有人以糖沾水煮年糕代替,但寓意是差不多的,都很美好。之后早餐以粽子年糕为主,辅以年前就炒好备用的八宝菜(萝卜,肉丝,马蹄等多种材料配成)为食。</p> <p class="ql-block">我的过年情结,虽说不是与生俱来,但在我脑海里,已经根深蒂固,昔日农村过年的丰盛美食和热闹场面,至今历历在目。近几年回老家所见景况,远不如前,不少优秀传统,有的濒临失传,有的销声匿迹,如灶膛不熄火、拜新年之俗和恭请长者坐上席之礼等等就是如此。每每想到此处,总有怅然若失之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