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最好的劝告方式:不劝

书林漫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曾竭力地劝别人,也劝自己多读书,读好书。我想尽了各种办法去促成这件事。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好建议,人们都应该顺利地接受我的劝告,热烈地掀起读书的热潮。只要一想到在我的劝说下,孩子们扔掉游戏机捧起了书,大人们扔掉麻将捧起了书,老人们扔掉纸牌捧起了书,我的眼圈都会发红的。但是,我发现我白费力气,我的劝告没人听进去,没有应有的反应。孩子们玩游戏玩得更欢了,大人们的麻将摸得更久了,老人们的小牌看得更勤了。无人理会我的劝告,没人洗心革面投靠到书籍的阵营。至于我自己,劝告别人的同时,自己的读书都有了松懈和倦怠。把触角向外伸展,我还能感受到异样的目光,这其中有抵触和冷眼,也可能有恼怒和嫉妒恨。当然有感激和敬佩,但是我觉得那是顺理成章的,只不过数量太少,令人遗憾。我很伤心,很失败。我意识到,我的愿望很美好,但是现实很冷酷,甚至很残酷。我不能不自我反省:我做错了吗?我做错了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也许我不该劝人读书?也许劝人读书这件事本身没错,是我的劝告方式错了?那么,什么是最好的方式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小的时候,不好好念书,奶奶用笤帚疙瘩打我,我是怕了打才把心思用在了书上。回忆童年往事,很少能想起奶奶的劝告,我是指那种语重心长的劝告。我猜测,不是奶奶不会那样劝告,而是奶奶早就知道那样没用。正像我才觉悟到的一样,正面的劝告达不到预期,该当不是最佳的选择。那么奶奶的方法就是最好的吗?我很不能认同。这不是因为笤帚疙瘩落在我的屁股上而没有落到你的上。而是因为打的结果很可能适得其反,让人更加讨厌读书。不可能人人都像我一样,打哪指哪儿。打的这一招,也可能是笤帚疙瘩拉远了孩子与书的距离。再则说了,笤帚疙瘩怎么好用在成人的身上?谁有那种资格或权威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对比法。孩子妈妈对儿子说,你不好好读书,就去种地,或者去打工。于是,有一些孩子不想种地或者给人打工,就好好读书。这种方法走到极端,很有些侮辱被比较对象的意味。再则说了,有的人就喜欢种地,你让他选择种地还是读书,他乐不得地选择前者,正入彀中,如了他的心愿。这里边有一个判断标准的差别,你认为是蜜糖,在他可能就是毒药,或者是调个过。如此说来,这似乎也不是最好的劝告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后,还剩下一种方法,不劝。也许这是最可取的,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当你各种办法都试过了,都没有什么成效,你可以选择放弃。不,是无为。因为这样是最经济的做法。前些种方法的投入都或多或少大于零,其收微乎其微,甚至起反作用。而劝的投入就是零。没有投入,也就不存在亏损的问题。这笔账很好算,何不如此这般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说心里话,得出这样的推论,我心凄凉。但这,恰恰可能就是事实,或者真实。果真如此,也是一点安慰吧。从今以后,我不想再劝人读书了,希望谁都能自己觉悟自身躬行,都好自为之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