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宋“夹锡钱”,在《宋史·食货志》中“熙宁初……陕西三铜钱监各岁增五万缗。而睦州则置神泉,徐州则置宝丰,梧州以铅锡易得,万州以多铁矿,皆置监。又诏秦凤等路即凤翔府斜谷置监,已而所铸钱青铜夹锡,脆恶易毁,罢之。” 这里所谓的“青铜夹锡”,也不应是指增加锡的成分。宋代大量铸钱,不仅铜料紧缺,锡料也十分紧张,这在《宋史·食货志》、《宋会要辑稿》等文献中都有记录,据华山在《宋代的矿冶工业》一文中统计,宋代铜、铁、铅、锡诸种物料,自元丰以后下降最多的是锡产量;在我本人掌握的几千余枚北宋铜钱的分析数据中,锡的含量从太祖朝到徽宗朝基本是逐朝降低的趋势。从另一方面看,适当高的锡含量是不会影响铸币的质量的,宋代也确实有一些高锡含量的铜钱,尤其是在宋徽宗时期,即泉界所谓的白铜钱,其质量上乘是大家所公认的。所以,适当增加锡成分,只会提高品质,而不致“脆恶易毁”的。 “夹锡钱”在北宋徽宗时期铸造过一种特别的钱币,由文献《宋史·食货下二》有一段专门的记载:“初,蔡京主行夹锡钱,诏铸于陕西,亦命转运副使许天启推行。其法以夹锡钱一折铜钱二,每缗用铜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宋史食货志》记载:“又诏秦凤等路即凤翔府斜谷置监,已而所铸钱青铜夹锡,脆恶易毁,罢之。”由此可见,当时确实铸造过 夹锡铜钱。由于夹锡钱质劣易毁,而且还贬值,老百姓都不愿意保存和使用它。宋徽宗才下诏罢铸和废止夹锡钱,也是因为钱脆 易毁不利流通。 由于夹锡钱存世绝罕,连毕生钻研古泉的中国古泉大师丁福保先生都未见过,所以才发出感叹。许多泉界专家都确信夹锡铜钱及蔡京所书的钱存在过,只是苦于拿不出钱币实物来印证,不得不让它成为千古不解之谜了。 本人藏有的多个版本的到代"夹锡钱"真品,钱谱无载,是一些“开门见山”的古钱,愚认为这里所言之“锡”应该是指“黑锡”——铅,所谓的“铜夹锡”,这里的“夹”字,得用没经过多少大战乱的南方土语来读(接近宋代白话文),是“和在一起”的意思,并不是现代汉语三夹板的“夹”,青铜夹锡,实是指铸造铜钱时加了过量铅的钱币,所以品质很差,脆恶易毁。这些古钱的出现在历史、经济、政治、考古、冶金铸造等方面,都有其重要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今有实物也可破解了一个千古之谜,并可印证《宋史食货志》史料记载,附同版南坑到代真品宣和通宝、政和通宝青铜钱、青铜夹锡钱150倍微观图。藏品鉴赏与交流132328458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