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过年,年味

飞越红尘

<p>年,过年,年味</p><p> 又到了年节,听旁人感叹越来越没年味了,不禁想起小时候的年。那时候过年的准备早早的就开始,早到秋天,早到夏天:种几垄花生吧,过年可以吃;垄边再种一排向日葵吧,过年可以卤茴香瓜籽招待客人……如此这般,日常的丝丝缕缕与年联系起来,于是大人小孩都在期盼着过年,犹如剁手一族之期盼双11。</p><p> 花生晒干了装在小坛子里备着,瓜子卤好晒干依旧装小坛子备着,番薯煮熟捣糊摊饼切片晒干装小坛子备着……晒干装小坛子备着……装小坛子备着……备着……备着过年呗,如燕子般不辞辛苦地一点一点衔泥筑着巢。</p><p> 终于入了冬,天气寒冷起来,生产队里的活计也开始减少了,队里分了年内最后一次口粮,各家各户赶忙把谷子碾成米,把麦子磨成粉。面粉自然备着做各种面制品,同样,米,也不仅仅是变成饭,可以在公社加工成年糕(本地年糕可是小有名气哦);可以炒米加线板糖(麦芽糖)制成豆糕,豆糕里没有豆,除了炒米可能还有花生和或者芝麻(也都是自家种的);可以蒸一笼米饭然后撒上酒曲酿米酒……一升升的米,如同中国人手里的筷子一样,夹,挑、剔、分、刺、按、翻、搅、划等等变化多端。除了米,当然还有米粉(我总是分不清哪个是米粉哪个是麦粉,都是白白的粉末。)</p><p> 廿三夜便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做汤圆,米粉和水搓成一粒粒桂圆大的丸子,水里一煮,放点青菜或者霉干菜便起锅,给灶台上灶王爷供上一碗,说上几句好话。传说灶王爷这天上天向玉帝禀报本户人家这一年的功过得失,临行供一碗汤圆便是希望借此糊糊灶王爷的嘴,多言好处不语坏事。灶王爷这一走便要在三十夜方回来,老人家操心了整整一年的吃食,也该休息一周了。</p><p> 灶王爷走了,年却越来越近:队里的鱼塘开始抽水,彻夜不停,终于某天见了底,大小的鱼在泥洼里扑腾,几乎在全村人的围观下,十余个劳力下去彻底扫荡,未几,鱼就集中在晒谷场上,按户数分成堆,标上号数,然后每户派人去抓阄,几号便是标着几号的那堆鱼,一般二至三颗。鱼拿回家赶忙清理好,然后高高挂在梁上,把猫气死。</p><p> 年猪和豆腐,都是个别人家宰做,大多数人家去这家买一些。然后腊肉腌起来,当然还有腌鸡等等。</p><p> 肉有了,鱼也有了,鸡也有了,农闲的日子便开始忙碌,幸福地忙碌:炸鱼,炸肉丸,炸肉丝,炸皮卷,炸高粱肉……高粱肉,其实是一块裹着面粉的肥肉,按现在的口味当然不好吃,于是理所当然地消失了,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p><p> 当然多数还是好吃的,只是现在吃不到了,尤其是肉馅蛋饺。一年四季与猪食打交道的铜勺洗得干干净净,置于煤饼或者是煤球炉上,放一调羹蛋液,手腕一转,金黄色的蛋皮就铺在铜勺里,夹一筷肉馅放在蛋皮上,沾一点山粉(蕃薯粉)水在蛋皮边缘一抹,再把蛋皮一挑一揿,便粘合成一只蛋饺。</p><p> 这是家里最温暖幸福的时候,不仅仅是燃着热乎乎的炉子。贫困窘迫所带来的易怒、尖刻、狭隘,甚至争吵都烟消云散,唯有安宁与和谐。于是小孩们见机扔下寒假作业,揣上一盒火柴溜出家门,有零钱的去村口供销社买一盒鞭炮,炸炸墙洞、碎瓦片、吓吓鸡鸭,啪啪啪的烘然一下年的气氛。没零钱的便在埂上或者田绳路上,找一片草地放野火。</p><p> 廿七夜除尘,“除尘”,很书面化的一个词,可村里人说得一点也不拗口,想必这词汇在本地流传已久。是日,全家动员大扫除,从楼阁板到地面,从墙角到门窗,掸尘抹灰擦洗清扫,无予遗漏。一身垢灰虽不能使家中焕然一新,却也整洁秩序了许多。</p><p> 廿八夜、廿九夜继续准备年夜饭,小孩们继续各种玩耍,翻四角包,飞香烟纸,放鞭炮,点野火……大人们也宽容了许多,这时节不撒野还等何时。</p><p><br></p><p> 三十夜那日是不能睡懒觉的,早起便开始忙碌,中午烧一桌莱,放担匣里,拎一壶酒,带着香烛去上坟。祖宗的坟前锄去蛮生枯萎的野草,摆菜、饭、碗、筷,斟酒点香烛,躬身而拜,不外乎感谢祖宗大人一年来保佑家庭和睦兴旺,今个儿过年了,请祖宗大人到家中过年。请毕再拜,将残酒洒于坟前,收拾碗筷菜肴而回。</p><p> 中饭后,村道、场边人便稀少了,偶有人路过也是行色匆匆,小伙伴也各自在家帮忙打下手。主妇施展十八般武艺:蒸、煎、煮、炸、炒、煲、拌……柴灶、小炉、大锅、小锅齐上阵。</p><p> 申酉之交,外面不时传来一阵阵噼噼啪啪鞭炮声,提示着一家又一家闭户开始吃年夜饭。怀着仿佛是看着一位又一位同学提前交卷的心情,终于自家的灶火熄了下来,平日难得一见的菜肴铺满了桌。父母令孩子们洗净手,摆开三副筷、三碗米饭、三杯酒,开始祭奠祖宗。祭毕,便命小孩子们去放关门炮,于是孩子们鹊跃着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竹竿鞭炮窜出门,一阵噼啪声及硝烟后,便闭门上栓落座,开始吃年夜饭。</p><p> 桌上有红烧鱼、清蒸肉丸、清炒莲藕、蛋饺皮卷、橘皮糖年糕、红烧肉、腌鸡肉、豆腐干油豆腐、外加蔬菜若干。第一碗必是煎豆腐,满满的一海碗,除了豆腐、山粉,还有油渣、鸡杂,配上猪油封住热量,又鲜又烫,丝哈丝哈的一会儿便去了大半碗。</p><p> 今天很多事都可破例,于是小孩子面前也会放上一汤碗酒,一般是家酿的米酒。席间慰籍过父亲劳作艰辛、母亲持家劳苦、孩子学习费心等等,便是一直埋头吃喝。交流,基本是没有的,就像一个从来不辞言笑的脸突然要摆出一副慈祥,肯定连自己都会不自在的,于是大家只是闷头吃,并无现在影视上那种面上其乐融融家晏景像,只是满满的幸福感暗暗淌漾在胸口。</p><p> 终于酒足饭饱,碗里的饭必剩下一些,酒也定会留下一洼,取个年年有余吉祥之意,这是必须的。收拾完桌子,每人泡上一杯甜甜的糖茶,仪式般啜上一口,便急着要开门,父母命放开门炮,门边一阵鞭炮声后,便去栓开门,父母在桌上摆出瓜子、花生、蕃薯片、豆糕、桂花球、水果糖等等,以便邻居、亲戚、朋友来串门。</p><p> 小孩子出了门,先给族里长辈拜年,拿个几毛压岁钱。然后一家家串门,引朋唤友,放鞭炮,闲逛,闲聊。</p><p>  熬到了十二点,半夜十二点,点几只元宝迎财神,照例说一些吉利的话,而来年照例是忙碌整年后并无多少积余仅够糊口,然而这是希望,是遭受一次次失望后鼓励着人们在接下来的一年中继续努力(或者说是挣扎)的内心动力。</p><p>  迎来财神,这重要及期盼已久的一天的节目全部完成,亢奋了一天的精神,劳作了一天的身体终于松弛下来,困倦、酸乏泛涌起来,哈欠连天,洗脸泡脚睡觉,一夜无梦。</p> <h3> 眼睛一闭一睁便是正月初一了,初一不出门,这是本地的习俗,据说是免得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扑空。一般人家哪来风尘仆仆初一才赶到的客人,本乡人又全呆在家,结果是这天就无所事事,再则前些天一直忙碌,正好休息一天。<br> 父母难得睡个懒觉,迟迟不起。小孩们却躺不住了,穿上父母准备好放在床头的新衣(或者较为整洁无补丁的衣服)纷纷起床出门游荡,饿了便抓块糕泡碗饭,反正有的是食物。饱了便继续玩,一天很快就过去了。<br> 虽然大人们宽容了,可以轻度撒野,但有个规矩却必须遵循: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万一说漏了嘴,会被用草纸擦嘴的:意思是这个不是嘴,所以刚才那个声音不算话,当是放屁了。于是就这般化解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啊,佩服。)<br> 又一夜过去,初二。这天就开始忙了,忙着出门作客或开门迎宾。亲戚按亲疏、远近、辈份、平日往来等等因素带上相应礼物:桂圆、荔枝、白糖包……百货公司或者副食品商店的营业员熟炼地把秤盘上的货物往一张厚实的黄草纸上一倒,四角向上一折,一张“南货北品&quot;的纸张一拍,扯出线轮上的纸绳十字拦腰一捆,便作好了一只底大顶小的长方体一一包。捆扎好的包看不出包的是什么物品,不过也难不倒足智多慧的群众:小心拉开一角看看,再轻柔地把这一角复原,心灵手巧的甚至能自己重新打包。<br> 除了各种包,还有封在透明塑料袋里的精枣卵子、桂花球、水果糖、蛋卷(这个蛋卷才是现在超市糕点处卖的那种,不过更小巧更不易掉渣)等等。一系列吃的物件外,尚有年历画等等。<br> 因为都是穷亲戚或者说这是个穷的时代,于是形成了许多席间的规矩,出门前或行走在途中,父母们不免再次向小孩们唠叨一番:绝不对整块或者整个未分割的菜下第一筷,比如鱼,比如蹄膀,比如其他类似的东西。一筷子下去破了菜相,下一顿便成了剩菜,主客脸上都不好看。别人首先下筷了才许吃,就算这样还有有规矩的:蹄膀掏肉不破皮,鱼吃单面不翻身,方便主家拾掇拾掇翻个面继续上桌当新莱。虽则穷,咱中国的老百姓还是尽量给自己挣点脸面的。<br> 进亲戚家,放下礼物,喝茶,聊天,吃饭,甚至过夜。然后告辞,拿着回礼:包,糕点等等。再去走访或者迎接下一家,重复着,最后回到手中的礼品可能就是当初自己买的,只是挺刮整洁的黄草纸变得皱褶绵软污渍,透明清澈的塑料袋毛糙了并多了长短深浅的划痕坑洼,袋底也沉积着食物的碎渣。<br> 大人们计算了半天,终于确认可以终止它们的旅途了,于是拆了包装,分给眼红已久的孩子们。糕点还好,桂圆茘枝干有些已经发了霉,但只要里面不长毛,自然还是美味。<br>  在各个亲戚家中,表兄妹们聚集在一起(唐兄弟们常是同一村的),互相交流着如何淘气与玩耍。如果有城里来的表兄妹就更有意思了,相互嘲笑口音,带着他们去地里摘菜挖黄鳝,看他们笨手拙脚样子,暗自开心,并当成小伙面前的谈资。<br>  一晃到了元霄节,晚上便有龙灯进村来,行至大监(村里议事开会做红白事兼放农具存放公粮的大屋)前的晒谷场上,舞将起来,灯光、火把、手电照耀下,龙踩着鼓点上下翻飞盘旋纵跳穿行……少顷,龙便安静下来,鞭炮声中面对着大监正门低头磕拜,主事人高声祝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祝福声中接过村长手中的红包,龙灯开拔行向下一个村子。<br>  过完元宵,家中的菜也吃得差不多了,远方的亲戚也回去了,生产队的话计也开始了,小孩们也开学了,这年也算过过了。激动亢奋的心情平复蛰伏,重新面对焦头烂额捉襟短肘的困苦生活,麻木的神情再次爬上脸颊,也许这过年就是人生漫长苦旅中一次短暂的停息与放松,生活的鞭子暂停了抽打,或者假装没有被抽到。<br> 那时节年味浓,只是平日过得太贫乏或者是困苦了。“天天像过年一样就好了。”多少小伙伴这样当众感叹过,多少大人这样暗中希冀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