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文字,图片:薛峥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策劃:AK47工作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过去的那个年代,司机曾经是个让多少男儿羡慕嫉妒恨的技术活,有些岁数的人都记得"听诊器,方向盘,营业员"这句话。那个年代,工厂企业里的工人兴学一门技术,什么电工,钳工,车工,铣工,铆工,电焊工,木工,漆工,瓦工,修理工,技术活五花八门,唯有司机领风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因为那个年代毕竟交通闭塞,出行不便,车也少,只有司机才能开着车,吹着风,手握方向盘,一路颠簸,一路狂飙,去自己想去的地方。那感觉,比你现在开玛莎拉蒂还神气,那时候的公路都很烂,可司机开车比你玩游戏还熟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得小时候,要从矿上去市里逛,班车很少,于是,矿上运物资的卡车便成了我们搭顺车的目标。一大早,守在车库旁,眼巴巴盼着,望着,看着司机的到来。没表,也不知道时间,,,,,不知过了多久,司机叼着烟,在众人的注视中,开始打开车头的盖子,检查机油,提水,加水,想坐车的人群里便有个别灵人快马,心眼活道的,给司机递烟,替司机提水,司机得意地围着车转一圈,扫视着等车的人,也不言语。这时人群里会有人陪着笑脸和司机搭讪,"李师,今天车去哪拉东西?″“下市里",一听这三个字,其他人开始向卡车的车箱爬,男人女人,大人小孩,都身手敏捷地爬上车箱,听着汽车发动机的轰响,每个人的心都开始了驰骋,有一种幸福的满足感。这便是我对司机最初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后来,我便阴差阳错地到运输单位工作,周围的同事们,不是司机就是汽车修理工。几个关系好的司机经常给我讲他们的路途见闻,因为文化的关系,他们用最简单质朴的语言给我讲述秦岭的山漂亮,陕南的山绿,陕北的荒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再后来,我跟车拉煤,从店头,或者焦坪装煤,然后送往各地。那时候,已经是解放142加长车了,车上有磁带录音机,一路上,听着郑智化的歌,吹着风,抽着烟,心在放飞。这种司机节奏的工作,成了一种习惯,一种人在路上,心在飞翔的情愫。在路上,是一种新奇和愉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个年代,想学开车都是先跟师傅学,徒弟先跟车,给师傳擦车,洗车,摇车,加水,烧开水,检查机油,轮胎,</span>盖篷布,浇刹车布,加油,<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给师傅端茶倒水,把师傅伺候高兴了,师傅才慢慢开始给你教开车,多年后,师徒便有了感情了,徒弟仍会以是谁的徒弟而自豪的。那时候的司机都是高手,不但会开车,还得会修车,会看地图,那时候可没手机导航,艰难条件逼得你十八般武艺都得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有着历史的运输企业,对汽车的感知和认识是深刻的,身边资深的老司机们,平时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饭后谈资都是车,路上见闻,这些关于车的事对家人和同事的影响都是巨大的,老司机们的孩子们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偷偷的会开车了,司机的家属即使不会开车也知道一大堆关于车的名词,故事,就连单位里其他科室后勤人员,甚至是看大门,烧锅炉的都能上车搂上几把方向盘,开不开车都有驾照,好多人还是B照呢。在这样的汽车氛围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汽车文化。这里的老司机们什么路况天气没经历过呢!早已是</span>心中有车,眼中无车的境界了!</p> <p class="ql-block"> 其实司机这活表面风光,沿路求捎带坐顺车的人多,路边乡民贩菜进城,捎点东西,卸几袋子煤,,,,,司机到哪都是吃香喝辣的,貌似潇洒,见多识广。司机背后,也有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司机东奔西跑的疲惫,甚至乏味没人知道。没有节假,不分白天黑夜,一身臭汗,有时还得提心吊胆,日不能息夜不能寐,遇到交警运管,屁大点事,点头哈腰就差下跪,不敢得罪,路边饭店吃饭经常破费,挣点钱还得装阔,傻傻的自我陶醉。</p><p class="ql-block"> 过去跑车全凭多拉快跑,路上爆胎,断半轴,断钢板,开锅,发动不着,窝到泥坑,躺着爬着,钻车底下修车,满身油污,那是家常便饭,运气差点的,还得在山里当山大王,那时可没手机联系,眼巴巴地站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挡车,托人回去捎话等待救援,忍饥挨饿。曾经,我扛着半轴从镇子上走到店头沟里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p><p class="ql-block"> 司机常年奔波在路上,实为苦差,很不容易,运一趟货真的是历经“千辛万苦”,可谓过三关斩六将,历经“各种劫难”才把货运送到目的地。拉煤司机更是厉害,尤其是上煤台卸煤,司机得下车,扛着锨侦查探路,把煤堆铲平,看好路,打开车箱门子,然后开足马力,车左右摇晃着冲到终点,煤也散落的差不多了,就这么一气呵成。记得以前经常往西安几个大厂子送煤,天不亮就去装煤,到中午把煤送到,然后排队卸煤,车流一点一点往前挪,很慢,太阳高照,饥肠辘辘,必须忍着。后来突然明白了,司机为什么喜欢吃,那是一种卸完货,修理好车,疲惫之后,吃是唯一安抚的方式,苦累在吃的过程中渐渐缓解,又开始为下一次跑车积蓄精力。</p><p class="ql-block"> 后来,运输市场放开了,私人的车多了,竞争激烈,人人都看似疯了一般,你争我抢,路上,货场,为停车为排队打架骂仗常发生,国有运输单位苦苦挣扎,每况愈下,煤炭运输市场低迷,运费低不挣钱。拉煤车司机的日子也变得清苦,路上也就是吃一大碗棍棍面而已。难怪有人揶揄铜川司机和陕北司机,陕北司机油罐车多,挣钱多,吃得好,于是,铜川司机每到路边食堂,操着河南话说"给我下一碗面",陕北司机财大气粗,扯着重重的陕北话说"老板,给我炒几个菜。"揶揄归揶揄,也是事实,真有些淡淡的心酸。</p><p class="ql-block"> 如今,时光变化太快,车泛滥成灾了,驾校多了,司机多了,路好了,马路杀手多了,司机这手艺成了出行的必备技能,司机失去往日的光环。</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里的老司机收敛了许多张扬,变得沉稳随和。路上遇见那些轻狂的新手,急驶的超车,老司机们便缓缓行驶让道,口念叨着,“你跑得快你跑吧”。眼里流露着无奈和安静,他们见得多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汽车文化是在品牌,档次,概念,商家,金钱,4S店,眼花缭乱的广告里喧哗不已,此起彼伏,在名车的神光里款款来去,香车美女潇洒兜风,城里路上无处不堵车。昔日的北京212,解放卡车在蜿蜒的路上自由行驶的影子已绝尘远去。。。。。。</p><p class="ql-block"> 哦,老司机们,成了过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省运司四车队,</p> <p class="ql-block">省运司老司机一九六五年的驾照</p> <p class="ql-block">省运司二驾校曾经使用的东风教练车,那时候的驾考学员都是用卡车学,考过就是B照。</p> <p class="ql-block">省运司曾经的意大利阿斯特拉(Astra)自卸卡车</p>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AK47工作室声明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原创摄影、文案,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转载请尊重版权,注明作者和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AK47工作室微信号:SXTCXXX</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感谢您的欣赏,交流,分享。</span></p>